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非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性意义*
2022-01-01苏韦铨
周 倩 苏韦铨
内容提要:“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为世界发展和治理提供的智慧和方案,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和强烈的现实关怀。在全球抗疫背景下,“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倡导的精神和实践正在被更多的国际行为体接受,“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世界观、新价值观、新方法论的世界性意义等得到进一步彰显,成为弥补世界发展缺陷和治理鸿沟的重要资源。从非洲的具体案例来看,命运与共是支撑非洲疫情防控的关键,通过“国家—区域—全球”三个层面的多边良性互动拉近了与世界的联系,构筑了抗疫命运共同体。面对影响全球的突发公共事件,非洲的抗疫事实表明,世界历史发展已经进入了命运休戚与共的新时代,霸权秩序的世界逻辑已经过时,新的平等世界秩序正在来临。全球发展与治理必须超越自我本位的狭隘价值观,多边主义是解决全球性问题的关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成为新时代各国际行为体的重要价值和行动逻辑。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总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国际关系持续健康有序发展以及人类共同未来的战略性发展基础上顺势而为,高屋建瓴又精确框定人类未来发展方向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理论成果。“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新时代中国深度参与国际治理的指导方针,是中国对外话语理论体系和和平崛起实践的重要依据,重构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的背景下,全球化发生深刻变革,正从传统的“客体全球化”(经济、技术、交通等全球化)向“主体全球化”(人的全球化)转变。①王义桅:《和平崛起的中国要给世界提供中国方案》,载《人民论坛》,2021年第2期,第106—109页。中国和中国人民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导者和实践先锋,通过“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人民凝聚共识、相向而行,为全球抗疫做出了积极的重要的贡献。中国所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逐渐被广泛地“理解、接受、欣赏和采纳”。②贾文山、卢芳珠:《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凝聚全球共识》,2021年03月11日,中国社会科学网,http://www.cssn.cn/zx/bwyc/202103/t20210311_5317193.shtml,访问日期:2021年3月15日。这说明“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共同的价值观、普遍的真理性、内涵的时代性以及实践的迫切性,在全球的抗疫行动中彰显出来,且被赋予“世界意义”。③庞立生:《全球抗疫彰显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世界意义》,载《光明日报》,2020年5月7日第6版。
国内学者对“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性意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新闻报道的角度,对习近平总书记和其他国家主要领导人在不同国际场合所论述关于“守望相助,共克疫情”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宣传,④习近平:《守望相助共克疫情 携手同心推进合作——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二次会晤上的讲话》,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0第33期,第9—11页。Chinese Embassy in Afghanistan, “Let's Build 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and a Better World Together,” December 3,2020,https://www.fmprc.gov.cn/mfa_eng/wjb_663304/zwjg_665342/zwbd_665378/t1837764.shtml,访问日期:2021年4月3日。增强中国领导集体对这一重要理念的话语体系。同时,对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内、国际抗疫实践进行报道,⑤Chinese Embassy in South Africa, “Undeterred by Covid-19 Pandemic, China and Africa Hold Hands,Building a Community of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May 29, 2020, https://mg.co.za/special-reports/2020-05-29-undeterred-by-covid-19-pandemic-china-and-africa-hold-hands-building-a-community-of-a-shared-future-formankind/,访问日期:2021年4月3日。张忠祥:《中非共同抗击新冠疫情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载《中国非洲学刊》,2020年第1期,第40—47页。丰富中国携手全球抗疫的客观事实,提升“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可信度。二是从传播视角,讨论在全球抗疫中如何“做好‘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传播”,⑥王玉:《做好疫情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传播》,载《记者观察》,2020年第24期,第66—67页。进一步增强理念的时代影响力。三是从学理性分析出发,对全球疫情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解决世界性治理危机的“必然性和现实紧迫性”进行分析,①姜淑娟:《全球疫情危机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再审思》,载《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20年第9期,第17—25页。“彰显‘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全球抗疫中的时代意义”。②刘春玲:《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诠释——以新冠疫情防控为例》,载《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第6期,第27—30页。以上研究围绕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抗疫的理念和实践两个维度进行了较为充分的论述,有利于充分展示中国在全球抗疫中的示范性作用。但是,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实践的世界性意义讨论,不应局限于中国单一主体的研究,还应深入考察国际抗疫中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案例。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虽然一些国家领导人并未在发言中明确提及‘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但大多数国家领导人的发言都从未有过地强调了多边主义的必要性和当前联合国成员之间相互合作的紧迫性”。③贾文山、卢芳珠:《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凝聚全球共识》,2021年3月15日,中国社会科学网,http://www.cssn.cn/zx/bwyc/202103/t20210311_5317193.shtml,访问日期:2021年3月25日。这些具体疫情防控行为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逻辑也应发掘,理应成为彰显“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性意义的重要方面。鉴于此,本文首先讨论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性意涵;其次,本文以非洲疫情防控为个案,讨论其防控过程中如何凸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性理念与实践;最后,本文讨论中非合作抗疫的应有之义。本文通过研究,一方面以疫情防控的国际案例来证明和丰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性意义;另一方面,本文说明中非合作抗疫是“五位一体”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中非在疫情背景下推动共建命运共同体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典范。
一、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性意义
自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以来,其重要性不断在国内和国际社会得以凸显。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标志其进入国际视野”,④罗圣荣、兰丽:《国内外学界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的比较及启示》,载《世界民族》,2020年第6期,第13—25页。2017年写入党章,同年首次写入联合国决议,2018年写入宪法,2020年再次写入联合国决议,“人类命运共同体”将中国方案和世界治理需求衔接起来,成为中国提出、倡导和践行,世界了解、认知和推行,解决人类面临共同问题的世界性方案。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的背景下,“人类命运共同体”内在的“超越”逻辑使之有别于西方的传统发展和治理逻辑,其在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三个层面的世界性意义更加凸显,成为全球携手抗击疫情的重要支撑。
