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思维下的高职院校新媒体营销工作室制建设探究

2022-01-03

现代营销·经营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校企

黄 妍

(四川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 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 四川 成都 610213)

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已成为个人、企业以及政府营销的重要平台和手段。新媒体营销作为一种全新营销理念,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其发展速度也是前所未有的。国家明确提出高校要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服务于地方经济,服务于社会。高职院校应当根据当前形势加快教学改革,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队伍发展,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探索创新新媒体营销人才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一、新媒体营销市场情况

(一)新媒体发展现状及趋势

新媒体依托于数字技术、网络、移动通信技术使信息能够非线性传播,具有多媒体交融性、交互性、即时性和共享性,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的特点,满足用户在移动信息时代的信息需求。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双向传播的特点让用户之间的互动更强,反馈更及时。新媒体的技术支撑体系已经比较成熟,接受和使用群体广泛。第47次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为9.89亿,近十亿网民构成了全球最大的数字社会,手机网民为9.86亿。农村电商快速发展,网络短视频用户增长最为显著,网络直播快速增长,成为拉动经济内循环的有效途径,京东、苏宁、抖音、快手、微信、微信都将网络直播作为拉动营收的战略重点。新媒体更容易架起品牌与用户之间沟通桥梁,加强双方的情感联系,新媒体不断拓展新的营销方式和手段,提升营销的创意空间,营销价值不断展现。在未来发展中新媒体会更加聚焦于内容,新媒体的竞争将成为内容的竞争,“内容为王”的时代将重新回归。

(二)新媒体营销人才市场需求情况

随着新媒体行业的快速崛起,媒介形态的革新与聚变对传媒人才能力结构提出新的要求,行业发展对新媒体运营以及技术类人才产生了大量需求。由此,可以看出新媒体营销人才还应该注重传播规律、媒介素养等传媒方面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在新媒体行业发展过程中,行业对于运营人才需求最大。运营、策划、营销词频统计分列岗位词频排行前三名,位居第一梯队。其中,新媒体行业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运营,主要工作集中在微信公众号和微博的运营,人才需求极为旺盛。设计和文案位列新媒体人才需求第二梯队之首,表明希望从事新媒体行业的人应该具备一定的设计和文案能力。据统计,2013年-2017年,新媒体运营职位的人才需求量暴增了10.8倍,成为近年来人才需求增长最快的职业。在BOSS直聘网看到,主要有新媒体运营、短视频运营、新媒体店铺运营等新媒体相关岗位(如表1),可以看到企业的招聘条件,明确岗位职责和要求。

表1 就业岗位和职业分析

?

二、新媒体营销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新媒体现状及发展趋势,新媒体营销人才市场需求情况的分析,反观高职新媒体营销人才培养模式,市场需求旺盛但学生就业能力不足,存在以下问题。

从新媒体营销人才的岗位要求来看,虽然门槛低入门容易,但是能够胜任岗位并且进阶升级也需要硬核的专业知识、综合知识和综合能力。新媒体营销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学科交叉融合,涵盖的新媒体、营销学、管理学,消费心理、用户分析、数据统计分析等方面的知识点非常多。不仅要精通交叉学科专业知识,还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除了基础理论和经典案例讲解之外,内容案例的更新、实践操作很重要。目前校内实践形式比较单一,缺少社会实践(实战)项目,不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思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解决问题的能力难以提高。同时,市场不断在发展变化,新媒体营销从业人员要具备创新精神,跟上时代潮流也必须掌握新理论、新技术,适应互联网生态。

三、互联网思维下的新媒体营销工作室建设探究

互联网思维,就是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用户、产品、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高职院校新媒体营销工作室制的建设,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融入到专业课程体系中。一方面树立以学生为本,教师主导的核心理念,重构学习空间环境,强化学生实习实训,树立市场意识,将劳动教育纳入到专业教育中,充分体现“教—学—做”的有机结合,丰富了人才培养的内涵,拓宽了人才培养的思路,有利于培养优秀新媒体营销人才;另一方面,通过培训、科研及成果转化、孵化新产品新项目、提供新媒体营销解决方案等,体现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服务于市场,服务于社会。

(一)构建“服务面向市场”的新媒体营销工作室制情境

按照企业新媒体营销工作情境进行构建,配置网络和添加必要的硬、软件设备,便于查阅资料分析资料,配备相应的专业、行业书籍便于阅读查找,营造一种工作/学习的场景和氛围,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投入度。学生对病毒营销、事件营销、口碑营销、情感营销等方式,不止停留在理论层面的理解,在实践中做好市场调研和目标消费群分析,通过大数据技术分析消费者画像,筛选精准消费群体,分析消费者浏览购买记录,掌握目标消费群体的喜好、需求等帮助企业制定新媒体营销策略,工作室制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产教融合目标。

