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形象和文学形象在这里契合

2022-01-04赵世明

速读·上旬 2022年1期
关键词:大明文学小说

《大明首相》是郭宝平先生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主人公是明代隆庆年间的主政者高拱,而我的硕士论文,就是写的高拱。所以看到《大明首相》出版的消息,非常高兴。通过高拱研究专家岳天雷教授了解了作家的情况,得知郭先生是明史专家韦庆远先生的弟子,而韦先生的巨著《张居正与明中后期政局》,是研究高拱和张居正的必读书。韦先生对高拱政绩的论述和历史地位的评价,使我对高拱的认识大为深化。多年来从事高拱研究,头脑里免不了有一个高拱的历史形象,我感兴趣的是,《大明首相》这部小说塑造的高拱的艺术形象是怎么样的。

高拱的历史形象经历了由暗到明、由负到正的历程,这是由一批学者如韦先生、岳先生等,经过深入研究后,逐步扭转过来的。这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除了对历史文献的抽丝剥茧外,还存在历史人物评价的科學史观问题。如果缺少这两样东西,或者不够重视,单纯地读《明史》《明通鉴》《国榷》等,便时常会感受到被一团迷雾所笼罩,难得要领。因为这些文献中所说高拱“性迫急,不能容物”等字眼,很难和郭先生的“大明首相”之“第一相”形象等同起来。好在《大明首相》有抽丝剥茧的能力,有剖析历史人物的客观辩证史观,有向披着成功学外衣的厚黑学、向歪曲历史的成王败寇史观宣战的能力和魄力,才成就其史实“底子”和价值主旨。

高拱虽然思想解放、意识超前,但也并非封建制度中的另类,他是封建体制下的成功者,也是失败者。

说他成功,是因为在他主政短短两年半时间里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而这可以说得益于封建体制。穆宗朱载垕为裕王时,高拱任讲官九年,深得其器重和信任。这是高拱后来被罢官但时隔两年得以复出,此后任内阁大学士、吏部尚书以至内阁首辅的重要原因,也是为政期间推动改革的重要保障。换言之,穆宗背后的鼎力支持,才成就了高拱一代名相的美誉和成就,这恰恰是封建体制运行模式的集中反应。比如,明朝长期存在的北部边患,基本终结于隆庆年间的“俺答封贡”。“俺答封贡”是在高拱主导下最终完成的,但身后是穆宗的强力支持,否则在那种历史背景和重重矛盾之下,夭折是可能的。所以说,高拱是封建体制的成功者,是一个成功案例。《大明首相》能重现了这一历史,与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不无关系。

高拱最后失败了。说他失败,是因为他“先立规模,徐收其效”的改革设计并没有全部实现,前一半基本完成,后一半基本没完成,却被仓皇驱逐,并险遭灭门之灾。高拱没能超越封建社会“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铁律。随着穆宗的驾崩,继之而来的是小皇帝万历,高拱的悲剧命运便由“话语权”的转移开始了。所以,正如《大明首相》所寓,高拱并不谙熟封建官场的厚黑学。

就这样,高拱一如《大明首相》历史“底子”之思想和改革贡献,与他的“性直而傲”一同留记史册。

历史和历史小说的边界、历史小说写作的技巧和特点,或者历史小说写得好不好等等,我知之甚少。只是因为《大明首相》所反映的历史正好属于我的研读范围,故才有写点什么的兴致和冲动。但实际动笔,才觉不知所云。所以,此中表达虽似题中之义,但实属题外之言。

明代思想家王艮说:“百姓日用即为道”。无论哲学、历史,还是文学,都有服务社会的需要和任务。《大明首相》虽为小说,却关注着中国社会进程的重大历史问题。一是晚明社会的转型问题,此即16世纪中国社会的转型问题。高拱正好处在转型的风口浪尖,而且有推波助澜的意味。不能说高拱思想突破了当时的理学苑囿并与欧洲启蒙思想同频共振,但诚如《大明首相》描述,高拱力主解除两百年的海禁,这一点似乎与欧洲启蒙思想处于同一轨道;与之相关的经济改革——“恤商”、“惠商”践履,与明中后期重商思想的蔓延有关,也是重商思想的重要反映,这一点也与欧洲重商主义相向而行。二是明中后期的改革问题,具体涉及高拱与张居正的历史地位比较问题。高拱被历史淹没到后来地位凸显,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这与张居正头上亮艳的历史光环分不开。“隆万大改革”和“嘉隆万改革”两个概念对抹去张居正头上的耀眼光环起了关键性作用。由此我们会获知:高拱是隆万大改革的开创者,为张居正施政铺开了宏伟蓝图;嘉靖革新是嘉隆万改革的首创期,而张居正改革只是余波。《大明首相》截取了其中的片段,进行艺术化呈现,成就了本书历史视角的上乘之品。

