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研究

2022-01-01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匙素梅

区域治理 2021年8期
关键词:进程现代化传统

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匙素梅

一、现代化的内涵

现代化是社会发展的主旋律,是一种无法阻挡的带有全球性的发展趋势,是当前世界各国文明演进的方向。“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早在《资本论》一书中,马克思就表达了关于落后国家现代化进程的思想。现代化进程是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才出现最初的萌芽,其真正起步是在18世纪中后期英国工业革命发生之后,表现为由传统农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现代化的起点是机器大工业的出现和应用,然后以工业的发展带动和促进其它领域的进步,因此最初现代化往往是与工业化过程相伴而行的。并且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现代化包含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泛,辐射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其实,现代化进程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各不相同,每个国家所积淀的历史传统文化不同,所依赖的文化底蕴不同,其现代化的进程也是各有特色。各国的传统文化的生成与其传统的生产方式紧密相连,并进一步影响人们的价值判断与选择,进而影响现代化的进程。

作为后发外生的现代化国家,现代化传入中国,与传统文化之间有种种复杂的纠缠。虽然现代化进程在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之间没有什么统一的范式,但是总的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传统越悠久深厚,其进行现代化变革的阻力就越大。而中国作为一个存在过两千年封建社会并且具有高度统一政权的实体,其现代化进程中必然会与传统文化之间产生种种不适应。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也成为21世纪以来时代发展和文化建设中最复杂的问题之一。

二、现代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发展历程

传统文化的产生及其发展与现代化具有密切的关系,这是任何发展中的国家在开放发展进程中都不可回避、无法逃避的事实。现代化首先在西方实现蓬勃发展,西方国家的文化传统随着其现代化进程一并变化发展,两者在发展中相互较量、相互融合、相互渗透。而中国作为一个后发外生的现代化国家,其外来的现代化与本民族文化的关系经历了十分复杂的发展历程。

(一)现代化转型的初期阶段——传统文化至上

中国悠久的历史沉淀出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也曾长期处于世界前列。然而,在进入近代后,以资本为动力、以工业化为前锋的现代化潮流以不可阻挡的气势在全球展开,在整个世界现代化的潮流前,中国传统文化却因受封建专制主义的束缚而逐渐落后于西方。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自发的现代化和思想启蒙运动的进程被打断,一部分仁人志士走上了探索现代化进程的道路。但在这一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对外来文化仍主要持拒斥态度,只能在一定范围内勉强接受外来事物。但实践证明,在进行现代化道路探索的过程中,一味坚持传统文化,守旧不变是行不通的。坚持传统文化至上的道路不仅难以实现真正的现代化,而且在中国也难以继续走下去。

(二)现代化转型的试选择阶段——传统文化的转型

中国从传统农业型社会向现代化工业化社会的转型是与文化的逐渐西化相伴随的。不过“在19世纪后半叶,它只是中国近世社会大变动诸流向中的一个流向”,并不具有主导的趋势。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传统文化的局限性开始日益凸显,两者的冲突也越来越激烈,传统文化的转型问题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突出问题。

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层面的变革,即物质、制度、观念层面,以西方启蒙思想为主导的思想解放运动一直在旧中国重演。但是所有的这些力图使中国强大起来的努力都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人们一直都是在重走西方现代化的道路,而没有探索出真正符合民族文化传统的道路。在追求现代化的道路上最为深刻的教训是在中国知识分子中出现了“全盘西化”的论调,全盘西化者虽主张现代化,但其把现代化与西方文化同等对待、全盘接受,认为现代化与本土传统文化是相排斥的。历史与实践证明,这种“全盘西化”的论调不仅造成了“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尴尬,而且还一度丧失了文化上的自主性。

(三)现代化转型的大发展阶段——传统文化的融合

在20世纪中叶以后,现代化逐渐成为中国社会变革中的主流趋势。在现代化转型中,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彻底的革命性改造,但这种改造不是简单粗暴地抛弃传统,而是对中国传统文化顺应时代潮流的一次现代化的重构,是以承认文化的自主性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大影响力为前提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融合是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其融合发展具有科学合理的途径。

第一,保持本国文化特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并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中国千百年来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的文化特质,其中有利有弊,我们应辩证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在封建专治制度的环境中发展起来的,其中必然遗留着封建制度的痕迹,对于这些糟粕我们必须坚决摒弃。当然,我们也应该积极挖掘传统文化中顺应历史发展和时代潮流的部分,使其与现代化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特质可以纠偏现代化中的一些负面成分。比如,以人为本的思想有利于节制资本的逐利性,防止社会贫富过度分化;强调用伦理道德处理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等。继承传统,要对本国传统文化有清醒的认识,顺应现代化发展的潮流加以整合,创新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体系,不断探索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契合点,使之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有力支撑。比如,把那种极端的、以单方面绝对服从为基础的旧式“愚孝”转化为以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为本质的新式“孝道”。同时对于传统文化中的“三纲五常”等封建糟粕,必须坚决地批判和剔除。总之,对传统文化要结合时代的特点加以发展,推陈出新,更好地促进现代化发展。

第二,吸收外来文化精华,对传统文化的丰富与创新并重。要推进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融合发展,必须处理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积极吸收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精华,尤其是吸收借鉴西方近代科学的理性精神,彼此学习,取长补短,以此深化当代中国社会现代化实践的研究。历史告诉我们,只有坚持对外开放和交流,积极汲取其他民族的长处,才能推动中华民族自身的发展。同样,在文化发展上也是如此。中国传统文化要和现代化进行融合,必须进一步加强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主动迎接外来文化的挑战。同时,在文化创新与实践中,我们既要顺应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又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将外来文化因素进行选择性地吸收并进一步转换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符合中国发展实际的现代化。

纵观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我们可以知道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依靠的既不是封闭保守,更不是全盘西化,而是在继承传统、自主创新中实现的。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前路必会充满艰辛与坎坷。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互动交流日益频繁,我们的眼界变得更加开阔,对文化发展的规律也会有更深刻的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化的阻碍作用也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消减,中国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也必将大大加快。习近平总书记曾提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那么,中国的现代化也应烙有传统文化的基因。因此,现代化是在已有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的现代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中国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道路,是继承、借鉴、创新三者的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现代化建设一旦抛弃传统文化就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我国的现代化也就失去了民族特色;现代化建设一味地尊崇传统文化就会难以发展下去,我国的现代化就会停滞不前。因此,我们要在当代实践中努力发挥传统文化的助推力作用,促进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发展,开拓现代化发展的新局面。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

②罗荣渠.现代化新论续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140.

③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243.

④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1.

⑤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70.

猜你喜欢

进程现代化传统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农业现代化研究》第五届编委会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的进程与展望
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国际收支统计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发展
社会进程中的新闻学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