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第五师的兵工事业
2022-01-05郭洋/文
郭 洋 /文
新四军第五师(以下简称五师)是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人民武装。五师所创建的鄂豫边区抗日根据地,在土地革命时期是鄂豫皖、湘鄂赣、湘鄂西三大苏区的交叉地带。受红四方面军反“围剿”战争失败影响,这里的革命力量受到国民党政府的极大摧残,损失殆尽。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在王明错误路线指挥下,长江局于1938年未能发动敌后游击战争。当武汉会战结束之时,党在鄂豫边区所掌握的武装力量只有数个战斗力较弱的游击队。1939年初,党中央派刘少奇赴华中敌后,李先念率领一批干部南下,成立了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大队,后改编为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成为五师的前身。也就是说,直至1939年,党在鄂豫边区才建立了第一支正规军队。这意味着,五师在建军时,先天条件是薄弱的,没有成建制的大部队做基础,几乎可以说是一穷二白。
苏北盐城新四军岗门镇兵工厂遗址
受五师整体发展情况影响,五师的兵工事业的发展可谓是举步维艰。在武汉会战期间,长江局未能及时动员武汉工人撤退到农村。汉阳兵工厂有党的秘密组织,但是未曾输送技术工人与设备到游击区。河南的党组织也未能在城市中动员与组织技术工人到鄂豫边区根据地。因此,可以说五师的兵工事业完全是白手起家。在极为艰难的生存环境下,五师为在敌后坚持抗日,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由弱到强,逐步壮大了自己的兵工事业。回顾五师的兵工事业,其发端可以追溯到豫南红军游击队于1937年2月建立的简易修械所。该修械所只有十几名工人,无大型机械,只能用简易工具修理枪支,生产土枪。1937年9月,豫南人民抗日自卫团在沁阳新建了一个修械所,不料很快遭到敌人破坏,不得不转移到竹沟。1939年10月,国民党制造了竹沟惨案,修械所随部队转移到四望山一带,后参加了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挺进团修械所。
随着鄂豫边区抗日武装力量逐渐发展壮大,兵工事业的角色越发重要。1940年秋,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挺进团修械所与丁家冲修械所合并,并转移到白兆山。随着规模扩大,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司令部成立了修械处,专门领导修械所工作。1940年8月,伪军汉阳部两个旅1500余人反正,补充了20多名修械工人,4台车床,1台钻床,1台铣床,1台来复线拉制机以及10多把虎钳,4盘烘炉等工具,大大增强了豫鄂挺进纵队的军工实力。不久,豫鄂挺进纵队组建了后勤部,由许金彪任部长、杨文忠任副部长、方正任政治部主任。总体而言,五师前身部队的兵工事业在皖南事变前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实力仍然较弱。
1941年4月,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改编为第五师。恰逢此时,中央军委发出《关于兵工建设的指示》,要求各根据地对于兵工建设应有正确的原则与注意。中央军委认为:“兵工建设应以弹药为主,枪械为辅,在现在条件下,我兵工只能充实我军技术装备。补充弹药、步枪、枪弹与大量制造手榴弹,改善枪械……”五师及时补充兵工厂的力量,并很快研制、生产了一批马尾手榴弹(指在弹壳的后面系一用麻秆皮制成的尾巴,形状酷似马尾因而得名马尾弹)。兵工厂最初制作的马尾手榴弹爆炸率较低,后经技术团队研究,提升了爆炸率。不过这种土制手榴弹的杀伤力较为有限。1941年冬,五师正式组建直属于师部的兵工厂。兵工厂下设生产技术管理、材料、事务三个股和修枪、装弹、翻砂三个所,有员工200余人。这标志着五师兵工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华中局多次强调军事工作中兵工事业的重要性。陈毅认为“轻视兵工工作就等于残害自己”,“兵工工作比吃饭更加重要”。
