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10个锦囊联想组合思维:让写作更有创意

2022-01-04◎高

作文新天地 2021年35期
关键词:洛夫石榴长江

◎高 翔

在第8个锦囊中,我们学习了发散思维。发散思维可以开掘灵感,围绕一个关键词发现足够多的意象或事件。但这些材料还需要进行打磨和筛选,选出最有张力的典型意象和最有戏剧性冲突的事件。通过意象的构图和事件的编排,创作出最有意境的文章和最耐人寻味的故事。这就是联想组合的方法,它是对完全自由、开放的发散思维的补充,它能够从发散到聚合,让你的写作更高效,更有创意。

那么,怎样进行联想组合呢?大体来说,分为相关联想、象征联想、对立联想、指示联想、类比联想、文化联想、移情联想等多种方式。其中,最常用的是相关联想和对立联想。下面,我们结合案例,重点学习这两种联想组合手法。

作家的想象力总是天马行空,能够将看似不相关的事物并置在一起,重新发明一种新的联系:例如从一颗柠檬写到河岸和天空,从蜗牛写到可乐和白云。这些事物表面上没有关联,但其实在内部也存在某种统一性。作家巧妙地运用相关联想,从某个事物被忽略的某个属性出发,找到某种共同点,创造出一个新视角或者新的构图、新的认识方式。比如,柠檬与河岸、天空,可以有方位的相关性。一棵柠檬树总是长在河边,而它从一颗种子开始,就越长越高,向往天空。也可以理解为柠檬多汁,内部就像有一条河流,而柠檬切片,那酸味无限延展,像味蕾在天空飞翔。总之,相关联想能够创造奇妙的联结。

这种联结有时是通过视角切换的巧妙构图产生的。比如卞之琳的名作《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首诗微妙之处在于,作家通过视角的切换,发现了事物之间微妙的联结,在辩证和对比中,创造了巧妙的构图。首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镜头的聚焦点是“你”,画面似乎随着诗行指向远方。而第二句却反转,将镜头转向背后,“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你”成为风景的一部分。“你”看着远方的风景,而“你”本身也是风景的一部分。这样的构图就像套盒,像画中画。第二部分是相同结构,或者说,时间到了晚上。“你”在窗口看明月,远处的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而看不到的某处,别人正在想“你”,“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或者说,“你”在望月,但“你”不知道,“你”也是别人的月亮,是梦中的月亮。那么这两个部分连缀在一起,又该怎么解释?我们可以想象,那个做梦梦到“你”的人,正是白天在楼上无意间看到“你”的那个人。这是一首邂逅的相思之作,是朦胧的爱意。整首诗里,诗人创造了巧妙的“看与被看”“梦与被梦”的联系,令人回味无穷。

类似的,像顾城写“看云”:

“你,/一会儿看我,/一会儿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远和近》)云、你、我三者的距离关系,被诗人重新诠释了。为何你看我时很远呢?因为物理距离上,你我很近,但是你看我时如此冷漠,所以我感觉很疏远;而你看云时,是那样真实地享受美,真实地表现自我,所以我感觉可爱,又觉得心理距离在拉近。运用这种视角切换的方法,我们可以仿写。比如:“你在雨天等雨停,我在雨里等你。”写故事时,也是如此,先写主人公的视角,再切换到其他人的视角,进行对比,会让故事更丰富。

除了视角切换法,还有一种更简单的构图方法,叫作意象并置。例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与卞之琳的构图法不同,温庭筠是选择典型的植物、动物、自然意象,从视觉、听觉、体觉各个角度切入,以名词的堆叠来白描造景,引发读者想象。《商山早行》中写游子清晨出发看到的景象,连用十个名词意象、两个动词,进行联想组合。首句里,鸡声、茅店、月三者并置,鸡鸣声表明天刚蒙蒙亮,诗人已经出发,看到月亮还未完全落山,极言早行之早,茅店一词又点明了山居的地理位置。听着鸡鸣声,伴着晨光和依稀月影,诗人便启程,路过几家茅屋。第一句是写远景环视。第二句写脚下,人迹、板桥、霜,又是三个意象并置。走过板桥,看到上面已有人的脚印,说明还有比诗人更早行的游子,人迹一词又更衬出诗人之孤独。板桥上的霜落,说明早行之寒冷凄清,霜打的脚印,薄薄的一层,孤影跃然纸上。紧接着,诗人开始写静中有动的景色,看到槲叶落满山路、枳花映着古城墙。叶落花摇,从茅店走到了城墙,写出了诗人早行的动态感。至此,通过意象的组合,诗人以寥寥数语,勾勒出一幅耐人寻味的早行图景。

