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源县洱海流域库塘湿地运营管理研究
2022-01-01大理州洱源县邓川镇环境保护服务中心杨品燕
大理州洱源县邓川镇环境保护服务中心 杨品燕
库塘湿地属于人工湿地,指的是为实施地区灌溉、水电以及防洪等所建造的人工蓄水设施,目前我国境内零星分布着库塘湿地,绝大部分都分布在大江大河、上游以及天然湿地比较集中的周边区域[1]。洱源县洱海流域库塘湿地的建设具有改善入洱海河流水质、灌溉以及旅游等多项功能,因此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在实际调查中发现,洱源县洱海流域库塘湿地在实际的运营过程中面临着许多的困难与问题,导致洱源县洱海流域库塘湿地未充分发挥其生态效益,比如:管护资金成本过高导致植被收割不及时、农田尾水以及进水口生活垃圾较多,未及时清理等运营管理不到位所产生的问题。因此,就目前洱海流域库塘湿地的发展来说,积极有效的运营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一、洱海流域库塘湿地规划内容
洱海,古称昆明池等,因其形状与人耳形状相似,因此称其为洱海,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一般湖水面积约246km2,蓄水量约29.5亿m3,北起洱源县南端,南至大理市下关,是云南第二大湖[2]。
洱海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冰河时代末期,其成因主要是由沉降侵蚀所致,属高原构造断陷湖泊。在洱源县洱海流域库塘湿地规划项目中,主要内容包括:恢复重建1988亩;湿地公园提质增效11177亩;建设湿地公园及其他区域勘界立标、标识标牌、管护站点及附属设施、视频监控系统等相关项目。
二、洱海流域库塘湿地运营管理原则
在洱海流域库塘湿地的运营管理中,除了需要包含健康的社会公益目标以外,还需要满足市场化经济行为。因此,在洱海流域库塘湿地的运营原理过程中,需要有效处理以上二者的关系,确保库塘湿地运营管理能够良性运转。就此,主要的运营管理原则如下:
无论是政府,还是市场都应当履行好自我职责。首先,在洱海流域库塘湿地运营管理中需要划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双方各自完成自己任务与职能,做到既不缺位也不越位,确保运营管理机制的良好运转;其次,洱海流域库塘湿地运营管理必须严格遵照公开、透明的原则,所有项目的招投标工作、水质检测过程、结果都需要进行公开,确保社会大众的知情权得到保障;再次,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充分考虑到库塘湿地建设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农户权益,确保每一位农户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避免纠纷与问题的发生,一旦发生纠纷,应当进行妥善的积极解决;最后,坚持全面统筹原则,在整体规划库塘湿地的运营管理中,既要保证湿地资源的合理应用,同时也要兼顾湿地运营管理的生态、经济以及社会效益的进一步实施[3]。
三、洱海流域库塘湿地运营管理现状
(一)建设过程
多年来,大理以“减源、截流、修复、再利用”为重点,先后取消“双取消”“三退三还”“三禁”(禁磷、禁白、禁牧)的治湖措施,将点源、面源、流域、生态治理同步推进;实施“清洁水源、清洁能源、清洁田园、清洁家园”工程和洱海保护“2333”行动计划等,恢复了环洱海湖滨带58公里,建成生态湿地数万亩,治理流域水土流失面积190平方公里,其中洱源县洱海源头生态湿地1万多亩。
洱海库塘湿地建设在建设方案上主要依照近自然生态复合湿地,使上游来水、农田尾水及降雨后形成的地表径流等各类来水流经各类湿地,将其中的污染物进行有效地去除。库塘湿地类型主要包括库塘系统和表流湿地。库塘系统的优点是可以容纳大量的来水,使其长时间滞留在库塘湿地中,经过植物吸收、土壤的过滤净化,最大限度地减少水中的污染物质后再进入河道,从而达到减少面源污染、净化水质的作用。
表流湿地与自然湿地具有很高的相似程度,污水在表面形成一层水流,水流的流速比较缓慢。如果表流湿地水深不超过0.4m,水体光氧条件良好,微生物繁殖迅速,有利于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去除有机污染物。如果表流湿地水深超过0.4m,一方面,水中的污染物可以被湿地内种植的大量水生植物吸收;另一方面,一些污染物可以通过湿地基质的吸附沉淀和化学反应去除。
(二)运营机制
