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姚新苗运用桂枝茯苓丸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经验探析

2022-01-01张瑞坤陈海峰唐子成王佳鑫姚新苗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年8期
关键词:茯苓桂枝血瘀

闫 坤 张瑞坤 陈海峰 唐子成 王佳鑫 姚新苗

下肢静脉曲张是慢性静脉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由于静脉自身结构或功能的异常导致静脉血回流受阻,进而出现下肢浅静脉扩张,形似蜈蚣状蜿蜒屈曲,且伴有不同程度的酸胀疼痛感,明显影响患者的下肢活动[1]。其发病机制与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凋亡、增殖和血管重塑密切相关[2]。该病可以通过静脉消融术或微创手术等进行有效治疗,但其术后恢复较慢且易复发[3]。该病属于中医“筋瘤”“股肿”“恶脉”“臁疮”“青筋腿”“青蛇毒”等范畴,病机离不开“血瘀”二字[4]。桂枝茯苓丸首现于《金匮要略》,是活血化瘀的经典方剂,临床应用效果显著[5]。

姚新苗教授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康复医学学科带头人,浙江省第二批国医名师,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医骨伤科临床工作近40 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文通过对近年临床医案的整理与提炼,将姚教授运用桂枝茯苓丸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经验总结如下。

1 紧扣“血瘀”病机

下肢静脉曲张是由于慢性静脉功能不全而出现的长期症状,符合中医中对“筋瘤”的定义。《灵枢·刺节真邪》首次提及该名:“……有所疾前筋,筋屈不得伸,邪气居其间而不反,发为筋溜。”并指出了筋瘤的病因是邪气久居不散,气血不通,滞而成瘀,日久成瘤。就其症状,《外科正宗》云:“筋瘤者,坚而色紫,垒垒青筋,盘曲甚者结若蚯蚓。”《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坚硬紫色,累累青筋,盘曲若蚯蚓状者,名筋瘤。”历代医家及现代研究无一不从瘀论筋瘤。姚教授认为,下肢静脉曲张的发生与虚、滞、瘀关系密切,病位在下,其病机尤其围绕“瘀”发病,病初多因虚因滞成瘀,瘀而不通,脉道艰涩,影响机体气血津液输布,继而产生湿热痰毒等病理产物,局部渐生肿胀,久而必虚,形成恶性循环。但万变不离其宗,病机关键仍在于血瘀,瘀毒是血瘀之甚,湿、热、痰皆为血瘀所兼夹。故姚教授将其病机归结为“虚滞成瘀,脉阻不畅”。

1.1 因虚致瘀 下肢静脉曲张好发于体力活动强度高、久站或久坐少动者,常见于女性。在站立姿势下,下肢静脉系统内的血液必须克服重力和腹腔内压力才能返回循环,所引起的静脉充盈压升高可能导致静脉曲张[6]。《素问·宣明五气篇》:“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长期保持不当姿势必然影响人体正常气血流动,加上妇女本身多虚多瘀的特点,日久气血失和,导致脉络艰涩不畅。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提到:“元气即虚,……必停滞而瘀。”姚教授认为,气血阴阳亏虚均可引起下肢局部瘀血阻滞,气者血之帅也,气行则血行,气虚则行血不利成瘀;气血相济,血为气之母,血虚入络不畅成瘀;阳气虚则寒邪内生,所生之寒,常凝血而成瘀;阴虚血燥,血运失畅而瘀结于内,因虚致实,虚实夹杂。

1.2 因滞成瘀 另一方面,姚教授主张从“邪实致瘀”理论入手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灵枢》曰“……邪气居其间而不反,发为筋溜”,“邪气盛则实”,表明邪气也是下肢静脉曲张发病的关键因素。华玉堂对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诸痛》的注解云:“络中气血,虚实寒热,稍有留邪,皆能致痛。”姚教授总结多年临床经验,认为“成瘀必有因”,下肢静脉曲张的发病之初,邪气正盛,血受寒则凝结成瘀;热入血分则煎熬精液致血液黏稠,运行不畅;气滞则不能推动血液运行;病理产物停留局部也可成瘀,日久变生瘀积凝滞,渐生肿块和疼痛不适等症状。

姚教授强调下肢静脉曲张早期以实证病机为主,气滞血瘀,热毒炽盛或寒湿侵袭,凝结筋脉,到后期逐渐发展为气虚血瘀等虚实夹杂证候,诊治关键仍要从“瘀”入手。

2 求因论治探真源

姚教授从“旧血不去,新血断然不生”的角度考虑,形成“从瘀论治”的学术思想,应用桂枝茯苓丸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桂枝茯苓丸由等量桂枝、茯苓、牡丹皮、桃仁、芍药组成。方中桂枝辛散走窜,通十二经,温通血脉散瘀,《本经疏证》中谓桂枝“其用之之道有六:曰和营、曰通阳、曰利水、曰下气、曰行瘀、曰补中”。桃仁破血散结、活血祛瘀,《本经逢源》言:“桃仁,为血瘀血闭之专药。苦以泄滞血,……甘以生新血。”赤芍行血通滞,《本草经疏》曰:“芍药能调血中之气,故皆治之。止痛者,止疝瘕之痛也。”丹皮可凉血活血,《本草经疏》中描述:“牡丹皮,其味苦而微辛,其气寒而无毒,辛以散结聚,苦寒除血热,入血分,凉血热之要药也。”茯苓散湿消肿,参考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茯苓)益脾胃而利小便,水湿都消”,可明显改善下肢浮肿。全方共奏活血利水消癥之效。姚教授指出,桂枝茯苓丸不应拘泥于女科疾病,可拓展应用于各种血瘀证之病症,体现中医“异病同治”的治疗原则。研究表明,桂枝茯苓丸在治疗周围血管病方面效果良好[7-8]。此外桂枝茯苓丸可提高机体免疫,调节内激素水平,在消炎、除肿、镇痛、降低血液黏稠度和改善微循环方面疗效显著[9-12]。