第一,超越霸权秩序逻辑,重塑新的世界观。
以西方为主的全球治理体系受到现实主义、自由主义、霸权主义、殖民主义、西方中心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等理论逻辑的影响,部分发达国家利用资本、技术、军事、话语、组织①组织优势是指部分发达国家利用自身的资源禀赋,通过其标榜的“国际普遍性原则”,影响并利用国际组织为其自身的霸权秩序服务,减弱其他后发国家和非同盟国家在国际治理格局中的影响力。等资源优势制定基于霸权的国际社会管理框架,意图让其他国家处于“依附”状态,成为资源、市场的提供者,在全球发展和治理中形成了相对固化的“中心—边缘”格局。这种带有不公平、非正义性的国际格局将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排斥在参与全球发展和治理事务的体制之外;在全球遇到发展困境、发生治理危机时成为西方推卸责任,嫁祸于人的受害者;对任何试图修正旧格局弊端的非西方国家,运用多种手段进行限制和打击,企图持续维持西方中心地位。面对世界历史演进过程中的变革性议题,霸权秩序的逻辑仍然停留在过去的世界观中,不能客观准确地认识到世界发展的内在矛盾和人类命运与共的内在联系,西方为世界发展和治理开出的“‘逆全球化’、‘美国优先’为代表的实用主义‘药方’”②李包庚:《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世界格局变革的贡献》,载《国外社会科学》,2018年第1期,第28—31页。仍然以维系自身利益为前提,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导致全球治理成本上升,并进一步证明了西方霸权逻辑的不合时宜。西方内卷化的旧世界观与当前世界发展与治理的开放性、普遍性、创新性之间的张力剧增,时代呼唤新世界观。
“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的世界性意义首先在于超越西方霸权基础的世界秩序观,重塑对世界发展和治理的新世界观,③康晓:《新冠疫情危机与全球治理新态势》,载《国际论坛》2021年第1期,第19—33页。“为推进新型国际关系建设和全球治理体系改革贡献了中国方案”。④孙来斌:《超越“中心—外围”的世界体系分析模式——兼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治理意义》,载《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0年第21期,第104—111页。第一,重塑世界格局新认知,“顺应世界历史发展必然要求”。①郑冬芳、王静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历史意义》,载《红旗文稿》,2019年第12期,第35—37页。全球化深度发展、西方国家相对衰落以及新兴国家的迅速崛起正在重塑着世界新面貌,世界要从“中心—边缘”的纵向二元对立格局转变为横向的平等格局,“推动新国际秩序平稳产生”。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共建更加美好世界》,载《人民日报》,2017年12月15日第22版。第二,重新认识世界发展与治理基本态势,“和达发展、共建共享”。③张立文:《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世界》,载《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7年第12期,第49—63页。传统意义上通过排斥非西方国家参与全球发展和治理,维系霸权秩序和优势地位的做法,难以满足人类世界性整体发展的动能需求和突出的全球问题治理需求。“人类命运共同体”则更加客观公正地看待世界中的“和而不同”关系,将本国利益与他国关切有机结合起来,以和为贵携手创新共治。第三,重树世界发展与治理新希望,指向人类未来美好生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观不仅关注现实问题,也关注未来,“指明了世界发展和人类未来的前进方向”,④杨洁篪:《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载《人民日报》,2017年11月19日第6版。重振世界发展和人类美好未来信心。在全球抗疫背景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世界观至少从三个方面为全球疫情防控提供了信心支撑。首先,对国际联合抗疫合作维持信心,世界格局的新变化及带来的新国际秩序,形成了有机团结,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国际社会在“后疫情”时代依然通力合作抗击疫情,并不断取得阶段性胜利。其次,对全球抗疫韧性保持信心,疫情的爆发影响世界整体性发展,疫情防控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周期性对个人、国家、区域和国际抗疫提出了高标准、严要求,在相互间的深度合作过程中,国际社会整合并能够充分利用多边治理优势,降低疫情防控成本,增强抗疫韧性。再次,对全球抗击疫情、共赢人类美好未来坚定信心,疫情突发和肆虐曾经一度给世界和人类发展蒙上了阴影,但随着人类发挥智慧,全球通力合作抗疫,有效降低了疫情的负面影响。现阶段,中国率先较好控制疫情并顺利实现复工复产复学,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与世界共享中国疫情防控经验、提供防疫物资、履行防疫责任,帮助世界重拾抗疫信心,携手同行共待未来抗疫全面胜利的曙光。
第二,超越自我本位逻辑,注入新的价值观。
长期以来,西方为主的国际治理体系在“人文传统中以强调个体价值为特征,”①乔兆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意义》,载《人民周刊》,2018年第5期,第60—61页。形成了自我本位的逻辑。近年来,这种自我本位逻辑带来的后果越发明显,个体(individual)和共相(universal)之间的张力持续增强并冲击着无政府状态的国际体系,影响国际治理有效性。带有认同困境属性思潮的普遍泛起,说明自我本位逻辑中的个体价值观正逐渐在国际治理中占据优势位置。部分西方国家通过“树立了区分对应‘他者’,以求保护‘自我’的价值壁垒”,②王伟、苏韦铨:《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对边境民族地区治理的启示》,载《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期,第41—50页。逃避或推卸国际责任,减少国际治理中的公共产品供给,甚至以污蔑他国治理成效的极端方式转移治理矛盾,维系自我价值认同的可靠性。这些高度私利性的价值观导致了全球治理中普遍价值观处于碎片化状态中,难以适应当前国际治理中追求普遍性意义的价值需求。因此,当前国际治理亟待重新凝聚共识,超越西方中心的自我本位逻辑,实现“天下大同”。
在这一背景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解构西方价值中心论,重新凝聚处于破碎状态中的基本价值”,③同上。顺应时代诉求。“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包容性与西方话语霸权形成显著区别,即“不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人”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大竞争优势。④徐勇、任路:《构建中国特色政治学:学科、学术与话语——以政治学恢复重建历程为例》,载《中国社会科学》,2021年第2期,第165—182页。以此为基础,“人类命运共同体”衍生出不同于西方自我本位逻辑中心的治理价值观。一是“共生”的新天下观,人类在现代化、全球化发展进程中已经形成了更加紧密的命运休戚与共关系。二是“求共”的新利益观,人类生活在一个地球上,应该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共商对策、共建未来、共享美好。三是“平等”的新伙伴观,应该超越狭隘的非中立价值观,构筑多边主义的平等关系,融通全球治理的体制与机制。“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价值观至少从三个方面为全球疫情防控提供了价值支撑。一是明晰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基本认知,新冠肺炎疫情是人类历史上的突发性国际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影响人类共同的命运,任何一个国家不可能独善其身。二是促使形成合作抗疫观念,世界各国的抗疫应该在联合国合作框架下开展,互通有无,共商良策,着眼未来,树立正确的国际疫情防控观。三是警惕消极价值观的负面影响,任何对他国疫情“污名化”并彰显本国“正确价值”的做法都有损各国间的平等关系,不能形成抗疫合力。
第三,超越狭隘行为逻辑,提出新的方法论。
西方国家的霸权秩序世界观和自我本位价值观是其狭隘行动逻辑的主要理论来源,所以西方国家的全球发展和治理行为具有极强的功利主义性质。有学者指出,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把利润的增长奉为至高无上的准则”,往往利用自身的“先天优势”对现有国际资源进行掠夺和过度开发,以满足自身的“积累欲”,①李洋:《马克思时空正义视阈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意义》,载《社会主义研究》,2020年第6期,第32—40页。这些行为充斥着“物质—利益”的狭隘行为逻辑,优先考虑的是排他性消费,具有典型的利己主义色彩。西方的此类狭隘做法已经形成了单边主义、转嫁或逃避责任、本国优先、霸凌等为特征的行为指南和行动惯性,短时间内难以改变,也难以适应国际社会发展和治理需求。特别是当西方国家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影响,人类发展新问题层出不穷,应对问题的挑战难度系数陡增时,只求获取不愿付出的利己行为和避责行为,更是造成了全球、区域、次区域,甚至国家内部层面治理中的治理供给侧结构性失衡,国际治理“真空地带”不断出现。
