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高等数学课程思政的几点思考

2022-01-01宋国亮郑慧军郭立丰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思想

宋国亮 郑慧军 杜 辉 郭立丰

(东北石油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黑龙江·大庆 163318)

全面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重要讲话精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做好课程思政工作,必须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展开深入思考,更新教学理念,勇于进行教学模式创新和课程体系改革,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1 “课程思政”的内涵

课程思政,是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各方面、各环节的一种实践探索。课程思政关键点是思政,即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课程形式和课堂渠道,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思想和价值的引领。最终要达到的总目标,就是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培养时代新人。

2 高等数学课程地位、作用及思政优势

高等数学是高等院校教学计划中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理论课,是学习其他基础课及专业课的重要基础。高等数学课程为后续课程提供所必需的数学概念、理论、方法和运算技能,是后续学习质量的基本保证。高等数学课程涉及学生范围广,学生接触早,接触时间长,有利于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

3 高等数学课程思政的途径及方法

3.1 结合课程学科特点开展课程思政

高等数学作为一门数学课程,本身具有抽象性、复杂性等特点,难度较大,在第一节课对学生进行课程介绍时,要鼓励学生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通过展示数学家的事迹,探索科学的过程,追求真理的历程,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顽强意志;高等数学理论严谨,条件差之毫厘,结论谬以千里,在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做事认真严谨的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高等数学知识点众多,题型千变万化,要求学生遇到问题时要善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可以通过案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数学之美,无处不在,从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到米罗的《断臂的维纳斯》,爱美之心可以唤起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思想上受到启迪、情操上得到陶冶、精神上得到升华。

3.2 教学内容中融入思政元素

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内容丰富,思政切入点众多。从概念到定理处处隐藏着做人的道理,从计算到应用处处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一个概念,可以展开联想,如函数的概念让我们想到收获是付出的单调增加函数,付出总有回报;函数的有界性,可以引申到做人要有底线意识,不能违反原则,不出界不犯规;函数的连续性提醒我们做事要持之以恒,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极限就像理想一般,不管它有多远,只要我们的努力足够多,我们就可以无限靠近。一种方法,可以引申拓展,如“抓大头”的求极限方法告诉我们解决问题时要抓影响事物发展的主要矛盾和主要因素,用泰勒公式做近似计算时则要懂得取舍。一种思想可以告诫人生,如积分累加和级数求和的思想告诉我们积累的重要性,做事要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一类图像,可以描绘人生,函数曲线和曲面的起起伏伏注定人生不是一帆风顺,极值点犹如人生的高潮和低谷,进而还可联想到历史的发展也不是直线的上升。例题背景也可以融入思政元素,如高数上册铁路选点最小费用问题以及铁轨弯道的曲率计算可以联想到我国高铁事业的飞速发展,高数下册卫星信号覆盖地球问题,可以联想到我国的北斗系统,联系近些年来我国在政治、经济和科技等领域中所取得的一系列瞩目成就,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

3.3 改革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加强课程思政

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是课程思政的重要一环。如分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翻转课堂和生讲师听可以培养学生的担当意识和自信心。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借助图片、声音、视频等丰富网络资源,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更多的思政元素。在课程教学中合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践行各类先进的教学思路和方法,提高师生的交互水平,加强对学生的跟踪管理,既是传授知识的需要,也是思政建设的需要。

3.4 开设数学文化选修课和开展数学角平台

数学是一种文化,其内容博大精深,蕴含诸多哲学思想和为人处事的道理。开设数学文化选修课,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数学家的求真事迹,可以鼓励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脚踏实地的学习。尤其在人生遇到困难时,数学家的奋斗故事可以鼓励学生克服困难,继续前行。数学家的伟大成就可激发学生对自己民族的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怀。如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在《九章算术》中的“割圆术”蕴含的极限思想,人民数学家华罗庚的“华氏定理”解决了高斯完整三角和的估计。搭建数学角平台,为数学爱好者提供一个交流的场所,学生跳出课堂要求和教学内容的束缚,可以自由讨论感兴趣的数学知识,或是展示一些“异想天开”的想法,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总之,数学是一种文化,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潜移默化;数学是一种生活,借助各种平台实现常态化的交流,传播正能量,使学生受益匪浅。

4 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师资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既是学问之师,又是品行之师”。教师是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关键在教师,必须充分调动任课教师的育人积极性,全面提升教师思政育人的意识和能力,真正实现全员育人。首先,加强教师理想信念教育,使教师切实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育人职责,将思政育人作为教学目的贯彻到课堂教学之中。其次,通过定期开展教研活动,探讨思想政治与专业知识的结合,努力提升专业教师课程思政的能力。最后,还可以邀请思政课教师为专业课教师作讲座,一方面讲解当代中国的最新思想和精神,以便在今后的专业教学中更好地融入思政教育最新内容,另一方面,也可以让课程思政教师借鉴思政课程教师的专业思政方法。

5 高等数学课程思政的注意事项

高等数学课程思政要把握好三度:长度、频度和契合度。

5.1 课程思政不可喧宾夺主,切忌长篇大论

专业课程是教育思想、目标和内容的主要载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脱离专业课程的教学和管理。高等数学课程内容多,难度大,虽然学时较多但并不充分,日常教学首先要围绕课程教学大纲开展教学活动,其次要参照学生的专业培养方案,确保培养目标有效达成。数学课堂开展课程思政的时间要合理控制,不可长篇大论,遇到切入点,一两分钟,三五句话足以,画龙点睛效果会更好。

5.2 课程思政要自然切入,水到渠成

课程思政不可生搬硬套,牵强附会,为了思政而思政,起不到育人的效果。思政要有感而发,有的放矢,思政内容、形式和切入点一定要与授课内容紧密融合,使学生听起来觉得就是老师专业课应该讲的内容,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更能听得进去,老师讲起来也会更加自如、更加自信,信手拈来,浑然天成,润物无声,真正达到隐性教育的目的。

5.3 课程思政不宜频率过高

高等数学课程虽然有很多思政的切入点,但总归是一门数学课,思政时也要注意频率,不可太密,不必每章每节、每时每刻都在思政,不能把数学课完全上成思想政治课。

6 结束语

高校的专业教育不仅要做好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还要重视价值引领的教育意义。课程思政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要将思想政治工作始终贯穿于专业课程建设全过程。要根据专业特点和课程目标,规划思政教学的要点和重心,并体现在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教学实施的诸多环节上。根据课程性质和内涵,结合家国情怀,人文底蕴,社会责任,科学精神,职业素养,专业情怀等方面,各有侧重的构建课程“思政元素”,才能立德树人,实现教书和育人的有机统一。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思想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想与“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