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何迁本《临川先生文集》成书渊源考

2022-01-03

山东图书馆学刊 2021年6期
关键词:顶格临川文集

王 艳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北京102488)

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何迁主持刊印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一百卷(简称“何迁本”)。该本卷首刊有南宋绍兴十年(1140)黄次山所撰《绍兴重刊临川文集叙》(简称“黄次山序”),即黄次山为南宋詹大和校刊的王安石文集(简称“詹大和本”)所撰之序。何迁本是明以后王安石文集诸版本中影响最广的一种。王安石文集的明隆庆五年(1571)宗文堂本[1]、万历四十年(1612)光启堂本[2]、清代光绪九年(1883)听香馆本[3]与小岯山馆本[4],以及近代以来所刊《临川先生文集》(四部丛刊本)[5]和《全宋诗·王安石》[6]《全宋文·王安石》[7]《王安石全集·临川先生文集》[8]等,均以何迁本为底本。

但关于何迁本的底本,却众说纷纭,目前主要有三种观点:一、何迁本源于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王珏所刊《临川先生文集》(简称“杭本”)。如赵万里《宋龙舒本〈王文公文集〉题记》:“应、何二本(按:即应云本、何迁本)都直接或间接据杭本重刻”[9]。二、何迁本是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应云所刊《临川王先生荆公文集》(简称“应云本”)的翻刻本。如叶德辉《郋园读书志》卷八:“自来藏书家书目,往往知有应本,而又误以何本即应本,不知何本尚是重刻应本,故并刻有应序。”[10]三、何迁本是詹大和本的翻刻本。如《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三:“今世所行本(按:即何迁本)实止一百卷,乃绍兴十年郡守桐庐詹大和校定重刻,而豫章黄次山为之序。”[11]

1 何迁本的前印本与后印本

在论述何迁本成书渊源之前,需对何迁本有明确认知。关于何迁本,前人多未曾区分其前印本与后印本,并由此误解其与应云本的关系。

今察国家图书馆和台湾图书馆,发现何迁本实有前印本与后印本两种。这两种何迁本虽均题为《临川先生文集》、卷首均有黄次山序,但序中“艺祖”二字的排版方式有所不同:一种为“艺祖”二字提行顶格者(简称“提行顶格何迁本”),如国图所藏二本(善本书号为:03247、05044)、四部丛刊本等;一种为“艺祖”二字未提行顶格者(简称“未提行顶格何迁本”),如台图所藏二本(索书号分别为:402.52 10158;402.52 10152)、国图所藏一本(善本书号为:17277)。这两种何迁本在版本形态、文本内容等方面基本保持一致,但亦存有不同之处,具体如下:

首先,相同之处。一、在版本形态上,二本均为白口本,半页十二行行二十字,字体、字形大小、排字疏密、左右板框高低均相同。二、从文本来看,文本编次完全一致,文本内容基本一致。可知,这两种何迁本在刊印时,所用乃是同一块书板。

其次,不同之处。一、在版本形态上,提行顶格何迁本,版面整洁,字迹清晰且无修改痕迹;未提行顶格何迁本,版面稍显模糊,字迹有磨损与修改痕迹。二、在文本层面,二本存有异文,且所存异文多由字形差异而导致。同时,相比未提行顶格何迁本,提行顶格何迁本的文本明显更为准确。以二本卷十二为例:

卷数 诗题 提行顶格何迁本 未提行顶格何迁本和平甫舟中望九何啻释囚钳 因华山二首·其二况乃抡掾杙 棆十二寄曾子固 嵑巕嵩与太 蝎九鼎 冶云赤天涨为黑 治

据上可知,这两种何迁本在刊印时,虽使用同一书板,但其中一本刊印时,对书版做了些微改动。那么,二者何者是前印本、何者是后印本?很明显,提行顶格何迁本是前印本,未提行顶格何迁本是后印本。两种何迁本既使用同一书板,则刊印时必有时间上的先后,而刊刻时间较早的一本,版面、字迹更清晰,文本更准确,提行顶格何迁本符合这一条件。

