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中医药名家
2022-01-04编辑王懿霖
编辑/王懿霖
在中医药的发展进程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名医,他们将中医药理论和实践不断地推向一个又一个高度,而不同的理论学说和实践经验,又支撑并推动了中医药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天津市目前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4名(中医药类),国医大师4名,全国名中医4名……他们“大医精诚”,通过自身的科研能力和学术影响力,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带领天津中医药在传承创新发展的路上不断向前迈进。
4位中医药专业中国工程院院士 | 吴咸中 石学敏 刘昌孝 张伯礼 4位国医大师 | 吴咸中 石学敏张大宁
吴咸中 | WU XIANZHONG
1925年8月28日出生于辽宁省新民县,国医大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西医结合专家,天津医科大学教授,天津市中西医结合急腹症研究所所长,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研究院院长。
吴咸中院士早年从事普通外科临床,上世纪60年代初,投身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的临床与研究工作,首倡“以法为突破口、抓法求理”的科研思路。通过长期实践,逐步形成和不断完善了规范的诊治原则与方法,建立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的新体系。上世纪80年代后期,提出了“在高层次上开展中西医结合”的战略思想,扩大了中西医结合领域,将研究重点转向危重急腹症的治疗及相关基础理论的深入研究,明显提高了胆管结石、急性重症胰腺炎及重型胆管炎、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等疾病的疗效,并从不同层次上阐明了通里攻下、清热解毒及活血化瘀等治则的作用机理。
石学敏 | SHI XUEMIN
1938年6月6日出生于天津,国医大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代中国针灸奠基人,国家授衔针灸学专家,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名誉院长、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国针灸学会高级顾问。
石学敏院士是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学科带头人。从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研究世界公认的三大疑难病之一的中风病(脑梗死、脑出血)的针灸治疗,创立“醒脑开窍”针刺法,开辟了中风病治疗新途径。上世纪80年代初创建的“针刺手法量学”,填补了针灸学发展的空白,并广泛应用于多种疑难杂症的治疗中。先后发明“脑血栓片”、“丹芪偏瘫胶囊”等药品,再结合“醒脑开窍”针刺法针药并用,创立了“中风单元”疗法,为治疗脑血管病开辟了新的思路。
刘昌孝 | LIU CHANGXIAO
1942年5月15日出生于湖南省郴州市,中国工程院院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院长,天津药物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和名誉院长。
刘昌孝院士是我国药代动力学的学科开拓者和学科带头人之一。1968年建立了国内第一个药代动力学实验室,1975年在国内第一次将药代动力学研究用于新药评价,1980年出版了国内第一本药代动力学专著,1995年建立了国内第一个部级药代动力学重点实验室,2003年建立了国内第一个省部共建国家药代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在已鉴定的药代程序中提出模型优化、自动运算和数据批处理方案,使之广泛应用于药代动力学研究,被国内外4700 多篇研究论文应用和引用。刘昌孝院士为我国药代动力学、药物评价学、中药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基础,作出了卓越贡献。
张伯礼 | ZHANG BOLI
1948年2月26日出生于天津,中国工程院院士、医药卫生学部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
张伯礼院士长期从事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和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工作,奠定了中医素质教育和国际教育的标准化工作基础,推动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上世纪80年代开展中医舌诊客观化研究,开拓了舌象色度学和舌底诊研究方向。上世纪90年代开展血管性痴呆(VD)系统研究,制定了VD 证类分型标准和按平台、波动及下滑三期证治方案;明确了中风病证候和先兆症动态演变规律,建立了综合治疗方案;创立了脑脊液药理学方法,揭示中药对神经细胞保护作用机制。自1999年开展方剂关键科学问题研究,创建了以组分配伍研制现代中药的途径和关键技术。21 世纪初完成了首个中医药对冠心病二级预防大规模循证研究,建立了中医药循证评价系列方法。开拓中成药二次开发研究领域,促进中药科技内涵和质量提升,推动了中药产业技术升级,培育了中药大品种群。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他主持研究制定中西医结合救治方案,指导中医药全过程介入新冠肺炎救治,取得显著成效,为疫情防控作出重大贡献。
张大宁 | ZHANG DANING
1944年农历9月11日出生于天津,国医大师,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名誉院长、首席专家,天津市中医肾病研究所所长。主任医师、教授、博导,中医肾病学国家授衔专家。
张大宁作为中医肾病学的奠基人,于上世纪80年代,在系统地继承了中医经典著作、古代名家著作,以及近代、现代中医大家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实践,主编了我国第一部《实用中医肾病学》和《中医肾病学大辞典》,科学严谨地规范了“中医肾病”的概念、范围及辨证论治的基本规律,从而使“中医肾病学”从中医内科学中科学地分离出来,形成一门独立的、系统完整的中医临床学科。尤其是张大宁在上世纪80年代初率先提出的 “补肾活血法”理论,经过30年来中西医多学科的共同研究,现已在100 多种病症的治疗中得到应用,且获得满意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