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经济背景下新型科技人才聚集探究

2022-01-05何科方吴素春

科技创业月刊 2021年11期
关键词:网安科技人才网络安全

何科方 吴素春

(武汉轻工大学 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23)

0 引言

全球正在进入数字经济新时代。据OECD发布的《2020年数字经济展望》,新冠疫情加速了数字化转型,经合组织正以数字化集成政策框架帮助各国制定全方位的数字化战略[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用较大篇幅6次提到“数字经济”,显然“数字经济”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然而,我国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水平还相对较低。制约数字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数字人才短缺。上海社科院高子平研究员(2020)[2]提出“新型科技人才”概念,认为新型科技人才是新一轮科技革命背景下“知识-能力”结构深度改变了的各类科技人才,主要包括大数据人才、云计算人才、物联网人才、人工智能人才、区块链人才等。与传统科技人才不同,新型科技人才具有年轻、复合型、流动性强、薪酬期望值高等特征,需要新的科技人才政策与之配套。显然,新型科技人才是在数字化新时代出现的一种创新型科技人才。相比创新型科技人才,“新型科技人才”概念内涵更深邃、外延更丰富,更适宜解释数字经济背景下科技人才发展的新动态、新规律。从实践看,如何在培育数字产业的同时,进行前瞻性的布局,培养和集聚一大批符合新一轮科技革命规律的新型科技人才,值得深入研究。

1 文献综述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一直关注科技人才的引进、聚集问题。Daniele(2007)[3]分析跨国公司快速扩张带来的本土性技术移民契机,认为中国可以借此吸引更多的海外科技人才回流。Robert(2001)[4]研究得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留美人员的回流主要进入了上海、北京、深圳、广州等沿海城市。肖志鹏(2004)[5]发现美国自二战结束后对移民政策进行了多次调整和改革,通过对移民法的不断修正来吸引所需要的科技人才。李其荣(2007)[6]指出,作为面向美国和加拿大的最大的人才供应地, 亚洲面临着人才开发与人才回流( Brain Gain) 问题。

在产业聚集与科技人才聚集的相互关系方面,孙建等(2008)[7]指出产业集聚和人才集聚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通过构建模型,发现软件产业集聚和人才集聚是高度相关的。张樨樨等(2014)[8]研究发现,海洋产业集聚与海洋科技人才集聚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呈现耦合发展态势。裴玲玲(2018)[9]认为,区域科技人才集聚与高技术产业发展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向互动关系,且科技人才集聚在二者的互动机制中居于优势地位。李敏等(2019)[10]研究发现,我国科技人才集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存在显著双向促进作用。

在引进聚集高层次人才的策略方面,郑永彪等(2013)[11]分析发现,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等通过制定法律、政策和人才战略吸引全世界的优秀海外人才为其国家战略服务 。鞠斐等 (2019)[12]提出,将中美贸易摩擦转变为引进海归创业的战略机遇。朱军文等(2013)[13]认为,我国区域之间高层次人才资源差距可能进一步拉大,地区之间人才争夺激烈。顾承卫(2015)[14]从科研资助、薪酬个税、创业扶持、住房补贴等几个方面提出新时期引进海外人才的政策。吴帅(2017)[15]从议题启动、方案设计和创新扩散三个环节以及相对应的运行机制和影响因素切入,分析我国海外引才政策创新的路径。

尽管学界对科技人才聚集有较深入的研究,但对于网络安全等数字产业领域的新型科技人才研究并不多见,特别是结合区域数字经济发展引致的新型科技人才聚集研究还远远不够。因此,本文以武汉国家网安产业基地发展过程中的新型科技人才供需为案例,研究数字经济背景下新型科技人才聚集的策略。

2 数字产业与新型科技人才的互动机理

数字产业与新型科技人才的互动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剖析:从需求角度,数字产业拉动新型科技人才聚集,形成人才高地。从供给角度,新型科技人才聚集为数字产业培育提供支撑,从而加速数字产业化进程。从外部环境角度,政府、企业、高校、用户、社会组织、金融机构等多元主体参与,促进数字产业与新型科技人才的良性互动(见图1)。

图1 数字产业与新型科技人才的互动关系

2.1 数字产业培育引致新型科技人才聚集

数字产业的培育发展,促使与之相关联的人才、知识、技术、信息等资源聚集,形成聚集效应。表现在:其一,数字产业的集中式培育,将形成良好的发展氛围和品牌效应,吸引各种高级生产要素集中,尤其是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领域的新型科技人才前往;其二,在数字产业集中的区域,专业化的配套条件与完善的数字基础设施,有利于降低企业的创业风险与运营成本,为新型科技人才开展创新创业提供便利,将引致科技人才集聚;其三,产业集中使人才之间空间距离缩短,信息传播渠道通畅,能够为科技人才提供信息共享、 知识溢出、集体学习、技术创新的平台,这种优良生态将吸引更多人才集聚;其四,相互邻近的企业主体为了延揽人才,会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和各种自我实现的机会,使区域内人才工资水平螺旋式上升,为新型科技人才规模化集聚提供可能。

