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伊谢延科的现实主义
——二十世纪俄罗斯人文历史的绘画表达
2022-01-01黄轶
黄 轶
沈阳大学美术学院 辽宁沈阳 110091
现实主义作为几千年绘画的主流,从17世纪到如今,现实主义画家一直以绘画的形式表达对生活的感受,随着时代的更替出现了狩猎、耕作、战争、爱情等绘画题材,这些题材在日后逐渐成为现实主义绘画的永恒主题。无论题材的大小,现实主义绘画都要求将关注点落在人生、生命和自然上,立足于自身所处的时代,从反映某个地方某个时期人文历史风貌的高度上进行创作。莫伊谢延科在20世纪俄罗斯画坛以“富有表现力的现实主义画家”著称,其绘画风格在当时受欧洲绘画影响极大的俄罗斯独树一帜。莫伊谢延科认为:“真正的艺术家应始终能体察时代的痛苦和欢乐。以这种态度对待时代,对待自己的民族和同时代人,才是表现了画家自我。”莫伊谢延科对时代的高度关注决定了其艺术高度,其作品在生动地反映俄罗斯人文历史的同时也以宏大的题材和社会责任感鼓舞了人民。莫伊谢延科在20世纪的俄罗斯画坛可谓是集真挚的艺术内心、精湛的油画技法、丰富的生活体验为一身的优秀现实主义画家。
结合莫伊谢延科所处的时代背景研究其现实主义创作道路是本文的重点之一,目的是从绘画题材、表现手法、情感以及思想的表达三方面,挖掘莫伊谢延科的现实主义绘画与俄罗斯20世纪人文历史的内在联系。
一、对俄罗斯20世纪革命的真实描绘
20世纪初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作为一次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十月革命获得了史无前例的胜利并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二个无产阶级政权,也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然而新建立的苏维埃政权却并不稳固,由于种种内部因素导致了长达数年的内战,再加上国际敌对势力的施压,导致了苏联的极度虚弱。1939年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其中有一场苏德战争,也称为卫国战争,这场战争是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况最激烈、伤亡最惨重的战场。这场战争长达近四年,苏联人民奋起反抗,在经历了多场战役之后终于获得了胜利。
1941年俄罗斯爆发卫国战争,当时莫伊谢延科还未从学院毕业便投身于战争中,并作为一名民兵参加了列宁格勒保卫战。战争的残酷将他洗礼,他目睹了集中营的压抑、家庭的破碎,以及战争给人民和社会带来的伤痕,这些都成为他日后关于战争题材创作的动机。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俄罗斯不能算是个安稳的年代,在莫伊谢延科看来,战争题材是当时不能回避也无法回避的题材,而他对战争的描写并不是战争本身,而是战前或战后。他对战争的表达极具舞台戏剧效果,在他部分作品中甚至可以看到德拉克洛瓦的浪漫主义式的构图,这样动荡不安的画面一方面展现了战争场面的剑拔弩张,另一方面也展现了苏联民兵在面对战争时的英勇[1]。在人物形象刻画上,莫伊谢延科的《红军来了》《第一骑兵军》《通讯兵》等以骑兵为主要人物的创作当中都可以看到其对骑兵行径间的动态表达以及对骑兵形象的生动展现。士兵们着装形色各异,在场景中的站位略显零散,充分展现了当时苏联红军组建之初在组织和装备上的相对弱势。对于革命的艰苦,莫伊谢延科几乎不通过流血事件来进行描绘,反而是利用战前或者战后来讲述战争的背景以及所造成的影响,以油画创作《胜利》为例,该画面并没有枪林弹雨,只有一名战士搀扶着另一名因中弹而奄奄一息的战士,画面远景则是德国的国会大厦。莫伊谢延科就以这样简单的构图从侧面反映了卫国战争的胜利,同时也饱含对为革命做出牺牲的苏联人民的痛惜之情。画面整体的灰褐色调并没有表达出如同画作名称一样的“胜利”所带来的喜悦之情,更多的是表达了当下革命胜利与牺牲并存。莫伊谢延科后期的创作逐渐开始关注苏联人民的和平生活,这段时期他创作了大量的静物与风景画,这些题材虽不比其早期对革命题材描绘得那般震撼人心,但也能在其景物与风景画当中看到关于革命胜利后俄罗斯和平的发展,甚至还能在其画面中发掘到深厚的俄罗斯人文历史风貌。
二、对巡回展览画派的继承与发展
随着19世纪70年代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运动的高涨,艺术界也出现了著名的现实主义绘画流派——巡回展览画派。巡回展览画派在创作思想上严格遵循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的“美是生活”的美学原则,对生活并不加以美化,而是真实地反映。在巡回展览画派的众画家的杰作中可以看到许多不同的绘画题材,大到重大历史事件,小到民众的日常生活,这个阶段的绘画风格整体呈现为纯朴、自然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通过对各阶层人物形象进行深刻描绘揭示了当时社会矛盾的本质,在当时俄国专制统治的年代下,也展现了民众对解放的渴望,并且深刻批判了专制政治制度。巡回展览画派对俄罗斯20世纪之后艺术发展的影响除了其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更多的是其对当时俄罗斯社会生活的关注,回顾巡回展览画派的众多优秀作品,能发现其区别于当时其他绘画流派的独特精神品质。巡回展览画派以极度民族化和人民性在19世纪70年代的俄罗斯画坛成为了主流。
