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制度执行力、推动制度刚性运行的对策建议

2022-01-01段成涛

企业改革与管理 2021年13期
关键词:执行者制度

段成涛

(云南省烟草公司红河州公司,云南 红河 661100)

制度是要求一定范围内人员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和行为准则,是现代文明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人会否认制度的重要性,但停留在纸上得不到有效执行的制度无论多么美观,都不会转变为人人遵守的秩序,更不会形成生产力。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具有同等重要性,在思考如何制定制度时,必须认真考虑采取何种措施保证所制定出来的制度能够有效执行。

一、制度执行所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制度执行过程中打折扣、阳奉阴违,甚至是不执行的情况并不少见。导致制度执行不力的因素,归纳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制度本身

(1)制度内容过于陈旧,跟不上发展要求。制度的内容应当充分适应当前发展的方向,顺应发展需求,对生产生活产生正向的推动作用,才可能得到人们的认可和执行。当制度与发展现状不相适应时,很难让人们对制度产生认可,更谈不上积极执行。

(2)制度条文过于空泛,没有实质性内容。制度执行,关键在“落实”两个字,但如果条文本身就泛泛而谈,没有任何实质性内容,空话套话连篇,人们又如何指望这样的制度可以指导实际的生产生活行为,又如何能够让人用切实的行动去落实这些空洞的条文。

(3)制度规定的内容不具有可操作性。制度执行,必须贴合实际。人们不愿意去执行制度,很大原因在于制度中所规定的要求根本无法实现,抑或是在当前条件下无法操作,这样的制度条文也将丧失现实意义,成了挂在墙上的口号。

(4)制度变更太快,没有连贯性。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应当具备严肃性和连续性,倘若今天出一个制度,明天又出一个新的把原来的制度替换掉,后天再出一个新的,而且每次新颁布的制度都有较大变化,这样的制度只会丧失权威,让人们感到无所适从,根本谈不上有效执行。

(5)上级制度与下级制度之间存在矛盾,不知该如何执行。上一级制度与下一级之间要有一致性。如果上级部门颁布的制度与下级部门颁布的制度在内容上发生冲突,那么对于执行者而言,这将是非常头疼的事,势必会分散执行者的精力,甚至是“无所适从”,执行力度方面也将大打折扣。

(6)制度损害了执行者的利益。制度条款如果损害了执行者的利益,则很难得到执行者的认可和接受,甚至出现抵制。

2.执行者

(1)思想上的认识不到位。认识上的误区,往往是行动偏差的根源。一是抱有敷衍了事的心理,认为制度只是做样子的,执不执行都无所谓,思想上不重视,行动上又怎么会落实;二是对制度的作用抱怀疑态度,总认为制度没有作用,多此一举,干起事来无视制度的存在,我行我素;三是惰性使然,对一些强制性的制度难以适应,在心理上表现出“不情愿”,在行动中消极应对。

(2)执行能力上的欠缺。执行力本身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执行的态度,二是执行的能力。如果单单在思想态度上表现出高度的积极性,但由于能力欠缺,往往会形成“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局面。对于一些对执行者能力素质要求很高的制度,如果执行者不具备执行的素质或技能,制度依然会变成停留于纸上的条文。

(3)领导者的不遵守。领导者的行为会对组织中其他成员产生示范效应。正所谓“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领导者的行为不仅是一种示范,更是方向标,制度在领导者这里得不到有效执行,也就意味着这项制度本身缺乏普遍约束力,公正性不复存在,对于一个区别对待的制度,又怎么能指望大家认真去执行它。

3.执行环境

(1)风俗习惯及文化传统与制度产生冲突。制度是规范人行为的准则,当这种行为准则与人们的传统习惯相冲突时,制度的行为标尺作用就很可能大打折扣,甚至是无法执行。许多单位在开设分部的时候,很多制度与准则都因为要适应当地的文化习俗而不得不作出调整和修改,以求最大限度调动当地工作者行动积极性。

(2)周围人员带来的消极影响。由于群体效应的存在,个体的行为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当周围的人采取消极的态度对待措施执行时,处在这一群体中的个体也很可能因为同伴行为的示范作用而对制度执行也采取同样消极对待的态度,制度的有效执行在消极的环境中也很难实现。

4.配套措施

(1)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执行者对制度的认同是确保制度有效执行的重要因素。有的制度出台是出于对组织长远利益的考虑,个体在执行过程很难短期内感受到制度带来的益处,因而对制度本身的有效性会产生怀疑,甚至一些要求苛刻但又缺少相应的奖励措施作为保障的制度,执行者消极应对的情绪会更加明显。

