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春山嘉和:乾隆帝题郭熙《早春图》

2022-01-05聂晨昕孙文韬

老年教育 2021年12期
关键词:理想境界郭熙题诗

□ 聂晨昕 孙文韬

《早春图》是北宋宫廷画家郭熙创作的一幅绢本设色画,为郭熙晚年之作,创作时正值宋神宗大力扶植王安石变法的熙宁五年(1072年)。

“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语自郭熙之子郭思整理的郭熙山水画创作的经验总结——《林泉高致》,表达了郭熙创作山水画时强调四季分明的原则。于是,透过《早春图》,后人能有幸一窥北宋早春时节春寒料峭之景象。细细观摩画面,如临淡雅天真的春日之中,四处皆是天地间焕然一新的欢声笑语。这种宁谧而又生机勃勃的氛围渲染,得益于郭熙对画面全景式构图的把握和对“三远法”的充分运用。景物集中于中轴线上,主体山峦呈蜿蜒盘旋之状与左右山峰相结合,山峦顶部以尖头点绘制树木、荆棘。墨色由浅入深,浓厚有别,使山体得以装饰。画中树木并无枝繁叶茂之态,“有枝无干”的“蟹爪”式树干也是郭熙画风的一大特点。山峦坡角处施以卷云皴,呈层层叠叠之势,体现出山石的厚重稳健。笔墨之间,初春嫩枝发芽、山气氤氲之感跃然纸上。

乾隆皇帝跋文

画面右上有清代乾隆皇帝的御题诗:“树才发叶溪开冻,楼阁仙居最上层。不藉柳桃闲点缀,春山早见气如蒸。”中国传统文人画讲究诗、书、画、印一体,乾隆即兴的题诗点出了画中气韵流动的特点,可谓与郭熙心有灵犀。诗画互补,初观《早春图》并未有春日期待的桃花朵朵、柳树成荫之象,仔细观赏才恍觉“不藉柳桃闲点缀,春山早见气如蒸”。无需刻意的花鸟点缀,细微之中处处可见早春迹象。《林泉高致》中提到“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媚”,春意盎然也依仗水而显现出来。画面中三两成组的行人游历其间:踏春而归的妇孺、准备登船远行的少年、摆弄渔网的渔人,正所谓春暖花开“渔”先知,溪瀑旁忙碌的人们正是早春的真实写照。与画面中其他枯树不同,此处的树木已发出嫩芽,虽没有江南桃柳相映之感,却也在袅袅山气中焕发出生机,与乾隆的诗作相映照。

《早春图》北宋·郭熙 绢本设色 158.3 cm×108.1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乾隆的题诗不仅点出画面的早春氛围,也道出郭熙晚年的心境。此时正值积贫积弱的北宋,宋神宗虽极力推行王安石变法,却仍旧日渐衰弱。郭熙追求国泰民安,却也深知顺应自然之道。于是在他的画中无一例外地表现着人的渺小和山的伟岸,以及他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和平淡天真的人文气息。

郭熙将身心融入山水之中,在大开大合之间展现自己的“林泉之心”,因此不必刻意强调春日之感,便能将早春景象绘于画面之中。因缘际会,诗与画便在此产生联系,跨越时空,引起共鸣。乾隆诗作,让画面更加生动具体起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山水画的朦胧美感,却也给画面带来不一样的审美体验。郭熙山水画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与神秘感、高洁感、亲切感相结合的美学意义豁然明朗起来。诗画结合看早春,让观者真切体会到了春山嘉和。

猜你喜欢

理想境界郭熙题诗
郭沫若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二十五周年题诗
宗炳与郭熙“卧游”思想的对比
画竹题诗
李一氓工作情景与《石头记》题诗
大树爷爷
平生最爱烟水闲,不知岁月磨江山
《君子萧萧》画题诗
打造生机盎然的理想数学课堂
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理想境界
自主 交流 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