一些学者因未区分何迁本的前、后印本,而误判了何迁本与应云本的关系。如,叶德辉《郋园读书志》卷八“临川先生文集一百卷”条载有一种“应云本”,称其与何迁本相同,具有以下特点:白口本、每半叶十二行行二十字,且该本“大题‘临川先生文集卷第几’”“纸白版新、完好无缺”[13]。据此,叶氏认为该“应云本”即是何迁本的底本,并推测何迁本是应云本重刻本:“应本《绍兴重刊临川文集序①按,“序”应为“叙”。》(黄次山序)‘艺祖’二字提行顶格,何本不提行……自来藏书家书目……不知何本尚是重刻应本,故并刻有应序。”[14]事实上,叶氏所著录的“应云本”,乃何迁本的前印本(提行顶格何迁本),与何迁本的前印本各种特点均相同,与应云本大相径庭(例如,应云本并无黄次山序)②关于何迁本与应云本的不同,杨军《明代翻刻宋本研究》(220-228)已有考证,不再赘述。;其所记何迁本,实是何迁本的后印本(未提行顶格何迁本)。推叶氏致误之由,应是其未见到真正的应云本,且未曾考虑何迁本有前、后印本之分,故误认何迁本的前印本为“应云本”。后人受叶氏影响,多误认应云本前有黄次山序,进而误判何迁本即是应云本。例如,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惑于叶氏之记载,推测何迁本是何迁将应云本据为己有并另冠它序之本[15]。

区分何迁本的前、后印本,是讨论何迁本成书渊源的前提。何迁本后印本在刊印时书版已有磨损,且刊刻过程中擅改版面模糊之处,故其文本不如前印本精确。因此,下文在讨论何迁本成书渊源时,将以何迁本前印本(即提行顶格何迁本)③具体则以四部丛刊本作为考察对象。作为考察对象。

2 何迁本底本及其成书过程考

2.1 何迁本成书的版本背景

何迁本刊刻之前,流行于明代的王安石文集版本主要有四种:杭本、元危素刊王安石文集(简称“危素本”)、明初本④王安石:《临川王先生荆公文集》,日本内阁文库藏明初刊本(请求番号为:别056-0006),古籍影像版。日本内阁文库定该本为“明初刊本”,但考是本,除无牌记外,其书题、序跋、版本形态、避讳方式、脱页处理方式等,均与王岚《宋人文集编刻流传丛考》(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162)所记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明嘉靖十三年(1534)刘氏安正堂所刊《临川王先生荆公文集》(即刘氏安正堂本)相同。因此,日本内阁文库所藏明初本应即是明刘氏安正堂本。故下文主要讨论明初本,而不再讨论明刘氏安正堂本。、应云本⑤关于这四种版本的特点,祝尚书《宋人别集叙录》(增订本)(北京:中华书局,2020:301-318)、王岚《宋人文集编刻流传丛考》(156-164)已多有谈及,不再赘述。另外,应云本今存多种,下文论述该本时,以日本内阁文库所藏应云本(请求番号为:315-0076)为主。。而需注意的是,王安石文集的这四种版本皆多有缺失。

杭本流传至明代,已非完本。今国图所藏明成化五年(1469)襄陵县学所刊杭本递修本[16],即多有缺页。同时,杭本书板,至明代仍有保存,但亦多有阙遗,明杨士奇《王临川文》:“独北京有荆公《临川集》板,在国子监旧崇文阁,而所缺十一。”[17]不过,嘉靖五年(1526)国子监对杭本又有修补。但国子监修补本,应亦非完本或流传未广,故嘉靖二十五年应云刊王安石文集时言:“购善本而无从也”[18],可知嘉靖年间并无完整的杭本流行于世⑥杭本今存多种,下文论述该本时,以《中华再造善本》所影宋绍兴二十一年两浙西路转运司王珏刻元明递修本《临川先生文集》(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为考察对象。。

元危素本与明初本亦非完本。危素本今已佚,但据吴澄所作《临川王文公集序》[19]可知,该本乃危素“搜索诸本,增补校订”之本,仅“比临川、金陵、麻沙、淛西数处旧本颇为备悉”,并非完本。明初本亦非完本,文本缺页较多,且缺页处多未标明。例如,卷一直接缺失《陶缜菜》至《招约之职方并示正甫书记》三首诗。同时,需注意,明初本应保存了危素本的原貌。故下文在论述何迁本成书渊源时,以明初本为主要讨论对象之一,而不再对已佚失的危素本作单独讨论。

2.2 何迁本的初步构成:以杭本为参照

何迁本、杭本的文本编次与文本内容基本保持一致,学者多据此断言何迁本出于杭本。不过,该点仅构成何迁本参考杭本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其缘由在于,其它王安石文集版本,如明初本、应云本,与何迁本在诗文编次与文本内容上亦基本保持一致。而以下四点,则可充分证明,何迁本在刊刻时,其初步参考的底本是杭本:

