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新”建设驱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
——大连财经学院社保专业何去何从
2022-01-01李三梅
李三梅
(大连财经学院 辽宁 大连 116600)
1 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的战略决策,近年来我国本科高校纷纷把应用型转型作为发展重点,在人才培养上转变为以能力技术为主,德才兼备的、满足企业与社会需求的创新人才。
“四新”建设是指“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2018年10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等文件,决定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从此,“四新”建设提上日程,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创新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四新”建设不是否定传统教育,而应是基于传统教育基础上的创新与融合。
可见,应用型人才培养及“四新”建设均重视人才的“创新”能力。大连财经学院作为一所民办高校,定位于应用型高校,如何在“四新”建设驱动下为社会提供满足需求的对接型应用创新人才需要深入调研与论证。
2 应用型人才概念界定
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提升高校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这为地方本科高校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应用型人才培养在学术界有不同的界定,就概念而言,潘懋元、石慧霞提出应用型人才主要是在一定的理论规范指导下,从事非学术研究性工作,其任务是将抽象的理论符号转换成具体操作构思或产品构型,将知识应用于实践。也有学者认为应用型人才的核心在于“用”,“用”是在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基础上的实践,其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需求。赵瑞玉从解决问题的能力角度出发,提出了应用型人才应该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符合行业和岗位要求的本科层次的人才。刘迎春从创新的角度,认为应用型人才能够把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解决生产一线实际问题,并能够保证产品质量和性能的人才。李平则综合二人的观点,对应用型人才界定为,既要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要具备把研究开发成果转化为产品,并能在生产中引进和优化新方法、新工艺的能力。
综合来看,理论界对于应用型人才的界定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本科层次的人才;二是具备创新能力;三是能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结合本文所研究的社会保障专业,笔者认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主要侧重于解决实际问题,从基本理论知识为出发点,注重实践,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社保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3.1 课程体系设置缺乏应用性本科特色,也不能体现学校办学特色
转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上基本上都提到了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突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目标。但是由于主干学科和核心课程的设置仍是按照早期的培养方案要求制定,所以课程体系和研究型大学没有实质区别,同样是按学科设置课程,无法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众所周知,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必须借助课程体系的设置和实施来完成。大财社保专业也同样存在此种问题,专业课程的设置理论角度比较丰满,但是实践动手能力的课程没有相应的课程对应。如转型后的通识教育模块课程和转型前的公共必修课程完全一样,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必修课程模块和转型前的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的内容完全一致,素质拓展模块实质上就是转型前的专业限选和选修课。可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方案设置上仅停留在文字表述层面,没有从根本上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
专业课程设置缺乏特色。辽宁省所有开设社保专业的高校中,多数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用词大而空,不同院校同专业的描述大同小异,缺少自己的专业特色,没有体现应用型本科培养所倡导的适应地方经济发展人才的特点。加之各种评估要求的局限,很多学校鼓励选用规划教材和精品教材,直接导致很多学校在课程内容上的趋同,缺乏鲜明的地方特色,难以实现面向地方、服务地方的办学定位。大连财经学院社保专业的课程设置也存在此类问题,不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也不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
3.2 应用型人才培养难以落到实处
潘懋元认为研究型大学对学生的学科理论要求是“深厚”;高职院校对于学生的学科理论要求是 “够用”;应用型大学对学生的学科理论要求是“坚实”,而“坚实”就是能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且能够指导实践。应用型本科不仅不同于研究型大学也不同于高职高专,而其主要的区别表现为人才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实践应用能力水平。应用型本科培养的人才必须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理解理论知识的精髓,才能将其正确运用于实际工作并创造性的解决实际问题。大连财经学院社保专业在培养方案修订时,在修业年限内,通识教育必修课学时达到1110学时,占总学时的31.5%,而剩下的专业主干、专业核心课门数很多,致使每门专业课分配的学时就很少,一门专业课的课时只有36或54学时,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既要将理论知识讲透,还要让学生掌握并灵活运用于实践,无论对任课教师还是对学生来说都是极大的挑战。
