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学第一课”的价值观教育研究

2022-01-01何子恒

关键词:开学第一课演讲者第一课

何子恒,陈 群

(合肥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1]“开学第一课”作为大学教育的起点,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凝练了演讲者的殷切嘱托。深入挖掘“开学第一课”的价值观教育理念,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开学第一课”蕴含的价值观教育

“开学第一课”,是指高校党政领导干部、优秀师生代表、校友代表等在开学之初,通过面对面演讲、线上演讲等方式,对新生进行的富有仪式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通过对近五年30篇高校演讲稿的分析,我们发现,尽管表达方式与具体内容有所不同,但从价值观视角来看,基本上都是从理想信念、学习方面、道德方面、做事四个方面来对新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

(一)树立远大理想,勇做新时代的追梦人。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立德树人是教育事业发展必须落实好的根本任务。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肩负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实践表明,要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必须要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因此在对新生进行价值引领时,应当首先进行理想信念教育。

要秉承家国情怀,立报国之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位卑未敢忘忧国”“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去不掉,打不破,灭不了,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尊严的强大动力。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伟大精神铸就伟大梦想。在中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发展时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际,唯有从爱国主义精神中汲取磅礴伟力,才能凝聚最广泛的奋斗共识,积极投身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为祖国的强大添砖加瓦。各高校演讲者从本校浓烈的爱国底色出发,细数了本校无数为建设祖国不懈奋斗的杰出校友,希冀各位学子继承并发扬这种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如南开大学校长曹雪涛从南开大学的百年爱国史出发,带领新生重温张伯苓先生的“爱国三问”,以此来增强青年与祖国的情感共鸣,点燃爱国热情。大连理工大学校长讲述创校之初科学大家建设国家的热情,来激励同学们树立家国情怀,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的一流人才。

要保持奋斗姿态,涵养优秀品格。奋斗精神深深根植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够历经千年而绵延不绝,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中华民族拥有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民族精神。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人类的美好理想,都不能唾手可得,都离不开筚路蓝缕、手胼足胝的艰苦奋斗。[2]当前,我们既面临着重要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青年作为中国梦的主力要军勇立时代潮头,不怕困难,坚持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祖国的强盛不懈奋斗。

要脚踏实地,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奋力圆梦。古人言:“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脚踏实地可以让我们一步一个脚印,不偏激、不浮躁,朝着既定的目标稳健前行。今天的中国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从伟大梦想不可能轻易实现,伟大事业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青年要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奋斗。正如清华大学2019级新生代表董佳林在演讲中直言:人生没有捷径,只有脚踏实地,努力行动,才能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坚定不移,充满自信。

(二)学会学习,练就过硬本领。

要勤学苦读,立鸿鹄之志。古人言:“非学无以成才,非志无以成学”。梦想从学习开始,青年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志向,要有坐十年冷板凳的决心。只有有了崇高的学习理想,才能激发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发愤学习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创造无愧于时代的人生。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青年作为中国梦的主力军不应驰于空想,应当广学博闻,充分利用好现代技术和时间,主动学习各科知识,不断夯实自己的知识贮备;要摒弃外在的喧嚣、要静下心来学下真功夫、求真学问。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徐晓飞在“开学第一课”上所言:要立鸿鹄志,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求知增能,建功立业新时代。

要批判质疑,育创新精神。质疑问难就是传统学人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问题意识、精神追求、价值目标。如孔子的“疑是思之始,学之端。”陈献章说的“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再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这是一个创新的时代,也必将是一个创新者辈出的时代,今天的中国正在不断地接近世界中心、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求和呼唤创新。天津大学校长金东寨引用美国国家科学院燃气轮机委员会1940年的报告——燃气轮机在飞机上的应用是不可行的来告诫同学们千万不要盲目崇拜权威,权威也会错,要大胆质疑,不断超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徐惠斌跟同学们分享了冯如学自主设计的无人机“冯如三号”创造了续航时间世界纪录的小故事,来激励同学们要树立创新思维,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要知行合一,强实践能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到的知识不能只停留在书本上、脑袋里,要落到实际行动上,做到知行合一。每一项事业,不论大小,都是靠脚踏实地,一点一滴干出来的。青年作为时代新人的核心力量,要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担负时代使命,展现青年新形象、新作为。要青年充分利用好现代技术和时间,主动学习各科知识,不断夯实自己的知识贮备。要面向实际,深入实践,在实践中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正如天津大学校长在演讲中直言:学习从来都不只是在课堂上或书本中,而是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要学思用贯通,知言行统一。