当全球发展和治理困境面临“金德尔伯格陷阱”之时,西方国家的传统行为只会进一步对现有的国际体制机制造成更大的下行压力,并不能提供有效的解决办法。因此,中国适时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负责任的新兴大国态度正视问题和解决问题。“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球发展和治理提供了兼顾他者、包容并蓄的“利己达人”行为逻辑,成为新时代全球发展和治理跨越陷阱的最佳行动方案。具体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对西方狭隘行为逻辑的超越主要表现为:一是改变行动逻辑。“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以人为本”“天下兼相爱则治”的发展和治理逻辑,兼具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以人为根本尺度,以实现人类的共同发展为根本要义,而非以某一国家的单边利益来指导行为。二是转变行为范式。“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筑需要以尊重联合国等国际机构在国际发展和治理中的积极作用为基础,既要坚定又要主动创造性地参与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践行多边主义。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和治理的福利便车,携相关国家在共同行动中获得红利。三是承担行为责任。“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国际发展和治理的整体性来考量行动方案,因此,当面临气候恶化、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世界经济复苏迟缓等一系列制约人类共同发展的全球性问题时,能够主动承担责任,履行国际义务,向国际治理的薄弱环节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背景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方法论至少从三个方面为全球疫情防控提供了方法支撑。一是回归“人本位”的行为逻辑,以人的生命健康安全保障为目标,督促各国摒弃成见,跳出利益思维,推进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命运共同体”的各项行动,共建人类美好未来。二是坚持践行多边主义合作,疫情是对国际社会的“共振”冲击,任何个人、组织和国家都不可能单独应对疫情,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多边合作的团结抗疫行为,成为国际疫情防控的主旋律。三是承担行为责任,弥补国际疫情防控的短板。不能过度依赖西方国家的治理行动,而应该落实“人类命运共同体”所提倡的共同责任担当。一方面,要竭力做好本国疫情防控,及时准确更新本国疫情发展态势,发布疫情相关最新信息;另一方面,要适时适度向国际社会提供各类抗疫资源,特别是对口罩、呼吸机、专业医护人员、疫苗等要优先向有需要的第三世界国家提供。
“人类命运共同体”符合人类历史进程规律,针对世界发展和治理难题提供科学有效的可行方案,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性意义价值极高。
二、非洲疫情防控: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与实践路径探索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迅速蔓延并开始影响全球,亚洲、欧洲、美洲先后成为重灾区,但疫情对非洲的直接影响开始较晚,直到2020年2月14日,埃及才确诊了非洲地区首例病例,但疫情很快在非洲蔓延开来,非洲疫情研究也逐渐引起国内外学者关注。国外学者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梳理新冠肺炎疫情在非洲传播的概况及基本特点。①Villalonga-Morales, “Why is COVID-19 Epidemics no so Intense in Africa?,” Revista Española de Anestesiologíay Reanimación,Vol.67,No.10, 2020.pp.556-558.第二,讨论新冠肺炎疫情对非洲的影响。②Slim Héla., et al, “Electoral Process in Africa: The Impact of COVID-19 and Challenges for the EU,”European View,Vol.19, No.2, 2020; Roos Haer and Leila Demarest, “COVID-19 in Africa: Turning a Health Crisis into a Human Security Threat?,” Peace Economics, Peace Science and Public Policy,Vol.26, No.3, 2020.第三,就有关非洲国家的疫情应对措施进行必要说明。①Timtchueng Moise., et al, “Safe Management of COVID-19 Dead Bodies in sub-Saharan Africa: Could Families be Allowed to Bury Their Dead?” The Pan African medical journal,Vol.35,No.(Suppl)2,2020; Kitara David Lagoro and Ikoona Eric Nzirakaindi, “Proposed Strategies for Easing COVID-19 Lockdown Measures in Africa,” Pan African Medical Journal,Vol.36,2020.国内学者与国外学者的研究也有相近之处,如讨论非洲疫情的基本态势与特征,②殷悦、孙红:《非洲或成全球新冠疫情防控的“阿喀琉斯之踵”》,载《世界知识》,2020年第8期,第48—49页。陶短房:《新冠疫情下的非洲:最大的危险是“不确定”》,载《中国经营报》,2020年4月13日第E04版。非洲在疫情中面临的困境,③黄梅波、邱楠:《新冠疫情对撒哈拉以南非洲经济发展的影响》,载《西亚非洲》,2020年第4期,第3—23页。姚桂梅、许蔓:《新冠肺炎疫情下的非洲发展困境与前景》,载《当代世界》,2020年第9期,第64—71页。古拉姆·穆罕默德:《新冠肺炎疫情对非洲高等教育的影响》,周岳峰译,载《世界教育信息》,2020年第7期,第31—32页。以及非洲疫情防控的基础与挑战等。④刘东旭:《非洲国家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基础与挑战》,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4期,第35—41页。不同之处在于:国内学者更加关注中非合作抗疫和中非医疗合作⑤曾爱平:《全球公共卫生治理合作: 以中非共建“健康丝路” 为视角》,载《西亚非洲》,2021年第1期,第26—47页。等方面的议题,以突出中非命运与共关系的重要性。⑥刘鸿武:《非洲新冠肺炎疫情趋势及对中非关系的影响》,载《决策与信息》,2020年第12期,第10—12页。贺文萍:《非洲:巩固抗疫成果,发展中非友好》,载《世界知识》,2020年第24期,第35—36页。刘海方:《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下非洲的抗疫和中非合作》,载《国际政治研究》,2020年第3期,第73—83页。总体上,目前国内外关于非洲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研究主要是“态势—影响—应对”三个维度,国外研究维度多元,成果比较丰富;国内研究则相对薄弱,并且集中于从中非共同抗疫讨论中非关系的良性发展。鉴于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示范性现实意义,本文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将非洲的疫情防控模式视为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先行先试进行阐释,既丰富了对非洲疫情防控的基本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国内研究的不足,又能将非洲抗疫样本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实践有机联系起来,丰富“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全球抗疫中的世界性意义,增强相关研究。
(一)非洲新冠肺炎疫情的基本态势及其对非洲的影响
从2020年2月14日至4月6日,新冠肺炎疫情蔓延至非洲大陆52个国家。⑦《非洲确诊病例超2.2万中国支持非洲疫情防控》,2020年4月22日,新华网,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64555702636697443&wfr=spider&for=pc,访问日期:2021年1月25日。2020年5月14日,马约特岛(Mayotte)也发现确诊病例,①WHO, “Coronavirus Disease (COVID-19) Dashboard,” November 20, 2020,https://covid19.who.int/table,访问日期:2020年12月25日。非洲地区无一幸免。根据非洲疾控中心(以下简称“非疾控”)(Africa CDC)统计结果显示,截至2021年4月7日,非洲新冠肺炎病毒感染总人数已经达到4 282 183人(次),②Africa CDC, “DATA,” April 7, 2021,https://africacdc.org/covid-19/#,访问日期:2021年4月7日。其中大部分的感染增量来自2020年底至2021年的第二波疫情,并出现了新的病毒变体。③Africa CDC, “COVID 19 Vaccine Perceptions: A 15 Country Study,” March 10, 2021 https://africacdc.org/download/covid-19-vaccine-perceptions-a-15-country-study/, 访问日期:2021年4月7日。整体上看,非洲疫情发展态势呈现出以下特征:“影响起点晚,但扩散快;国际预测态度悲观,但(第一波)阶段性防控态势良好;近期出现‘预防疲劳’,④ARA ANNA, “African Continent Hits 2 Million Confirmed Coronavirus Cases,” November 19, 2020,https://apnews.com/article/pandemics-africa-health-coronavirus-pandemic-kenya-2aa6091466b9eb670c5ce51778cb 05b5,访问日期:2020年12月21日。‘第二波疫情出现’,未来一段时间疫情对非洲地区健康和发展的长期影响压力仍然存在”⑤Africa CDC, “Policy Pape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iorities for COVID-19 in Africa,” February 17,2021,https://africacdc.org/download/policy-paper-research-and-development-priorities-for-covid-19-in-africa/,访问日期:2021年4月7日。。换言之,疫情对非洲地区的影响是长期的,并可能因为病毒变异传染性增强、疫苗分配不均、疫情防控措施不利等原因而面临新挑战。
