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苏区的红色军工实践
2022-01-05祝尔坚
祝尔坚 /文
闽西作为原中央苏区核心区域,辖福建龙岩地区7个县(市、区)全部都是中央苏区县,是古田会议召开的所在地,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有着光辉的历史。中央苏区形成后,闽西苏区的人口和地域占整个中央苏区的2/5左右,在中央苏区的政权建设、经济建设、军事斗争、供应补给等许多方面占有突出的地位和作用。闽西又是红色军工的重要诞生地之一,蕴含着丰富的军事工业实践和厚重的红色军工历史文化内涵,具有不畏艰难、艰苦创业、无私奉献、探索创新的红色军工本质特征和鲜明烙印。
1927年9月初,由山塘乡党支部和乡苏政府派人到广东请来制枪师傅,建立山塘红色兵工厂,并发动全乡群众献铁、献木炭,制造枪支土炮及手榴弹等。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这个兵工厂很快投入生产。1928年,龙岩全县总暴动之后,新罗的内江山采取自力更生的办法,按照上级的指示精神,建立兵工厂,修理和生产各种武器。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向龙岩城国民党守军发起了3次进攻,山塘兵工厂也为那时的农民武装暴动、红军三打龙岩城提供了枪支弹药保障。
1929年7月,闽西特委制定了《目前党的主要策略与今后工作总方针》,要求“派得力同志到各工厂、作坊去工作”。按照闽西特委指示和要求,鉴于当地工业基础薄弱状态,一些基层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因陋就简开始起步,组织力量、收集人才,着手建立了一些兵器维修、零部件生产加工和器械装配及火炸药制作等手工业小作坊,形成了闽西红色军工的基本雏形。
1930年,闽西工农兵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关于军事问题决议案》,提出“闽西政府办修械厂、子弹厂以增加武器……”同年,中共闽西特委成立,在龙岩湖洋建立兵工厂,将原山塘兵工厂的人员、设备等一同迁到了湖洋,规模更大,更名为闽西红军兵工厂。后来在永定金砂、西溪、虎岗等地也成立了兵工厂。闽西的兵工厂从初创时期只会做一些简单的器械,到后来可生产炮弹等军工器械,加上这期间攻打漳州缴获来的枪支弹药充实,得以更快地发展。
1930年,中共闽西特委制定了今后扩大红军的策略路线,明确了红军武装的配备与编制问题,提出了兵工厂问题,有关兵工厂建设策略是:“依据目前的需要,闽西应建立小规模的兵工厂。其办法如下:1.集合各县、区造弹匠,收集各种器材,必要时请中央派技师、购置材料。2.厂内设弹药与造枪二部,组织法由军委制定交特委审核颁布之”。 1931年11月颁布的《关于红军问题决议案》也明确要求:“采用一切有力的方法,扩大红军的数量(组织新团、师、军)”“为保证红军军械及一切军用必需品的供给,应组织弹药制造厂,兵工厂和统一集中的供给机关”“能修理的即送就近修械所修理,不能修的则送枪炮厂”。按照军工组织法要求和一系列发展策略,对于生产条件较好并有一定规模的军工生产作坊,开始进行军工生产的初级专业化分工,劳动生产效率得以快速提高,作坊式的生产组织方式开始向有一定规模的工厂式组织方式演变。
随着第一次、第二次和第三次反围剿的胜利,为了弥补战场缴获敌军枪械的不足,解决红军作战枪支弹药补给的急迫需要,1931年8月,闽西苏维埃政府发布了第三十四号通告,指出:“现在正是与敌作战激烈的时候,需要子弹万分迫切。闽粤赣兵工厂为应付目前急需,特加工赶造,并尽量收集子弹壳原料及机器等”“兹特通告各级政府,如有兵工厂的子弹壳原料及机器等,须马上设法运到该厂去,不可迟疑延搁。并且要发动每个群众多方去收集,尽量地向他们买来即速付送去兵工厂,以应急用,是为至要”。同年9月,闽西苏维埃政府又发布第九十六号通知,强调指出:“而在整个工作当中,增加制造子弹,尤为迫切需要。闽粤赣兵工厂为完成这一工作,曾日夜加工赶制,然缺乏子弹壳,实为不能多量生产一大原因”“希各级政府接到此通知后,马上全体动员向群众收买,尤其要经常注意进行,随买随付来本政府及闽粤赣军委会,以便转付兵工厂,切莫有丝毫延缓为要”。这一时期,在工作指导方针上,兵工生产的机器和原材料成为发展闽西红色兵工业的重中之重。
福建闽西地区铁矿丰富,为了发展军工生产,必须统筹资源,扩大革命根据地经济规模,提高物资生产量,为红军部队提供更多的兵器、弹药和各类物资及用品。闽西特委决定发动根据地群众,特别是号召青年团员更多地参加到军工生产活动中来,要求:“在国家工厂中的工人团员,应当比别人多做半天工,不拿工钱,这半天工作,就叫做礼拜六工作,因为这是额外的,不受酬劳的、志愿的工作”“三次战争时,闽西的兵工厂中,团员曾提倡增加工作时间,举行革命竞赛,来争取战争胜利”“在私人企业中的工人团员,应当按照环境,来规定自己做礼拜六工作,为军事的需要来作志愿的、无酬劳的工作,如运输,收集子弹,制造土硝、火药,制造红军一切应用的东西,或与农村同志一起帮助红军家属耕田等,都可以由支部讨论决定”。1933年6月,福建省苏维埃政府颁布了由主席张鼎丞等领导签署的扩大铁的生产计划书,要求:“我们为要满足全福建、全苏区每个劳苦农民耕田的犁耙、镰刀及家用一切铁器,每个工人的斧凿、铁锥一切铁器家伙,都富足地使用,我们一定要来发展铁业生产”。中共闽西特委和苏维埃政府全力打造以铁业为重心的区域产业,不仅是革命根据地民众生产生活和经济建设的需要,也是为红色军工产业发展提供基础生产资料的需要,更是体现党的人民情怀和统筹军工生产资源基础的需要。
到1934年,闽西苏区苏维埃工业生产能力特别是红色军工产能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和体系,在“闽西中央苏区的苏维埃工厂已有32个,包括工人两千多人,还包括有几千人的钨矿的生产,还有包括几十以至百多工人的许多生产合作社的工厂(如铸铁、刨烟、造船、农具等合作社)”但是,建设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引起了高层的关注。刘少奇要求精密科学地制订生产计划、核算生产品的成本费、很好地进行生产分工、实行计量的工资制度、建立工会组织协作工厂管理。为了加强苏维埃红色军工党的建设,1934年4月10日,苏区中央组织局颁发了《苏维埃国家工厂支部工作条例》,着重明确了“苏维埃国家工厂支部的基本任务”是,“保证生产计划的完成”“改善工人的政治文化与经济生活”等三个方面的党的工作。同日,张闻天同志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人民委员会主席名义签署并发布了《苏维埃国有工厂管理条例》,以国家法规的形式,对刘少奇同志重点提出的五方面问题进行了规范。这些均为闽西苏维埃工厂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厘清了思路和建设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