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语言学研究综述
2022-01-04韩雪瑶
韩雪瑶
◆摘 要: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加重,语言学者们更加关注与生态学相结合的研究。因此生态语言学这一学科应运而生。本文将对生态语言学进行概述,并从国内和国外两方面对其进行梳理,以期给予生态语言学的研究者们带来启示。
◆关键词:生态语言学;生态;环境
语言生态学,亦称生态语言学 (ecolinguistics),是生态学和语言学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一门研究语言与其所处环境间交互作用的一门学科。近年来,由于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而语言作为人类思想的工具,在灌输人们生态意识,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并指导走向生态友好型社会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对生态问题的关注和研究已成为重要课题。
一、生态语言学概述
1970年,豪根正式提出了“语言生态学”的概念,将语言和环境联系起来,为语言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隐喻视角。此后,“语言生态学”这一术语被语言研究者广泛接受和使用。“生态话语分析”一词则是由Alexander和Stibbe(2014)首次应用,关注的是人类对待彼此和自然世界的方式如何受到语言的影响。我们的世界观和意识形态又是由话语构建的,话语可以是任何形式的,包括语言,以及其他符号学模式,如图像、声音、经济、自然、书面或口头以及符号等。研究者从现实世界的生态学角度切入话语,暴露出语言在使用中的隐含生态模式,并揭示其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影响。
二、生态语言学的国外研究
奥地利生态语言学家Fill曾提到,生态语言学主要有两种研究模式:一个是豪根模式(Haugen, 1972),另一个是韩礼德模式(Halliday, 1990)。
(一)豪根模式
1970年,挪威裔美国生态学家豪根将 “语言生态学”的定义解释为任何语言与它所处的特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豪根把语言生态学当作一种隐喻,注重任何一种语言与环境的互动;在“豪根模式”下,学者们把研究重点放在语言的生存、发展和消亡以及濒危语言的保护方面。因此,豪根模式通常被理解为“语言生态学”。研究的目标之一是调查、记录和拯救地球上的濒危语言,努力维护语言的多样性。研究内容包括语言状况调查、语言使用、语言规划和语言政策等。
(二)韩礼德模式
系统功能语言学家韩礼德则强调,人类使用的语言会影响各种生态因素,包括社会生态、经济生態和教育生态。因此,阶级主义、增长主义、物种灭绝、污染和其他类似的问题不仅是生物学家所关注的,也是应用语言学家所关注的。因此,韩礼德的观点引起了更多学者对语言的生态影响的关注,并推动他们投入到语言与生态的关系研究中。在“韩礼德模式”的引领下,学者们将生态语言学与批评性话语分析结合起来,研究人们赖以生存的话语,更加关注语言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虽然生态语言学有两种研究模式,但它们关注的是语言发展的不同方面,可以相互借鉴,相互补充。
三、生态语言学的国内研究
(一)生态语言学的理论研究
我国首位将国外“生态语言学”理论引入国内的学者是李国正,其在在理论研究方面,我国生态语言学的主要研究主要是对国外研究成果的翻译介绍。李国正(1991)是首位将国外“生态语言学”理论引入国内的人,并就生态语言学相关理论进行概述。范俊军(2005) 将艾尔文·菲尔的《当代生态语言学的研究现状》译介到国内,并就生态语言学的发展历程、学科性质等相关问题进行了阐述。何伟和魏榕(2017)就国家关系的语言特征提出了国际生态话语,并对国际生态话语概念出现的背景、内涵、分类以及其研究路向进行了探讨。黄国文(2018)年梳理了生态话语分析的缘起、目标、原则以及方法等并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和谐话语分析。通过对文献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到李国正等学者在文献综述层面成果颇丰。我国生态语言学的研究学者们为国内生态语言学的话语分析研究提供了理论与方法。
(二)生态语言学实践应用研究
我国生态话语分析研究的语篇类型主要体现在对语言教学、文学作品、新闻以及广告语等方面的研究。王勃然、赵雯(2020)基于生态语言学的缘起、原则等阐述了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三个主要外语教学观(环境观、互动发展观、能动观),并探究基于生态语言学视域教学观的大学英语在线开放课程的教学生态建构。黄国文(2017)分析了狄金森的《一只小鸟沿小径走来》,旨在揭示狄金森对自然的态度。袁颖(2018)探讨了BBC关于中国雾霾的新闻标题的生态意义,揭示了媒体报道的生态方式。王琴(2018)等人基于生态语言学视角对广告语进行研究,并提出广告营销过程中应注意生态和谐之观点。除此之外,学者们也基于语言与环境对生态语言学的翻译语篇进行相关研究。袁红艳(2018)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探讨党政文件中的隐喻及其翻译策略。
尽管我国生态语言学的研究语篇已呈现多样化趋势,但想要竖立人们正确的生态意识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这还需要更多的语言学研究者们更多的努力,并呈现更多的积极性话语引导人们去关注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Alexander, R., & Stibbe, A. From the analysis of ecological discourse to the ecological analysis of discourse [J]. Language Science, 2014,(41): 104-110.
[2]Halliday, M. New ways of meaning: The challenge to applied linguistics [J].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1990,(6):7-36.
[3]Haugen, E. The ecology of language [M].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2.
[4]范俊军.我国语言生态危机的若干问题[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42-47.
[5]何伟,魏榕. 国际生态话语的内涵及研究路向[J].外语研究.2017,( 5) : 1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