作为第三世界国家最集中的地区,非洲整体上面临“单一经济结构、债务缠身、科学技术匮乏,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的困境,⑥姚桂梅、许蔓:《新冠肺炎疫情下的非洲发展困境与前景》,载《当代世界》,2020年第9期,第64—71页。治理成本较高,部分国家甚至出现治理能力透支的现象。本已十分脆弱的内部环境又面临新冠肺炎疫情这一突发性国际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带来的强烈冲击,制约了非洲的稳定与发展,主要表现为:政治环境稳定性下降,政治安全风险上升。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SIS)和法国外交部分析、预测与战略研究中心(CAPS)的报告都认为,对非洲国家而言,疫情危机可能演化为政治危机。⑦欧亚系统科学研究会:《非洲热点观察》2020年第4期,2020年4月16日,http://essra.org.cn/view-1000-543.aspx,访问日期:2020年5月16日。实际上,非洲多国也确实陷入政治环境不稳的局面,埃塞俄比亚因疫情推迟大选,⑧吴婷:《埃塞俄比亚大选因疫情推迟》,2020年4月3日,http://www.tibet.cn/cn/Instant/expo/202004/t20200403_6761573.html,访问日期:2020年5月8日。提格雷州冲突及其引发的人道主义灾难,埃塞俄比亚和苏丹边境冲突等暴乱频发,尤其是马里的军事政变更是治理恶化的典型。非洲政治环境安全不稳定性增强,治理成本上升,政治环境的不稳定性又间接影响政府对经济活动的管控,同时给社会问题的滋生埋下祸根。经济发展下行压力巨大,债务—产业安全风险上升。世界银行认为,由于受到疫情的影响,撒哈拉沙漠以南的49个非洲地区国家面临时隔25年以来首次经济负增长。①The World Bank, “Driven by the Economic Fallout of the COVID-19 Pandemic, Growth in Sub-Saharan Africa is Predicted to Fall to -3.3% in 2020, Pushing the Region into its First Recession in 25 Years,” October 22,2020,https://www.worldbank.org/en/region/afr/overview,访问日期:2020年11月20日。非洲联盟(简称“非盟”)也认为,非洲国家货币汇率普遍呈贬值基调,急需国际债权人减免非洲约440亿美元的债务利息。②欧亚系统科学研究会:《非洲热点观察》2020年第4期,2020年4月16日,http://essra.org.cn/view-1000-543.aspx,访问日期:2020年5月16日。在产业方面,农业生产面临农药供给不足,粮食生产萎缩造成安全隐患等生计困境;工业因隔离措施减产甚至停产;服务业大幅下滑,特别是对近年来非洲重要创汇的支柱产业——旅游—航空产业影响最为明显。③同上。公共安全与防控管制张力剧增,社会安全风险上升。政府强制性管控与社会日常之间的矛盾凸显,违反禁令现象存在,甚至出现了因疫情针对他国公民的袭击事件。失业率持续上升,虽然一些国家被迫做出了回应,④AS News, “The Unemployment Rate in South Africa Soars to 30% as a Result of the Covid-19 Pandemic,” June 24, 2020,https://en.as.com/en/2020/06/23/latest_news/1592936714_614525.html#:~:text=Coronavirus%20The%20 unemployment%20rate%20in,%2D19%20pandemic%20%2D%20AS.com,访问日期:2020年11月20日。但是依旧面临巨大的社会压力。此外,由于管控对国家暴力资源的消耗,导致了安全治理赤字,在布基纳法索、莫桑比克等国家面临极端暴力组织威胁,几内亚湾海盗行为呈增长趋势。这些风险都增加了非洲地区的发展和治理难度。
(二)非洲疫情防控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人类命运共同体”虽然是由中国首先提出和倡导,但得到了全球积极地回应和践行,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的流行对世界发展与治理理念和实践的冲击,更加呼唤全球在抗疫中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落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实践,采取积极适宜的疫情防控策略,加强国际抗疫合作。非洲地区长期面临公共卫生资源缺乏的现实,当遭遇新冠肺炎疫情此类突发性国际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对其防控提出了更高要求。显然在内外压力的共同作用下,非洲的疫情防控自觉或不自觉地需要在国际—区域—国家三个层面彰显“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实践,聚合抗疫资源,提高防控有效性。在国际层面,践行多边主义,主动与相关国际主体开展协同治理,联防联控,获得域外物资与经验。在区域层面,非盟等机构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构成“伙伴关系”,①N/A, “Partnership for Evidence-Based Response for COVID-19,” March 24, 2021,https://public.tableau.com/profile/preventepidemics#!/,访问日期:2021年1月3日。畅通非洲大陆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合作渠道,通过开展区域间防控合作,协调防控资源配置,强化防控能力。在国家层面,落实国家主体防控责任,以人的生命健康和生产生活发展需要为目标,适时制定疫情防控策略。
1.非洲疫情防控的国际协同治理模式:践行多边主义
稀缺的公共卫生资源、脆弱的公共卫生应对能力以及紧张的抗疫资金等现实问题,使得非洲面对新冠肺炎疫情首先采取的防控模式是:整体性强化与相关国际组织、地区联盟和国家的防控合作。践行多边主义是非洲疫情防控必不可少的“程序性”动作。同时,国际社会也秉持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精神,及时向非洲提供疫情防控援助。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获得有效的海外援助成为防止非洲成为全球抗疫“阿喀琉斯之踵”的关键环节。
第一,非洲在医疗合作应对疫情方面积极与世界卫生组织(简称“世卫组织”)开展合作。一是与世卫组织充分沟通疫情最新信息,将非洲与世界抗疫紧密结合起来,组成疫情防控共同体,同时建立非洲疫情防控预警体系。在世界疫情刚开始后不久,非盟就积极传达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向非洲国家发出的疫情警告,呼吁非洲国家认识到疫情防控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尽早建立起疫情应急防控体系。随着非洲疫情从境外输入向本地社区传播的新变化,世卫组织再次向非洲提出新警告,②谭德赛:《世卫组织总干事2020年4月10日在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疫情媒体通报会上的讲话》,2020年4月10日,世卫组织网,https://www.who.int/zh/dg/speeches/detail/who-director-general-sopening-remarks-at-the-media-briefing-on-covid-19---10-april-2020,访问日期:2020年5月30日。提醒非洲作为医疗卫生系统薄弱的地区,疫情的形势和防控难度不容忽视。世卫组织将非洲视为全球抗疫重点关注的地区之一,在疫情初期确定了非洲13个重点防控国家,并向多国运送防护装备。世卫组织还具体制定了非洲疫情防控目标和战略,明确并支持非洲通过国际伙伴关系、次区域国家合作和国家内部地区合作的三级联动,形成抗疫共同体,强化现有的合作协调机制;支持扩大国家疫情防控准备和响应干预措施准备,实现疫情防控工作连续性和常规化;增强公众意识,集风险沟通、社区参与、心理帮扶等为一体;加速支持建立透明、公平和快速的诊断和疫苗选择等管理过程体系;适时对所有非洲国家关键应对能力和绩效指标(KPI)进行持续有效地监控。①WHO, “COVID-19 Strategic Response Plan in the WHO African Region,” May 4, 2020,https://www.afro.who.int/sites/default/files/2020-06/SPRP%20BUDGET%200520_01.pdf,访问日期:2021年1月11日。
二是与世卫组织开展具体的医疗卫生合作,大力争取世卫组织的援助,加大非洲地区医疗能力和医疗物资供应稳定。非洲本土医疗水平和医疗能力有限,面对突发疫情,虽然部分国家建立了早期预警防控体系,但防控能力特别是专业化的高技术性检测水平提升大部分依赖于国际援助。非洲与世卫组织积极沟通协商,世卫组织秉持人类命运与共的精神,在技术方面援助非洲增加核酸检测实验室数量,②陶短房:《新冠疫情下的非洲:最大的危险是“不确定”》,载《中国经营报》,2020年4月13日第E04版。减少人群中的“隐形”病毒携带者,降低传播风险。在专业人才方面,帮助非洲进行疫情防控医疗工作人员专业化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素质,为疫情防控做好人才战略储备,在短时间内帮助肯尼亚各类医疗机构培训了1500名专业卫生工作者。③WHO, “Rapid Response Teams are Racing against the Spread of COVID in Africa,” March 19, 2020,https://www.afro.who.int/news/rapid-response-teams-are-racing-against-spread-covid-africa,访问日期:2021年5月16日。在物资供应方面,在全球抗疫物资最紧张的时期,世卫组织通过调动多边资源第一时间为非洲提供了中国援助的100万个口罩。④《世卫组织非洲区域办事处:新冠疫情在非洲持续扩散》,2020年4月10日,环球网,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63537830700811308&wfr=spider&for=pc,访问日期:2020年5月16日。
三是与世卫组织在疫情防控其他方面保持协调。在疫情防控期间,各国海陆空交通封锁管制,物资运输出现许多困难,面对进出口物资减少和本土需求剧增的张力,非洲积极保持与世卫组织合作,通过所在的国际组织体系得到对非援助供应保障。莫蒂博士就表示,世卫组织将继续向非洲各国提供技术(医疗安全)和后勤支持(粮食安全),还会将医疗物资供给援助相关行动与世界粮食计划署合作进行,⑤《世卫组织非洲区域办事处:新冠疫情在非洲持续扩散》,2020年4月10日,环球网,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63537830700811308&wfr=spider&for=pc,访问日期:2020年5月16日。积极发挥世卫组织在国际疫情防控中的领导作用,开展国际协同合作和协同治理,向非洲提供包括粮食等在内的力所能及的帮助。
