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形冠军不等于隐形独角兽
2022-01-05解树江
■ 解树江
作者系辽宁大学国际经济政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民营企业研究中心副主任
当前,一些地方政府将“隐形冠军”视作科技创新企业的代表,认为此类企业具有核心竞争力、具有高成长性,可能成长为独角兽企业,是地方经济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实际上,这种对“隐形冠军”的理解不够全面、不够准确。
德国管理学家赫尔曼·西蒙提出了“隐形冠军”的概念,并定义了隐形冠军需具备的三条标准:第一,世界前三强的公司或者某一大陆上名列第一的公司;第二,营业额低于50 亿欧元;第三,不是众所周知的。我们要准确理解隐形冠军的内涵,实际上,高科技、高成长性并非隐形冠军的本质特点。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必须将“隐形冠军”企业与即将成为独角兽的“隐形独角兽”企业区别开来。虽然,隐形独角兽和隐形冠军在企业规模较小和品牌影响力较弱这两个方面具有高度相似性,但是隐形独角兽和隐形冠军具有明显的不同特征:
成立时间不同。西蒙提出的隐形冠军成立时间比较长,生存时间都在30 年以上,有的是家族性企业,经过几代人的传承。而隐形独角兽是成长迅速的企业,这些企业成立时间较短,通常为5 年左右,具有很快成长为独角兽,甚至直接登陆资本市场的可能性。
技术水平不同。隐形独角兽大都拥有颠覆性的技术,而隐形冠军通常在某个领域比较突出,其技术具有独特性、成熟性而非颠覆性,这些企业追求“鬼之艺,匠之气”的精神并代代传承,发展稳健但扩张缓慢,成长性比较有限。
市场空间不同。隐形冠军的市场很小,针对的是某一个细分的领域,典型的隐形冠军是为单一市场提供单一产出并拥有一个简单组织架构的企业。隐形冠军的营业额不超过50 亿欧元,基本上都是小型企业,极少数能成为中型企业。而隐形独角兽企业往往能够识别出较大市场中新兴的或未被发现的利基市场而拓展业务,实现企业的快速成长,甚至进阶为独角兽企业(估值超过10 亿美元)。有些隐形独角兽企业最终能够成长为大型企业。
估值清晰度不同。通过投资机构一轮一轮的投资,可以测算出隐形独角兽的估值水平;隐形冠军的估值则不确定,隐形冠军大多在融资方面行为较为保守,他们不愿意引入外部资金,而是依靠自筹的资金进行运营。除非发生并购事件,否则很难对隐形冠军企业进行估值。
成长性不同。隐形冠军的成长性不足,有些甚至没有成长性,他们是一个细分市场的稳定领导者(全球前三名);隐形独角兽则成长迅速,有些很快会成为独角兽并登陆资本市场。
运营机制不同。隐形独角兽大都采用虚拟组织的运行机制,隐形独角兽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将资本和技术进行结合,必须将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发挥得淋漓尽致,因此往往通过外包或者战略合作伙伴等形式进行运营;而隐形冠军倾向于自身生产,甚至营销都不通过第三方代理,而是通过自己的子公司在全球市场进行,并以此与客户建立直接联系。
由此可以看出,隐形冠军和隐形独角兽是完全不同的企业类型,将两者混淆容易导致政策着力点发生偏差,继而影响政策预期效果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