目前,在洱海流域库塘湿地运营管理机制上,主要是以政府为主导实施。因此,在运营管理过程中首先需要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的领导小组,负责洱海流域库塘湿地建设的整体方案规划,组织协调项目运营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与困难,同时进行项目资金的筹措、预算的审批工作。除此之外,洱海流域库塘湿地的运营管理还需要相关技术专家组的支持,主要负责本次运营项目实施方案中所有技术工艺的制定,以及可行性分析,提供相应的技术咨询,确保洱海流域库塘湿地运营管理工作顺利实施。最后,在库塘湿地建设完成后的运营管理工作上,主要是由政府委托的企业开展库塘湿地的运营与维护,由政府部门支付给企业相应的报酬,企业从中获取经济效益。
四、洱海流域库塘湿地运营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植被问题
在对洱海流域库塘湿地运营管理现状进行详细的分析之后发现,在库塘系统的建设中,植被问题属于非常明显的运营管理现状。部分区域旱季时植被数量少,植被干枯现象显著,水中的杂草比较多,导致进水口的位置容易出现堵塞。除此之外,很多库塘湿地水域中旱季时满江红数量较多,加上垃圾数量较多,植被未被收割,进而导致洱海流域库塘湿地的运营管理工作较差,不利于洱海流域库塘湿地的生态发展。当洱海流域进入到雨季时,植被旺盛,农田进水口淤泥沉降,导致进水口出现泥沙沉积,进水量大,出水量较少。与此同时,雨季水葫芦、狐尾藻等植被生长速度增快,进水口被植被严重堵塞。而造成上述原因的主要问题与植被打捞不及时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二)水质问题
以邓川镇中和村湿地为例,旱季时刚建好,无进水且进水口水位过高。雨季时罗时江拦水坝打开,水位下降,湿地无进水。与此相似的小江村湿地,旱季时罗时江水没有进入,农田尾水出现干枯的现象,同时部分塘出现干枯,一旦进入到雨季阶段,水面上漂浮着大面积的满江红。除此之外,旱季时部分区域无进水,经过TN、TP、COD去除率检测,结果均呈现出负值状态,水质净化效果并不佳。同时也有部分区域与之相反,雨季TN、TP、COD去除率检测为负值,旱季水质净化良好。无论是哪个季节的水质出现问题,都与内部水系问题以及管理问题密切相关。
(三)社会效益不明显
据了解,随着洱海流域库塘湿地的建设与发展,建设区域内的居民会因此失去原有的耕地以及鱼塘等,但政府在库塘湿地建设方面却不能为农民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从而无法通过库塘湿地的建设,并真正解决这些问题。由于就业结构和城乡结构的调整都有赖于产业结构的调整,政府主导的治理模式不能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不能促进就业和城乡结构的调整[4]。另一方面,大理以“苍山洱海”的美景而闻名。洱海治理对大理形象影响很大,未能进一步推进湿地治理,意味着洱海流域治理工作进展不大,不利于城市形象的恢复。
五、洱海流域库塘湿地运营管理模式及优化措施
(一)提高水质,增加效率
建议采用专业技术公司化科学管理,走市场化道路,推动湿地建设管理良性运转。政府相关部门在湿地承载力评估基础上组织环保、林业、旅游、水务、住建、农业等相关部门联合制定湿地运行管理考核办法,明确考核指标(包括水质指标、生态指标、经济指标等)和准入条件(准入产业、准入区域、排污要求等),采用托管运营模式,由第三方对湿地进行整体运营,由政府进行监督和考核[5]。
随着洱海流域经济社会不断得到重视,洱海保护治理工作扎实推进,作为行政部门直接实施管理困难越来越大。因此,要切实转变管理制度,鼓励和培育具有专业技术的运营管理公司统一对流域建成后的湿地和污染治理设施进行专业国有资产托管,保证设施正常运转,发挥应有的作用,政府作为监管部门,均按照市场机制进行管理、运营。使管理走上市场化道路,切实为洱海保护发挥应有效益,最终起到提高水质、增加效率的有效作用。
(二)积极探索以湿养湿的全新管理模式
在洱海流域库塘湿地的运营管理模式上,应当紧跟时代发展,积极探索出以湿养湿的全新管理模式。首先,湿地功能与湿地生态结构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进行维护管理方案分片区时,必须根据地质、地理条件,以生态结构相似性为主导因素进行划分。利用库塘湿地自身的特点与条件,按照不同植物带生长区域,以植物群落整体性出发,因地制宜来划分湿地强化管理片区、湿地现状保护片区、湿地完善片区,并据此分别提出各片区的管理方案,做到因地制宜、植物群落整体性发展[6]。另外,确定分片区时,应充分考虑分片区后带来的管理方案是否可行,是否有实施的基本条件,资源化效益是否显著,是否利于当地环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