第二,非洲在金融合作应对疫情方面积极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合作。非洲积极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进行多边协调,减轻非洲国家的债务压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基于共同抗疫共识,采取了债务减免的政策来支援非洲抗疫。2020年4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就表示已批准通过控灾减灾信托项目(CCRT)对25个成员国立即提供债务减免以帮助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还通过敦促其他捐助方帮助补充信托资源,为非洲国家抗疫增加必要的资金。为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打算为最贫穷的成员国提供两年的额外债务减免,19个非洲国家获得该项援助。①欧亚系统科学研究会:《非洲政经简报》2020年第8期,2020年4月25日,http://essra.org.cn/view-1000-571.aspx,访问日期:2020年5月26日。非洲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间的有效协调,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非洲地区抗疫资金严重紧缺的状况。面临疫情影响,金融利益让位于抗疫大局,这是典型的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表现。
第三,非洲还积极加强与地区联盟等展开多边合作,共同应对疫情。欧盟在自身疫情防控吃紧且未先援助成员国意大利的情况下,主动提出向医疗能力和财政能力脆弱国家、特别是广大非洲国家提供150亿欧元的援助。②EURACTIV.com with AFP, “EU Announces €15 Billion to Fight Viru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pril 8, 2020,https://www.euractiv.com/section/development-policy/news/eu-announces-e15-billion-to-fight-virus-indeveloping-countries/,访问日期:2021年1月8日。非洲和欧盟还在欧盟于2003年主导建立的多边卫生研究框架“欧洲和发展中国家临床试验伙伴关系”(EDCTP)下持续深入地开展疫情防控合作,包括:有资金支持的科学、技术和创新的高级别政策对话(HLPD),提升撒哈拉以南非洲新冠肺炎病毒研究能力;与非疾控和区域国家间协调合作,利用多边经验帮助非洲建立更加有效的疫情防控模式。③European Commission, “EU and Africa Step up Research Cooperation to Combat Coronavirus Outbreak,”April 8, 2020,https://ec.europa.eu/info/news/eu-and-africa-step-research-cooperation-combat-coronavirusoutbreak-2020-apr-08_en,访问日期:2020年11月8日。欧盟与其成员国多边协作向非洲疾控提供医疗物资,紧急援助贷款,组织流行病小组与非盟开展合作等多种方式,④European Commission, “EU and Germany Join Efforts to Support the African Union's Response to Coronavirus,” September 1, 2020,https://ec.europa.eu/commission/presscorner/detail/en/IP_20_1514,访问日期:2020年10月10日。提升非洲的疫情防控能力。
由于“多年来依赖于欧美国家支持的医疗卫生体系现已处于崩溃状态”,⑤刘鸿武:《非洲新冠肺炎疫情趋势及对中非关系的影响》,载《决策与信息》,2020年第12期,第10—12页。非洲与中国的抗疫合作成为非洲疫情防控的关键。与其他多边协作不同,中非同为第三世界成员,历史渊源深厚,又在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中国较早遭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又是全球抗疫表现较好国家,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分享抗疫经验并对非洲给予无私援助,对非洲疫情防控具有极高战略性意义和战术性价值。在疫情防控的政治声援方面,中非召开了团结抗疫特别峰会,以“守望相助”精神推进构建中非卫生健康共同体,坚持发挥联合国和世卫组织的多边协调统筹作用,努力改善疫情对民生的影响,反对疫情政治化。①《习近平主持中非团结抗疫特别峰会并发表主旨讲话》,2020年6月18日,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20-06/18/c_1126127567.htm,访问日期:2020年9月10日。在疫情防控经验分享方面,中非医疗专业技术人员开展技术交流经验分享,②王守宝:《非洲22国医生在线学习中国抗疫经验》,2020年4月29日,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20-04/29/c_1125924333.htm,访问日期:2020年10月1日。智库代表建言献策深化双方合作。③张素:《聚焦新冠疫情“非洲战疫” 中非智库代表建言合作》,2020年11月8日,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gn/2020/11-08/9333210.shtml,访问日期:2020年12月11日。在疫情防控援助方面,中国第一时间向非洲提供援助,④贺文萍:《在抗疫合作中建设更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载《当代世界》,2020年第7期,第22—27页。包括抗疫物资、专业人才、基金、培训、抗疫基础设施(非疾控中心建设)、疫苗(埃及批准使用中国国药集团新冠灭活疫苗)等,⑤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区域动态(西亚北非)》,2021年1月上刊,http://iias.tsinghua.edu.cn/wp-content/uploads/2021/01/xi-ya-bei-fei-qu-yu-dong-tai-di-ba-qi.pdf,访问日期:2021年1月15日。中非抗疫合作正在成长为全球抗疫的典范。⑥刘叶婷等:《专家解读:中非团结抗疫为世界树立团结合作典范》,2020年6月18日,人民网国际频道,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0/0618/c1002-31752114.html,访问日期:2020年12月25日。
2.非洲抗疫的区域协作治理模式:强化伙伴关系
非洲在本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通过非盟、非疾控等区域性组织开展必要的组织和协调,强化了区域层面的抗疫伙伴关系,通过相互理解、支持协调,避免疫情防控“一刀切”,形成了非洲疫情防控中的“创造性”动作。非盟和非疾控通过从预警到实际行动,从有限资源的整合到公共资源的供给,提升疫情防控能力,为非洲抗疫取得成效发挥了必不可少的作用。
第一,非盟和非疾控发挥领导力,积极建立区域层面的综合性防控体系。疫情暴发后,非疾控立即启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紧急行动中心及事件管理系统(IMS),并定期与成员国互换信息。随后,非疾控在世卫组织、中国疾控中心和其他相关组织的支持下,迅速成立新冠肺炎病毒防控非洲工作组(简称“工作组”)。⑦刘海方:《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下非洲的抗疫和中非合作》,载《国际政治研究》,2020年第3期,第73—83页。非盟委员会主席穆萨·法基紧急呼吁非洲各国尽快做好相关预防工作,提高疾病控制和诊疗能力,并认为非洲相对脆弱的卫生系统、持续暴发的各种传染病、匮乏的资源、大量的人员流动以及其他方面的防疫漏洞等客观问题的存在,增加了疫情防控难度,疫情一旦蔓延将会极大影响非洲大陆的经济、社会和安全秩序。这种担心是合理的,毕竟世界已经在历史演进中形成了命运共同体,新冠肺炎病毒会影响全球各地。随着非洲疫情形势的逐渐严峻,非盟和非疾控中心已不只是发布预警,而是在非洲区域层面开展协作行动。非疾控中心主任约翰·肯格松强调,非盟作为区域性组织,有必要加强伙伴关系建设,协调和指导各国的疫情防控,不仅在预警体系方面,还要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宣传,抗疫技术指导等方面进行相对统一的部署,发挥领导力优势和技术优势,以帮助各国提高疫情防控能力。非疾控中心还与具有较高检测能力的南非等国开展区域间的跨国联合行动,帮助其他国家培训专业的病毒检验人才,逐渐完善非洲区域共同标准的病毒检测体系。
在区域伙伴关系的综合防控体系建设中,非盟和非疾控的行动包括建立非盟抗击新冠肺炎病毒基金(The African Union COVID-19 Response Fund),通过多渠道筹集基金,加强非疾控的能力,支持对整个非洲大陆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作出反应,以充分发挥其规约中所述的作为一个大陆公共卫生机构的作用;将筹集的资金用于减轻新冠肺炎病毒在非洲造成的社会经济和人道主义影响而实施的相关项目;支持在区域层面对防控新冠肺炎病毒的基本医疗设备和用品的采购和分发。①African Union, “About the Fund,” https://au.int/en/AUCOVID19ResponseFund,访问日期:2021年3月1日。牵头建立非洲共同的医疗用品采购平台(Africa Medical Supplies Platform),通过跨区域协同合作,从全球已获得审查和认证的合格生产基地采购关键性医疗用品。发挥体积聚合效应,整合大订单和小订单,让非洲急需关键医疗用品的买家公平获得购买机会。通过配额管理,在区域层面对国家和其他买家间进行需求—供给的公平分配,以确保最需要的国家和其他主体获得医疗物资。提供支付便利化,通过银行交易、信贷、融资等多种方式进行购买,缓解抗疫资金紧张态势。此外,在区域层面提供后勤支持,积极沟通并与优质物流供给商开展有效合作,建立覆盖整个非洲的供应链网络,保障非洲区域间抗疫物资的流通便捷。②African CDC, “Africa Medical Supplies Platform,” https://amsp.africa/,访问日期:2021年3月1日。非疾控还筹备在埃塞俄比亚召开第一届非洲公共卫生国际会议(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ublic Health in Africa),鼓励各成员国积极参与讨论并评估新冠肺炎疫情对非洲造成的影响,坦诚相待,加强伙伴关系,总结非洲公共卫生合作实践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获得的相关经验,以便于吸取教训,加强区域层面的卫生健康合作。①African CDC, “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ublic Health in Africa,” May 14, 2021,https://africacdc.org/event/1st-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public-health-in-africa/,访问日期:2021年4月13日。