(2)缺乏有效的执行监督机制。人们习惯于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动,没有有效的执行监督机制,又如何能够保证不同个体按照统一的行为规范行动。在组织机构中,因为人员所掌握的资源不同,所处的地位不同,制度在执行方面很可能出现差别对待的现象,差别对待就会对制度的权威性造成重大破坏,制度的刚性执行也就不复存在。

二、提升制度执行力、推动制度刚性运行的对策建议

通过对上述原因进行分析,本文针对如何提升制度执行力,推动制度刚性运行提出以下建议:

1.对现有制度体系进行全面梳理完善,确保制度体系完备,覆盖全面,架构合理,逻辑严密,内容科学,具有可操作性,为制度的执行奠定坚实的基础

(1)对制度进行全面清理,去繁求简,去粗存精。对于不再适用于当前发展形势的制度、与组织发展目标相违背的制度、没有实际内容空话套话连篇的制度、不切实际没有操作性的制度,一概废除。让具有实际效用的制度清晰地呈现在大家眼前,即加强执行者对现有制度的认识,也为进一步完善制度体系腾出空间和资源,将有限的资源用在执行有效的制度上。

(2)编排整理,理清制度架构。通过对照组织发展战略和目标,以及工作、业务开展需要,对现有制度进行重新编排,理清制度之间的层次,找准制度之间的逻辑联系,发现制度方面的空白和漏洞,及时查缺补漏,构建起制度体系的基本架构,搭起制度体系的骨架,为进一步填充血肉提供支撑。

(3)细化完善,查缺补漏,确保制度覆盖全面,没有死角。新制度的制定务必要遵循客观实用的原则,不能光图“美观”而忽视制度的实用性,弄出一堆停留在纸上的条文,造成资源的浪费。新制度的制定更应当遵循简约的原则,注重对核心部分、重点环节进行规范,形成制度的核心脉络,而不是到处都是重点,到处都没有重点。

(4)建立制度更新机制。制度的更新应当建立在制度评审的基础上,只有通过严格科学的评审办法对现有制度进行适用性评审,发现有不适用制度且确认有必要更新才能对原制度进行更新。不能赶潮流,今天颁布一个,明天又颁布一个,弄到最后成一堆废纸。

2.对执行者进行系统的教育和培训,让执行者对制度的作用和意义有较全面的认识,帮助执行者掌握执行制度的方法和能力

(1)要让人们知道制度的存在。制度印发出去,必须让人们知晓、了解、掌握,保证人们随时随地都能看到,都能查阅得到,对于专业性较强的制度,更要时刻提醒执行者反复翻阅浏览,做到心中有数。

(2)要让执行者弄明白制度的意义。对制度的学习,仅仅了解还不够,还要理解,还要懂得怎样执行,这可以通过集中组织培训、讲解,开展测试,撰写心得等方式不断加深理解和记忆。

(3)要让执行者能够执行。对要求较高、专业性较强的制度,必须对执行者进行系统的专门培训,熟知制度执行的流程,更具备执行制度的能力。

3.建立完善的惩戒、激励、监督执行配套措施

(1)要建立起监督制度执行情况的专门组织,可以是一个部门也可以是一个岗位,专门对制度执行不力的情况进行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

(2)要有公正的问责机制。当制度执行出现问题时,责任追究要坚持一视同仁的原则,对于执行制度不力的人,无论地位身份,一律按规定问责,保证制度的权威与约束力。

(3)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对于执行不力的行为采取惩处的手段,对于执行得好的,就需要进行激励,这样做除了能激发人的积极性,更能为众人树立榜样。

(4)构建执行文化,营造良好的执行氛围。时时刻刻都强调执行的重要性,做到令行禁止,没有例外。一旦发现执行不力的情况首先是严格按要求惩处,其次是马上分析查找执行不力的原因,及时加以解决。通过长期的坚持,将执行转化为人潜移默化的行为习惯,形成人人讲执行的文化氛围。

三、结语

制度对于现代社会发展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而制度作用的发挥则在于制度的执行。在实际工作中,因为不同的制度所适用的范围和群体不同,对行为的规范要求也不同,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不能一概而论,需要针对实际情况运用科学的方法做出合理的应对。

猜你喜欢

执行者制度
党的领导制度是居于统领地位的制度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制度空转,是“稻草人”在作怪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
试析初中课堂管理策略
让制度意识深扎于心实践于行
“最关键”的施工力量——决策者、执行者与实施者
某些单位的制度
后工业化对“执行者”角色政府的挑战及转变
被动语态考点解读与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