当然,你也可以从各种意象中抓住一个点放大。比如,洛夫写《发》:“捧起你的发,/从指缝间漏下来的,/竟然是长江的水。/我在上游,/你在下游,/我们相会于一个好深好深的漩涡。”洛夫给人洗头发,洗出了这么灵动、飘逸、大开大合的想象力。诗人由头发间流下的水,联想到长江,顺着头发,诗人好像穿越到了头发之中,想象站着的自己是在长江的上游,而弯腰洗头发的朋友或者恋人是在长江的下游,这样的想象让人想起了李之仪《卜算子》中的诗句:“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由头发想到长江,进而想到漩涡,这是一种大开大合的联想组合方式,诗人故意将一个小的事物无限放大,放大到夸张的效果。比如洗头本是一件小事,头发本来是很小的事物,但是却被无限放大,一定要和长江、漩涡这样的大意象放置在一起,这在修辞上可以理解为夸张,在联想思维里,是一种“放大”手法,给人一种奇崛的震撼感。

除了“放大联想”,还可以“微缩联想”。比如杨克的《我在一颗石榴里看见了我的祖国》这首诗。诗人从一颗石榴里看到祖国,就像哈姆雷特从果壳中看到宇宙一样。祖国的意象浓缩进一颗石榴,从石榴联想到祖国,本就是一个新奇的联想,诗人又抓住了两者的诸多相似性,写就了这首充满创意和诚挚热情的诗作。从形式特点上看,石榴籽很多,和中国人口众多相类比;石榴是一瓣瓣的,像中国地理上相邻的省份;石榴一面红,一面青涩,一面还有伤痕的裂口,则与中国的东西部地形相呼应。“高原红的脸蛋”“包孕的水晶之心”——诗人处处在写石榴,但每一句话又都在描述祖国,这是联想组合思维最娴熟、自如的运用。像果壳中的宇宙那样,诗人写出了石榴里的祖国。而且从文化意义上,石榴所代表的多子多福、丰收喜悦的文化观,也与爱国情怀相统一,所以这个意象组合非常和谐、巧妙。

当然,我们也可以“反着写”,这就是对立联想——反其道而行之,由一个事物想到和它的某个属性对立、相反的事物。例如,诗人看到梅花,却不写梅花,而是写牡丹,写芍药,写一切春天的花,以春花来反衬梅花苦寒独自开的孤傲。诗人看到水,却想到山;看到浮云,却想到太阳。运用对立联想,往往可以让两个看上去对立的事物组合产生冲突错位的奇妙反应,这种奇妙反应有时表现为作家的独特个性,有时表现为一种机巧的哲理,或者对生活的重新发现。

比如,顾城的《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只有两句,先写黑夜和黑色的眼睛,极言绝望、困顿,似乎无所出路。但第二句却笔锋一转,由黑暗想到光明,运用对立联想,写出了“寻找光明”的名句。这两句诗运用一个转折连词,一对反义词组,组成了鼓舞人心、振聋发聩的金句。

再看洛夫的《水与火》:“写了四行关于水的诗,/我一口气喝掉三行。/另外一行,/在你的体内结成了冰柱。//写了五行关于火的诗,/两行烧茶,/两行留到冬天取暖。/剩下的一行,/送给你在停电的晚上读我。”标题就是一组反义词。整首诗把诗和水火互喻。先写水的诗,三行被喝掉,一行结成冰柱,水的诗似乎还会随着温度变化,很有童趣;再写火的诗,两行烧茶,两行取暖,一行留给朋友来读。诗可以做燃料来烧,可以做火来烤,可以做诗人灵魂的代言。洛夫的这首诗,整体的灵感是对立联想组合,但是每一小节里又是相似联想:由水想到喝,想到冰;由火想到茶,想到暖,想到停电的夜晚。因此洛夫的诗是对立联想、相似联想的娴熟运用之典范。

创意写作练习

请你从视角切换法、意象并置法、放大或缩小联想法、对立联想法中任选一种,写作一篇散文、诗歌或故事。你也可以修改你之前的作品,让它更有创意。

比如,铺陈五种以上的意象写作《校园早行》:“跑道朝霞看台,铃声书声笑声……”选择一个微小的事物,故意将它和一个完全不对等的大事物放置在一起:“一颗草莓在唇齿间,像无数红色气球飞向高空。”;运用微缩联想,尝试从一颗茄子、一枚核桃里读出更大的哲理意味。运用对立联想写日常散文:“在每一个晴朗的日子里,怀念下雨的夜晚;在每一个下雨的夜晚,想念晴朗的你。”……

猜你喜欢

洛夫石榴长江
“水中大熊猫”群在长江出现啦
全球的孩子们,早上好
石榴籽
石榴
石榴
焚诗记
石榴
长江之歌(外二首)
长江图(外二首)
长江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