第二,非盟和非疾控发挥组织力,积极完善区域层面疫情防控保障体系。非盟和非疾控通过进一步细化在区域层面的工作,了解各成员国在区域间疫情防控方面的需求,推进疫情防控保障体系建设更加精细化,发挥更好的防控效能。建立非洲新冠病毒循证应对伙伴关系(PERC),以非洲整体为重点框架,以非洲各国为基础,指导和总结非洲区域层面和各国应对新冠疫情防控的经验,突出有效要素,分享非洲防控经验。②关于介绍不同国家的疫情防控措施及其经验,并就相关问题提出非盟和非疾控的意见,给成员国提供参考,可参见:https://preventepidemics.org/wp-content/uploads/2020/10/COV050_PERC_DashboardBriefing.pdf,访问日期:2021年1月19日。
在数据资源公开方面,非盟和非疾控展开了从国别到区域的基本数据统计,并提供国际实时数据;提供疫情简报(Outbreak Brief)、新冠肺炎疫情社区工作人员培训课程(COVID-19 MANAGMENT: Curriculum for Community Health Workers)、新冠肺炎病毒患者救护转移指南(IPC Guidelines for Ambulances Transferring Known or Suspected COVID-19 Cases)和有关新冠肺炎患者护理指南(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s for Caregivers in COVID-19 Treatment Centres)等一系列文本资料,意图实现非洲区域内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统计数据、公开素材和医疗规范化,构筑疫情防控共同体,增强非洲疫情防控的公信力。
在抗疫物资筹集方面,非盟和非疾控也积极向外协调采购抗疫物资,秉持公正、公平、公开的方式向各成员国提供支持。2020年11月,成立了非洲新冠肺炎疫苗采购工作组(The COVID-19 African Vaccine Acquisition Task Team ),以统一采购的方式向国际采购疫苗。2021年1月14日,非盟联合疫苗采购工作组、非洲医疗物资平台等向非洲成员国启动了2.7亿剂量的新冠肺炎疫苗采购计划,由非洲进出口银行代表成员国向制造商提供约20亿美元的预先采购款作为承诺。③African CDC, “AMSP Opens COVID-19 Vaccines Pre-orders for 55 African Union Member States,”January 19, 2021,https://africacdc.org/news-item/amsp-opens-covid-19-vaccines-pre-orders-for-55-african-unionmember-states,访问日期:2021年3月21日。
在抗疫活动宣传方面,非盟和非疾控组织非洲口罩周(Africa Mask Week),通过运用社交新媒体技术向非洲青年广泛宣传佩戴口罩防范新冠肺炎病毒的重要性。该活动与非洲社区防控相结合,鼓励民众合理佩戴口罩。活动从区域层面展开,各国积极参与,落实到社区和个人,不仅是宣传活动,也是一次科普活动,更是一次以动员青年力量带动全民参与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活动,体现了命运与共的共同体逻辑,使防疫宣传深入人心。
在区域与成员国抗疫协调方面,非盟和非疾控努力加速建立新冠肺炎病毒测试伙伴关系(The Partnership to Accelerate COVID-19 Testing ),向成员国提供非洲大陆一级的必要信息,尤其是监测和实施政策的准确消息。①African CDC,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Framework for the Partnership to Accelerate COVID-19 Testing,” August 13, 2020,https://africacdc.org/download/monitoring-and-evaluation-framework-for-thepartnership-to-accelerate-covid-19-testing/,访问日期:2021年1月16日。
3.非洲抗疫的主体责任行动治理模式:奉行“人本位”理念
疫情防控的主体责任最终要落实到国家层面,非洲各国尽管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发展和治理问题,但是最终都奉行“人本位”理念,将疫情防控与国家的发展和治理有机联系起来,从本国实际出发,适时制定防控政策,开展防控行动,维护本国人民的生命健康合法权益。总体来看,非洲国家通过三种治理模式,即:“强制—管控”模式,及时控制疫情蔓延,保障国民生命安全;“建设—提升”模式,进行常态化疫情防控,保障国民尽快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恢复—发展”模式,刺激国家和社会能力建设,对国家保障国民生产生活有序供给资源。
第一,“强制—管控”模式。强制性限制与管控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各国采取的最为普遍的防控模式,作为一般性应急处置的手段,往往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的初期,发展变化的特殊时期所采用,具有典型的国家属性。“强制—管控”模式的特点是:相对单一化、强制化,但具有较高效率。国家对新冠肺炎疫情进行快速反应,短期内如果处置得当能够有效应对疫情的发展,最大限度保障国民的生命安全,降低治理成本。但该模式也有明显缺陷,比如:长期实施可能导致国民情绪化,容易引起疫情防控能力赤字。在疫情暴发初期,由于国际援助不足,区域性协同机制不完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经验不足等因素的影响,非洲多国为遏制疫情发展并保障国民生命安全,迅速采取了封城措施。随着其他防控措施的综合运用,管控导致的国家发展活力减弱,不得不根据本国疫情发展态势适时延长或缩短,以促进经济增长。2020年12月,新冠肺炎病毒变种传染性陡增,非洲多国不得不重启强制性管控措施,降低疫情对国民生命和国家治理的威胁。刚果(金)自12月18日起实施全国宵禁应对第二波新冠肺炎疫情;①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区域动态(西亚北非)》,2020年12月上刊,http://iias.tsinghua.edu.cn/wp-content/uploads/2020/12/qu-yu-dong-tai-sa-ha-la-yi-nan-fei-zhou-di-liu-qi.pdf,访问日期:2021年1月15日。马里通过了一项延长紧急状态的法令草案,时间从2020年12月23日延长至2021年6月26日。作为非洲第一个新冠肺炎病毒感染人数超100万的国家,南非也于2020年12月28日起开始实施更加严格的强制性防控措施和宵禁。②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区域动态(西亚北非)》,2020年12月下刊,http://iias.tsinghua.edu.cn/wp-content/uploads/2021/01/qu-yu-dong-tai-sa-ha-la-yi-nan-fei-zhou-di-qi-qi.pdf,访问日期:2021年1月16日。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第二波疫情时期的“强制—管控”与2020年4月至5月的完全封锁不同,这次防控过程中更多非洲国家实施了严格的针对性政策(public health and social measures ),将注意力放在最担心的重点领域,③African CDC, “PERC: Biweekly Report (22 December – 04 January 2021),” January 4, 2021,https://africacdc.org/download/perc-biweekly-report-22-december-04-january-2020/,访问日期:2021年1月18日。在维护国民安全的同时避免疫情防控盲目扩大化,减少负面影响。
第二,“建设—提升”模式。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是一个长期过程,在应急性手段实施之后,更多的疫情防控工作需要落实到日常,即通过开展医疗能力建设提升和增加社会公共物品供给,保障国民日常生产生活正常运转,增强社会抗疫的韧性。“建设—维护”模式更倾向于保障性体制机制建设,增强防控能力,使疫情防控多元化、常态化、稳定化。该模式的最大特点在于:处于持续性的发展过程中,能够将疫情危机转换为国家公共卫生防控能力建设,提升构筑生命防线的高度。不足在于:建设周期长,见效慢,需要消耗大量国家资源,要求民众与国家达成谅解协议。非洲各国一方面积极增强国家防控能力建设,扩大了医疗资源进口和本地生产,中非共和国2个月内生产了超过200万个关键抗疫物资口罩,被世界银行誉为当地抗疫“救星”(Lifesaver)。④Word Bank, “A Lifesaver in Times of COVID-19: Face Masks Made in Post- Conflict Central African Republic,” August 3, 2020,https://www.worldbank.org/en/news/feature/2020/08/03/a-lifesaver-in-times-of-covid-19-face-masks-made-in-post-conflict-central-african-republic,访问日期:2021年1月1日。肯尼亚通过加快移动支付能力建设,⑤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区域动态(撒哈拉以南非洲)》,2020年11月下刊,http://iias.tsinghua.edu.cn/wp-content/uploads/2020/12/qu-yu-dong-tai-sa-ha-la-yi-nan-fei-zhou-di-wu-qi.pdf,访问日期:2021年1月19日。降低面对面支付带来的感染风险。多国还努力通过技术、绿色农业等与中国等国开展广泛合作保障农业生产等,为粮食安全提供保障。①《非洲多国全力保障农业生产》,2020年11月12日,中非合作论坛网,http://www.focac.org/chn/zjfz/jmzx/t1831868.htm,访问日期:2020年11月25日。南非提升疫苗国际合作研发能力,以政府担保制定有关新冠肺炎病毒疫苗的国家战略,确保能够尽早获得并向国民提供安全可靠的疫苗。②Department Health Republic of South Africa, “COVID-19: Vaccine Strategy,” January 3, 2021,https://sacoronavirus.co.za/2021/01/03/covid-19-vaccine-strategy/,访问日期:2021年1月19日。另一方面,国家治理向社会倾斜,关注社会弱势群体,提升社会抗疫韧性,获得民众谅解。尼日尔计划拨款3000亿西非法郎,为受疫情影响的民众提供粮食支持;莫桑比克国家灾害管理研究所与世界粮食计划署等机构合作,为50万弱势群体提供粮食救助。③欧亚系统科学研究会:《非洲政经简报》2020年第8期,2020年4月25日,http://essra.org.cn/view-1000-571.aspx,访问日期:2020年5月26日。埃及在2021年增加约70%的公共财政支出,以应对诸如新冠肺炎疫情等带来的冲击。④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区域动态(中东)》2020年12月上刊,http://iias.tsinghua.edu.cn/wpcontent/uploads/2020/12/zhong-dong-qu-yu-dong-tai-di-liu-qi.pdf,访问日期:2021年1月26日。非洲各国还邀请国际非政府组织的“无国界医生”(Médecins Sans Frontières)参与疫情防控提供专业技术指导。这些措施增强了政府在疫情中的公信力,非洲国家的医疗能力建设得到提升,社会公共物品供应能力增强,并在一定范围内有利于缓解民众恐惧情绪,缓和社会压力。
