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蒙县林业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2-01-01王广田
王广田
(阜蒙县林业发展服务中心 大板林场,辽宁 阜新 123100)
阜蒙县位于辽宁省西北部,科尔沁沙地南端,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全县74万人口,农业人口占到了80%。加强县域林业生态建设不仅有利于阜蒙县农业经济的发展,而且从长远看也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截至2021年下半年,全县营造林计划完成12.87万亩。其中,荒山造林2.8万亩,退化林分修复3.86万亩,人工更新3.1万亩,封山育林0.6万亩,森林抚育2.51万亩,生态环境建设得到较大改善。但从实践看,阜蒙县仍存在森林资源总量不足、林分结构不合理、经营管理效率低下等问题,导致林业生态环境脆弱。因此,从县情实际出发,加快以生态环境平衡为目标的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意义重大。
1 林业生态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森林资源总量严重不足
从全国范围看,阜新地区是森林资源相对贫乏的市县之一,全县林地面积、森林面积350万亩,活立木蓄积395 m3、森林覆盖率32%,均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人均森林面积和蓄积更少,森林资源的匮乏已成为制约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
1.2 土地退化和湿地污染现象比较突出
由于阜蒙县人多地少,加上耕作方式落后,全县土地退化的现象比较突出,部分地区已出现沙化现象,如招束沟、苍土、老河土、泡子等地已出现沙化迹象。工程新建后,全县人地矛盾更加突出,河流污染的现象时有发生,土地退化和湿地污染已成为阜蒙县生态建设面临的最严重问题之一。
1.3 林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不高,效益较低
一是经营手段滞后。与发达地区相比,阜蒙县林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还有较大的差距,林业单位面积和蓄积也比较低,林地资源亩均产出只有200元左右,森林单位平均蓄积只有3 m3左右。二是科技含量不高,现代科技成果在林业生产经营中的普及率及成果转化率约为30%。三是林业机配备不够稳定,林业队伍人员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长期以来,林业机构和管理体制改变,林业力量薄弱,干部职工教育和知识更新的步伐与时代要求有差距,制约了林业发展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
1.4 森林防火及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形势越来越严峻
我国是世界上森林火灾发生最频繁和受外来有害生物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调查显示,全国平均每年发生森林火灾1万余起,受害森林面积约900多万亩。现有林业有害生物8 000余种,造成严重危害的达292种,其中外来森林有害生物达32种,有害生物发生面积约1.6亿亩,已超过年人工造林面积,给我国带来国土生态、物种、能源、粮食、木材和气候等方面的安全隐患。阜蒙县处于山地丘陵地区,森林防火和森林病虫害防治形势也比较严峻,现有林业有害生物200余种,对本地区森林植物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危害,调查表明,危害达到统计起点以上的种类有50种,已对森林资源构成严重威胁。特别是因村民在自家耕地焚烧秸秆引发的事故时有发生。
1.5 林业产业体系不健全,投入严重不足
林业产业作为现代林业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支柱。当前林业产业主要存在三个方面问题,一是林业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比重较小。就全县而言,林业产值仅占农业产值的30%左右,全县山地面积占整个县国土面积的70%左右,林业产业的潜能和优势远远没有发挥出来。二是林业产业门类不齐全,发展不平衡。林业产业仅局限在简单的培育用材林、发展经济林、培育花卉种苗和开发森林旅游上,而对生物质资源、生物质材料、特种养殖和林下资源开发等新型产业重视不够。三是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相对而言,国家对生态建设的投入较大,而对林业产业的投入较少。
2 加强生态建设的主要对策建议
在当今社会高度重视林业的大环境下,如何抓住当前大开发和林业工程众多的大好机遇,推动阜蒙县林业工作又好又快发展,是一项十分重要而又紧迫的工作。在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里,应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2.1 加强林业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全民对森林资源的保护意识
在县域经济发展中,要赋予林业以基础地位,全县上下要多措并举加强林业法律法规的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提高全民的思想认识。一是充分认识新时代背景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明确林业发挥的生态功能,在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有效改善生态环境。二是要充分认识林业巨大的经济功能,努力保障木材供给和发展林业产业,同时保障农民收入的增加和推动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三是要充分认识林业的巨大社会功能,努力增加就业和建设生态文明,切实担负起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职责,不断提高新时期全社会对林业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2.2 加强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以大工程推动林业大发展