莫伊谢延科与巡回展览画派的联系在于其继承了巡回展览画派对俄罗斯人文历史的真实描绘,以及以社会生活、大自然为题材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列宾是巡回展览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油画创作《伊凡雷帝杀子》描写的是伊凡雷帝暴怒之下错手杀死儿子的场面,画面中伊凡雷帝惊恐地搂着瘫倒在地的儿子,另一只手捂住儿子头上的伤口,试图挽救儿子的性命,眼里涌出懊悔的泪水,而已经死去的儿子蜷着身子躺在父亲的怀里,身体无力地下垂,绝望而又宽恕地看着父亲。这幅创作以极其写实的手法表现了伊凡雷帝的暴虐无道,同时也深刻地批判了当时的专制统治以及残忍的屠杀者。将莫伊谢延科的油画创作《胜利》与列宾的《伊凡雷帝杀子》对比,可以发现两人的构图十分相似,与《伊凡雷帝杀子》一样,《胜利》也是采用一个人物倚靠在另一个人物身上而形成互动,在两幅作品中,两人的互动关系因为黑暗的背景在画面中显得十分突出,再加上对人物形象的生动描绘,使得作品的叙事性大大加强。通过对二者作品的分析,可以看到莫伊谢延科与巡回展览画派的内在联系,车尔尼雪夫斯基所提倡的“艺术家的使命不在于追求那些不存在的美,也不在于去美化生活,而在于真实地再现生活”的美学主张与莫伊谢延科“关注人生、生命与自然”的艺术主张也基本一致[2]。莫伊谢延科与巡回展览画派许多画家的共同点都在于通过选择一定的题材对社会问题进行深刻批判,以小见大地反映一个时代的人物历史风貌。
20世纪现代艺术对莫伊谢延科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在其部分创作当中可以看到其对客观物象的主观变形处理,颜色的运用在稳固的同时也呈现出强烈的对比,物体结构十分清晰,画面透视逐渐变得不稳定。与塞尚相似,对于眼前的事物,莫伊谢延科不会“照相机”式地再现,而是以更加符合人的观看经验的方式去构建画面,以求做到真正的“真实”,这种艺术创作的主观性是以往巡回展览画派不曾有的。莫伊谢延科对客观物象的主观处理并不意味着其对现实主义创作道路的叛离,其创作方法对现实主义绘画创作的发展是长足的,赋予客观物象以丰富的个人感受,使得在表现一个题材的同时可以展现更多画面以外的东西,也就是所谓的“弦外之音”,除了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还表达了一定的诉求[3]。莫伊谢延科的艺术创作思路不仅仅是对19世纪巡回展览画派的继承和发展,更是为之后俄罗斯乃至全世界现实主义创作道路的发展点了一盏明灯。
三、对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期望
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使俄罗斯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二个无产阶级政权——苏维埃政权,从此俄罗斯走上了无产阶级革命之路。然而苏维埃政权在国内外反对势力的合力压制下,可谓极度虚弱。在无产阶级革命的黑暗时期,对艺术家的要求是创作出更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希望、为革命呐喊的作品。1941年莫伊谢延科在列宾美术学院油画系尚未毕业,便爆发了卫国战争,他毅然放弃学业加入民兵团保卫国家。莫伊谢延科对革命的忠诚不仅如此,还有其日后在艺术创作上的为无产阶级而发声。
《红军来了》是莫伊谢延科在1961年前创作的一幅油画作品,作品描绘的是他童年时期对国内战争的印象和感受,故事描绘的是在一个夜间村庄里红军骑兵追逐白匪的场景,画面聚焦在几位骑兵身上,位于前列的骑兵仿佛从黑暗中冲出来,而在黑暗中也藏着蓄势待发的另一批骑兵,画面远景则是一家农舍,衣服尚未穿好的小伙子迫不及待跑出来迎接。莫伊谢延科在创作《红军来了》的时候曾表示过,他创作《红军来了》并不是想描绘红军来到了某个村子的场面,而是想表达红军会将红旗插到经过的每一个地方,俄罗斯将迎来一个崭新的时代。而《红樱桃》是莫伊谢延科另一幅描绘战后场景的油画创作,与《红军来了》相比采用的是一种较为平稳的环形构图,画面描绘的是一群刚经历完战争的红军战士疲惫不堪地躺在草坪上歇息的场景。作者没有选择描绘战争本身,而是描绘战后士兵们的状态,这是作者希望通过展现战争后士兵们的颓废和疲惫侧面反映战争的残酷,利用战后一切恢复平静的画面来诉说胜利的来之不易[4]。在这些题材当中不难看出,在表达战争残酷无情的同时,莫伊谢延科更注重传递无产阶级革命的火种,这种传递不是简单的歌颂,而是一种包含个人情感的诉说。两张作品都没有直接描绘战争场面,而是分别从战前以及战后两视角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正义性与人民性,以及其对革命胜利的无限期盼。
如今,对莫伊谢延科现实主义创作道路的回顾意义重大,通过阅读其对20世纪俄罗斯人文历史风貌的绘画表达,可以看到俄罗斯人文历史与其创作道路的互相影响。对莫伊谢延科的艺术评价不能简单地从其艺术成就入手,其艺术高度与创作精神有着直接关系,这种创作精神源自其对人生、生命和自然的高度关注,与其说莫伊谢延科是一名优秀的现实主义油画家,不如称其为“俄罗斯历史的描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