(三)学会做人,加强立德修身教育。

要修身为始,做一个的德行高尚的人。欲成第一等学问、事业、人才,必先砥砺第一等品行。品性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但品性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不断地加强自身修养和广泛参加实践获得的。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要想增强“讲道德、有品行”的思想觉悟,努力提高道德水准,养成正确的为人处世的态度。首先,必须加强道德学习。从理论上、思想上去明辨是非、分清善恶。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只有加强道德学习,形成相应的道德情感,才能把握正确的自我,规范自我的言行。其次,必须要慎思即对所学内容要不断思考,要学思结合。最后要不断进行“自省”,时时检查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道德的要求,自觉地进行道德监督。

要修心为上,做一个心胸宽广的人。古人言: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修心是基础,是前提,是青年成才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青年的人生之路很长,在前进途中,有平川也有高山,也有缓流也有险滩,有丽日也有风雨,有喜欢也有哀伤。人生的旅途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我们要走的路也绝不会是平坦笔直的。青年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要懂得用真善美来雕琢自己,不断培养高雅的操行和淳朴的情感,学会接纳不同、彼此欣赏。

要提升眼界,做一个有格局的人。眼界决定格局,格局决定高度。一个人能够攀登到怎样的高度,在某种程度上,是由自己的眼界决定的。当今世界,国家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合作更加紧密,人类命运休戚与共。青年要以广阔的世界观仰望星空,要以超前的时代意识放眼未来,到时代大潮中去创造人生。正如吉林大学校长李元元所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人类社会即将走向智能时代,我们面临的发展环境和国际形势也越来越复杂。青年要坚定自信、胸怀天下、树立开放共享的理念和思维,更好地认识世界、了解国情民意、学会理性思考。

(四)敢于担当,责任先行。

要积极作为,敢于担当。担当是中华精神的重要内容,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人言“在其位,谋其政;行其权,尽其职。”新时代最大的担当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也曾说过,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际,我们事业越前进、越发展,面临的情况和问题也就越多。青年一定要有忧患意识、积极作为、敢于担当、勇立时代潮头、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我。山东大学校长樊丽明直言:大学是为了国家培养人才的,而不是为了谋取私利的。希望以此来提升青年担当的内在基因,让担当精神深深地印在每一个人的心中,激励着青年不断前行。

要坚毅执着,不畏艰难挫折。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然要经历艰险奋斗。青年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会有艰巨繁重的任务、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经受心志上的痛苦,身体上的劳累,但这都是在考验青年的心性和毅力。这时就特别需要青年发扬坚毅执着,不畏艰难挫折,一往无前的精神,不辜负党的期望、人民期待。正如2020年北京大学郝平在“开学第一课”上勉励青年,即使身处逆境,也要始终保持坚定不移的信念和战胜困难的勇气。

二、“开学第一课”在价值观教育上的独特性

(一)时期的特殊性:引领“迷茫期”的青年明确了价值追求。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对于刚步入高校的新生来说,开学典礼不仅是新生们大学生涯的起点,更是他们展望未来、追逐梦想的舞台。而新生由于刚进入大学,一切都要从零开始,对大学的一切都感到迷惑、无助、徘徊,无所适从。而演讲者在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无疑会让处于迷茫期的学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重新审视自我、找准人生定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形式的独特性:相较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开学第一课”在“仪式感”中强化了教育的共鸣效果。

社会学家涂尔干认为,“仪式是在集合群体中产生的行为方式,他们必定要激发、维持或者重塑群体中的某些心理状态。”[3]与普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按照教学大纲在教室授课的模式相比,“开学第一课”的形式更加多元化,富有仪式感。“开学第一课”演讲者多采用自述个人经历、引用人物故事或事例、借鉴传统文化经典等方式;在内容除了常规的报告、总结、期望外、还注重将优先传统文化与现代热词相结合、社会热点与身边事例相结合,通过情境渲染的方式加强活动的仪式感,使新生认同仪式中蕴含的价值理念,强化教育的共鸣效果。

(三)身份的示范性:演讲者多为学校的楷模,在“光环下”提升了教育的说服力。

演讲者多为高校的核心人物,其身份的示范性能够对师生的心理和行为取向产生影响力和感召力。第一,演讲者不仅具有良好的个人形象和魅力,而且其渊博的学识、卓越的领导与组织能力,容易让学生对其产生崇拜心理,自觉接受其个人魅力的感染,认同其讲授的内容。第二,演讲者多为高校的领导、优秀代表,其身份会在无形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自觉接受其传递的教育理念,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有效性。