一是继续抓好退耕还林。全县要抓住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大好机遇,重点抓好树种置换、确权发证、政策兑现、信访查处、成果巩固等工作。二是继续抓好天然林保护和生态公益林补偿。完善天然林管护体制,明确基层乡镇、村管户职责,积极探索生态公益林补偿的形式和办法,提高管护成效。三是抓好阜蒙县湿地保护。尽早启动湿地保护项目,切实加强湿地监测与保护。四是继续抓好低效林改造,通过抚育施肥、改接换种、防虫治病等手段加大低效林改造力度。五是继续巩固科技支撑,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退耕还林科技支撑点为契机,切实加强与上级科研部门的联系与配合,针对阜蒙县在林业生产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开展科研攻关,不断提高科技含量。六是继续抓好项目争取工作,全县在退耕还林新一轮规划、公益林补偿、低效林改造、生物质能源等方面加大力度,进一步加大市县对林业的投入,增强林业发展后劲。
2.3 加强林业执法和林业资源保护,巩固造林绿化成果
俗话说,“三分造,七分管”,森林资源管理工作始终是全县林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通过加强对林业政策法规的宣传,采取法律、行政和经济等多种手段,实行综合防治。一是切实加强森林防火。森林火灾对森林资源危害甚大,全县上下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按照科学预防积极消灭的方针,扎扎实实抓好森林防火工作,确保全县不发生大的森林火灾,不发生人员伤亡事故。二是切实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森林病虫害被人们称之为无烟的森林火灾,同样会对森林资源造成毁灭性损失,当前全县重点要抓好松材线虫病的处置和以柏树为主体的经济林病虫防治工作。三是切实加强对林地、林木、湿地和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全县上下要从源头着手,认真研究各项管理措施及办法,加大工作力度,严禁乱征乱占林地和湿地,乱砍滥伐林木,乱捕乱猎野生动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四是切实加强对木材市场和流通领域的监管,加强对木材流通领域的检查和木材经营加工市场的巡查。严禁非法运输和无证经营加工木材,进一步规范木材市场。五是切实加强林业执法队伍建设,加强森林公安检查站、林政稽查队伍建设,不断充实林政执法人员,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各种违法犯罪行为。
2.4 大力发展林业产业,不断壮大林业板块
按照兴林富民的总体要求,围绕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国家林业产业政策,大力发展林业产业。一是大力发展以松树为主体的经济林产业。二是大力发展以阜蒙县自然风光为主体的森林生态旅游业。三是大力发展以野生动物为主体的特色驯养繁殖业。四是大力发展森林绿色食品业。五是大力发展以道路、城镇、景区、绿化为中心的特色种苗花卉、园艺业。在大力发展林业产业的同时,不断完善林业产业政策,积极培育和扶持林业产业龙头企业、各种专业协会和中介组织,努力提高林业产业市场化能力和林业产品质量。
2.5 大力实施科技兴林战略,不断提高林业发展的科技含量
林业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在现代林业建设中起着巨大支撑作用。阜蒙县作为国家退耕还林科技支撑示范县,有较好的工作基础,当前围绕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应重点抓好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以科技点为载体,继续加强与科研院所的联系配合,依托上级科研院所的力量,全面完成各项科研任务。二是大力普及推广林业常规技术。造林育苗是林业的基础工作,但一些常规技术往往容易被忽视。目前阜蒙县常用的技术有大棚育苗、床作育苗、大田育苗等。三是开展技术培训和科技下乡活动。鼓励高职院校的教师和科技工作者下沉到一线,加强科技指导。四是大力加强示范园建设。五是加强林业科技队伍建设和科技人才的培养。
2.6 努力加大对林业工作的投入力度
现代林业的特殊性及长效性决定了必须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必须从项目、技术、资金三个方面不断加大对现代林业工作的投入力度。要树立资源有价、生态有偿观念,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投入为辅的林业投入长效机制和生态效益补偿机制。一是加强林业项目储备和新项目的争取工作,根据国家经济政策及宏观布局,结合本地实际,认真储备一批切实可行的项目。尽量多地争取国家投入。二是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制定完善优惠政策,吸引社会企业积极参与林业建设。三是加强对现有林业工程项目的资金监管,不断提高建设质量和资金的使用效率。四是加强与各级财政、发改、农业、水利、水保等部门的沟通与联系,最大限度地加大对林业工作的投入力度。
2.7 切实加强对林业工作的领导
现代林业建设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系统工程,政策性强,涉及面广,责任重大。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林业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强有力的领导体系,及时研究和解决林业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层层明确责任,建立健全林业建设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相关部门要按照分工,密切配合,通力协作,积极参与推进林业建设。要建立健全各级林业机构,切实加强林业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水平。要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现代林业建设。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林业生态建设是践行绿色发展的最生动体现。虽然,阜蒙县林业生态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小视。对此,我们要转变观念,积极探寻解决路径,促进林业生态建设质量的提升,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