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于心、践于行
——以课程思政推动拔尖创新工程人才培养

2022-01-01周立斌王彦婷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育人知识点

李 岩 韩 鹏 周立斌 王彦婷

([1]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 河北·秦皇岛 066004;[2]东北大学悉尼智能科技学院 河北·秦皇岛 066004;[3]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社科研究院 河北·秦皇岛 066004)

0 引言

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与“课程思政”的背景下,高校在课程教学与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的难度与强度,更要注重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在提升大学生专业水平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政治方向,最终实现高等学校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员育人的大思政格局,推动拔尖创新工程建设的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在实际的教学改革实践中,由于原有工科课程体系偏重专业技术,教师在讲解专业技术知识的同时,对思政元素的理解、提炼与融入尚不熟练,部分思政内容的讲解阐释较为生涩,影响了课程的实际效果。为此,本文结合作者多年以来从事教学管理与教学改革的实践,尤其是“课程思政”与新工科教育的结合与融入,从关系阐述、内容设计、方法运用三个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为实现“课程思政”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互相促进、以思政元素为专业课程提质增量、打造兼具育人功能与专业知识的高水平“金课”提供参考。

1 “课程思政”融入拔尖创新工程人才培养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课程思政”与拔尖创新工程人才培养存在着深刻的内在联系。“课程思政”不是一门或一类特定的课程,是一种要求大学课程应该兼具知识技能传授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功能,从而承载培养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新时代大学生的重要作用的教育教学理念;“课程思政”也是一种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有机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体现在教学的顶层设计上要把人的思想政治培养作为课程教学的目标放在首位,并与专业课程的讲解有效融合的思维方式。

“课程思政”与拔尖创新工程人才培养有着高度的一致性。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课程思政”并不要求改变专业课的本来属性和课程体系,而是伴随原有课程的讲解,以德育视角审视和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与价值范式,支撑其从单一的专业课程升华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生动化的教学载体,从而在“润物无声”的课程知识讲解与课堂教学中融入理想信念,助力培养与国家同向同行的新时代大学生。

“课程思政”与拔尖创新工程人才培养的结合,体现着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育人是教育的应有之意,也是社会主义大学的必然功能。在全球化和社会全面转型的时代背景下,伴随着一系列优化课程设置、修订专业教材、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等拔尖创新工程建设,“课程思政”的强调和融入体现了教育事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方向与目标,为培养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铸牢思想根基,从根本上助力拔尖创新工程人才培养。

2 面向拔尖创新工程人才培养的“课程思政”工作探索

以“课程思政”提升拔尖创新工程的专业课程教学质量,并不是机械化的对每门课进行教条的德育说教,而是坚持实事求是、注重实效的原则,结合课程特点,寻找德育元素,进行非体系化的教育,以达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良好效果;与此同时,“课程思政”在提升拔尖创新工程专业课中的教学设计,不仅应遵循一般思想政治教育原则,而且也应适合于所融入学科的特殊性原则。为此,作者结合所负责的工科专业课程教学针对性的开展了以下探索和具体工作。

2.1 教学内容设计方面

2.1.1 在课程认知与定位中落实“课程思政”要求

“课程思政”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同向同行,要求课程团队主动在课程设计与定位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等内容,要求任课教师在上课过程中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贯彻“四个统一”。例如,教师可以在备课过程中结合专业课程的学科特点、知识应用与行业需求,对照国家相关战略方针与发展方向进行诠释和解读,找到“课程思政”的着力点,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课程认知与定位,找到个人发展与国家社会需要的结合点并为之奋斗,明确自己将要承担的责任与使命。

2.1.2 在知识传授中明晰专业伦理与工匠精神

“课程思政”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同向同行,要求课程团队主动在知识点讲解中体现学科特色与核心价值观,要求结合课程特点、学科及学校特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业伦理、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以典型案例和知识点阐述等方式有机的融入到知识模块的讲解之中,以丰富的手段和形式启发学生在学习知识内容、建立知识网络的同时建立对国情、历史的了解以及对课程内涵、价值、伦理的反思。例如,教师可以在传授专业课程特定知识点的同时注重引导学生从行业的角度审视该知识点的应用与必要性,明确需要遵守的职业伦理与道德规范,实现正确的价值引导,做到专业教育和核心价值观教育相融共进。

2.2 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方面

2.2.1 注重思政元素的提炼与运用

在思政元素的提炼方面,应围绕课程知识点中的抽象理论概念,改变从原有教学中以理论逻辑解释实践的固有角度,更注重从社会实践出发来解释理论的形成,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从学科知识与社会需要的结合点中去寻找引发学生记忆、共鸣、思考的思政元素,探讨和发现知识点与校情校史、国家发展、行业实际、历史沿革中相结合的角度和讲授方式;在思政元素的运用方面,应首先利用“思政元素”推动原有课程中重点、难点的教学突破,在备课阶段围绕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提炼和设计思政元素,注重引入贴近重点、难点知识单元的、贴近学生认知的生动思政案例与时政和行业动态,从纵向历史与横向现实的维度出发,通过认识世界与中国发展的大势比较、中国特色与国际的比较、历史使命与时代责任的比较,使思政教育元素既源于历史又基于现实,既传承历史血脉又体现与时俱进。

2.2.2 尊重教育过程的逻辑与规律

“课程思政”与拔尖创新工程的建设,离不开对教育教学规律的遵循和实践。在课程讲授中,应坚持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学方式,在完成专业课教学任务、促进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实现对思政元素的认知、认同、内化,实现“课程思政”对课程质量的推动。在教学设计中,应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结合,既要坚持基于专业知识的、显性的完整课程教学环节不打折扣,又要做好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课程思政”对学生的引导和渗透,从而实现寓思政教育于各门专业课程之中,通过润物细无声、滴水穿石的方式,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有机结合。例如,在进行专业技术引论相关课程时,可以结合国家发展、历史成就等热点,将全球问题、中国方案、科技视角、思政元素与知识点进行融合讲解,学生在更好理解术语概念、学科体系、计算方法、公式原理等知识点的同时能够感受中国创新、感悟中国自信,使思政元素强化课程重点难点的教学效果,对新工科教学实践产生积极影响。

2.2.3 融入讲授方式的变革与创新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不仅是课程体系、学习目标的革新,更包括各种教学方式方法的运用,而多种教学方式的改革,都可以在“课程思政”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融合中得到运用与提升。例如,在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改革中,可以伴随互动式教学、翻转课堂、多媒体讲解等环节选用具有思政元素的专业课资料,进一步提升课堂的知识性与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考核评价的多元化改革中,可以引导学生在随堂测试、答辩路演以及传统试卷等考核形式中引入以热点社会问题为背景、工程技术知识为内核的新型题目,在保障考核强度的同时提升考核环节作为教学环节的育人功能;在教学实践的项目化改革中,可以对照课程思政元素帮助学生设计新型的实践项目和课题,引导学生设计和完成具有时代色彩、符合社会需要、体现专业特色的实践主题,并在完成过程中受到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熏陶与教育。

3 结论

“课程思政”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对实现高等学校“三全育人”的大思政格局、推动拔尖创新工程的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围绕“课程思政”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阐述了“课程思政”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着深刻的内在联系,讨论了“课程思政”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内在一致性,探讨了“课程思政”融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可行性与必要性;进一步的,文章面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思政”工作探索与实践,从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与方法,通过思政元素的提炼运用,打造有思政内涵的高水平拔尖创新专业课程,促进“课程思政”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在理论与实践上的耦合与共鸣,最终实现“课程思政”与拔尖创新工程建设的相融共进、同向同行。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育人知识点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关于G20 的知识点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