APP下载

论宜兴均陶“琴瑟和鸣”的工艺之美和吉祥寓意

2022-01-05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1年11期
关键词:琴瑟和鸣釉色宜兴

李 倩

中国陶都,陶醉天下。江南宜兴7000多年的陶瓷艺术史可谓是一部浓墨重彩的文化瑰宝,“五朵金花”均陶、彩陶、精陶、青瓷和紫砂赫赫有名,在不同的时期都引领着时代的潮流,为我们贡献了视觉的盛宴和精神文化的大餐。在今天紫砂艺术名声显赫的背景之下,其他的艺术形式好像有一丝丝的沉寂,然而当我们走进宜兴的时候,就会惊喜地发现,均陶技艺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传承,从原料的选择、器型的成型技法,到堆花工艺的运用,都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和规范。宜兴的均陶艺人们在生产力水平不断发展、机械化水平越来越高的大环境之下,依然匠心守正,传承创新,谱写了均陶艺术的时代风华。

这件宜兴均陶艺术作品《琴瑟和鸣》描绘的是我们民间传统的鸳鸯戏水、琴瑟和鸣的图案,用来祝福夫妻之间的爱情美好,关系和睦。均陶的堆花工艺和釉色的浓淡搭配使得整体上层次感突出,立体的视觉效果更加的逼真,在传统的瓶体之上,演绎出我们喜闻乐见、非常接地气的文化作品。此瓶挺拔隽永,瓶底部圈足设计,端庄稳重,沿袭而上的瓶身在流畅的线条勾勒之下,更加的亭亭玉立,然后在肩部收拢,过渡自然,颈部收束,线条流畅,到瓶口又微微张开,令人观之心驰神往。在以褐色釉彩打底的坯体之上,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均陶釉色随心所欲,在堆花工艺的加持之下,上面的柳条飘飘,中间的对对鸳鸯栩栩如生、趣味盎然,下面的水草郁郁葱葱,一圈圈的涟漪在飘荡开来,使得整个画面布局合理,色彩相称,一片和谐之景象。从整体上来看这件均陶艺术作品《琴瑟和鸣》,作者传承了一贯的均陶艺术特征,把显著的釉色特点和精湛的堆花工艺展示得淋漓尽致,让这件赏瓶具有了非同一般的艺术气质,在看起来简约流畅的造型之下,呈现出高级的工艺之美和美好的吉祥寓意,无论是作为插花之用,还是陈列起来欣赏,都能够凸显出主人的艺术审美和高尚的情操。

翻阅宜兴均陶的历史,要比紫砂还要早一些,在宜兴均陶艺人的妙手生花之下,均陶作品从过去的大缸、桌凳、花瓶等等比较巨大的器型逐渐演变成为了今天广受欢迎的灵巧器件,在工艺的精致程度和题材的甄选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提升。鸳鸯戏水图在许多的经典之中也经常的出现,用来表现情感的美好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广受欢迎的题材之一,在建筑、服饰等等作品之中也屡屡出现,琴瑟和鸣的美好寓意和吉祥祝福更是让我们感受到了艺术再加工的无穷魅力。均陶的题材来源本来就是围绕中国传统的文化元素展开,特别是广受人们好评的龙凤呈祥、富贵牡丹等等。在先秦佚名的《诗经·周南·关雎》中记载到:“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其中的意思就是参差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摘取。贤良美好的女子,弹琴鼓瑟来亲近她。所以琴瑟作为乐器也需要相互的配合才能够演奏出悦耳的曲子,夫妻之间相互的关爱才能够过上幸福的生活。这件宜兴均陶艺术作品《琴瑟和鸣》正是把这种质朴而又浓烈的情感通过均陶堆花的手法艺术呈现出来,其细节之丰富、手法之精妙、色彩之和谐观之令人啧啧称赞,也非常地佩服作者凭借着手指端的功力,在一招一式之间成就了如此繁复的艺术作品,在水与火的淬炼之下更加的熠熠生辉,也让我们更加感受到了宜兴均陶的工艺之美和其中蕴藏的美好祝福之情。

结语:名陶名器,天下无双。宜兴均陶在历史的洪流之中经过短暂的沉寂之后,又回到了我们的视野之中,重新焕发出了蓬勃的生命力。宜兴均陶深刻地反映了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的许多元素,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也非常适合用于客厅装饰和文玩欣赏,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均陶艺术能够更加地发扬广大,带给我们更多、更好的艺术作品。

猜你喜欢

琴瑟和鸣釉色宜兴
如意
党旗颂
宜兴釉陶
琴瑟和鸣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浅谈琴瑟和鸣在电影《影》中的运用
寿州窑瓷器釉色之流变
吴昌硕篆刻实践研究
龙泉窑三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