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背景下中小制造业企业信息化转型的机遇与挑战

2022-01-01

企业改革与管理 2021年24期
关键词:制造业转型战略

范 敏

(中国海洋大学,山东 青岛 266100)

随着大数据、移动信息化、人工智能、5G技术、物联网、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博客、抖音、社交网络、网络购物、在线支付等技术应用的兴起,数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不断地增长和积累,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大数据为企业带来更加丰富、全面、多元化的商业信息,同时,也对中小制造业企业如何利用大数据提高信息化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大数据背景下中小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的主要特点

1.商业主导权下移

中小制造业企业的商业主导权从“产品为王”到“渠道为王”再到大数据时代的“用户为王”,哪个产品能吸引消费者的长久关注,就赢得了主动权,互联网使得信息透明化程度大大提高,好的体验才能留住用户。

2.数据驱动由内向外

企业原有的信息化主要是关注内部,多数靠计划大规模制造生产,现在信息化视角从内部转向外部,大规模标准化的制造转向支持个性化的单件生产,在大数据背景下,再把这种个性化的单件生产转为个性化的规模生产。O2O、电商、C2B成为战略关键词。

3.万物互联跨界融合

第一代互联网把计算机连接起来,第二代互联网把手机连接起来,下一代互联网把万物连接起来。物联网为万物互联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智能设备,产生越来越多的数据,汇聚成大数据,通过数据分析,通过云端再把个性化的服务推送回来。

4.移动信息化成为标配

移动信息化改变了人们传统的工作方式,使人们的工作场合除固定办公室之外,随时随地的移动办公、协同办公,大部分使用网络的工作都可以使用智能终端实现,IT系统由PC端向移动端转化。移动信息化将成为中小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的标配。

二、大数据背景下运营模式的变化

从企业的运营模式来看,传统企业的运营模式将经历三次革命战役,以用户为中心、数据驱动、智能制造。其中以用户为中心改变了传统企业营销模式,大数据改变了领导拍脑袋决策,智能制造改变了工厂流水线人流满满的状况。信息化转型是一套全方位的解决方案,以用户为中心,基于大数据和智能制造的系统工程。

1.C2F的运营模式

在传统价值链中,用户位于价值链的末端,用户的需求要反馈到企业内部,要经过漫长的过程,中间不断地衰减、变异甚至是错误,大数据技术使这种可能快速、准确地实现。用户到工厂(C2F)的本质是去除交易中间环节,去除了中间商、渠道商等一系列中间路程,直接让利于制造商和消费者,要更多地响应用户的需求,内部组织调整、业务流程重构、信息化转型升级是必由之路。

2.数据驱动决策

大数据背景下,数据更加实时、精准、普适、智能,由于数据的完整性和实时性,把大数据变为信息,并随时随地为企业决策层提供信息和全新洞察力。

决策主体由领导过渡到群众,基于数据来决定,不能简单地理解为领导通过数据报表来决定,企业的弊端发现、企业的创新实现往往是由底层开始的,来自执行层敏锐的嗅觉,来自用户的意见反馈。

决策过程由被动转向预判,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数据分析研判,对用户需求、业务发展、商业机会进行预判。在大数据中公众的创造性,了解消费者的真正需求,制定出面向未来的决策,成为企业竞争力的关键。

3.智能制造

智能制造是“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下的一次产业技术转型,是制造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人机一体、人工智能和智慧制造为核心的智能制造悄然推动新一轮的工业革命。智能制造的具体形态是,大数据系统、工业云、全球虚拟制造、数据化的智能设计系统、加工工艺优化,加工过程仿真、智能制造装备、柔性制造单元等。在管理方面利用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制造产品整个生命期的数据化等,有效地提高了产品开发和市场响应的速度,降低产品资源能耗,实现绿色制造。

三、信息化转型的时机

转型就是变革,对中小型生产型制造业企业来说将是一次复杂的系统改革[1],这种改革会涉及组织的调整、技术的更新,甚至利益的重新分配,因此,一定会遇到阻力。在业务和技术的压力下,信息化转型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信息化转型是一项风险高、短期收益不明显的工作,《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等政策文件,明确了数字中国建设路线图,确立了建设目标、重点任务和重大布局,形成了数字中国建设的总纲。《中国制造2025》目标是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近年来更是从中央到地方,以政府牵头,依托行业机构,推出了一系列的基于信息化手段的制造转型[2]。这种大势推动中小制造业企业信息化转型,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发展和商用为中小制造业企业信息化转型提供了技术支持。

