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下企业碳会计体系构建研究
2022-01-01广西财经学院陆梦瑶
广西财经学院 陆梦瑶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碳排放量较高是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各国应当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和交流机制,就低碳经济形成统一的意见。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人均资源占有量较少,但工业经济的发展已经步入世界前列,我国企业有责任加入到低碳发展的行列中,为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二)研究意义
碳会计概念对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一,碳会计打破了传统会计对企业经营的定义,传统会计的核算目标是正确计算企业的经营成本和收入利润,但是在碳会计的经营模式下,企业的核算目标转向了低碳经济,即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需要按照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开展业务活动,当企业利益与低碳经济发生冲突时,企业要以社会责任为主,为加快低碳经济的发展而放弃某些经济利益。第二,完善了我国传统会计的内涵。传统会计注重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正确计量,按照权责发生制核算企业的收入和成本,并最终确定企业的营业利润。碳会计概念的出现,使传统会计的内涵逐步完善,企业计量原则为节能减排,将绿色发展作为企业低碳经营的衡量标准。
(三)碳会计定义
碳会计的应用受到我国能源法律和环境法律的约束和保护,以低碳经济作为各项经济的核算标准,以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作为衡量企业经营利润的标准。在碳会计的核算原则下,企业以社会责任为经营目标,而不是以获取实际效益为主。碳会计的核算目标主要包括两点,即经济目标和社会环境目标,但经济目标的实现是以社会环境目标的实现为基础,首先实现社会环境效益最大化,才能实现利润最大化。碳会计作为新兴的会计理论,有利于我国企业快速实现低碳经营的核算目标,实现资源可持续发展。
(四)碳排放权
碳排放权是碳会计计量标准下的重要资产,是国际组织推行的用以约束各国企业碳排放量的重要经济指标。与欧盟国家征收的环境税和我国征收的排污费相比,碳排放权具有国际性,可以在国际市场中作为无形资产交易,当某国碳排放权的使用量较少时,可以通过购买其他国家的碳排放权,来提高本国的碳排放量,从而促进各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碳排放权不仅对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进行了约束,同时对排放地点也进行了明确限制,规定区域内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规定,需要通过购买碳排放权提高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各国企业需要在碳会计的原则下,对碳排放权进行正确计量。
二、碳会计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一)产权理论
产权理论探讨的是在低碳经济的前提下,企业资产、负债的所有权问题。低碳经济的经营理念由国家发起,并给予企业一定的资金支持、设备支持、人才支持,企业享有资金和设备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以碳排放权为例,当企业通过经济市场购买或出售碳排放权时,碳排放权的所属问题以企业享有的切实利益为衡量标准,而不是通过资金的收付来决定,只有当企业通过碳排放权取得实际的经济利益时,才能拥有碳排放权的所有权和使用权。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现为资源的重复利用。我国企业对资源的不断开采导致部分资源已经濒临枯竭,可再生新型能源成为了现代企业的首选,可持续发展理论就是基于资源重复利用的角度提出的。企业开采导致某一种资源已经达到最大的使用限度,企业需要寻找另一种性质相同的资源进行代替,但为了防止另一种资源被无限开发,资源的重复利用是解决枯竭问题的首要方案,而资源的重复利用就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要体现。
(三)企业社会责任理论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与企业利益最大化的目标是互相冲突的,这是因为社会责任理论要求企业经营要以社会公众的利益为主,而不是以企业利益最大化为主,在获取相同利益的前提下,社会责任理论可能导致企业面临着较高的成本支出,例如,安装节能设备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使社会公众免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危害,而购买节能设备支出的相关成本则属于企业的成本支出。
(四)低碳经济理论
低碳经济理论要求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要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虽然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依赖于重工业企业,但同时重工业企业的发展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低碳经济理论便应运而生。低碳经济并不是要求企业通过减少生产实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目标,而是在保证原有生产效率的前提下,运用现代化手段实现二氧化碳的减少。