2.2 新型科技人才聚集加速数字产业发展

从应用上看,数字产业发展既包含通过自身的创新发展,不断实现数字产业化,还包括服务各种组织的数字化转型,分享产业转型发展带来的红利。相应地,新型科技人才发挥着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一方面,新型科技人才集聚为数字产业化提供智力支持。在各种生产要素中,新型科技人才对数字产业发展尤其重要。在处于“无人区”或者“卡脖子”的数字产业领域,通常情况下一个高层次人才“带来一个项目、形成一个团队、打造一个场景、催生一个细分产业”。反之,关键人才流失将对企业、产业带来致命的打击。另一方面,新型科技人才集聚为产业数字化提供技术支撑。数字产业发展需与实体经济紧密结合,在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找到新赛道、新机遇。新型科技人才的多学科、复合型优势有利于识别应用场景,并运用数字技术为传统产业赋能,从而实现数字服务提供商与客户的共赢。

2.3 多元主体参与促进良性互动

一个良好的数字产业创新生态包括政府、企业、高校、用户、社会组织、金融机构等多元主体。政府在基础设施、产业环境营造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通过产业政策工具促进产业培育,包括智能化改造示范、应用场景提供、政府购买创新产品、关键技术研发扶持、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另一方面通过人才政策促进新型科技人才聚集,包括高层次人才项目支持、创业孵化场地租金减免、创业大赛举办等。高校在数字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例如举办数字人才“订单班”,通过产教融合批量培养数字人才。此外,高校还通过组织科研人员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建立企校联合创新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为数字产业培育提供智力支持。典型用户、应用场景为新型科技人才提供用武之地,对数字产业培育起到关键作用。各种行业协会、产业联盟、中介服务机构等社会组织的参与,使数字产业形成大中小企业跨区域、跨领域融通发展,促进创新资源流动,也为不同学科的人才提供交流合作平台。金融机构对于加快数字产业发展提供“催化剂”作用,科技信贷、科技保险、创业投资、产业基金等金融服务提供商为数字企业快速成长输血赋能。

3 武汉国家网安络安全人才培养与创新基地新型科技人才聚集

网络安全产业是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积极发展网络安全产业,做到关口前移,防患于未然;抓产业体系建设,在技术、产业、政策上共同发力。但我国网络安全领军人才缺乏、专业技术人才严重不足等问题,制约网络安全产业和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加快培养、聚集网络安全人才是一项紧迫重要的任务。在此背景下,国家网信办2016年9月批复武汉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简称“武汉国家网安基地”)。

3.1 武汉国家网安基地发展历程

概括起来,武汉国家网安基地发展历经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筹建启动期。在此阶段,国家层面明确支持开展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建设,打造国内唯一的“网络安全学院+创新产业谷”基地。地方层面,武汉市东西湖区负责启动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建设,选择区内最好地段规划面积40 km2,作为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及其生活配套设施用地,并在附近500亩临湖半岛地块建设“国际网络安全论坛”永久会址。2016年9月,第三届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在武汉开幕,这是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开展以来首次在北京以外地方举办。

第二阶段为快速建设期。在此阶段,网络安全重大活动举办、重要政策出台、重大项目落户。2016年12月,中金数据武汉超算暨云计算(数据)中心过渡数据中心落成并开展运营。2017年2月,《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发展的政策措施》(武政规〔2017〕4号)正式印发实施。2017年4月,网安基地举办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会议周”活动,这是网安基地筹建以来第一次承办的全国性会议。2017年8月,国家网络安全学院、展示中心、国际人才社区、网安基地一期基础设施等六大项目开工。2018年1月,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信息安全合作专家工作组会议在网安基地举行。2018年4月,国际网络安全标准会议在基地举行。

第三阶段为初步发展期。在此阶段,重大项目落地并投入运行,重点企业加快进入。2019年7月,基地取得阶段性建设进展,首座标志性建筑——展示中心正式投入使用。2020年9月,“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网安学院在网安基地如期开学,1400名网络安全专业的老师和学生入驻,标志着网安基地人才培养正式启动。至2021年5月,国家网安基地已注册企业120余家,航天科工三院、奇安信等行业龙头纷纷落子布局,中金数据、数字认证等已开工和运营项目40个,众测平台、资源共享平台、考试认证平台等一批国家级平台即将落户,网络安全人才与产业融合发展的生态环境逐步形成。

