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有机更新中的高品质公共景观空间营造实践

2022-01-01孔华娟

居业 2022年10期
关键词:城市更新景观区域

孔华娟

(中核华纬工程设计研究有限公司,江苏 南京 210000)

2021年,“城市更新”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更是将“有序推进城市更新”列入2022年重点工作。面对城市更新碎片化、区块化的特点,如何发挥景观在城市更新的作用,解决当前的城市问题,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是当前园林景观行业需要思考的问题。

1 城市更新与公共景观空间

1.1 城市有机更新定义

城市更新涉及到的更新模式较多,本文研究实践的是有机更新理念导向下的是小片区城市更新。《成都市城市有机更新实施办法》对有机更新的定义是对建成区城市空间形态和功能进行整治、改善、优化,从而实现房屋使用、市政设施、公建配套等全面完善, 产业结构、环境品质、文化传承等全面提升的活动。

城市有机更新不是大拆大建,也并非是一成不变,而是小尺度的,渐进式的更新,其根本目标都是持续不断地改善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状况[1]。以下文章中城市更新含义均代表城市有机更新的模式。

1.2 高品质公共景观空间

丹麦的扬盖尔从人们自发性的活动行为中,发现只有在逗留与步行的外部环境相当好,从物质、心理和社会诸方面最大限度地创造了优越条件,并尽量消除了不利因素,使人们在环境中一切如意时,自发性的活动行为才会发生。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分析认为,这种户外自发性活动的行为是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是高质量生活的体现,在城市中只有高品的公共景观空间才能促进人们高质量生活。

高品质公共景观空间具有良好的审美、生态、安全、情感方面的价值特点,是任何市民能够参与共享的多元功能绿色开放空间。

2 城市更新中的高品质景观公共空间营造策略

2.1 梳理整合,引导公共空间形态有机更新

在常规新建项目中,景观往往是接受规划、建筑、道路等各上游专业的既定事实,景观就在里面填填空,起到美化弥补的辅助性作用。在城市更新项目中景观要改变这种思维模式,打破专业局限,拓展规划、建筑、道路等多专业领域,融合心理学、行为学等多学科知识,从人的生活方式和需求出发,对城市空间进行梳理整合,重塑区域内的空间结构,改善城市功能,最大化地创造有利于人们共享交流的生活性空间,有利于环境改善的绿地空间,赋予场地文化内涵,引导公共空间有机更新[2]。

2.2 科学绿化,有效改善生态环境

在旧有单纯以满足住房、工作条件的城市建设中,绿化覆盖少,绿化层次单一,生态效益严重不足。在城市更新项目中,首要的就是通过对现状的充分调研,通过见缝插针、增白留绿、拆违建绿等方式,科学合理、尽可能多地创造绿地空间,与周边的绿地连通,形成一个完整的自然绿廊,以适合当地的特色植物再进一步提升生态效益和环境美化,这样才能有效改善区域内的生态环境。

2.3 融入场所精神与情感,增强区域凝聚力

对于生活、工作了多年的场所,人们总会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在里面。在一些老社区中,即便各种设施条件很差,还是有很多人愿意继续生活下去。因此城市更新过程中,对场地的文化元素要深度挖掘、保留或者再生。只有融入场所文化精神,营造出场地的归属感,升华场所精神,才能增强使用者的认同感,增强更新区域的凝聚力。

3 案例实践—南钢厂前区景观提升及改造项目

3.1 项目背景

本项目位于南京六合区,南京钢铁集团厂前区域,区域内有办公、南钢食堂、南钢影院、南钢体育馆、南钢档案馆、商业建筑、宾馆、住宅小区等多个建筑组团,以及龙腾广场、九龙公园等城市公共空间,这里类似一个小城市中心区,南钢厂前区域的“CBD”。

区域内大多数建筑建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如南钢体育馆建于1994年,是当时全国唯一连续十五年承办CBA篮球联赛的场馆,多次被评为“优秀赛区”,上座率一直保持前列,是CBA联赛最火爆赛场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场馆设施的陈旧,周边建筑日益的破败,环境的恶化,这里曾经的辉煌已经不复存在。

近年来,南钢集团内部驱动“创新发展、数智化转型、新产业裂变”三条发展曲线,打开了发展新局面。面对形象破败、年代久远、设施陈旧、活力衰竭的厂前区,基于绿色低碳、多元化发展的契机,南钢大刀阔斧地对厂前区域多个建筑体及区域内的环境空间进行全面系统性地改造提升,与以往建筑是功能主体、景观绿化填空的方式不同,此次改造更新以景观规划为主导,重塑区域内的公共空间,激发中心区域的活力,营建高品质的景观公共空间使之能与当前时代的发展及职工的生活需求相匹配。