另外,在实习阶段,学校的专业实习平台比较欠缺。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主要依靠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单位,在返校时提交实习单位证明的方式来实践,不能统一管理的实践,导致其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大打折扣。
3.3 部分专业课程的内容有不同程度的重复,造成教学资源和学时的严重浪费
社保专业培养方案中的专业课程有社会保障学、劳动经济学、公共管理学、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劳动关系管理、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社会保险实务、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员工补充保障管理、商业保险、社会工作管理等,这些课程在讲授,选用的教材版本和选取的教学内容由于缺乏统筹,导致教师授课内容的重复,造成学时和资源的浪费。
3.4 应用型课程教学师资力量不足
教师是高校转型发展的原动力,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践行者,也是应用型教学实现与否,实现效果好坏的关键因素。但由于教师来源、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及教师评价制度等一系列条件的制约,转型高校的师资队伍尚未从原来的学术型转为理论+技能型,难以全方位的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
首先,从教师来源分析,社保专业现有的六名教师中,全部是学术型研究生毕业,且从学校毕业后直接任教,其强项在于学术理论研究,缺乏专业理论知识的应用经历。
其次,应用型高校和研究型高校仍然实行相同的职称评审制度,教师为了自身的职业发展和提升,会按照研究型高校职称评审条件准备职称评审,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术研究中,缺乏提升专业应用能力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加强教师的专业技能培养已成为大财社保专业转型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4 “四新”建设驱动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完善思路
4.1 明确社保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
按照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教育目标有总体目标、教育目标和教学目标三种具体性水平。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可以具体化为: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基本要求和课程目标及要求。前面提到的问题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目标,尤其是课程目标及要求不到位。其表现之一是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基本要求差异性不大,个性特征不突出,应用型的定位还比较抽象,还需要作艰苦细致的调查研究和归纳凝练工作。社保专业的应用型定位应该进一步明确,培养能够服务辽宁振兴的应用型人才,同时应该使学生真正具有应用能力,真正体现“以应用为本”,“学以致用”的理念。另外,也应该培养适合自己学校的具备一定特色的学生,是我们学校的社保专业学生和其他学校的学生在能力上有所区别,真正做到特色化的目标。
课程目标及要求的制定是教育目标中最大问题所在,是教育目标不到位的突出表现。“教学目标比教育目标有更大的具体性。”而我们的一些课程目标及要求,也恰恰缺失了最能反映本门课程“教什么”的内容与规定。即在各个知识领域的知识单元和知识点之间有关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具体要求——比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更具体、更明确,比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更概括、更精炼的具体要求。如:知道或通晓什么、掌握或会做什么、具备或形成什么等。如果每门课程在设定目标时,明确要学生学会什么、掌握什么、具备什么能力,不同课程的教师可以看到每门课程中哪些内容是有重复性的,尽量优化、深化教学内容。
4.2 针对教学目标,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制定适合的教学大纲
上文提出了适合社保专业的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那么针对目标,就可以进行相应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大纲。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大纲这两个部分主要解决:开什么课和讲什么内容。
(1)课程体系的设置。实现前文提及的培养目标,那么在设置课程体系时,除了专业必修课程和通识教育课程外,针对专业选修课程,可以以上述的两个方面即人力资源和社会工作来设置课程,学生也可以在大三时候依据自己爱好和未来职业规划,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向。同时加强实践教学,加强校企合作平台的构建,为学生时间提供平台和机会。
(2)教学大纲。教学大纲的制定是解决“教什么”的最大问题所在。课程目标及要求是课程教学大纲的首要和重要的内容,它是课程教学内容取舍的依据。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来说,势必要求课程大纲或课程内容充分考虑适应学以致用的特点,提供面向职业生涯的、以应用为本的课程。就课程大纲而言,我们的课程目标和基本要求以及教学内容范围就要据此制定和取舍。也就是说,哪些必须讲,哪些可以不讲;哪些讲得多,哪些可以少讲;掌握水平要求到什么程度,则都需要依据学科知识体系、知识属性的厘定和职业生涯、实际需要、就业市场两个方面加以确定。
4.3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
为了切实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落实到专业培养,尤其是各门课程和教学环节中去,克服运作逻辑上存在的脱节现象,我们必须培养和造就一支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懂教育、通实践”教师队伍。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校企、校社共建”等多元化方式和路径,提升师资应用型水准。
4.4 加强资源支持和配套
要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改革试验的需要,在当前尽可能地、有意识地改造现有的教室、实验室、实践场所等学习空间,社保专业可以购买相应的软件,进行实验教学。另外也应该积极联系校外企业,构建校企合作的实践平台,以创造有利于主动性学习经验性学习、互动性学习得以实行与实现的学习环境和实践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