3.2 武汉国家网安基地人才服务需求现状

经过四年多发展,武汉国家网安基地人才服务需求状况如何?2020年10月,课题组从人才角度与企业角度,采取实地调查与问卷调查相结合方式,分析网安人才对于交通出行、生活居住、子女上学、医疗卫生、培训、创业孵化、职称与技能提升等方面的需求。

3.2.1 从人才角度的需求分析

(1)现有人才对职业技能证书的需求。一定程度上,职业技能证书能反映从业者的职业技能水平。从调查来看,网安产业人才的职业技能还不太理想,超过60%的员工尚未获得网络安全相关资质证书,获得国家测评中心证书或国家认证中心证书的员工不足20%,而大多数网安企业对人才的职业技能证书相对较为看重(见图2)。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现有人才对职业技能证书的需求较为旺盛。

图2 受访者获得网络安全资质证书情况

(2)现有人才对培训的需求。大部分受访者接触网络安全是基于所学专业是相关专业或者是看到相关内容而产生兴趣,还有部分受访者是因为参加过网络安全培训活动(见图3)。因此,网络安全知识及技能的宣传、教育与培训十分迫切。

图3 受访者接触网络安全的方式

(3)现有人才对生活工作条件的需求。根据调查,对于目前工作生活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按网安人才自我感受排序,前四位分别是:交通出行、购房压力、子女就读、租房成本。还有不少受访者认为职业发展空间小、职称晋升困难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在关于“网安人才工作意见和建议”的开放式问题调查中,有21%的受访者提出了具体意见或建议,例如:有人提出希望出台购房优惠政策,解决购房困难问题;有人认为公共交通和教育资源短板明显,通勤时间长,子女难以入读重点学校,很难吸引其他区的人才过来。根据词频分析,大家最为关注的是购房、交通和子女问题(见图4)。

图4 有关网安人才工作意见和建议的词频分析

(4)现有人才对政策的需求。调查显示,网安产业人才对网安基地所在地——东西湖区和武汉市的人才政策知之甚少。超过三成的受访者完全不了解相关政策,近六成的受访者只了解一部分,达到熟悉程度的只有3.95%(见图5)。可见,市、区人才政策在网安基地的宣贯力度还很薄弱。

图5 受访者对市、区人才政策了解情况

受访者了解人才政策的主要渠道是政府官方网站或微信号、向HR咨询、政府有关部门印发的宣传材料、互联网新媒体。通过传统媒介(如报纸、电视、广播)或线下咨询的不多,不少受访者反映缺少有效途径获取政策(见表1)。

表1 受访者了解人才政策的主要渠道

3.2.2 从企业角度的需求分析

(1)现有企业对人才岗位的需求。据调查,专业技术人才、高层次研发人才、高技能人才是网安基地现有企业最急需招聘的人才,能否吸引并甄选到这些人才已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此外,对管理类、营销类人才也有一定需求(见图6)。

图6 网安基地企业亟需的人才类型

(2)现有企业对招聘渠道的需求。目前网安基地企业招聘人才最常用的方式是网上招聘,这种方式费用低、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信息容量大。其次是本地现场招聘、校园招聘,依托猎头公司和赴外现场招聘也是比较常用的手段(见图7)。对于高层次的领军人才,推荐招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但目前应用不多。

图7 网安基地企业招聘人才的主要途径

(3)现有企业对人才开发与管理的需求。人才开发和管理遇到的主要问题是人才来源渠道不畅通,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难找,人才渠道有限。此外,人才信息沟通不畅、人才流失问题严重、用工管理成本太高等问题也困扰着企业(表2)。

表2 在人才开发和管理方面遇到的主要问题

(4)现有企业对人才服务平台的需求。在关于“对网安基地企业有实际价值的服务”的调查中,受访者普遍认为,东西湖区相关部门对网安基地企业的人才服务应是全方位的,不能顾此失彼,其中,建设高校-企业人才对接平台、发展中高级人才服务机构、完善人才孵化平台是重中之重。

3.3 武汉国家网安基地人才服务供给存在的不足

课题组先后深入有关政府部门、网安基地相关企业、孵化园、武汉大学网安学院、华中科技大学网安学院等,以座谈会、访谈等方式调查了解,结合问卷调查,进一步查找网安基地人才服务供给存在的不足。发现存在以下五个薄弱环节:

(1)园区配套还有待完善。目前存在生活配套设施不全、缺少商务配套、人才社区未能正式启用、交通条件待改善、公共性的人才服务设施不足、创业孵化载体较为欠缺等六个突出问题。

