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北山区县域经济发展探究
——以南平市顺昌县为例
2022-01-05任伟
任 伟
(福州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福建 福州 350007)
0 引言
“十四五”时期是福建省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的关键期,更是顺昌县奋力打造“一城两翼三区”,实现跨域发展的攻关期。我国“十四五”规划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支撑,摆在各项规划任务的首位,充分体现了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面对国内外环境的新变化,要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更加需要科技创新解决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提升县域科技创新能力,要从实际出发,找准有效路径,把握重点难点,把提高县域科技创新能力作为着力点,探索县域经济创新发展新路径,不断优化县域科技创新环境,构建开放式科技创新生态。尤其是作为闽北山区县的顺昌县,面对土地、人才、资金、技术等创新要素的短缺,构建开放式科技创新生态直接影响着县域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直接关系县域产业竞争力,关系县域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要想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大力构建开放式科技创新生态。
开放式科技创新生态强调多主体协同、多要素联动、多领域互动,强调科技创新要素形成规模、供给充分、流动顺畅、深度融合。要加强顶层设计,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研究制定科技创新发展规划,促进创新要素跨区域流动。要通过政策、服务等方式引导创新,更多发挥企业、科研机构、社会服务机构等主体的主动性。
1 顺昌县科技创新发展现状
近年来顺昌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政策。2017年,《顺昌县促进工业经济发展的若干措施》出台,每年筹措资金1000万元设立工业发展基金,主要用于扶持产业发展、平台构建、品牌战略实施、新兴产业培育及龙头企业技改创新等方面。2021年顺昌出台鼓励科技创新新政,设立企业研发创新奖励基金500万元,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自主研发创新平台。
在政府的重视推动下,顺昌县科技创新的氛围越来越浓厚,从图1、图2可以看出,顺昌县的年度研发经费投入不断增长,从2015年的2129万元,增长到2019年的7900万元,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研发经费占GDP比重)从2015年的0.23增长到2019年的0.59。同时,顺昌县产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初步形成了氟新材料、竹木生态加工、光电机械、新型建材、现代绿色农业和食品加工等五大主导产业,3家企业入选福建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名单,幸福生物科技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升升木业“森竹”商标获评中国驰名商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得到不断增强。
图1 顺昌县2015-2019年度研发经费投入(单位:万元)
图2 顺昌县2015-2019年度研发投入强度
2 顺昌县科技创新生态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政策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良好的政策环境是构建科技创新生态的关键,顺昌县近来虽然也出台了促进科技创新的相关政策,但是与先进县(市)区相比,政策的系统性、针对性还不强,政策的覆盖面还不广、不够健全,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建设、主体培育、科技金融及投融资等方面还未出台具体的细化举措,导致政策的放大效应还没有效体现,政策的引领作用发挥不明显。
2.2 载体平台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载体平台是构建科技创新生态的重要支撑,当前顺昌县科技创新氛围还不浓厚,众创空间、孵化器、技术交易机构、创新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载体要素欠缺。截至2020年底,顺昌县只有1家市级众创空间,没有专业孵化器、技术交易机构、创新实验室等,载体平台要素的规模已不能满足企业对科技创新日益增长的需要,成为制约科技创新生态发展的重要因素。
2.3 创新型企业培育不够,研发投入强度有待加大
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等创新型企业是构建科技创新生态的中坚力量。当前顺昌县域企业产业规模相对较小,大部分为生产型和外贸出口型企业,企业研发能力相对较弱,创新主体培育力度相对不够。截至2020年底,顺昌县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总计1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3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等创新型企业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规模质量上与先进县(市)区比较,还有较大的发展差距。同时,企业对研发人员、研发机构的重视程度还不够,研发经费投入力度还不够,虽然顺昌县研发投入强度逐年增长,但通过表1可以看出,顺昌县研发投入强度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还不到全省的1/3,只占南平市的1/2,与2019年全国研发投入强度平均水平2.23相比,只占了全国的1/4,研发投入强度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表1 2019年福建省R&D经费投入情况
2.4 创新人才队伍缺乏
人才队伍是科技创新生态发展的第一动力,构建科技创新生态关键要靠人才带动,顺昌县作为闽北山区县,受县域医疗、教育、区位、文化等综合因素制约,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相对不足,专门从事科技服务业的专业人才严重欠缺,现有科技人员带动作用相对不强。
3 顺昌县构建开放式科技创新生态的对策建议
3.1 优化政策软环境,营造浓厚创新氛围
