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气候治理的中国方案:碳排放管理

2022-01-01郑州大学姚祎辰胥淳方崔园恬

区域治理 2021年34期
关键词:能源

郑州大学 姚祎辰,胥淳方,崔园恬

一、当前各主要国家集团关于碳排放的立场

(一)广大发展中国家

中国和77国集团(G77)就环境问题的合作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1992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双方直到目前依然坚持着中国与77国集团合作机制。

发展中国家不仅缺乏降低碳排放的技术,而且需要碳排放较大的工业来发展自身经济,以增强国家实力。因此中国与77集团力争在多样性中谋求统一,推动气候变化谈判向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方向发展,坚持“不承诺”的原则。另一方面,指责大国的“奢侈”排放①,期待发达国家能够承担更多减排义务,切实推进减排进程。

在广大发展中国家,拥有话语权、占据主流的是“新兴工业国家”。这些国家已经实现了一定的工业化,碳排放量相对较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基础四国(BASIC,指中国、印度、巴西和南非)。这些国家一方面承担了相对于欠发达国家更大的责任,但是又谋求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在疫情的冲击下,这些国家的经济形势普遍恶化,连抗疫形势最好的中国都面临着巨大的下行压力,其他国家的经济更是几乎全部都出现了发展停滞乃至倒退现象。因此,暂时放宽碳排放限制、促进工业发展成为这些国家的紧迫需要,这也是目前发展中国家在碳排放方面最具代表性的利益诉求。

(二)传统发达国家

与之相对的是以英国和欧盟为代表的传统发达国家的立场。

欧盟内大部分国家都为发达国家,拥有应对气候变化的资金与技术,尽管部分成员国对环保政策提出异议,但是由于共识的基本盘没有改变,较为富裕的成员国也愿意提供技术、金融资源帮助其他成员国,欧盟整体对应对气候变化的态度依然坚定,以《欧洲绿色协议》为代表的一系列政策得以实施。疫情当前,欧盟复苏基金中超过30%直接用于绿色低碳发展和能源转型,将“是否绿色环保”列为是否向企业提供援助的重要标准。对欧盟而言,新冠肺炎疫情极大冲击了传统产业,客观上降低了产业升级的成本。欧盟希望利用这一契机加速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回避发展中国家的“弯道超车”,从而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保持优势,因而不同意放松碳排放限制。

(三)新兴发达国家

发达国家的阵营在面对气候问题时同样存在分歧,其中的典型代表就有美国、日本等高度依赖全球化的新兴发达国家,他们组成了伞形集团(theUmbrellaGroup),主要成员除美日之外还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挪威、俄罗斯、乌克兰等,经济体量和国际影响力同样十分可观。

伞形集团国家出于本国经济发展的考量,反对强制性减排目标,其减排目标的承诺和实际成效大多未达到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建议。客观上,与现阶段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诉求是相对一致的。比较有代表性的是,2016年9月,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和习近平总书记共同在杭州向联合国递交了《巴黎协定》的批准文书,甚至在目前中美关系相对紧张的情况下,美国前国务卿克里还专门访华,就气候问题与中国进行磋商,并达成了一定共识。这展现出中美两国在气候问题上进一步合作的前景。当然,伞形集团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在很多具体问题上仍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存在分歧。

三、当下中国碳排放面临压力与挑战

(一)我国工业化仍在“进行时”,高度依赖碳基能源

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工业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的70%,且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发展的关键阶段,能源消耗碳排放量仍处于较大增长阶段。2020年,我国全年能源消费总量比去年增加2.2%,按标准煤计算为49.7亿万吨标准煤。虽然完成了能耗控制总量任务,但基数依然较大。而近几年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已经处于工业化后期,碳排放量呈现出逐年递减的趋势。欧盟与美国分别于2006年与2007年达到能源消费高峰,同年达到碳排放高峰,此后呈现出逐年递减的趋势,加拿大、日本也均已实现碳达峰。

(二)我国碳排放基数大、来源广,治理难度大

相较于世界上主要碳排放国家,我国碳排放基数大、来源广,治理难度大。碳排放不仅来源于工业发展,更大一部分来源于日常生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2020年发布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3.72亿辆,其中汽车2.81亿辆。2020年全国新注册登记机动车3328万辆,新领证驾驶人2231万人”。在新能源汽车不断普及的今天,传统油气汽车依然占据主要汽车市场,碳排放量巨大。与此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产生多种来源的碳排放,不仅呈现出来源大、难以治理等诸多问题,也成为了中国实现碳中和的主要压力。

