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知名品牌手洗餐具洗涤剂配方浅析
2022-01-01高欢泉
高欢泉 于 文
西安开米股份有限公司,陕西西安,710075
1 序言
手洗餐具洗涤剂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家用清洁产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不仅越来越重视自身的健康问题,同时也对手洗餐具洗涤剂的要求越来越严格,除了应具备良好的去污力和经济性,还应有环保、温和等特性。基于此,配方师在进行手洗专用餐具洗涤剂的配方设计时,应同时做到洗涤效率、环境相容性及消费安全这三个因素的最优化,不能只追求去污力,还要考虑对皮肤的刺激和对环境的保护。例如,直连烷基苯磺酸钠(LAS)是对皮肤刺激性较大的表面活性剂,尤其在高浓度连续使用时会使手部皮肤变得粗糙,因此,少用或不用刺激性大的LAS将是今后餐洗剂发展的方向[1]。
手洗餐具洗涤剂是由表面活性剂、水溶助长剂、螯合剂、增稠剂、防腐剂、着色剂和香精等组成,主要洗涤附着于塑料、陶瓷、金属以及玻璃等材质上的蛋白质、油脂、碳水化合物以及它们的分解物等。在进行配方组分选择时,单纯使用一种表面活性剂的情况很少,一般都是以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为主,并配以适量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和两性表面活性剂,即采用多种表面活性剂混合复配使用。实践也证明,把两种、三种或更多种表面活性剂进行复配,能起到协同增效、互相弥补各自性能上的缺陷,并派生出新的性能,也就是得到“1+1>2”的效果。例如,许多两性表面活性剂如甜菜碱、氧化胺广泛地应用于手洗餐具洗涤剂中,这些两性物质能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形成复合体,通过阻碍其对皮肤的吸着、渗透,从而达到温和化,因此通常用来部分取代传统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以降低产品对皮肤的刺激性;烷醇酰胺可用于改善泡沫稳定性,增加黏度,增加润湿力、清洗力;氧化胺可以调节黏度,改善产品的混浊问题,以便在pH较大范围内保持产品透明。
2 国外知名品牌官网发布的手洗餐具洗涤剂配方信息
原料的选择是配方设计的第一步,原料选择的适当与否,是产品功能、洗涤效率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复配技术的重要基础,因此,在洗涤剂配方设计过程中,设计者无不在保证成本、功能和效率的基础上,选择适合配方的新原料。另外,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为了更深入了解国外洗涤剂配方的发展现状,文中收录了洗涤剂重要的互联网资源,尤其是一些知名公司在官方网站公开的产品成分信息,不仅包括不同公司的产品成分信息,而且也罗列了同一个公司不同品牌或不同定位的产品组成信息[2]。
2.1 配方成分罗列
见表1。
表1 国外知名品牌官网发布的手洗餐具洗涤剂配方成分汇总
表1(续)
表1(续)
表1(续)
2.2 主要成分汇总
(1)表面活性剂:应用较多的是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和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1)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中使用较为广泛的是,不同链长的脂肪醇硫酸盐以及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盐,而烷基苯磺酸盐、ɑ-烯基磺酸钠、脂肪酸甲酯磺酸钠以及吐温-20,所涉及的配方相对比较少。
2)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中使用较多的是不同链长和不同EO数的脂肪醇乙氧基化物,以及烷基糖苷类。
3)两性表面活性剂:主要应用的是氧化胺类和甜菜碱类。其中,氧化胺类主要是月桂基二甲基氧化胺和十四烷基二甲基氧化胺,而椰油酰胺丙基氧化胺应用较少;甜菜碱类主要是月桂酰胺丙基甜菜碱,而椰油基甜菜碱应用较少。
(2)水溶助长剂:使用较为广泛的是乙醇、1,2-丙二醇、甘油和二甲苯磺酸钠;而尿素、聚氧乙烯醚甘油醚偶有应用。
(3)螯合剂:使用较为广泛的是谷氨酸二乙酸四钠和柠檬酸钠,偶有使用的是EDTA四钠和二乙烯三胺五乙酸五钠。
(4)增稠剂:使用较为广泛的是氯化钠,偶有使用的是硫酸镁、聚丙二醇和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
(5)防腐剂:甲基异噻唑啉酮、甲基氯异噻唑啉酮、苯丙异噻唑啉酮和苯氧乙醇。
3 国外知名品牌官网发布的手洗餐具洗涤剂产品宣称和认证情况
3.1 产品宣称
(1)不含烷基酚和烷基酚乙氧基化物、苯、双酚A、重金属(砷、铅、六价铬、贡、镉、镍)、塑料微珠、有机锡类(TBT、DBT、MBT、DOT)、多环芳烃类、多氯联苯类、三氯生、三氯卡班。
(2)不含邻苯二甲酸酯类、乙二醇类溶剂、氯、甲醛及甲醛释放体、对羟基苯甲酸酯类、人工色素、单乙醇胺、二乙醇胺、1,4-二恶英、环氧乙烷和磷酸盐
(3)无磷、可生物降解。
(4)经皮肤科医生测试,低过敏性配方,适合敏感肌肤。
3.2 认证情况
见表2。
表2 国外知名品牌手洗餐具洗涤剂认证信息汇总
4 展望
纵观国外知名品牌手洗餐具洗涤剂的产品现状,其配方的主要成分是各种来源和各种类型的表面活性剂和助剂,其产品认证的目的是保障消费者的安全和产品的环境相容性及可持续发展性。因此,未来进行新产品设计或老产品改进时,在原料选择上,应首选天然可再生资源加工而成的绿色表面活性剂,因为其不仅具有极高的安全性、生物降解性和表面性能及可持续发展性,而且有益于人类健康和我们赖以生存环境的改善;在进行产品性能或功能设计时,应科学地采用表面活性剂之间以及表面活性剂和助剂之间的复配增效技术,提高配方各组分的效率和效能,进一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