政府要牢固树立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的理念,持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在政策、资金、项目、人才、制度、法律环境等方面持续发力,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发展经验,不断构建开放式科技创新生态。要完善政策体系,树立“敢为人先、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设计理念,进一步细化政策举措,尽快出台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加快创新主体培育、强化载体平台建设、促进科技金融及投融资环境、引进高层次人才等方面激励措施,充分发挥政府政策的带动引领。同时,加大对科技创新的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倡导创新精神、科学精神、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弘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进一步营造崇尚创新的浓厚氛围。
3.2 加强载体建设,搭建创新服务平台
围绕氟新材料、竹木生态加工、光电机械、新型建材、现代绿色农业和食品加工等五大主导产业,依托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加快推进创新载体建设,面向科技创新的全过程,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四位一体的全链条创新服务体系,打造绿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加大对顺昌县竹木工业设计研究院、县创业服务中心支持力度,鼓励顺昌县竹木工业设计研究院打造为国家首家竹木工业设计研究院,鼓励顺昌县创业服务中心申报省级、国家级众创空间,进一步提升载体的创新服务能力。要善于借用外部资源,扩大创新发展的开放性,深化同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大力进行体制机制创新,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一批顺昌产业发展亟需的科技创新平台、新型研究机构、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及工程化平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3.3 加大创新主体培育力度,激发创新发展活力
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等创新型企业是科技创新发展的生力军,是创新的市场主体,必须紧盯目标加快培育力度,激发创新发展活力。要围绕氟新材料、竹木生态加工、光电机械、新型建材、现代绿色农业和食品加工五大产业集群,推动传统制造业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以实现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倍增为目标,搭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要突出产业园区高企培育主体作用,以金山新材料产业园区为重点,打造闽北新材料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地,实行科技政策引导、科技部门指导、科技服务业机构辅导的工作机制,全面提升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质量和效率,着力构建“培育一批、储备一批,认定一批,提升一批”的培育发展新格局。要推动扶持政策落地见效,对于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奖励、所得税减免,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科技创新券补助等优惠政策,做到应享尽享,切实增强各类创新主体的获得感、满足感。
3.4 做大项目招商,增强市场竞争力
项目建设是拉动产业经济发展的核心抓手,是跨越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金山新材料产业园和浙商(中国)出口家具产业园等两大产业平台是“十四五”时期顺昌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抓手,只有通过大项目、好项目带动相关配套产业壮大,激活产业链经济,才是实现顺昌经济跨越发展的关键。要围绕发展定位找准产业链,形成产业发展聚集效应,聚焦价值链高位开展项目招商。在项目招商中,注重考量科技含量,加大对创新型、科技型企业的引入力度,重点引进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引进有“根”的企业和打造有“根”的产业链,以项目带动技术和人才引进,以项目带动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与应用,促进全县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要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政府服务效能。以简政放权为抓手,推动“放管结合”和“优化服务”,深化商事制度、工程审批、“证照分离”改革,全面提升市场主体在准入、生产经营、退出的过程中办事便利性,充分发挥政务大厅等“一站式”服务功能,加快实现一窗受理、限时办结、最多跑一次,以一流的营商环境带动一流的项目招商。
3.5 加强人才引进,提升创新发展动能
人才是构建开放式创新生态的关键,是创新发展的第一动能。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县发展战略,大力探索柔性引才机制,学习借鉴先进地区“人才飞地”“星期天工程师”等引才理念,切实抓好高科技、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工作,不断优化有利于高端人才发展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要深入实施固本强基工程,采取引进与培养相结合方式,既注重引进各类优秀人才,更要加快培养本地科技创新人才队伍,鼓励支持升升木业、神农菇业等重点企业加强与福建省林职院、闽北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院所的产学研深度合作,鼓励县域专业技术人才离岗带薪进修,加强政策保障,不断提升县域人才队伍整体水平。要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坚持把科技特派员作为县域人才工作的一项重要抓手,按照“双向选择、按需选认、精准对接”的原则,构建富有县域特色的科技特派员服务体系,支持科技特派员围绕全产业链发展需求,推动产业要素有效嫁接、共生融合,促进创业和技术服务向全产业链条延伸覆盖。要加强县城软实力建设,加强对外形象推广宣传,充分展示顺昌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政策优势、环境氛围、成功案例,努力将顺昌县打造成为具有包容性、开放性的创新创业创造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