(三)我国实现碳中和过渡期较短,相较于发达国家更加紧迫

相较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如欧洲、美国等地区,其实现碳中和过渡大致需要50—70年时间。而中国碳排放达到顶峰预计在2030年,再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大约还有30年可供过渡。基于我国的经济条件、人口禀赋等诸多条件,实现该目标时间紧、任务重,仍然困难重重。

(四)我国能源结构不合理且使用效率偏低

虽然绿色新能源在我国不断普及并广受欢迎,但并没有改变传统化石能源使用占主导的情况。2020年我国煤炭使用量占使用能源总量的56.5%,石油天然气消耗占比19.1%,而美国和欧盟煤炭消费比重仅为12%和11%。

同时,我国与欧美等国家有着不同的产业结构,当下我国仍以能源消耗量较大的工业与制造业为主。由于在技术等方面存在不足与落后,导致了能耗大于产出的现象,这也就意味着,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单位GDP所带来的能耗较大。②这无形中加大了碳中和的难度。

四、对策及建议

(一)碳协作:全球治理与大国担当

实现碳中和,需要各个国家摒弃以邻为壑、互设壁垒的错误行为,共同应对、协调合作,携手推进全球绿色复苏是重要举措。各国应携手共进,以《巴黎协定》为纲领,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

能源问题是环境治理的“牛鼻子”,要集中精力,多国配合,同时在供给和需求侧发力,在促进能源结构低碳转型方面不断完善政策法规与市场机制,将减少碳排放与增加碳汇结合起来,要高度重视森林的“碳库”地位,发挥其碳汇作用。修复破损植被,增加现有储备,加强周边合作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举措。同时,推动农业减排、生活减排,农牧林人四位一体协调发展,不仅可以挽救退化的农田,还可以为人和动物提供更加舒适的生存环境,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碳市场:释放明确信号

碳交易是为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所采用的市场机制。《京都议定书》把市场机制作为解决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减排问题的新路径,即把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从而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简称碳交易,碳交易的平台则成为“碳市场”。

在建立更好的碳交易体制方面,树立明确的标准是重中之重。应该在核心碳原则的基础上创建碳参考范式,在此基础上,各国可以着眼于共同利益,进行相关标准的讨论,确定一个统一的、可比较的交易机制。与此同时,建立健全碳市场体制也很重要。信用及其产物作为现代市场交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市场良好运作产生较大的影响。这就需要世界各国一起优先考虑具有高共同利益的非中央银行的信用额度,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构建,这将带来对碳市场未来价格的信心,为这一体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构建一个信息公开的国际碳市场,提供一个简明、高效的治理体系。将碳排放转化为可以用来反映社会成本的信用额度,可以有效引导国际社会走上节能减排的道路。为了维护碳市场的正常运行,需要扩大可信赖的、可持续发展的高质量供求体系。在实践中,这将意味着人们愿意为共同利益而不是为获取最低成本的碳信用额支付溢价。

(三)碳信心:构建互信机制

在碳中和全球治理的框架下,最为关键的因素是如何构建一种互信机制。各国需要加强在这个空间里的合作和分享。虽然各国在一些具体方法上存在分歧,但普遍同意将国家监控系统作为净零排放战略的一部分,构建互信机制,正如前文所言,需要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释放一个明确的信号,求同存异。尽管各国在政治、经济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乃至分歧,但为了达成一致意见,需要将分歧搁置起来,尽快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而不是停留在无休止的争论中。

五、结语

总体而言,各国在控制全球变暖、加速节能减排方面形成了广泛而深远的共识。如果全球气候失控,覆巢之下,必无完卵。但由于各国现实国情和发展路线不同,在具体的解决方案上难以达成一致,而在目前的机制下,全球性的减排方案又必须建立在各国一致同意的基础上,否则便没有效力。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绝不能独善其身,必须担负起国际责任,领导各国建立起有效减排机制,拿出建设性的方案。在气候问题上,没有方案就意味着倒行逆施,拖延就等于慢性自杀。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所说:“现在是完成谈判,并转向全面实施行动的时候了。”

注释

①简而言之,即超过满足人民生存所需的碳排放。详见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公共政策研究中心2010年发表的《奢侈排放、生存排放和转移排放国际比较》。

②碳汇,是指通过植树造林、森林管理、植被恢复等措施,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从而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的过程、活动或机制。

猜你喜欢

能源
兴能源
国际能源署:今年清洁能源投资将再创新高
我家换了绿色能源车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用完就没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能源》订阅广告
剑桥能源周的启示
福能源 缓慢直销路
最清洁的能源
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