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人际沟通与礼仪》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方法探析
2022-01-01徐雨
徐 雨
(皖西卫生职业学院 安徽·六安 237000)
1 人际沟通与礼仪的内涵
人际沟通与礼仪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构成,表现为个人的内在品质,可以很好的体现一个人的品格、气质和修养。人际沟通与礼仪就是将人类优秀的礼仪文化通过知识传授下去,在认知中升华为个人修养,成为个人的优秀内在品质。人际沟通与礼仪其实就是一种关于礼仪和思想的教育,主要的是教育观念的转变。人际沟通与礼仪体现在人能否在社会中与他人更好地交流,这是一种良好的人生态度。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高职教育侧重于文化知识和技术层面的训练,相对于人际沟通与礼仪的培养较为缺失。因此,人际沟通与礼仪就是利用教育的方式来更好地提升人的价值,使掌握技术的人不断认识、创造和实现自己的价值,激发人的主体意识,促进人自身的发展,从而在德、智、体、美等方面更好地发展。
2 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原因
2.1 传统观念造成社会的偏见
目前社会上对职业教育存在一定的偏见,认为高职教育的地位不高,这使高职学生对自己所受教育的目的和意义逐渐模糊,有的学生甚至对在高职学习有自卑感,认为高职学生比普通大学生低一等,逐渐看轻自己,妄自菲薄,于是给自身学习造成阻碍。
2.2 不同的成长背景
孩子们的成长背景千差万别,但大部分孩子的生长环境和背景基本差不多,现在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受父母长辈们的宠爱,甚至溺爱,都是在父母的控制规划和溺爱式教育下成长。典型的八零后、九零后,他们的家长从小对他们基本都是宠爱,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坏了。通俗讲就是被周到的保护和约束成长。家长对他们可以说是无微不至的关怀。这种教育模式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是,这些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缺乏主动性,而是父母逼着在学,所以当他们长大后离开父母,才开始面对走向独立,开始自主学习生活,这时他们会突然有种茫然感,感觉无所适从,这样就很容易随波逐流,荒废学业。
2.3 对自我认知的偏差
一个孩子没有考上普高,毫无疑问这是他人生道路上的一个较大的缺失,对此,有少部分同学能正视这个问题,变压力为动力,仍对未来充满理想和抱负,加倍努力,不断追赶,不断进步;另一大部分同学就会将自己与完中同学比较,失去信心,在心理上觉得低人一等,这种落差和挫败感会让他们很消极,失去奋斗的信心。
2.4 学习困难导致厌学心理
还有一些同学来高职前学习基础相对较差,尤其在英语、数学等耗费脑力的课程上,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阻碍,一旦在高职学习遇到困难时,就会慢慢颓废,不思进取,对自己的学习失去信心,甚至自暴自弃。他们的日常表现就会是上课迟到、不认真听讲,有些甚至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成绩滑坡至单科成绩甚至多科成绩不及格。
2.5 对互联网的迷恋
进入高职后,学习相对轻松,有的同学沉溺于互联网游戏,经常为玩游戏熬通宵,这严重影响到第二天的学习状态。众所周知互联网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在虚拟世界里,学生的判断能力先天不足,很容易上当受骗,从此误入歧途,学会说谎和欺骗。同时,长时间沉迷于网络游戏,正常的生活作息规律被打乱,精力不足导致情绪低落、思维缓慢、严重影响身心健康。还有互联网的人际交流是键盘上的虚拟交流,会脱离现实的情景,好多学生在网络上和现实中的表现会截然不同。
3 心理素质融入人际沟通与礼仪的必要性
3.1 高职生培养心理素质十分重要
在所有学业学习中,高职是最需要心理素质的学科。因为高职学生的实践较多,而且工作的对象是人,而我国高职教育对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较为重视,忽视心理素质在人际沟通与礼仪的重要性,着重于知识积累,而轻视了能力的培养,导致高职学生只注重理论知识和技能,缺乏对人际沟通与礼仪的深入理解以及人际沟通与礼仪实践工作中的运用。只有将人际沟通与礼仪融入高职专业课程教学中,才能更好地提升高职生的职业道德水平,缓解工作中的矛盾,从而提供更加周到的体贴服务。
3.2 高职生的心理素质需要增强
高职学生心理素质不足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学校对于人际沟通与礼仪课程设置不足或比例较小。尽管近几年很多学校开设了心理学、伦理学、人际沟通等人际沟通与礼仪课程,但教学内容不够丰富、课时较少,学生只能学到一些表面的人际沟通与礼仪知识,尤其是高职学校起点较低,学制比普通学校短,总学时有限,人际沟通与礼仪很难深入到学生所学知识。另一方面,经济发展对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面临物质利益与精神信仰二选一的境地,学生因社会责任感缺失很有可能出现价值观的偏移。高职学生的学习的目的是不同的,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由于家庭影响或考试不理想等原因选择了高职院校,这样的学生缺乏对专业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除此之外,受网络文化的影响,部分高职学生价值取向不是很正常,这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十分不利。所以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人际沟通与礼仪可弥补学生对于心理素质内涵的缺失。