(四)时空的特殊性:“广场式”的场域空间构成了特殊的活动情境,形成群体情感连带与同频产生教育的共振。

组织理论指出:组织文化要通过展示团结、责任、义务的仪式和庆典等集体活动, 以及传达共同价值取向的口号和标识等被灌输和强化。[4]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仪式活动必须要通过群体才能发挥作用,群体也必须要通过仪式活动才能产生效能。“开学第一课”作为高校融入特定价值理念、带有特定教育目的的一种仪式活动,也必须要通过新生群体才能发挥其作用。在“开学第一课”上,全体师生在同一时间聚集在同一活动场地,通过学生——学生、学生——老师、学生——校长等多重互动场景,将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转化为身边的共同感受、共同感动,形成了强烈的、昂扬向上的群体氛围体验,从而形成一种能长期凝结在内心深处的集体主义的价值共鸣。

三、提升“开学第一课”育人实效性的思考

“开学典礼寄语不仅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才观、育人观和管理思想,蕴含着传统教育的精髓,而且能反映出现代大学精神与理念在我国高校的承续发展。[5]因此我们要深入挖掘校长演讲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对大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价值引领。只有这样,才能淬炼大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的时代新人。

(一)巧用媒介,提前了解新生需求,加强价值理性教育。

石中英教授认为,价值观教育关注的是学生价值态度、价值观念的形成、价值理念的提升、价值信念的建立以及正确价值原则的生活方式的形成。[6]“开学第一课”多以演讲者致辞的单向传播方式呈现的,学生多是被动地接受信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对学生价值引领上的关注不足。因此,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开学第一课”的育人价值,各高校演讲者必须要借助新媒体技术,在“开学第一课”之前了解新生的需求,更好地把握他们的特点。在“开学第一课”之际,以恰当的致辞内容和方式,来启迪他们的心灵,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

(二)强化“开学第一课”仪式感,激发情感共鸣。

劳埃德·沃纳指出,人的一生“是由一些重要的过渡时刻标志出来的,所有的社会都在这些时刻举行仪式,并公开地用一些适当的礼仪把这些时刻标志出来,以便使个人和团体的重要性给社团中的成员留下深刻的印象”[7]。“开学第一课”作为高校融入特定价值理念的一种仪式活动,可通过校长致辞、教师祝贺、学长分享经验、新生代表发言等环节诠释和呈现大学精神和社会担当。由有意义的仪式符号构成的象征世界,构造了一种可以领悟和体验到的现实场域和情境,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并从中顿悟出大学精神的真谛,将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丰富“开学第一课文化内涵,挖掘价值深度。

作为一种仪式文化的高校典礼,其内在本质在于它所承载的神圣的、精神的事物,这种事物就是“大学精神”,“它,给大学注入了生命活力,使大学不仅仅是教学楼、图书馆、林荫道等冷冰冰的建筑群落,也不仅是人才的集散地,而是人、思想、价值观念、理性思考、创新、智慧与博大胸怀的代表”。[8]“开学第一课”作为激发高校大学精神的重要的场合,首先要将时代精神融入“开学第一课”中,使新生感受到时代精神和高校大学精神内在的一致性。其次,在“开学第一课”中加入承载文化内涵的符号和元素,使得大学特有的文化底蕴得以彰显,从而加强新生对学校精神的认同。最后,新生在仪式结束后,要对大学精神进行积极反思,在认同大学精神的过程中,实现精神的创新,焕发新的生机。

(四)设计“开学第一课”前后期活动,形成校园文化品牌。

校园文化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更是推进学校和谐发展的重要载体。首先,我们把入学教育以教育大纲的形式,通过学术沙龙、主体讨论会等活动,促使师生积极参与活动,形成共生共融的整体,推动活动有序开展。其次,在实际活动中,播放与主题相关的微电影,采用优美的音乐、舞台剧、歌剧等形式,增强活动的文化性与参与性。在活动后,将剪辑的视频、汇编的图文著作,放在官方网络平台让同学学习交流,达到主题教育成果的最广泛地共享。只有这样,才能使“开学第一课”得到提炼与深化,成为高校的文化特色、文化品牌。

总之,高校“开学第一课”作为一类特殊的“仪式”,注重的是仪式中蕴含的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念是高校大学精神和育人理念的一种体现。因此深入挖掘“开学第一课”价值理念,引导大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开学第一课演讲者第一课
观《开学第一课》有感
早上第一课
家教第一课:有话好好说
科学第一课
会计时的话筒
“开学第一课”之我见
阅读自然的艺术
生日快乐等2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