3 灵活辨证巧加减

姚教授在临证中,主方选用桂枝茯苓丸,在此基础上,博采众长,灵活辨证加减。伴见周身乏力者,加黄芪、党参、大枣,健脾益气,助血运行;伴见疼痛者,善用藤类药对,如海风藤、青风藤、络石藤,祛风通络止痛;伴见寤寐不佳者,加合欢皮、百合、酸枣仁、远志、石菖蒲,宁心安神、和经通络;伴见麻木不仁者,加僵蚕、蜈蚣、地龙、怀牛膝,养血活络、通痹柔筋;伴见抽筋者,加木瓜、五加皮,舒筋和络止痛;伴见气郁不舒者,加代代花、梅花、玫瑰花、橘络、陈皮,理气解郁、和血散瘀;伴见恶寒怕冷者,加干姜、肉桂、吴茱萸,温里散寒止痛;肿胀明显、苔腻者,可加薏苡仁、草果、厚朴,燥湿化痰、利水消肿;此外,姚教授指出,化瘀之法需掌握其度,不可一味活血化瘀,活血药容易损伤津液,常出现口干、皮肤干燥等症状,治疗上尤其要注意固护津液,可适当添加南沙参、北沙参、麦冬,甚者可配合青蒿鳖甲汤服用。

4 验案举隅

刘某,女,55 岁,个体工作者,2020 年5 月14 日初诊。主诉:双侧下肢肿胀不适,伴见皮肤干燥1 年余。患者1 年前因工作长期久站后出现双下肢酸胀不适,间歇发作,休息后缓解不明显,每于受凉、劳累后发作加重,小腿中下部可见轻微静脉迂曲扩张,皮肤可触及肿胀,未进行相关治疗。经人介绍,遂来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就诊,刻下诊见患者精神倦怠,面色少华,乏力,下肢酸胀不适感明显,怕冷,热敷可缓解,纳佳寐可,二便正常,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诊断:筋瘤-气虚血瘀证,遂选用桂枝茯苓丸为主方加减,拟方:桂枝9g、茯苓20g、赤芍15g、牡丹皮12g、桃仁20g、炒白芍15g、炙黄芪30g、土茯苓50g、绵萆薢30g,大腹皮、丝瓜络各12g,怀牛膝30g、炙甘草6g。14 剂,水煎服,每日2 次,早晚分服。5 月28 日二诊,患者自觉下肢酸胀感减轻,遂在原方基础上减土茯苓为30g,绵萆薢15g,14 剂。6 月11 日三诊,患者下肢酸胀减轻,怕冷较前好转,新见略口干,遂在前方基础上去土茯苓、绵萆薢,加用麦冬30g,天花粉12g,14 剂。7 月9 日四诊:患者自诉下肢酸痛明显好转,静脉曲张突起部分回缩,畏寒口干症状消失,守方14 剂。3 个月后电话随访,患者自诉已基本无症状,曲张部位基本消退。

按:患者从事长期站立的相关工作,气血运行不畅,血壅于下,导致下肢络脉血液瘀滞,瘀而不通,脉络扩张,“血不利则为水”,水瘀互结,故见下肢肿胀不适;水湿运行不畅,皮肤失养见皮肤干燥;久病耗伤气血,故自觉乏力,精神倦怠,下肢酸胀,易疲劳,劳累、久行后尤甚;血得寒则凝,得温则行,故热敷可缓解症状。证属气虚血瘀证,治疗以补气活血化瘀为主,方中炙黄芪、茯苓益气健脾,气旺则血行;桃仁活血化瘀;牡丹皮清热凉血,和血消瘀;赤芍凉血散瘀;芍药养血柔肝,合甘草可缓急止痛,合桂枝可调和营卫;桂枝温通血脉以助血行;姚教授常用土茯苓、绵萆薢为骨科利湿消肿药对,附加大腹皮、丝瓜络行气利水消肿;诸药相合,益气利水,活血化瘀。二诊下肢酸胀感减轻,减土茯苓、绵萆薢用量,三诊酸胀症状好转,新见口干症状,故加麦冬、天花粉养阴生津。四诊诸症好转,守方治疗2 周,曲张静脉好转。在治疗过程中,姚教授紧扣“血瘀”病机,对其兼症治疗,随症加减,极具活法之能,故效果明显。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云:“疏其气血,令其条达,而致和平。”

5 小 结

姚新苗教授总结下肢静脉曲张的主要病机为虚滞成瘀,脉阻不畅,活血化瘀法应贯穿于治疗始终,还提出要注重调护结合,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未病先防,才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针对静脉曲张初期及无手术指标或无手术意向的患者,运用活血名方桂枝茯苓丸,方证统一,临床疗效显著。

猜你喜欢

茯苓桂枝血瘀
自拟芪龙头痛汤治疗气虚血瘀型偏头痛的临床观察
话说血瘀证
Systematic review of robust experimental models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for basic research
观舌头辨血瘀程度
云茯苓
云茯苓
喊魂
我的发现
吃到自然瘦
Big Head大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