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行代谢当量量表制定护理方案的效果分析
2022-01-05黄毅梅郑少琳秦美灵
黄毅梅 郑少琳 秦美灵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闽东医院,福建 福安 355000)
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s Failure,CHF)是一种常见的心力衰竭类型,主要是由于心室重构导致心室充盈、射血功能减弱而引发心衰症状,是导致心血管病变患者发生死亡的重要原因,多发生于老年人群中,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该疾病的发病率有所增高[1]。心脏康复护理是针对心功能实施的一种康复护理措施,但如何提高其心脏康复效果尚有待探讨。代谢当量量表是一种客观评估各项活动强度和活动量大小的定量量表,可为心脏康复护理的开展提供指导[2]。为探讨代谢当量量表用于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护理中的作用,本研究针对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别选择常规护理方案、以代谢当量量表为依据的护理方案,对比研究两组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8年1月至2020年9月我院80例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随机数字表法),每组40例。医学伦理委员会对此次研究审批通过,患者及家属对此次研究知情同意。纳入标准:(1)经心电图检查、影像学检查、NYHA心功能评估,确诊心力衰竭;(2)年龄达到60岁,均为老年人;(3)意识保持清醒。排除标准:(1)伴有意识障碍、认知障碍、精神障碍;(2)合并恶性肿瘤、严重感染等危重症;(3)伴有心律失常。
1.2 方法
1.2.1 对照组选择常规护理模式,将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发病原因、病情特征、诊疗手段、用药方法及注意事项等相关知识讲解给患者,向患者强调饮食控制的重要性,列出饮食注意事项,重点标明禁止吸烟饮酒、禁止食用高脂食物。再与患者商讨,制定作息时间表,嘱咐患者记录好每天的就寝时间、入睡时间、苏醒时间及起床时间,纠正患者的作息,养成规律作息(早睡早起)。与患者家属进行交流,嘱咐家属对患者健康行为进行监督和纠正,并给予患者陪伴和关爱。
1.2.2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代谢当量量表制定护理方案,组建充血性心衰护理小组,由护士长、主治医生、高年资护士、康复治疗师组成,在小组内召开会议,结合既往充血性心衰的护理经验、患者的护理需求,制定符合代谢当量要求的康复护理方案,具体为:根据患者心功能分级,在代谢当量量表中选择相应的运动强度,如心功能III级患者需进行代谢当量3以下的运动,每天运动2次,每次持续10min;心功能IV级患者需进行代谢当量1的运动,每天运动2次,每次持续5min。患者运动时,需对患者心率进行监测,注意观察患者面色,一旦患者出现胸闷、胸痛、面色苍白或发绀、气喘严重等症状,需立即停止运动,并向医生进行报告。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的心功能指标、生命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
(1)心功能指标:包括N末端-B型钠尿肽(NTproBNP,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6min步行距离、左心射血分数(采用美国GE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
(2)生命质量评分[3]:采用明尼苏达心功能不全生命质量量表(MLHFQ)对患者生命质量进行评估,该量表分为情绪、身体及其他3个维度,分值分别为0-25分、0-40分、0-40分,综合得分为3个维度之和(0-105分),得分越低,生命质量越好。
(3)护理满意度:选择自制调查问卷调查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卷面分值为0-100分,根据得分将满意度调查结果划分为不满意<60分、一般满意60-80分、很满意>80分,总满意率=很满意率+一般满意率。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2.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年龄、性别、心功能分级在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s)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s)
性别0.202 0.653组别对照组观察组χ2/t值P值例数(n)40 40男21 23女19 17年龄(岁)69.43±8.50 69.72±8.37 0.154 0.878 III级34 32 IV级6 8 NYHA心功能分级0.346 0.556
2.2 两组心功能指标比较
与护理前相比,两组患者护理后的NT-proBNP均显著降低,两组患者护理后的6min步行距离均显著延长,两组患者护理后的左心射血分数均显著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NT-proBNP水平更低,观察组的6min步行距离更长,观察组的左心射血分数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心功能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心功能指标比较(±s)
对照组观察组t值P值40 40 451.42±49.43 450.07±48.91 0.123 0.903 393.26±31.65 358.49±27.84 5.217<0.001 304.63±42.47 305.82±41.83 0.126 0.900 362.59±50.18 419.74±54.69 4.870<0.001 47.64±4.87 47.89±4.91 0.229 0.820 53.17±5.52 59.36±6.25 4.695<0.001组别例数(n)护理前护理后护理前护理后护理前护理后NT-proBNP(ng/mL)6min步行距离(m) 左心射血分数(%)
2.3 两组生命质量评分比较
与护理前相比,两组患者护理后的生命质量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生命质量评分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生命质量评分比较(±s,分)
表3 两组生命质量评分比较(±s,分)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t值P值例数(n)40 40护理前9.53±1.72 9.40±1.75 0.335 0.738护理后7.89±1.43 6.47±1.29 4.663<0.001护理前14.36±2.10 14.15±2.17 0.440 0.661护理后12.27±1.82 10.46±1.65 4.660<0.001护理前13.91±1.87 13.76±1.83 0.363 0.718护理后12.05±1.54 10.51±1.32 4.802<0.001护理前37.82±5.68 37.31±5.64 0.403 0.688护理后32.21±4.79 27.44±4.26 4.706<0.001情绪 身体其他 综合得分
2.4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护理总满意率在组间比较,观察组较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n(%)]
3 讨论
充血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在心脏疾病终末阶段发生的病症,以心功能受损为主要特征,其发生主要与左室重构所致左心射血障碍有关,患者发病后的症状以呼吸困难、肺水肿为主,需在发病后立即进行治疗,否则易引发心源性猝死,尤其是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其身体机能减弱,体内各脏器功能衰竭,病情往往更加严重,具有更高的致死风险,故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发生后需积极对患者实施治疗[4]。
药物治疗是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主要治疗手段,但部分患者仅采用药物治疗在康复阶段往往无法取得理想的心脏康复效果。心脏康复是心功能受损后逐渐恢复的一个康复过程,随着近年来现代康复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心脏康复护理取得了良好的发展[5]。运动康复护理是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康复常用的一种方案,主要是通过指导患者进行运动锻炼,来促使其心功能恢复,但由于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身体机能较差,运动耐力有限,如运动过量可能会导致心律失常,反而会增加致死风险,故在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康复护理中,需严格控制其运动量。
代谢当量是一种反映人体运动强度和能量代谢的重要指标,1个代谢当量相当于人体每分钟每公斤体重消耗了3.5mL氧,或每小时每公斤体重消耗了1.05kcal的热量[6],本研究中观察组根据代谢当量制定了护理方案,主张根据患者的心功能分级在代谢当量量表中选择相应的代谢当量来进行运动锻炼,心功能损伤越严重,在运动时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需尽可能小,待患者心功能逐渐改善后,再相应地增加运动量和运动强度[7-8]。本研究发现,护理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NT-proBNP水平和生命质量评分均更低,观察组的6min步行距离更长,观察组的左心射血分数和护理总满意率均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以代谢当量为依据对运动康复护理进行指导可对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进行有效改善,这主要是因为在代谢当量量表指导下患者进行运动康复训练,一方面,运动锻炼的安全性得到了保障,可避免患者运动强度过大而致心率异常,另一方面,通过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和运动量,可促使患者运动耐力逐渐增强,使其心肺功能得到改善。
综上所述,根据代谢当量量表实施护理干预,可促使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得到改善,并提升其生命质量水平和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