三、低碳经济下加快企业碳会计体系构建的措施
(一)培养碳会计工作所需的复合型人才
碳会计核算原则不仅要求企业会计人员具备低碳经济的核算理念,而且要明确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计量原则,将各项经济活动在碳会计的计量原则下准确入账,利用国家低碳经济的有关政策为企业节省税款。
低碳经济的核算理念要求企业会计人员以社会效益最大化为经营原则,而不是以企业利益最大化为工作目标,尤其是工业企业、制造企业、矿工企业等重工业企业,不仅要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更要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企业会计人员要引导高层管理者购买节能减排的机器设备,积极探索重工业企业的转型和升级,进一步促进企业向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发展,这是因为在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下,国家仍然看重技术水平的提高,企业利用现代技术实现节能减排的同时,可以充分享受国家优惠政策,高新技术企业的所得税税率要低于普通企业10%,在计算企业所得税时可以弥补亏损的年限由五年扩大为十年,企业可以通过低碳经济的发展为企业带来实质性的税收优惠。
会计人员要定期收集企业的碳排放量等相关数据,并与企业净利润进行对比,通过财务指标分析碳排放量与企业净利润之间的关系,明确碳会计的应用优势。
(二)建立健全碳会计核算准则和管理制度
企业应当建立健全碳会计核算原则和管理制度。碳会计的核算原则应当以现有的核算基础为准则,通过融入低碳经济理念形成现代化的碳会计核算准则。
第一,有效衡量企业会计质量,充分体现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也就是说企业通过低碳经营获取的财务数据要具有准确性,例如,碳排放量、能源消耗量、资源浪费量,并根据各项财务数据之间的关联计算企业经营利润,若资源浪费量较高,说明企业没有完全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企业在计算经营利润的同时,要将能源浪费产生的经济损失同时计入经营利润中。第二,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要符合低碳原则。企业资产、负债、收入等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要以低碳经营为准则,碳排放权作为无形资产计入企业总资产时,要确保碳排放权已经由企业控制,且可以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给企业带来切实可见的经济效益。企业在购买节能减排的机械设备后,要按照减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确认资产价值。企业自主研发的用于检测二氧化碳含量的系统程序应当符合低碳经济的确认原则。第三,碳会计运行模式下的管理制度,要严格约束企业的经营行为。会计人员在审核机械设备、排污设施的购进单据时,要对固定资产的经济效益进行衡量和检测,确保设备的使用有利于企业实现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营目标。企业生产部门在进行业务活动时,要保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在经过特殊处理后,符合国家对二氧化碳排放含量的标准。
(三)建立碳会计试点运行模式
碳会计的经营理念并未得到我国企业的高度认可,虽然部分企业已经实现低碳经营的目标,但并未实行碳会计的核算原则,为此我国政府可以建立碳会计原则运行试点,要求试点范围内的企业以碳会计为核算标准,按期计算企业的营业利润和节能减排设备为企业带来的实际效益。
国家在进行碳会计试点运行前,要首先明确碳会计的核算标准,使企业在原有的基础上,将碳排放量指标与营业利润指标相结合,明确企业在降低一单位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同时可以提高几单位的营业利润。企业可以通过多种措施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购买电动汽车代替原有的油耗汽车,购买节能减排的生产设备,安装二氧化碳气体过滤设备。
其次,试点区域的选择要具有代表性,比如,位于广东、深圳等东南沿海区域内的重工业企业以及辽中南工业基地等。位于试点范围内的企业,不仅要以低碳经济为发展理念,同时要将碳会计核算原则运用到经济活动中,同时有关政府机构要定期对企业的碳排放量进行检测,要求企业定期出具以碳会计核算原则为主的财务报表。
(四)完善以低碳经营为主的考核制度
企业要完善以低碳经营为主的考核制度,由于企业的低碳经营目标具有广泛性,因此应当以部门或团队为考核单位,定期对被考核部门或被考核单位的低碳经济执行情况进行评价,同时建立奖惩制度,用以奖励考核成绩突出的部门或团队,充分发挥管理制度的约束作用。
考核内容应当包括以下几点。第一,是否在经营过程中利用低碳经济的核算原则。这一点主要针对财务部门、人事部门等职能部门,由于职能部门不会参与到实际的生产活动中,因此只能通过日常的经济活动加入到低碳经营的过程中。第二,是否申请购买低碳设备。低碳设备的购买不仅局限于生产部门,同时也针对企业的职能部门,低碳设备也不仅仅包括机械设备,也包括企业各部门由于业务需要购买的汽车等移动设备,以清洁能源为动力的电动汽车是企业的首选。第三,是否安装过滤二氧化碳气体的生产设备,这一点主要针对企业的生产部门,生产部门作为企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的重要部门,应当受到企业的重点监控,考核标准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是否呈现平稳降低的趋势。
当企业部门或生产团队可以完成以上考核时,企业要通过给予奖金或休假福利等形式,提高企业职工参与低碳经营的积极性。当以上考核内容没有按期完成时,应当要求各部门进行整改,在给予相应处罚的同时,要求部门在下一期的考核内容中加以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