3.2 改造前景观空间问题分析

(1)建筑体之间缺乏联系,外部空间割裂。区域内的建筑体功能较为齐全,有体育馆、影院、南钢大学、 钢铁纪念馆、游客中心、档案馆、客栈宾馆、停车服务中心等多个点状式建筑,建筑体之间缺乏共享联系的空间,各个单体处于割裂的状态;建筑外部缺少舒适可停留的空间,以满足基本的通行功能为主,且人车混行,安全性差,非必要情况下没有人愿意前往。

(2)车行交通混乱,缺乏安全性。区域内以宁钢路和幸福路两条主道为主,宁钢路是迎宾主干道。区域内的道路交通以车行为主,步行道系统不够连续和完善,曾经以运输和公共交通为主尚能满足要求。随着时代发展,私家车和电瓶车出行成为上下班的主力,由于没有实行机非隔离,非机动车与机动车并行的方式非常不安全,经常会导致一些安全事故发生。龙腾广场位于改造片区的核心,但是广场四周都是道路,广场完全以形象展示的交通岛作用,周边步行系统的不完善也导致了极少有人愿意到这个龙腾广场这个位置的公共空间自发性地户外活动。

(3)形象破败,与企业形象不匹配。区域内建筑大部分21世纪80年代~90年代建成,一部分建筑年代更久,建筑普遍呈现老、破、旧的状态,一座南钢龙雕塑孤立在龙腾广场上,与周边的环境格格不入,龙腾广场的水景早已设施破坏,无法继续呈现景观效果,整体衰败的形象较为突出。

(4)缺乏绿化延续与渗透,生态性不足。更新区域周边有霸王山、九龙公园,霸王山九龙公园森林覆盖率高,植被丰富,生态性良好。但是由于早年以建筑和通行为本体的规划方式,导致改造区域内以建筑和道路为主,缺乏绿色自然的延续和渗透,呈现一片钢筋混凝土的灰色调。

(5)缺乏文化内涵,场所凝聚力不足。南钢始建于1958年,是国家战略布局的18家重点钢企之一,是中国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60多年的发展历程,也是南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壮丽发展史,这其中凝结了一代代南钢人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精神。从目前的场所空间内还无法体现这样的精神文化内涵,更无法展现场所的凝聚力。

3.3 高品质公共景观空间营造实践

依据高品质公共景观空间营造策略思路,对改造区域现有环境空间的分析,找到问题症结所在,基于南钢绿色、多元化发展的时代背景,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同时通过创新性的思维,跨界整合,进行高品质公共景观空间实践。

3.3.1 梳理整合,重塑景观空间结构

(1)宁钢路空间结构梳理改造 宁钢路作为厂区入口大道,承载货车、小汽车、公交车、非机动车等等交通压力。调研发现步行人数远远少于非机动车使用人数,改造通过将人行道与非机动车道之间的绿化隔离带置换至机、非之间,形成机非绿化隔离带,不仅仅保障了机、非之间的安全性,同时绿化隔离带与人行道有一定距离之后,提供了种植大树的空间。

(2)中心广场区域空间梳理整合 首先以人车分流的理念为指导,对位于中心区但比较孤立的原龙腾广场周边城市道路进行了重新组织,从规划上将原龙腾广场北侧和西侧市政道路划为广场空间内部范围;其次将龙腾广场西侧龙曦客栈等一些年代久远破旧不堪的建筑群拆除改造为绿地空间,从而实现一个规模较大完整统一的无车行干扰的积极广场绿地空间,保障内部广场景观的完整性及人行的安全性。

(3)步行系统、中心广场和建筑单体相连 建立区域内安全舒适的步行系统,并能够与中心广场一起无缝衔接各个单体建筑,将单体之间原有消极的外部空间转换为积极的景观空间,相互之间形成有序的连接。南钢集团办公大楼与中心广场连为一体,绿地广场与经过翻新改造的南钢食堂、电影院无缝对接,建筑与景观空间相互呼应,有了优质外部空间的映衬,建筑显得更加精神。另外居住在外围的居民通过步行系统可以5min~15min到达中心广场区。

3.3.2 激活地块活力,打造多元复合共生的公共景观

(1)环境改善,提升形象 区域内活力的体现,首先是容貌和形象的提升。将区域内环境作为一个整体去提升,“建筑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而应该融入城市、融入环境”。对于改造区域的建筑单体,建筑立面材质、色调的搭配及建筑体的构建装饰等都与周边环境整体性设计,建立起统一的风格面貌。去化建筑外部空间消极的水泥地,与中心广场进行整体性统筹布局绿地,区域内绿化连绵不绝,郁郁葱葱,使建筑犹如矗立于森林之中。