其次,我们还可以发现,本书塑造的历史人物高拱的文学形象——赤胆忠心、刚直廉守、负才傲物、性急而躁——符合历史形象。其中主要形象特征恰与当今中国倡导之风完全合拍,自然有助于传播正能量。这是文学作品《大明首相》服务现实的最大意义所在。

《大明首相》毕竟是小说。高拱其人其事即便数十万言亦难详尽,况且历史小说因其写作需要不可能全尽其实,所以高拱改革也就不能面面俱到,而需要艺术化的文学手法予以处理。所以,反倒是冰冷的政治斗争则很有必要有血有肉地展现出来,因为其中表达的绝不仅仅是历史意味的政见或权力争夺,而更多地是通过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来揭出人性的幽暗,不但要达到吸引读者的目的,还要能使读者的情感得到洗染。《大明首相》反映的正是嘉隆万时期内阁位高权重、阁员因权力或政见纷争火并的历史,可以说本书在这点上做足了文学艺术化的功夫,也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还有一点很有趣,即《大明首相》用文学手段“解决”了一些历史问题。有关高拱的历史问题并没有全部取得信服的史学结论。比如高拱的复出问题。高拱与隆庆皇帝的君臣关系非同一般,他遭受群起而攻不得不下野,后来得以复出,这正是因为君臣关系的亲密;但高拱为什么赋闲长达两年半才复出?诸如此类的问题不少。这些恰恰提供了《大明首相》文学手法运用的足够空间,而且丰富艺术地呈现出来,读来很有趣味。当然,这一点首先要归功于历史,其次才是文学想象。如果没有文献记载或记载不详,运用合理的推理方法的历史研究,也能被接受和认可。而文学想象也许会不经意间给历史推理插上翅膀。这是否是本书的又一亮点呢?

在当今中国,历史的传播和普及,影视非主动性地成为其中一个渠道。这里其实出现了一对矛盾——历史和小说的矛盾。历史小说的目的和任务、适应或满足何种需要,自有边界。但现实需要常会游离,便出现了牛体马用的怪异现象。这显然超出了历史小说作家的本质意图。历史小说本质上还是小说,《大明首相》是一部历史框架之上的小说,因为有了深厚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文学想象,读来自会引人入胜,但绝不能视如史著。比如,书中倾慕高拱的侠女珊娘,历史上真有此人吗?我看虚构的可能性更大。

以清代历史为题材的影视作品如《康熙帝国》《雍正王朝》等一度风靡海内。康熙、雍正、乾隆这些清朝皇帝的影视情节(有时会误以为是历史)常常会成为人们谈论的话题。其时就曾疑惑为何不见明史题材的影视剧呢?后来零星撞见,但似乎一直不温不火。原因何在?导演?拍摄?演员?编剧?我想根子还应该在剧本。但《大明首相》在我看来已经完成了这一基础任务,愿能如我等所愿所感,亮之荧幕,成为谈资。

对于小说的题目“大明首相”,作者已经赋予了充分的依据和内涵,只是让不了解明代历史的人误以为“日本首相”之“首相”。读了此书,其义自见,无需赘言。

作者简介

赵世明,天水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高拱研究十余年。2004年完成硕士学位论文《高拱改革研究》,2014出版专著《高拱与隆庆政治》。先后在《孔子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报》发表有关高拱研究的论文十余篇。

猜你喜欢

大明文学小说
How to read a novel 如何阅读小说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千秋伟业百年风华
倾斜(小说)
文学小说
不在小说中陷落
文学
《十大明王》造像方法谈
“五十肩”的简易防治等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