(二)设置“生产优质内容”为核心的阶梯式模块化的新媒体营销课程体系

一直以来生产优质的内容是行业品牌旺盛持久的生命线,尤其在信息爆炸的新媒体时代,如何在竞争激烈市场环境下脱颖而出,为市场持续生产有趣、有益的产品尤为重要。结合新媒体行业的特点和新媒体相关岗位具体要求,从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深化产教融合的思路出发,夯实文化基础知识,设置新媒体策划、视频拍摄制作、新媒体技术与应用、新媒体平台运营、新媒体内容生产等课程模块,课程模块之间既相互衔接又面向一个岗位方向,构建“课程教学+项目(竞赛)”的分层次、分阶段的阶梯式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课程教学情况,学生个体差异来参与项目的某个部分/某个环节或项目全部,使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同时打通课堂内外,将创新创业融入到专业教育中。培养网感,掌握新媒体技术,分阶段结合企业的实际项目,创意策划拍摄企业产品和企业形象。利用短视频、直播、社群等形式在微信、微博、抖音、快手、微视、小红书、哔哩哔哩等新媒体平台传播优质信息,增加与用户之间的互动黏性,并能逐步实现商业变现。

(三)搭建“实现综合效益”的新媒体营销工作室制校企合作平台

搭建工作室制校企合作平台,改变传统的单一的实训方式。例如对于农产品企业,校企双方充分调研农产品企业市场现状及产品特色,根据农产品实际情况进行市场定位,制定线上+线下的整合营销传播策略,关注农产品的营销环节,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适时策划企业品牌活动,从而使校企双方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校企双方协同育人,双方导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对项目完成情况进行考评,对学生的考核方式客观合理。一方面企业可以选拔到优秀人才,降低招聘成本。校企双方也可以对创新能力强、市场前景好的学生项目进行孵化。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参与工作室制项目,体会到劳动精神,体现自我价值创造出劳动价值,熟悉行业企业的运作流程,对行业的认知更加清晰,体会到岗位对能力的要求,更加明确学习目标和方向,帮助学生做好学习规划、职业规划,形成良好的择业观,为将来真正走上工作岗位缩短了适应期。

(四)组建“具备创新精神”的专兼职双师型新媒体营销工作室团队

针对新媒体营销所具有学科交叉性强的特点,组建一支专业能力强,实战经验丰富的跨界双师型教师团队非常必要。工作室制以校企双方导师牵头,加强校企之间的互动联系,共同探讨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研究分析新媒体营销行业发展趋势,洞察消费者心理,建立消费者数据库,整理出有价值的客户信息,利用新媒体实施精准营销;探讨企业行业新媒体营销策略;根据行业的发展动向共同开发校本教材或工作手册式、新型活页式专业教材,共同开展横向纵向课题研究,实现教学——科研成果向市场转化。同时,一方面,校内教师通过不断地自我充电和知识更新,到企业挂职锻炼的形式,深度参与到企业项目中或将自身的创业经营与教学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引入实战经验丰富、业务能力强、道德品质好的企事业单位人员作为兼职教师(项目导师),解决校内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

四、新媒体营销工作室制常态化发展建议

新媒体营销工作室制建立后,为保证其持续性常态化的运行,有以下建议:

(一)与行业企业建立常态化的新媒体营销互动合作机制

根据新媒体营销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引导行业企业深度参与新媒体营销人才的培养培训,双方定期举行座谈、研讨,举办形式多样的讲座、沙龙。定期派出老师到企业挂职锻炼,选拔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企业派出导师对工作室项目进行教学和指导。对启动的项目进行动态化管理,阶段性总结,完成后进行复盘形成经验。

(二)制定新媒体营销工作室管理制度

新媒体营销工作室要持续性常态化运行,就需要制定科学、合理、健全的管理的制度。工作室制度包括基本流程、使用管理、激励机制,可能涉及到的费用管理等。项目组成员分工后各司其职,根据成员项目完成过程中的出勤情况、学习态度、完成进度进行过程性评价和完成情况综合评价。同时,做好指导、监督、管理、服务的工作,形成工作室运行与管理的长效机制,更好地服务于市场,服务于社会。

猜你喜欢

校企
校企合作的创新机械制造教学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基于校企合作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对策
校企合作促发展
校企融合 实现教师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校企共建计算机专业实训基地的探索与实践
校企合作对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探索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