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思考与展望
2022-01-01安徽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汪嘉源朱余张劲松伍震威
安徽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 汪嘉源,朱余,张劲松,伍震威
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撑[1]。“十三五”以来,安徽省认真落实国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要求,深入推进全省生态环境监测改革,初步构建了环境要素较为完备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完善全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基本实现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和生态状况监测全覆盖。健全监测质量管理制度,建立监测数据弄虚作假防范和惩治机制,确保监测数据“真准全”。统筹实施机构改革和监测垂直改革工作,理顺全省生态环境监测体制机制。全省生态环境监测的基础能力、数据质量和支撑能力显著提升。
一、“十三五”监测工作成效
(一)监测基础能力显著增强
“十三五”时期,安徽省建成由322个国控和省控地表水手工监测断面以及137个国省控水质自动站组成的地表水监测网络,214个国省控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组成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1294个土壤监测点位和3205个声环境常规监测点位,并在巢湖和黄山分别开展生态地面监测工作。建成空气质量预警预报体系,预报时长由3-5天增加至7-10天。坚持自动监测与手工监测相结合,强化对长江、沱湖等重点流域水质的立体监控和实时预警,预警监测能力显著提升。积极推动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控设备“安装、联网、运维监管”三个全覆盖,开展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量值溯源工作,污染源监控监测体系不断完善。
(二)监测数据质量切实提高
加强全省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提升监测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持续开展环境监测人员持证上岗考核和环境监测网外部质量监督与核查工作,强化各级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的能力考核和业务培训。
实施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监督检查三年行动计划,加强对生态环境监测活动的事中事后监管,严厉打击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有力保障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三)监测支撑水平明显提升
完成生态环境质量、重点排污单位在线监控等各类数据的汇集整合,实现监测监控数据与异常预警信息的实时推送,切实提升测管协同效能。深入开展环境空气、水、土壤、生态、声环境等要素环境质量监测和综合分析[2],定期开展城市环境空气和地表水环境质量排名及达标情况分析,组织开展环境空气挥发性有机物、颗粒物组分和降尘监测,不断加强大气污染来源解析、管控成效评估,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重要决策支撑。强化重点排污单位自行监测质量专项检查,有力支撑生态环保督察和环境执法。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面对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生态环境监测面临的形势与挑战发生了重大变革。目前安徽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距新形势下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支撑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助力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仍存在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监测精细化支撑不足
全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仍存在点位覆盖面不广、针对性不够、代表性不强等问题,不能灵敏准确反映重点区域的环境质量现状及变化趋势,难以满足环境质量预警监控和精细化环境管理需求。以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O3)协同控制监测为例,目前安徽省环境空气颗粒物组分和挥发性有机物监测点位数量较少,每个设区市的手工监测点位仅有1-2个,自动监测网络尚未覆盖所有设区市,对区域内污染物的来源、成因和传输的分析能力较弱,不能向管理部门提出精准的治理对策和建议。此外还存在深度感知能力不够智慧、分析挖掘能力不够深入、生态质量监测能力有待提高等问题。
(二)监测实施主体多元化
新一轮机构改革将原环境保护部全部职责和发改、国土、水利、农业等部门生态环境保护相关职责整合起来。生态环境监测职责也相应划入了水功能区监测、地下水环境监测、温室气体监测等任务。目前安徽省尚未从上述部门划转监测机构人员和原有监测资源到生态环境部门,部分环境要素不同部门重叠交叉监测、部门间沟通协商壁垒等问题依旧存在[3-4]。以地表水环境监测为例,机构改革后一些部门仍不时采用部门原有监测网络的监测结果评价地表水环境质量。
(三)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
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制度仍不完善,自动监测尚未建立统一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体系。生态环境监测量值溯源/传递技术能力有待提升,以自动监测、现场监测仪器为代表的监测专用仪器量值溯源工作刚刚起步。全省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的质量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对生态环境监测活动的事中事后监管力度不足,监管社会监测机构的法律依据还不充分,对监测数据弄虚作假的联合处理机制还不完善。
三、“十四五”监测工作展望
“十四五”时期,安徽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机遇与挑战并存,既是负重前行、大有作为的关键期,也是实现监测大格局的攻坚期。应坚持“实现大监测、确保真准全、支撑大保护”的总体思路,以监测先行、监测灵敏、监测准确为导向[2],完善科学、独立、权威、高效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深化环境质量监测和污染源监测,补齐生态质量监测短板,加快推进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与监测能力现代化。
(一)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构建以自动监测为主的大气环境立体综合监测体系,加快省级以上开发区和乡镇(街道)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建设,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监测,提升颗粒化学组分、光化学污染、区域大气污染传输和大气遥感监测监控能力,实现设区市挥发性有机物自动监测全覆盖。构建以自动监测为主、手工监测为辅的地表水水质监测与评价体系,实现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全覆盖;完善重点湖泊藻类预警监测网络,探索建立全省水生态质量监测网络和评价体系。地下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初步建成运行,统筹优化土壤环境监测网络。声环境功能区自动监测实现所有设区市全覆盖。初步建成天空地一体化的生态质量监测网络,推动建设省级生态地面监测站。健全污染源监测体系,巩固全省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安装、联网、运维监管”三个全覆盖;建立一体化的移动源监控网络,构建入河排污口和重点工业园区监测体系,探索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综合监测。
(二)提升监测技术支撑能力
提升智慧监测能力和技术支撑能力,完善生态环境监测数据采集、传输、审核机制,优化全省环境监测信息传输网络建设,加强生态环境监测信息协同共享,实现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资源的统一汇集、统一管理。提升数据全面高效感知和深度挖掘应用能力,开展监测数据关联分析,改善环境监测数据产品供给,强化溯源追因监测,结合污染源清单和企业用能等各类数据,探索建立数据溯源分析模型,主动发现环境质量超标及污染源排放异常,快速精准定位污染源头。强化环境质量预测预警和风险评估,建立大气短期精确预报与中长期趋势预测相结合的预报业务体系,提升预报准确率和稳定性。推进省内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监测预警,逐步开展土壤和生态风险评估。
(三)持续深化监测技术体系
建立科学高效的监测管理体系,形成全省生态环境监测系统上下一条龙、业务一盘棋的高度协同运作模式;设立区域监测中心,统筹调度全省重点监测任务和跨区域监测工作,完善区域联动应急响应;积极推进市级监测技术力量进行资源整合和能力提升,形成有效执法监测和应急监测能力。完善数据保真的监测质控体系,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量值溯源和质量监督体系;规范和培育社会化环境监测市场,开展监测质量监督检查专项行动,确保监测数据全面、准确、客观、真实。建立科技引领的监测人才体系,完善“三五”人才、技术比武等监测人才培养遴选长效机制,提升生态环境监测队伍装备和技术保障水平,形成一支政治过硬、结构合理、专业均衡、管理完备、技术精湛的监测人才队伍。
“十三五”期间,安徽省生态环境监测事业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十四五”时期,安徽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要积极适应生态环境保护新形势,紧紧围绕“减污降碳”总要求,全面提升生态环境监测对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支撑、引领和服务能力,系统提升全省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与监测能力现代化水平,为加快打造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奋力建设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