其一,何迁本在刊刻时,明显采用了杭本的版式和书题。何迁本为白口本,行款皆为每半页十行行二十字,书题、卷目均为《临川先生文集》。以上诸点,何迁本与杭本相同,而与明初本、应云本不同。

其二,何迁本的墨钉之处,多为杭本脱文或文本漫漶之处。例如,何迁本卷七《书任村马铺》:“冰盘■美客自知”、卷十一《耰锄》“■金以为曲”、卷四六《金明池上开启祈雨粉坛道场斋文》“■炎之惧更深”等句的墨钉,在杭本中皆脱文或字迹漫漶,而在明初本与应云本中则或多未脱文、或墨钉所在篇目全篇散佚。

其三,何迁本在刊刻时,基本未避宋代帝讳,但也有极少数避讳之处存在,这些避讳之处与杭本保持一致。如卷六三《卦明解》“男生女下,故为恒”句,何迁本、杭本“恒”字缺笔;如卷二八《偿薛肇明秀才桤木》:“地偏或免桓魋伐”句,杭本与何迁本俱作“地偏或免(渊圣御名)魋伐”。而在明初本中,卷六三《卦明解》“男生女下,故为恒”句之“恒”未缺笔;应云本则皆未避讳,与何迁本不同。可知,何迁本这些避讳字词的出现,实是其参考杭本刊印时,删改避讳字词时遗漏所导致。

其四,在文本编次与文本内容方面,何迁本也明显参考了杭本。例如,明初本、应云本卷四一《上五事札子》“苟不得其人而行”句后羼入卷四二《庙议札子》的部分文本和《议服札子》《议南郊三圣并侑札子》《议郊祀坛制札子》三篇札子,而何迁本此部分与杭本一致,皆内容完整、编次有序。再如,明初本、应云本卷四九皆缺失《知制诰沈遘知杭州制》一文,而何迁本、杭本皆有此文。

在与杭本文本编次、文本内容基本相同的前提下,何迁本与杭本在书题、版式、脱文、避讳等方面亦多一致。显而易见,何迁本刊刻时首先参照了杭本,以确定何迁本刊刻的版式、书题、文本编次和内容等。不过,何迁本参照了杭本,并不代表其未参照其它王安石文集的版本。

2.3 何迁本的二次完善:以应云本修补杭本

杭本刊存至明代时,字迹漫漶且多有缺页。因此,何迁若想刊刻一本完整的王安石文集,就势必要参考它本补足杭本。这一它本,即是应云本,原因如下:

其一,从王安石文集版本系统来看,何迁若要校补杭本之缺失,则首先应参考的是与杭本文本编次一致的版本。而何迁本刊刻以前,与杭本编次一致的王安石文集诸本中,仅有应云本的文本比较完整,可补杭本之缺。至于明初本,杭本缺页之处,明初本也多缺页,依据明初本无法补足杭本。

2.4 何迁本的最后完备:处理缺漏

诗题 何迁本 杭本 应云?本次甫韵往刘游著因作寄过茆山今平坐看闾巷得名声 闲 闾平甫与宝觉游金山思大觉并见寄及相见得诗次相逢未免故情深 求 未韵二首·其二金陵怀古四首·其四 破堞自生新草木 堞 碟次韵舍弟遇子固忆少述 太阿犹恨失龙泉 阿 何阿

不过,需注意,何迁本虽整体较为完善,但也颇有缺漏,这与其成书渊源有关:其一,何迁在校勘杭本、应云本时,有时会出现校勘不当的情况。如,卷四《送惠思上人》“好与凤皇游”句“皇”字,杭本、应云本均作“凰”字,何迁本误。其二,何迁本延续了杭本、应云本的部分文本之误。如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十四“《临川集》”条载何迁本两处之误:“今按集中七十六卷《谢张学士书》……文重出而题互异。又九十九卷《金太君徐氏墓志》……凡脱一百七十六字……”[24]何迁本此处与杭本、应云本同误。其三,杭本、应云本文本的部分缺失或模糊之处,何迁本并未完全处理。如,何迁本延续了杭本的墨钉之处,而未校补。因此,后人在使用何迁本时,应追溯到其底本,并参考李壁注本以及南宋本《王文公文集》等文献,方能避免何迁本的讹谬之处。

