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习近平关于中华民族的重要论述*
2022-01-01贺萍
贺 萍
(新疆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2001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着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全局,提出了中华民族大家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等新理念新判断新方略,围绕 “中华民族是什么?” “中华民族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如何建设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 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就中华民族的历史过程、结构体系、民族精神、民族文化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刻论述,科学回答了我国民族工作的时代之问。这些重要论述是对党的中华民族观的丰富和发展,是对我国民族工作实践的最新总结,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目前,学界对习近平关于中华民族重要论述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创新与实践要求上。①参见李臻、金炳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民族的新论述初探》,《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3卷第1期,第16-21页;郝时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民族工作》,《民族研究》,2017年第6期,第1-11、123页;常安《习近平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思想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年第1期,第36-47页;严庆《承转与开合中的中华民族内涵分析——兼论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中华民族的表述》,《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6卷第3期,第17-23、30页;李贽、王冬丽《从中华民族共同体到中华民族实体建设——兼论习近平中华民族共同体观的理论创新与实践要求》,《广西民族研究》,2019年第2期,第1-9页;斯琴格日乐《习近平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的逻辑体系与时代价值》,《科学社会主义》,2019年第4期,第111-117页;欧阳恩良、刘志贻《全面认识和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 “中华民族” 的重要论述》,《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9年第10期,第53-60、108页;沈桂萍、宋素培《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统领民族工作》,《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1年第2期,第108-115页。本文则坚持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宏阔视野,全面系统梳理习近平关于中华民族的重要论述,凝练总结习近平的中华民族观。提出,习近平的中华民族观是由中华民族历史论、中华民族共同体论、中华民族文化论、中华民族精神论和中华民族复兴论构成,这 “五论” 是习近平中华民族观的基本内容。对此,我们要全面认识、深刻把握。
一、中华民族历史论
习近平指出 “我们的实践创新必须建立在历史发展规律之上,必须行进在历史正确方向之上”[1]。只有科学认识和把握中华民族,顺应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规律,才能站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正确方向上。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流变和生产发展、社会变迁中不断交融汇聚,最终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而伟大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识要放在中华民族5 000多年的文明发展史中,放在近代170多年中国各族人民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史中,放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的奋斗史中。立足大历史观,习近平认为,多民族大一统是中国自秦汉以来就基本形成的历史传统和独特优势。指出,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国各民族已经形成了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的交往形态,成为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命运共同体。①参见习近平《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第六次民族团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9月30日,第2版。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指出: “中国各民族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广袤疆域,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民族精神,最终形成了今天56个民族守望相助、手足相亲的中华民族大家庭。”[2]指明了认识和把握中华民族历史的正确方向,即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与此同时,习近平还生动阐释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他说, “中华民族的昨天,可以说是‘雄关漫道真如铁’,中华民族的今天,正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华民族的明天,可以说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现在,我们比过去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3]。从而深刻揭示出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民族实体存在的历史逻辑。
从中华民族的历史过程看,作为一个自在民族实体,中华民族是在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作为一个自觉民族实体,中华民族则是在中国近代100多年与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进入近代以来,中国遭遇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外国列强的侵略下,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沦为被压迫被奴役的民族,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谋求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成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主题使命。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从此,中华民族的发展方向和历史进程发生了深刻改变,由不断衰落开始走向伟大复兴。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各族人民共同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解放,建立了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新社会。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的接续奋斗下,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并迎来了中华民族走向强起来的新时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各族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交往互动更加频繁深入,交往联系更加广泛紧密,民族关系呈现大流动、大融居的新特点新态势,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不断深化,中华民族自强自信巩固发展。正是在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华民族发展现状和发展大势的基础上,习近平指出 “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接在一起,才有前途,才有希望”[4]。进入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经成为各族人民利益所归、中华儿女人心所向、时代前进大势所趋。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确立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 “主线” 和 “纲” ,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尊重历史规律、把握现实条件、担当历史使命的必然选择。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论
中华民族一词,最早是梁启超在1902年《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提出的,是我国近代才出现的概念。②参见黄兴涛《重塑中华:近代中国 “中华民族观念研究”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1-8页。中国共产党人对于中华民族内涵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模糊、混乱到清晰、深化的过程,直到抗日战争时期,才形成全新的认知和系统的把握。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书中就提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包括了国内各民族不可分割的整体。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明确指出:中华民族代表中国境内各民族之总称,号召中华各民族大团结。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提出 “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 的 “两个离不开” 思想。世纪之交,江泽民丰富和发展了 “两个离不开” 思想,提出 “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的 “三个离不开” 思想。党的十六大以后,胡锦涛指出,和谐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要求,各民族要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面临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的现实处境,加强中华民族整体性构建,内外一体统筹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成为时代要求。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战略重点已经从关注差异到聚焦共识,从关注局部到注重整体,从族际关系建构转型升级到共同体建设的新阶段。一方面我们要立足国内,妥善处理56个民族的关系问题,促进各民族交织交融、守望相助、手足相亲。另一方面还要放眼世界,使中华民族更加有力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统一多民族基本国情决定了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
因应时代的发展变化,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习近平对中华民族的内涵要义做出了新的阐释。习近平指出,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两者辩证统一。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形象地说,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4]。这一论述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释了中华民族的结构体系及其内在逻辑,深刻揭示出中华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割性,指明了中国民族国家的民族主体性。2014年6月,习近平在会见第七届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谊大会代表时,又对中华民族共同性进行了全面阐述,他说, “团结统一的中华民族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梦”[5]。强调 “我国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共同构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6]。可见,中华民族共同体既是历史文化共同体、多元一体的民族共同体,也是政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具有多维属性。正是基于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深刻把握和深邃考量,习近平提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2]。在2021年的中央民族工作会上再次强调,要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放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统领地位,以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 为总目标,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这些理论创新和实践要求表明,我们党对中华民族的认知到达了新的理论高度和新的精神境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迈上了新台阶。
三、中华民族文化论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命脉。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魂魄,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中华民族安身立命的根基。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说: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7]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没有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复兴。