4 高职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方法举措
4.1 分析学生“心理素质”的现状并思考对策
高职学生的“心理素质”主要表现在:对高职教育存在排斥心理和逆反心理,对高职学习比较抵触,学习情绪不稳定,这样就会导致学习的自信心不足、在学习生活中有自卑感、不敢正确直面挫折,同时高职生的自律意识不高、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缺乏明确的人生奋斗目标及学习的动力,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针对这些表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学会换位思考,并暗示自己在课堂上不要以说教的方式进行授课,应该认真备课并带着积极的心态和心情去讲课,以一个心灵沟通者的身份进入课堂,和学生进行沟通对话,进行心灵的交流。
4.2 注重情感因素,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该由浅入深,慢慢引导,同时给学生更多自由的空间,给予同学们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在这点上想要做好,教师就需要花费很大工夫,在备课时做足文章,合理安排。
教师进入教室时,就要有良好的情感状态和愉悦的心情,在良好的精神状态的基础上,教师思路会更加清晰,思维会更加敏捷,语言表达更加抑扬顿挫,更充分到位,表情也会随之丰富而自然。学生在这种情绪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就会对教师有一种亲切的信任感,听课的时候就会表现得轻松愉快,对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提高,这样师生默契融洽,就会形成轻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气氛。比如在读教材中每一段小故事时都要饱含情感,思考部分交给学生自由发挥,目的在于让学生独立说出自己的收获和感悟。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可以积极参与讨论,踊跃发言,积极说出自己的看法,最后教师进行总结概括,依此形成较为完整的答案。为了解学生对课上授课内容的掌握程度,教师应在课下深入了解学生,课余时间多和学生谈心聊天,了解学生的不足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了解学生在《人际沟通与礼仪》课程学习中的心态并对出现的问题对症下药。
4.3 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合理实施渗透
渗透式教学的特点在于它的用时较短但是启发性高。每次渗透的时间不宜超过五分钟,以免本末倒置,而且应该多采用提出实际问题、引用名人事例等方式吸引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而非“说教式”的灌输一些死板的伦理道德标准。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称之为‘教育’的一切,正是在人身上再现自己的一种伟大的创造。”教师如果自身具备较高的人际沟通与人文修养,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逐渐会有所体悟,并向教师学习,向着高尚的方向前行;如果教师内心并不以人文精神为中心,也缺少人际沟通与礼仪,只是单纯地平淡无味,甚至略带嘲讽地讲一些道理,就会带来相反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风格、言谈举止都会影响到渗透性教学的实际效果。
4.4 教会学生通过自我训练法来提高“心理素质”
让学生对自己每天的状态进行客观的评价,不能过分自大也不能过分自卑,可以参考古人的一种方式:吾日三省吾身。要反省的是今天在一些事情上的做法是否正确,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每天暗示自己要抛弃自卑、肯定自己、克制自己、适当发泄。同时要告知学生: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对很多事情我们可能会感到不满,会对某人有很大不满,大多数人都有因为一点小事就想杀人的想法,有的人仅仅是想,但有的人却行动了。现在互联网很发达,类似于因为一点小事而闹出了大动静的报道不少,造成这种错误的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很好的克制自己。
5 总结
高职学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应该在进行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高度重视人际沟通与礼仪的教育在人际沟通与礼仪教学中渗透对“心理素质”的认知。良好的心理素质使高职学生除了具有良好的基础知识外,还使其具备良好稳定的心态和人文科学知识,从而能真正认识人、理解他人和关怀他人。要想更好地在人际沟通与礼仪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教师还应该提升综合素质,更新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利用各个教学环节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渗透,不断提升高职学生人文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