转型的最佳时机一般都是业务变革时、原有的信息化不能满足需要时,这种类型一定是业务驱动型,属于业务战略层面。企业战略不仅仅是业务战略,将IT战略作为企业战略的组成部分,从顶层设计开始,利用大数据思维主动转型,思想决定行动,新思维创造运营新模式、经营新哲学。

四、信息化转型的类型

1.技术升级型

在IT技术的大变革时期,新技术不断涌现,原有的技术应用模式或技术架构受到了威胁。IT管理人员与时俱进,把传统的技术架构升级换代,从集中式向分布式转型等,这是转型最常见的一种模式,主要是设备升级和优化。

2.数据利用型

为了解决信息孤岛问题,很多企业一开始做的时候,认为必须做成一个平台,以解决所谓的部门墙问题,到后面发现做下去以后会很困难,难以推行[3]。大数据背景下,引入大数据分析模块,用平台加模块的方式进行,基础数据在平台上共享,具体业务在模块上进行,最后把业务模块需要共享的数据返回平台,进行数据的深度挖掘,推动数据架构优化,完善数据治理体系,

3.业务创新型

很多中小制造业企业面对压力,会选择业务创新,信息化会随之转型,信息化转型与业务转型是一体的,与业务的转型相辅相成。例如,开展新媒体营销,要提供微信公众号、用户交互、移动支付等,开展电商业务,要提供电商平台等。在业务创新的驱动下,IT架构会随之发生变化。

4.战略变革型

信息化转型如若只看技术或跟随业务都比较被动,只有将信息化提升到战略层面,与业务战略并驾齐驱。信息化转型与业务转型同步,助力业务转型,或者说信息化转型是业务战略实现的前提,将业务转型与信息化转型融合在一起。

五、大数据背景下的技术框架的转型

1.传统技术框架的特点

(1)硬件系统扩展性较差

在传统的IT框架下,用户多关注的是系统性能的稳定性,购买集成套装软件,功能最全,运行最稳定的软件和硬件设备。软件通常和硬件捆绑在一起,集中式局域网办公系统,企业通过硬件升级获得对应用性能稳定的需求满足,这种集中式布置的系统结构简单、不易扩展,一个节点出问题会导致整个系统的瘫痪,而且维护比较困难,成本较高。

(2)软件系统的冗余设计

套装软件的不足之处是许多功能处于沉寂状态,基本用不上,大大增加了运行成本。同时,为了回避系统故障,套装软件往往运行需要两套硬件,数据进行孪备份,一旦故障发生,马上切换到备用设备上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这样软件设计会增加冗余功能,拖慢运行的速度和维护的复杂度。

(3)系统变更的巨大风险

企业对IT框架的依赖越强,变更风险越大,业务的变化反推软件系统的变更,包括系统控制变更,新业务上线与其他业务的融合,数据平台的随之改变等。牵一发动全身,当业务快速变更,系统随之快速变化的瓶颈问题就会变得特别突出。

2.大数据背景下IT框架的创新

(1)分布式框架

随着大数据的发展,所有业务都集中在一个或几个大型机上的体系结构越来越不适应,分布式布局受到追捧,把软件和硬件分布在不同的节点计算机上,这些网络的计算机实现了数据共享,容错能力大大提高,通过分布式的布局完成在单个节点上不能完成的操作。

(2)企业云布局

随着企业数据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分布式存储、云存储越来越受企业欢迎,这种新型的存储技术将存在不同地方,不同硬件上的数据通过软件平台协同起来。桌面云是云计算的一种应用形式,将个人桌面存储在虚拟服务器,保证了数据的安全性和协同性。

(3)平台式+组件式的软件系统

平台即服务(PAAS)目前正在快速发展,实现研发、测试、部署、集成的一体化框架。在这个平台上,不同的业务添加不同的组件,快速实现业务的信息化转型。

六、转型过程中人的因素

转型是否成功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人的因素也是至关重要的。领导重视是关键因素,领导将IT战略与业务战略的地位摆在一样重要的位置,将两个战略融合是转型成功的关键。人员培训必不可少,新业务新系统新流程,如果不进行有效的人员培训, 信息化转型就会遇到巨大的困难,用IT绩效督促工作人员主动地进行IT培训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七、结语

中小制造业企业正在经历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新技术带来新模式,新模式带动新规则。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严峻的考验,大数据背景下中小制造业企业信息化转型需要顶层设计,最重要的是要有大数据的战略思维。

猜你喜欢

制造业转型战略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走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大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实施农村“党建护航”战略的创新实践思考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