宁钢路新绿化隔离带中种上榉树,两侧保留原有的广玉兰行道树,四排大树形成了景观效果较好的序列仪式感,色叶树与常绿树的组合,也丰富了季相景观,使厂前区入口大道升级成迎宾景观大道。

(2)多功能复合空间 中心广场区由三层次景观空间组成,多层次的景观空间可以包容多种活动,例如共享交流、休闲、停留、等待、游憩、散步;阳光草坪上可举办音乐会,放风筝;中心开敞区可以提供义卖、健康咨询等多种慈善活动等等。这里犹如一个共享客厅,多功能复合共生,市民的各种自发性活动在这里都会被激发,有了人的参与,地块的活力被唤起,美好生活需求被满足。

(3)智慧景观 景观与时代发展契合,积极尝试跨界融合打造智慧景观,将互动投影技术运用到景观场景当中,融合各种创新技术提供变换的各种有趣的虚拟场景与人进行互动,赋予景观场景新奇特的科技体验感,提升公共景观的参与性和趣味性。

3.3.3 延续周边霸王山绿脉,营造生态可持续景观

(1)绿色延伸 改变中心区单纯草坪的绿化模式,顺应霸王山的绿脉,以“森林式”广场为设计亮点,侧重生态绿色的营造,龙曦客栈区域拆除后全部改造为绿地空间,提高中心区域的绿色生态效应。通过霸王山、九龙公园绿色自然地渗透联通周边的建筑群(办公大楼、智慧中心、影剧院、档案馆、食堂等),使整个区域呈现生态和谐、风格统一的整体氛围,体现了“绿色南钢”的企业发展思路。

(2)植物特色 改造区域内植物景观以色叶树为特色,主要有榉树、乌桕、娜塔栎、鸡爪槭、红枫,这些色叶树作为落叶树,一方面是保证活力景观空间夏有荫凉冬有阳光,另一方面是营造丰富多彩的秋季植物景观效果,同时在树下种植茶梅、毛鹃、紫鹃、八仙花、西伯利亚鸢尾、石竹、小叶栀子等观花灌木、宿根花卉,营造大片的浪漫花境效果,常绿树种香樟、广玉兰、桂花为衬景,保证一年四季,季季有景可观。

3.3.4 传承与发扬南钢精神,营造文化景观

(1)场所情感与记忆 南钢六十年的发展历程,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什么?除了工厂以外,与职工们生活紧密相连的南钢体育馆、影剧院、九龙公园是他们最重要的情感记忆,幸福路上的法国梧桐见证了南钢企业的辉煌发展史与南钢人生活的点点滴滴。因此保留生态绿化较好的九龙公园,场地中的大树,升级改造体育馆与影剧院并赋予更丰富的功能,将过去与现在进行连接,保留南钢人曾经美好的情感记忆,唤起南钢人对新场景的情感认同,增强了场地凝聚力。

(2)南钢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南钢的企业精神、优秀贡献成果,以及他们曾经艰苦岁月的奋斗精神,是南钢重要的文化传承。在景观布局中,将这文化传承以地雕、雕塑小品、文化字等形式进行充分应用,以展现南钢特色的企业文化。

南钢人的智慧进取精神一直支撑着企业六十多年不断地变革、改进、成长,“智慧”是企业成长壮大的关键性因素。因此,在景观设计中以“慧”聚南钢,“智”领未来为设计理念贯穿全园。整个改造区域平面布局形式一气呵成,融入江、海、云、岛的形态,中心水景象征着大海,周边围合着绿地,如行云流水般的铺装形式象征着江川,“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象征着南钢在新时代发展中汇聚的各种力量。

4 结 语

城市更新由于其碎片化、区块化的特点,景观逐渐成为解决城市问题和品质提升的重要手段。景观需要谋求与其它专业学科融合以解决更多复杂的城市问题,在城市更新中起到统筹协调作用,在基于对现状的充分调研基础上,提出合理的重塑空间形态、创造生态环境,增强区域活力,提升区域形象,融入场所文化等方法措施,营造高品质的景观公共空间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

猜你喜欢

城市更新景观区域
防止大拆大建!广州正式发布城市更新5个指引
景观别墅
定调!广州城市更新由国企主导!
城市更新,让生活更美好
分割区域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城市更新,时空“生长”
区域发展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