第三,“恢复—发展”模式。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不仅着眼于当下,还要着眼未来。疫情对非洲国家的压力是巨大的,疫情防控的资源消耗需要通过“恢复—发展”模式进行弥补,以保证国家有能力持续开展抗疫行动,降低疫情对国民生命和日常生产生活的影响。因此,非洲多国开始适当放松管控,增加人员流动,刺激经济发展盘活国内活力。该模式的本意在于通过促进发展增强国家抗疫力量,实现国家抗疫可持续,避免陷入马拉维那样的紧急状态。加纳于2020年9月1日起恢复了国际商业航班,并宣布实施新农业现代化计划,发展农业现代化;肯尼亚希望借助参与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简称“服贸会”)的机会,促进本国经济在新冠肺炎疫情后复苏;⑤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区域动态(非洲)》,2020年9月下刊,http://iias.tsinghua.edu.cn/wpcontent/uploads/2020/09/qu-yu-dong-tai-fei-zhou.pdf,访问日期:2021年1月16日。坦桑尼亚为吸引投资简化行政手续,⑥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区域动态(撒哈拉以南非洲)》,2020年12月上刊,http://iias.tsinghua.edu.cn/wp-content/uploads/2020/12/qu-yu-dong-tai-sa-ha-la-yi-nan-fei-zhou-di-liu-qi.pdf,访 问 日 期:2021年1月26日。促进疫情国家经济恢复和国家能力增长。只有将发展和治理放在人类命运共同的未来指引之中,才能避免被短期的利益所蒙蔽,正确制定符合国家发展和治理的疫情防控政策,关注国民的生命健康、社会生产生活日常和国家整体性发展的多维统一,以人为本提升治理能力。
(三)非洲疫情防控彰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性意义
非洲的疫情防控虽然没有直接提及“人类命运共同体”,但从其防控的理念和实践来看,非洲疫情防控全过程自觉或不自觉地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倡导的新世界观、新价值观和新方法论之间具有高度的耦合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性意义成为非洲疫情防控取得成效的重要支撑,非洲疫情防控也彰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战”疫中的世界性意义。
具体来看,在新世界观层面,一是非洲并没有单纯地相信美国等个别西方国家对联合国、世卫组织、中国抗疫成效的污名化,没有成为西方利用疫情干预国际发展和治理的工具,反而坚定不移地支持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国际社会联合抗疫,积极与联合国、世卫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欧盟、中国以及国际非政府组织保持积极的沟通与联系。二是非洲对全球抗疫韧性保持乐观态度,通过整合国际抗疫资源,降低非洲疫情风险。三是联合国、中国、欧盟等积极主动支持非洲抗疫,帮助非洲树立抗疫胜利的决心。在非洲与世界的通力合作中,非洲与世界形成了紧密的命运共同体,共面疫情,超越“中心—边缘”的旧霸权秩序逻辑。
在新价值观层面,一是疫情对世界和非洲的冲击巨大,面对全球问题,人类只有以命运与共的态度去应对,正确认识疫情对非洲的影响成为非洲疫情防控的关键。二是非洲形成了合作抗疫的理念,不管是在国际层面、区域层面,还是国家层面,都以“求共”价值观指导实践工作,形成了伙伴关系。三是警惕本国优先的价值观,与中国等一道明确反对疫情政治化,避免共同治理沦为私人政治。非洲疫情防控中表现的价值观,能够帮助非洲客观公正认识到疫情的影响和一些利用疫情的阴谋,指导具体的疫情防控实践。
在新方法论层面,一是非洲各国抗疫行动关注国民生命安全、民生稳定、社会稳定等方面,通过各项具体举措保障非洲各国人民的生命权利。同时积极提升国家应对疫情能力,尽快恢复社会日常。二是联合国、中国等无偿为非洲供给疫情防控所需公共产品,履行国际义务并欢迎非洲各国搭乘世界抗疫便车,非洲也以积极态度回应国际援助,践行多边主义,积极地进行国际合作携手共击疫情。三是主动承担责任,非洲各国通过多种治理方式竭力做好国内疫情防控,及时利用非盟和非疾控平台准确透明发布疫情动态,南非共和国、中非共和国等国在疫苗研究、检测能力、医疗物资生产等方面向其他非洲国家提供帮助。
总之,非洲的疫情防控是“非洲各国—非洲区域—非洲与全球”三个层面的多边良性互动的动态过程,在疫情防控中非洲拉近了与世界的联系,构筑了全球抗疫命运共同体。面对影响全球的公共事件,非洲的抗疫事实提醒我们,世界历史发展已经进入了命运休戚与共的新时代,霸权的世界逻辑已经过时,新的平等世界秩序正在来临。全球发展与治理必须超越自我本位的狭隘价值观,物质利益的短视将让位于关注“人本位”的新价值观。多边主义是解决全球性问题的关键,作为国际主体必须承担应有的国际责任。在全球抗疫过程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与实践得到了证明,非洲疫情防控就是一个具体的、真实的案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成为后疫情时代各国际行为体的重要价值和行动逻辑。
三、中非联合抗疫的推进及时代意义
中非医疗合作始于1963年中国向阿尔及利亚派遣医疗队。从中国改革开放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非医疗合作进入转型探索阶段,双方合作水平提升,同时总结援助经验,及时调整援助方式,取得了更好效果。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期,中非医疗合作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而新时代以来,随着“五位一体”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的推进,中非医疗合作更加紧密,合作领域不断扩展,合作项目日益增加,特别是在中非合作论坛的促进作用下,双方进入全面深化医疗合作阶段。中非医疗合作体系已逐步完善。中国援助非洲各类医疗物资、传授医疗卫生知识和经验,培养医疗人才,与非洲各国展开积极合作,为中非双方联合抗疫实现共赢,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一)加强医疗物资合作,联合抗疫
疫情的艰难时刻,非洲坚定与中国站在一起,中非情谊更加深厚。在抗击疫情的关键时刻,非洲朋友给予中方的有力支持,展现了中非患难与共的兄弟情谊。武汉埃塞俄比亚学生联合会发表支持中国、支持武汉的公开倡议书,一些在华非裔留学生主动“请战”前往救治一线或赴火车站等地担任志愿者。①参见网站:http://m.news.cctv.com/2020/02/10/ARTIuyFMJoAc9nVqnQST0H9h200210.shtml,访问日期:2020年6月10日。几乎所有与中国建交的非洲国家领导人和非盟委员会主席都来电或来函向中方表达慰问和支持,非盟部长理事会、非盟和平与安全理事会,非洲国家卫生部长会议、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卫生部长会议以及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卫生部长会议都对中方抗疫努力给予积极评价。令人感动的是,一些非洲国家在自身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向中国提供了资金和物资帮助,充分体现了中非患难与共、守望相助的兄弟情谊,成为中非构建更加紧密的命运共同体的真实写照。②《在中方抗击疫情过程中,非洲国家和人民与中方坚定站在一起》,2020年3月10日,中非合作论坛网,https://www.focac.org/chn/zfgx/zzjw/t1754183.htm,访问日期:2020年6月10日。
2020年4月6日,中国政府援助非洲国家抗击疫情的首架包机降落在加纳首都机场。这架飞机满载着中国援助非洲18个国家的医疗物资。中国驻加纳大使王世廷和加纳外长博奇韦、卫生部部长曼努以及十余位联合国驻加纳协调员、世卫组织驻加纳国别代表、世界粮食计划署驻加纳代表、联合国人道主义应急仓储经理等前往机场迎接。这些物资将以加纳为转运中心,通过联合国人道主义应急仓储渠道,进一步分送至尼日利亚、圣多美和普林西比等17个中西非国家,为当地抗击疫情解了燃眉之急,赢得了广大非洲国家和国际社会的交口称赞。③驻加纳使馆:《两万里驰援,一条心战“疫” ——中国政府援助非洲抗疫首架包机抵达加纳》,2020年4月6日,外交部网站,https://www.focac.org/chn/zfgx/rwjl/t1766634.htm,访问日期:2020年6月16日。除了早期的抗疫物资外,最近围绕疫苗这类重要的国际抗疫产品,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行动实践,履行国际抗疫责任,积极向非洲有需要的国家提供免费疫苗。2021年2月,中国政府向赤道几内亚援助了首批疫苗,“以实际行动落实将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宣示的重要举措。”④《中国援助非洲国家首批疫苗交付启运》,2021年2月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http://www.gov.cn/xinwen/2021-02/09/content_5586394.htm,访问日期:2021年4月16日。中国军队也向非洲的刚果(布)、赤道几内亚和突尼斯军队援助疫苗。⑤《中国军队向非洲国家军队提供新冠疫苗》,2021年03月25日,凤凰网,https://finance.ifeng.com/c/84uPlgj7DkG,访问日期:2021年4月16日。
(二)中非加强医疗技术信息共享合作,联合抗疫
疫情暴发后中国不仅积极援助非洲国家,而且宣传中国的抗疫经验。为了更好地防控疫情在非洲暴发,中国疾控中心还为非疾控部署了一名高级技术顾问,该顾问与非疾控的专家紧密合作,积极参与非疾控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组工作。中国通过提供有关病例管理的手册等文件,指导非洲国家在疫情防控时的临床护理工作。同时,中国还向非洲国家提供了大量的诊断工具,以帮助非洲国家更好地进行病例确诊。①《中国疫情防控经验有利于非洲应对疫情爆发》,2020月3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i/jyjl/k/202003/20200302942388.shtml,访问日期:2020年6月18日。