3 何迁本、詹大和本关系考

至此,还有一问题需解决,即学界有一种观点是:何迁本是詹大和本的翻刻本。在詹大和本已佚的情况下,一些学者持此观点,其主要依据是何迁本卷首刊有詹大和本的序跋——黄次山序。但如果仅据版本间的序跋来判定版本源流,尤其是某一版本底本,则无疑不甚可靠。因此,关于何迁本与詹大和本的关系,实可再作讨论。通过对杭本刊刻者王珏所作《临川先生文集跋》(简称“王珏序”)、詹大和《王荆公年谱》[25](简称“詹谱”)可知,何迁本应非詹大和翻刻本。具体考辨如下:

其一,何迁本编次、篇目实与杭本相同,若何迁本是詹大和本的翻刻本,詹大和本编次、篇目理应与杭本基本一致。但据王珏序可知,杭本与詹大和本编次应有很大不同。王珏序:“比年临川(笔者按:即詹大和本)、龙舒刊行,尚循旧本。珏家藏不备,复求遗稿于薛公家,是正精确,多以曾大父亲笔、石刻为据,其间参用众本,取舍尤详。至于断缺,则以旧本补校足之,凡百卷,庶广其传云。”[26]可知,杭本是以薛昂家遗稿为底本,参考王安石墨迹、石刻、王安石文集的诸多旧本(不限于詹大和本),对薛昂家遗稿“是正精确”“补校足”,且多有“取舍”。因此,杭本的编次、篇目、文本,与詹大和本应有很大差异。而今何迁本与杭本的编次、篇目、文本基本一致,则其编次与篇目亦应与詹大和本多有差异,应非詹大和本翻刻本。

其二,从詹谱可知,在文本内容方面,何迁本与詹大和本有诸多差异,明显属于另一版本系统的文本。詹大和本虽已亡佚,但詹谱尚存于李壁注本卷首。而詹谱为詹大和所作,其中所保存的部分王安石诗文,无疑即是詹大和本诗文①詹谱所载王安石诗文文本具有可靠性与稳定性,今存李壁注本各种版本虽多有异文,但詹谱基本完全相同。。前人在讨论何迁本与詹大和本的关系时,均未注意到詹谱。然而,詹谱实为讨论何迁本、詹大和本关系提供了序跋以外新的证据,即文本的证据。詹谱所载王安石诗文虽不多,但将其与杭本、应云本、何迁本对比,则可发现:詹谱所载王安石部分诗文,与杭本、应云本、何迁本均有异。所存异文具体如下:

詹 谱 何迁本、杭本 应云?本年登三十已衰翁 行年(卷三四《别鄞女》) 行年只愁地僻经过少 无宾客(卷二四《到舒次韵答平甫》) 无宾客惟兹邦土之名,昔者宦游之壤 唯、乃昔(卷五八《封舒国公谢表》) 唯、乃昔而安石得以此時被使畿內 某、备(卷七四《上执政书》) 又、备伏蒙朝廷,改职畿县。未试贤劳之力……遂承优诏,特与便州。 蒙恩、识、蒙(卷六一《知常州谢上表》) 蒙恩、识、蒙《忆昨示诸外弟》 诗示(卷一三) 诗示《与徐兵部书》 上(卷七六) 上《度麾岭寄孙莘老》 寄莘老(卷二〇) 寄莘老

要之,从王珏序和詹谱可证,何迁本与詹大和本,既在编次与篇目应有较大差异,又在文本上属于不同版本系统。可知,何迁本并非詹大和本的翻刻本。

4 结语

在讨论中国某一古籍版本源流系统时,学者多能根据序跋、版本形态、文本编次等方面辨析出该古籍不同版本系统之间的关系,但较少关注某种版本系统下单一古籍版本的特殊性。然而,事实上,每一种古籍版本的诞生,多经历了复杂的成书过程。只有明确单一古籍成书的具体过程,才能在使用古籍时确保文献材料的准确性。本文在明确何迁本有前、后印本之分的前提下,通过追溯何迁本成书过程的复杂性,可知在使用何迁本时,需同时参照杭本、应云本。同时,需注意, 何迁本虽经过精心校勘,但仍多有缺漏。

猜你喜欢

顶格临川文集
《熊铁基文集》出版
泰康人寿一代理人遭“顶格”处罚:三项违法行为,隐瞒合同涉保费金额4148万元
试论《临川梦》对《牡丹亭》的再现与批评
八卷本《王先霈文集》出版
《郭汉城文集》简介
张居正的误会
你能顶格申购吗
临川渡
民主与科学文集
有感于江西临川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