五师兵工事业自1942年开始有明显改善。五师兵工厂在技术工人补充方面,通过秘密交通与地下战线,从武汉招聘了数十名车间工人。在设备补充方面,通过游击区与沦陷区党组织,秘密从外地购买新设备。1942年4月,五师军工事业在实力上得到一次较大提升。五师第13旅击溃了汪伪定国军第一师,缴获了该师的兵工厂,计有:车床11台,铣床2台,刨床2台,钻床1台,马达2台,步枪枪身2000余支,机枪枪身几十支。此外,50多名工人经政治教育后加入兵工厂。五师将这批设备补充给天汉湖区兵工厂,大大增强了该厂的能力。
1942年上半年,五师及鄂豫边区军事编制上迎来新的调整。五师先后设了5个军分区,每一个军分区都建立了自己的兵工厂。在这一年,五师各兵工厂重点生产枪榴弹,力争每个连队能装备3个枪榴弹发射筒。五师师部直属的兵工厂,在1942年秋天已经可以每日生产100多发枪榴弹。枪榴弹是步兵近距离上使用的点面杀伤武器,主要用于杀伤有生目标,摧毁各种轻型装甲目标、永久火力点等野战工事。因此,枪榴弹的装备使用大大提高了步兵在现代战场上对付点、面目标和反装甲的作战能力。五师兵工厂生产的枪榴弹,受原材料和生产技艺束缚,威力虽然不大,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五师攻坚火力的不足。到了1943年,五师全部兵工人员已经达1000余人,生产了大量枪榴弹及其发射筒,装备给五师各主力部队。五师兵工厂不断改进枪榴弹质量,提高产量。五师兵工系统生产的枪榴弹在多次实战中发挥作用,如在1943年1月的麻城战斗中,部队采用100多发枪榴弹集中发射的方式,压制了敌人的火力。量产枪榴弹,弥补战斗部队重武器的不足,这是抗战时期五师兵工事业取得的一个巨大成就。
1945年1月,五师司令部兵工厂改组为兵工部,下设3个兵工厂。兵工部在1945年初研制成功了内装黑火药的木柄手榴弹,杀伤力很大。由于五师司令部所在的大悟山一带生产铁砂,兵工部可以就地取材炼铁。在战争的最后几个月内,五师各兵工厂生产了约4万枚木柄手榴弹。
抗日战争胜利后,五师兵工部改组为中原军区兵工部,并几次搬迁,所属各兵工厂也处于动荡状态。内战的味道越发浓厚,国民党于1946年6月下旬向中原解放区发动了进攻。为了将革命斗争继续下去,中原军区兵工系统不得不就地解散,相关人员随部队突围。至此,五师兵工事业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根据战后不完全统计,在八年全面抗战中,五师兵工系统总共修配了近千支步枪、短枪和几百挺重机枪;制造了各种炸弹155000余枚,迫击炮弹1000余发,地雷1000余个;制造了近500支撇把枪(指自制简易手枪),以及一大批刺刀。五师兵工部门还成功试制了“先念式步枪”,改装迫击炮为平射炮等。五师兵工事业取得的成就,大大提高了五师的战斗力。
抗战时期五师的兵工厂始终无法量产优良的制式步枪、机枪及子弹,只能以修理枪械为主,因地制宜生产枪榴弹、手榴弹和地雷。究其原因,五师兵工部门在客观上无法解决生产设备与生产技艺的困难。五师活动区域日、伪、顽势力彼此交织,给五师兵工生产原料的获取与运输制造带来极大挑战。在一无先进武器生产设备,二无先进技术工人的情况下,五师兵工部门已经竭尽全力发展生产,为军队战斗力提供保障。除自主生产外,民间收购、敌占区采购、战斗缴获等方式有力辅助了五师兵工生产原料的供给。受益于良好的组织纪律与军民关系,五师各兵工厂在历次反“扫荡”战斗中,从未被敌人袭击。五师对四望山、白兆山、桐柏山、大小悟山等天然屏障进行了充分利用,在一次次转移中将兵工事业发展壮大。
新四军五师直属兵工厂生产的碰火手雷
新四军第五师生产的驳壳枪
军队战斗力的组成内容,主要有物质与精神两大部分。物质可以说是军队战斗力的基础与前提。一支装备冷兵器的军队,即便拥有高昂战斗士气、强大精神意志,也很难与装备现代火器的敌人较量。党自土地革命时期开始便对军队战斗力的建设工作极为重视,对于与战斗力密切相关的军事工业、后勤补给、政治教育、军民关系等事业投入了很大精力。到了抗日战争时期,在持久战的战争形态下,如何长期维持并不断发展军队战斗力成为一个重要工作。党一方面通过政治工作强化军队政治教育;另一方面则通过发展兵工事业,尽可能改善军队的武器装备。新四军第五师的兵工事业几乎没有任何先天基础,完全靠自己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下发展壮大。修理破损枪械,大规模生产枪榴弹等工作有力支持了五师的军事作战。五师兵工事业的筚路蓝缕,折射出五师在华中敌后坚持抗战的艰辛与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