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中医药在传承创新中高质量发展 访天津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医处处长于春泉
2022-01-04撰文王懿霖
撰文/王懿霖
国家中医针灸医学中心已获批在津投建,项目计划投资20亿元,将依托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兴建;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二期和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感染防控中心等一批中医特色医院的建设也已提上日程;河北区中西医结合医院、西青区中医医院、河西区中医医院、红桥区中医医院等区级中医医院建设完成在即……
从天津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医处处长于春泉的介绍中,记者得知了众多关于天津市中医药事业的好消息。于春泉表示,未来他们将以全面贯彻落实全国中医药大会精神和《天津市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方案(2020—2022年)》为主线,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落实《天津市中医药条例》和《天津市中医药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强化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及内涵建没,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传承发扬中医药文化精髓,推动天津市中医药在传承创新中高质量发展。
记者:近年来,在天津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天津市中医药事业取得了较大发展,中医医疗资源不断优化,关于这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您能否简单介绍一下?
于春泉:近年来,天津市十分重视发展中医药事业,把中医药工作作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健康天津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内容统筹推进。在此背景下,天津市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日趋完善,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显著提升,中医药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文化交流都取得了一系列新的突破。
第一是中医医疗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和平区、津南区、红桥区中医医院搬迁新址,南开区中医医院开设分院;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第二附属医院建设项目入选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建设项目,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启动新一轮规划建设。天津市基本形成以中医医学中心为引领,以区中医医院、综合医院中医科为骨干,以基层国医堂为网底,以社会办中医医疗机构为补充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
第二是中医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能力持续提升。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针灸治疗中风病、中医治疗冠心病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建设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专业)12 个,国家中医重点专科41 个。形成区域中医诊疗中心11 个。“十三五”末,全市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医院,下同)55 所,比2015年末增长7.84%;中医医院编制床位数1.01 万张,增长13.48%;每千常住人口公立中医医院床位数为0.58 张,与2015年末持平;中医医院出院人数占医院出院人数比重增长2.34%;卫生机构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1.05 万人,增长56.12%。全市二级以上中医医院逐步建立了治未病科,全市65 岁以上老年人与0—36 个月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率均达到65%,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第三是中医药全程深度介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天津市第一时间组建市中医药防控专家组和感染控制专家组,先后制定5 版《天津市中医药新冠肺炎防治方案(试行)》,成立天津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多学科中西医结合康复指导中心。推进中医药“早介入、全方位、全疗程”参与新冠肺炎防治工作,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与西医西药形成中西并重、优势互补的传染病防控机制。天津研发的血必净注射液和宣肺败毒方入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新冠肺炎救治“三药三方”,并纳入国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张伯礼院士指导中医药全程介入新冠肺炎救治,主持研究制定中西医结合疗法,成为中国方案的亮点,获授“人民英雄”荣誉称号。
第四是中医药传承创新迈上新台阶。“十三五”期间,天津市获批省部共建组分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全国中医药系统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入选国家中医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全国2 家中医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之一)。建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25 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6 个。天津市中医药领域获奖励86 项,其中一等奖11 项(含特等奖2 项)。
记者:您刚才提到的中医药人才一直是大家关注的重点,对于此项工作您能否在展开谈谈?
于春泉:首先感谢大家的关注。近年来,随着天津市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中医药人才队伍也在不断壮大。天津市现有中医药专业中国工程院院士4 人,国医大师4 人,全国名中医4 人,岐黄学者4 人,青年岐黄学者5 人,天津市名中医71 人。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26 个,国家中医药优势特色教育培训基地2 个,国家中医药多学科交叉创新团队2 个,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团队2 个。
2021年,我们实施了津沽中医药人才系统培育工程,打造杰出人才、领军人才、中医药骨干人才和基层中医药人才四级人才培育体系,启动了中医经典传承高级人才研修项目、西学中高级人才研修项目,共招收80 名学员。同时,还完成了名中医工作室验收工作,共培养61 名传承人才。
2022年,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仍是我们的工作重点。比如,推动市部局共建天津中医药大学,组织做好岐黄学者、青年岐黄学者、创新团队培养工作,做好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岐黄工程)2022年度培养项目,开展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2022年度建设,组织开展中医经典传承高级人才研修项目和西医学习中医高级人才研修项目,组织做好天津市名中医评选工作等。
记者:除了人才培养工作外,2022年天津市中医药的工作要点还有哪些?
于春泉:首先,进一步加强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国家中医针灸医学中心、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市滨海新区中医医院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市南开医院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等项目的建设。继续推进区中医医院工程建设,启用滨海新区中医医院新院区。
其次,继续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加强中医中西医结合重点学科专科建设,开展中医中西医结合重点学科专科医联体建设工作,组建中医中西医结合重点学科专科医联体,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疾病诊疗和康复中的重要作用;提升中医药应急和救治能力,推进中医疫病防治基地和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加强天津市中医治未病中心建设,推进二级及以上公立中医医院设置治未病科,在基层医疗机构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治未病”服务;继续实施国家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依托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加强市级中医康复中心建设,各区组建区级中医康复中心;强化中西医协作,推广有机制、有团队、有措施、有效果的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筑牢基层中医药服务阵地,推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中医药服务能力提档升级,整合区域医联体和专科联盟优势力量,促进基层中医药服务紧密化、智能化、信息化,积极扩增家医服务包中医药服务内容。
再次,在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方面,我们将科学布局天津市中医药科研创新平台。推动中医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建设工作,筹建天津市中医药标准化研究所、天津市中医医史文献研究所和天津市中医肿瘤研究所。支持现代中医药海河实验室和组分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研究专项,系统总结中医药抗疫经验,促进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支持天津市中医药循证医学研究中心建设,构建“产学研医用”协同创新模式;支持组分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开展现代中药大品种二次开发等关键技术研究等。
最后,就是我们要开展中医药古籍保护和传统知识收集整理工作。实施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开展中医药文化研究,充分利用丰富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和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角平台,举办第七届天津市中医药健康文化惠民月活动,健全完善中医药文化科普专家队伍,促进中医药文化科普,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开展2022年度中医药文化健康素养调查。指导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和国家中医药服务贸易出口基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