(2)网安产业生态体系还不够健全。由于所在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基础较弱、科技创新资源相对不足、创新创业空间载体有限等客观原因,加上区域品牌宣传力度还不够,导致目前网安企业的集聚与预期还有一定差距,招商引资的压力较大,网安产业链的建设还需较长时日。从“政产学研中金服”等生态因子的培育来看,目前网安基地产业生态还处于起步期,存在的突出问题是:龙头企业的数量还远不够,带动作用不明显,尚未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产学研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缺乏有效的促进机制;围绕网安产业发展的要素配置还不到位,特别是科技金融、人才猎头等专业服务资源还不足;政府搭台的专业化水平还有待提升。

(3)优质教育资源相对供给不足。从东西湖区整体看,由于历史欠账,名校、名师等优质教育资源还跟不上,导致区内部分企业的高管、高端人才花费较大代价到区外择校,这种局面或将长期存在,持续影响网安人才的引进。从网安基地来看,教育资源供给还不充分。

(4)创新创业氛围还不够浓厚。通过网安人才培养,有望将我国网安人才的短板补起来。更重要的是让网安人才留下来,服务东西湖区产业发展。因此,要从“人才培养”向“人才孵化”升级,营造更优良的创新创业环境。目前存在的问题有:围绕网安产业发展的创新创业活动较少,网安人才交流互动不多,网安创业孵化载体不够。

(5)网安人才政策亟须完善。尽管东西湖区近年出台了相关人才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随着网安基地建设与网安人才引进,现有人才政策难以满足新型科技人才的需要。从现有情况看,与网安产业发展相匹配的人才支持力度相对较弱、满足网安人才多层次需求的政策体系还不十分健全。

4 结论与建议

本文基于新型科技人才的概念、特征,从供给、需求、生态三个层面,分析数字产业发展与新型科技人才聚集的互动关系,并以武汉国家网络安全人才培养与创新基地为案例,研究新型科技人才聚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得出如下结论:①在数字产业培育过程中,新型科技人才作为高级生产要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②随着数字产业的培育,对新型科技人才起到吸引和拉动作用,促进产业与人才形成良性互动。③目前国内新建的数字产业园区(基地)或多或少存在“重建设、轻运营”问题,区域数字产业创新生态尚未形成,相关产业政策、人才政策体系还不健全,影响新型科技人才的聚集,并导致数字产业发展缓慢。④在数字产业培育过程中,有必要前瞻性地制定新型科技人才发展策略,使之与数字产业发展相互适应。

为此,对政府部门在数字经济背景下聚集新型科技人才提出如下建议:

(1)发挥多元主体作用,加快新型科技人才引进。实施人才安居工程,为新型科技人才提供便利、舒适的居住条件。由政府部门牵头,面向全球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同时,鼓励新引进人才到高校、园区“双落户”。发挥企业引才的主体性作用,对企业引进的新型科技人才加大支持力度。拓宽柔性引才渠道,通过兼职挂职、项目合作等多种方式,发挥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平台的作用,汇集人才智力资源。

(2)以孵化为重点,吸引新型科技人才落户园区。政府部门要针对重点数字企业、重点人才建立精准孵化机制,落实专人提供服务。充分利用现有楼宇,创办数字产业孵化器,为企业提供从工商注册、财税代理到人才猎头、市场拓展等“一条龙”服务。引进知名的专业型孵化器、众创空间,为新型科技人才提供高质量的创业服务。

(3)营造自由宽松的创新氛围,搭建人才交流平台。定期举办高端论坛,营造数字产业发展氛围。围绕专业工程师、博士、博士后、企业家等不同人群,举办科技人才沙龙,促进交流互动。成立人才联谊会,提升人才归属感。

(4)加强高水平科创载体建设,为新型科技人才发展提供事业平台。例如,以数字企业为主体,支持创建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实验室等研发平台。通过校企共建,创办产业技术研究院、企校联合创新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此外,还要搭建质量标准服务与知识产权保护平台。

(5)完善政策体系,全面提升新型科技人才服务水平。在新建的数字产业园区,一方面要打造人才驿站,解决新型科技人才居住、创业、就医、子女入学等基础性问题,另一方面要引进专业服务机构,提供定制化、专业化的服务。

猜你喜欢

网安科技人才网络安全
基于贝叶斯知识追踪的网安人才能力智能化评估方法
浅议网络安全法治化建设
中芬科技产业园:科技人才与产业技术的“强强联合”
国农科技“玩游戏”荒废业绩并购标的有巨大财务造假嫌疑
新量子通信线路保障网络安全
科技人才是发展的推动力
上网时如何注意网络安全?
宁陕农业科技人才助产业脱贫
网安大队抓获一名历年逃犯
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分析——2015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