习近平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 “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4]。这种意识,是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客观存在的感知、认识的反映与心理状态,以及对其产生的认同感、归属感和依附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质是建构中华民族的 “民族精神共同体”①参见马俊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代性内涵》,《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5期,第15-21页。。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又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实质进行了阐释,指出 “所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8]。从我国民族工作的实践历程看,我们党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与定位有一个逐步升华的过程。在2014年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我们党首次提出 “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要 “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区域性工作要求提升为全局性工作要求,凸显了中国民族国家建设的主体性。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正式把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写入党章,2018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把 “中华民族” 一词首次写入国家根本大法,使之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行动指南。2019年9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确立为 “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 。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进一步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升为 “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 ,要求所有的工作都要向此聚焦。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 “主线” ,为 “纲” ,就是要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中处于统领作用,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彻到民族工作各领域全过程,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心聚魂,汇聚力量,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更加坚强有力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滋养源泉。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源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凝结共识、聚拢人心,它内在地要求增强中华文化认同。认同中华文化,坚守中华文化立场首先要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纵向地看,是由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包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构成的,这些文化是中华民族不同历史时期的精神财富,积淀了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既一脉相承又源远流长。从历时性角度讲,中华文化认同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包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有机整体的认同。横向地看, “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之集大成”[4]。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当然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集合而成的统一体。 “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8]从共时性角度讲,中华文化认同就是对中华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机整体的认同。那种认为汉文化就是中华文化或者把本民族文化自外于中华文化之外的思想和认识都是错误的①参见习近平《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第六次民族团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9月30日,第2版。。各民族只有形成对中华文化的正确认知和广泛共识,在思想上精神文化上紧紧团结在一起,才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根基。其次,要坚定中华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力量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我们要保护好、弘扬好、发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②参见习近平《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2016年5月17日)》,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40页。不断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与此同时,还有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内化于心,形成文化自觉,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造强有力的软实力。
四、中华民族精神论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精神力量。对此,习近平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就深刻指出: “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个民族、13亿多人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是我们共同创造的美好家园,是我们共同培养的民族精神。”[4]在2020年9月28日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伟大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要结合新的实际发扬光大”[1]。中华民族精神形成发展于中华民族5 000多年的文明发展史中,经过长期的历史演进,已经内化为中华民族的性格特质和意志品格,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动力。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要物质上强,还要精神上强。精神上强,才能更持久、更深沉、更有力。历史与实践证明,一个民族唯有在精神上形成共识,才能汇聚精神伟力,在世界上屹立不倒。因此,习近平始终高度重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并把它作为战略任务来抓。在2013年3月1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指出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9]。强调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地位,就是强调各民族的民族意识要服从和服务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服从和服务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安全大局。5年之后,2018年3月20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式上,习近平首次概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即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①参见习近平《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网址:http://www.gov.cn/xinwen/2020-05/15/content_5511909.htm.访问日期2022年2月14日。深刻揭示了中华民族之魂,鲜明指出了中华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的精神纽带,为凝聚中国精神中国力量提供了精神指引。习近平强调,加强中国历史、中华民族历史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教育引导各民族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在共同历史记忆中铸牢各族人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历史必然性中强化各族人民的家国情怀。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 “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的优良传统,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不断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并将这一价值目标要求体现在各民族共同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各领域全过程。 “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8]让各民族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五、中华民族复兴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的奋斗下,中华民族实现并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进入了民族复兴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习近平明确指出: “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使中华民族更加坚强有力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10]强调 “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各民族人民要心手相牵、团结奋进,共创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共享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11]。由此可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构成中华民族的56个民族共建共享的伟大事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是56个民族 “一个也不能少” “一个也不能掉队” 的共同繁荣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整体复兴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涉及方方面面,方方面面都有民族工作,必须把民族工作纳入 “五位一体” 总体布局和 “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促进各民族紧跟时代步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添砖加瓦。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构建新发展格局,在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要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扎实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和伟大建党精神,积极践行兵团精神和胡杨精神,把维系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纽带扣得更紧、扎的更牢。要把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作为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途径,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从空间嵌入拓展到文化嵌入、精神嵌入、社会嵌入和心理嵌入的全方位嵌入。不断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用法律保障中华民族大团结,让法治之光照耀民族团结进步之路。树牢法治思维,善用法治方式,在法治轨道上治理民族事务。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注意防范化解民族领域的风险隐患。特别是那些可能迟滞或者中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全局性风险。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暴力恐怖势力、民族分裂活动、宗教极端活动,严密防范和坚决抵御敌对势力的渗透、颠覆和破坏活动,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加强和完善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是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证。要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社会化民族工作格局。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特别是 “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态度特别坚决、明辨大是大非立场特别清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感情特别真挚”[8]的政治标准,建好干部队伍,建强基层组织和基层政权,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基层落地见效。
综上可见,习近平关于中华民族的重要论述,心怀 “国之大者” ,全面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坚持把历史、现实、未来贯通起来,运用大历史观深刻揭示出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脉络和发展大势,指明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客观存在的民族实体,是多元一体的命运共同体,具有多重属性。进入新时代,顺应中华民族发展大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立足长远和根本,培根铸魂,要以文化认同促进中华民族大团结,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和纲,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使各民族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更强、行动更自觉,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创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共享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