2020年3月18日,中国与非洲24国举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专家视频会议,分享交流疫情防控经验和信息。2020年10月,中国再一次向非洲24国分享数字技术抗疫经验,非洲表示,积极利用中国提供的数字技术支持抗击疫情是非洲的必要选项之一。②Global Times, “Digital health tech helps China and Africa fight the COVID-19 pandemic,”October 29.2020, https://www.globaltimes.cn/content/1205005.shtml,访问日期:2020年11月29日。中国向非洲抗疫提供经验和实际的支持,是中国秉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全球公共卫生安全事业作出贡献的又一重要举措。来自中国疾控中心、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和中国海关的专家介绍了疫情发展趋势和特点以及中方在疫情防控、临床治疗、海关边检等方面的经验做法,并解答了50多个各类问题。③《团结一致齐心抗疫——中国同非洲国家举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专家视频会议》, 2020年3月20日,中非合作论坛网,http://www.focac.org/chn/zfgx/rwjl/t1758764.htm,访问日期:2020年6月18日。中国与西北非地区国家举行新冠肺炎疫情卫生专家视频会议。埃及、阿尔及利亚、卡塔尔等16个西北非地区国家以及海湾合作委员会的卫生官员和专家等通过网络在线与会。中方介绍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最新进展,强调在习近平主席亲自指挥、亲自部署下,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采取了最全面、最彻底、最严格的防控举措,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为全球公共卫生安全作出贡献。④《中国同西亚北非国家举行新冠肺炎疫情卫生专家视频会议》,2020年3月30日,中非合作论坛网,https://www.focac.org/chn/zfgx/zzjw/t1763699.htm,访问日期:2020年6月22日。
面对人类共同的危机,中非联合抗疫取得了良好效果,对世界范围内的防控工作作出了贡献。双方互相帮助,合作共赢,给国际社会的友好发展提供样板。事实证明,面对疫情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不能独善其身,合作抗疫,携手共进才是正确选择。团结一致,齐心抗疫,是当今世界抗击疫情最有效的手段之一。面对疫情,各国如果自私自利,注定会给本国甚至世界人民造成极大的危害。
(三)中非加强医疗科技领域合作联合抗疫
随着病毒的变异,使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来分析病毒的特点和传播方式成为有效的防疫措施,中非的医疗合作也要充分落实在科技方面。围绕非洲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和非洲各国的实际情况,可以设立地理与遥感信息数据平台、病原体微生物观察与流行病防控有关的科学研究中心。同时,要增加中非医疗科技园的建设规模,提高生产相关医疗器械产品的水平。要优化合作的科研队伍,增加科研基金的投入,推动合作研究的实质性进展,提升防治传染病的能力。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治是包括中非在内的全球研究重点和难点。针对新发、突发传染病展开药物和疫苗的研发,其目标是“预防为主,关口前移”,只有这样才能满足新形势下对防治工作的布局和要求,保障世界人民的健康安全,为实现这一目标,与非洲的合作必须扩大。①《谱写中非医疗科研合作新篇章》,2016年8月1日,人民日报海外网,http://m.haiwainet.cn/middle/348213/2016/0801/content_30145554_1.html,访问日期:2020年6月25日。同时,要加强中非在制药方面的合作。疫情防控期间,各国积极研制抗击病毒药物,但非洲地区医疗水平不高,科研能力较弱等不利条件,阻碍了非洲在药物方面的研究,作为非洲最密切的合作伙伴,加强中非在药物研发领域的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药物研发长期受到西方国家的垄断,非洲本土的制药能力严重不足。非洲开发银行2014年发布的《复兴非洲制造业》报告指出,非洲本土制药商仅生产了非洲所用的25%—30%的药物和10%的医疗用品,其中很大一部分为南非的制药商生产。②《中非制药业合作面临新机遇》,2015年5月12日,人民网,http://nm.people.com.cn/n/2015/0512/c356220-24825775.html,访问日期:2020年6月26日。非洲地区药物本土生产力严重不足,药物的匮乏威胁着非洲人民的基本健康水平。在制药方面,中非之间的互补性强,近年来,双方的合作越来越紧密。2017年,中非之间的中药进出口额达到8000万美元,较5年前增长了两倍,中医药服务贸易已经成为中非合作新的增长点。③《中医局:2017年中非中药进出口额达8000万美元》,2018年8月18日,中国经济网,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1808/18/t20180818_30065115.shtml,访问日期:2020年6月28日。通过中非医疗合作,解决非洲人最基本的医疗卫生需求,是中国一直以来秉承的观念,中国一直以来致力于与非洲在医药方面的交流。面对非洲国家在药物方面的需求,中国企业应该加强中医药的本土化生产,与非洲国家共享医疗资源,推广中医药技术,为非洲民众提供更好的服务,从而保障非洲人民的健康。
(四)中非加强民间医疗合作,联合抗疫
中国对非洲的医疗援助虽起源于政府,但是随着中非合作的不断深化,民间团体和民间组织也有所增加。例如,民间的私人企业也逐渐加入中非经贸合作中,在医疗领域的表现也十分突出。民间资金对非洲国家的投入可以弥补政府支援的不足,并且民间组织更具有亲和力,便于深入基层,切实了解非洲人民的需求,使中非医疗合作更加具有针对性,取得更好效果。民间医疗合作形式更加多样化,引入民间的医疗合作也有利于深化中非医疗合作的模式,更加惠及两国人民。2020年3月20日,中国驻南非大使馆举行捐款交接仪式,在南中资企业和华人华侨向南非政府转交300万兰特善款和新冠肺炎病毒检测试剂盒,坚定支持南非抗击新冠肺炎疫情。①《在南中资企业和华侨华人捐资坚定支持南非抗击新冠肺炎疫情》,2020年3月23日,中非合作论坛网,https://www.focac.org/chn/zfgx/rwjl/t1759855.htm,访问日期:2020年6月29日。中非医疗合作使社会各类企业的数量上升,增加了许多就业岗位,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解当地的就业压力。中国对非洲地区的医疗器械和设备的援助,促进了非洲国家人民对医疗器械的使用。中国帮助非洲国家建设医院和各类医疗研究中心,对非洲建设工业的发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中国企业来说,可以向非洲国家学习当地的建设经验,同时增强了我国企业的建设能力。此外,中非智库之间也于2020年11月进行了具有建设性、前瞻性的讨论,对中非合作抗疫和非洲国家积极抗疫取得良好效果进行了充分肯定,驳斥了“陷阱论”“阴谋论”“悲剧论”等不和谐论调,再一次强调中非秉持“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开展合作的重要性。②夏媛媛:《中非智库论坛“中非团结抗疫与公共卫生安全”分论坛在京举办》,载《中国与非洲》,2020年11月9日,http://www.beijingreview.com.cn/chinafrica/202011/t20201109_800226433.html,访问日期:2020年12月5日。
四、结语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与实践是中国在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为解决制约当前世界发展和治理难题贡献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和强烈的现实关怀。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的重要影响之一是“标志着霸权时代和霸权秩序的终结”,①秦亚青:《世界秩序的变革:从霸权到包容性多边主义》,载《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2021年第2期,第1—15页。世界更加需要具有包容性、多边主义、使命感、责任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弥合二元对立对世界发展和治理合作造成的鸿沟。亨利·基辛格指出,新冠肺炎病毒的全球流行将改变原有的世界秩序,各国克服分裂,共同应对危机;增强信任,共建未来,意义深远,②Henry A.Kissinger, “The Coronavirus Pandemic Will Forever Alter the World Order,” Wall Street Journal,April 4, 2020.“人类命运共同体”无疑成为支撑全球抗疫的最宝贵资源。不同国际主体在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多边主义框架下,开展抗疫合作,彰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性意义,非洲的疫情防控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非洲抗击疫情采取的多边主义合作、提升伙伴关系、奉行“人本位”思想,强化中非医疗合作的疫情防控模式,无处不体现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内涵和客观实践的身影,成为非洲疫情防控能否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关键。“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中国的,更应该是世界的。当全球面临发展和治理危机的重要时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和实践的世界性意义和时代性内涵已经无声无息地“沁入”到国际主体当中,成为全球同心同向、携手合作的指南针。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话语表述不应该再局限于中国本身,而应以世界为样本,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真正“寓于”世界发展和治理的过程中,成为全球自觉或不自觉的内生逻辑和行动规则,为多元世界的来临和解决人类终极问题提供最优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