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核医学诊疗的辐射防护与安全

2022-01-01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核医学医学科放射性

辛 愿

(湖北科技学院 湖北·咸宁 437000)

0 前言

临床核医学是基于核技术与基础医学、生命科学延伸出的综合性学科,其主要作用是通过放射性核素来对疾病在进行诊疗。核医学诊疗技术具有显像和治疗两大作用。核医学诊断能够通过放射性药物的代谢状况差异来显示不同器官及病变组织结构,这种技术在肿瘤的早期诊断、肿瘤良恶性病变、定位病灶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核医学治疗的作用机制是利用放射性核素释放出的 与 射线的生物效能,让特异性富集放射性核素的病变部位接受辐射,进而实现疾病的治疗。需要注意的是,不管是诊断还是治疗过程,核医学诊疗技术均会使用对人体有一定侵害性的放射性核素。相关医务人员在放射性核素的保存、运输、使用过程中难免会与其有所接触,故如何保障其人身安全成为了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

1 核医学科辐射防护存在的安全问题

1.1 核医学科的建设与管理不足

由于我国核医学科的发展时间较短,早期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不完善,因此容易出现制度与实际情况不兼容的问题。这个问题具体表现在核医学科管理制度不健全以及选址布局不合理这两个方面。大多数医院的核医学科出现时间晚于医院建设时间,加之医院在设计之初通常并未预先评估核医学科的工作机制与流程,最终导致科室的平面布局出现缺乏功能用房、缺乏警示标识、分区不明显、放射性废物排放路径不规范、相关人员行进轨迹交叉等诸多问题。

1.2 辐射防护设备及监测管理不完善

据各地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核医学科主要存在以下几点:第一,个人防护设备不足、防护用品质检合格率低的问题;第二,部分医院的管理制度与监管制度不够完善,与医院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出入,进而导致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人员落实不到位、医务人员权责不明确、医务人员健康管理意识缺失等问题;第三,房屋老旧,设备未能及时检修与保养,更新速度慢,进而导致科室的屏蔽效果下降。

1.3 医务人员辐射防护意识薄弱

虽然我国围绕核医学科的工作开展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医学界也对此制定了一系列的规范和限值,但受医务人员个人防护意识的影响,各医院的制度贯彻情况参差不齐。有研究显示学历与医务人员辐射防护意识呈正相关,回看我国核医学科从业人员,本科生占据了较大比重,故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类不规范现象,例如操作流程错漏、防护用品不合理使用、个人剂量器佩戴随意等。此外,许多核医学科医务人员在长期的特殊工作环境下也容易出现一些心理健康问题,这类问题较少得到重视。

1.4 放射性医疗废弃物处理不规范

尽管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具体标准来指导核医学科的医疗废弃物处理,但由于放射科医疗废弃物管理认知不足、放射性废物分类缺乏统一标准、缺少解控短半衰期放射性废物的法律专章等因素,导致放射性医疗废弃物处理的具体实施上仍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废弃物存放期限缺乏有效管理,导致存储成本提高等。

2 核医学科辐射防护策略

2.1 科学布局核医学科

医院在设立核医学科之初则应当聘请相关专业人员来科学设计科室布局。同时,由于核医学诊疗技术所应用的医疗设备通常属大型设备,因此在设计时需充分考虑建筑地面的承重能力和重量偏差,并对墙壁加装铅板。如若现有建筑不适合开展核医学诊疗,那么应为其单独选址建设,将保障建筑质量与人员安全放在首位。

核医学科的布局可分为两大模块,即放射性工作区与非放射性工作区。放射性工作区应设置药物制备分装室、注射室、注射后问诊室、SPECT(-CT)操作室、SPECT(-CT)扫描室、放射性废物暂存库、专用卫生间、衰变池、患者出口、放射性保洁间等。上述区域需配置相关设施以避免辐射残留,例如药物分装室可配备分装防护通风橱、自动分装设备以及防护观察窗或远程视频系统等;衰变池需要配备多个衰变池或罐用以轮流替换,保证衰变池中活度衰变降低至可排放标准后才能排入医院的公共污水管道内。此外,每个区域均应粘贴醒目标识,以便引导相关人员行经,同时还应在容易出现路线交叉的区域安排专人监管。非放射性区域则无需辐射防护,以功能模块作为分区原则,主要可分为患者入口、预约登记室、问诊室、报告室、读片室、医务人员办公室、非放射保洁间、医务人员通道等。

2.2 加强核医学科管理制度

在核医学科进行诊疗的患者也属于一类开放型的放射性污染源,因此科室在接待这类患者时应当加强其就诊路线的引导,严格处理其产生的废物废液与放射性废弃物,并且建立完善的制度来监督、管理该项问题。例如,可建设预约治疗平台,将患者进行集中诊疗,从而降低患者之间交叉污染的风险。在对患者进行核素检查时则可遵循以下路径:预约—订购或制备放射性药物—使用放射性药物对患者进行诊疗—让患者候诊—上机显像。在管理放射源存放时应当做到专人专管,集中存放并张贴醒目标识;出入库必须双人操作,做好登记,定期检测核医学科各区域的辐射强度,一旦发现超标则立即按照风险预警流程层层上报。

2.3 提高医务人员规范操作及防护意识

核医学科医务人员必须具备两点素质,第一是认真学习国家放射防护的相关法规,努力提高个人业务水平,严格遵循患者指征来设定诊疗剂量;第二是加强防护意识,提高个人道德水平与伦理认知,最大程度保护自身与患者的人身安全。首先,核医学科需做好预防性管理,建立完善的放射医务人员培训制度,并设置专人进行日常监管,例如随机考核医务人员放射防护知识以及是否佩戴个人辐射剂量计等。核医学科医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应当严格执行防护规程,按规定穿戴防护服、射线防护围脖、射线防护帽以及防护乳腺与性腺的护具。在面对患者时,医务人员应尽可能减少与患者的正面接触时间,在患者就诊前就应当将注意事项完整告知,避免与患者反复交叉接触;需要患者进行操作配合时,应当在诊疗室外指导;除了自身佩戴防护用品外,还需对患者进行完整的逐项指导,让患者正确佩戴个人防护设备,降低非诊疗部位的损伤风险。

2.4 加强核医学诊疗患者的安全管理

此外,核医学科患者是一种开放型放射性污染源,相较于不具有医疗照射受益的医务人员,患者进行核医学检查的正当性判定更为复杂。对此,核医学科应基于医学伦理学精神,制定相关标准,让医师进行在充分掌握患者个人临床信息的基础上权衡临床收益与辐射损伤,进而对患者做出个体化的判断,最终保证辐射剂量与图像质量达到最优的平衡。其中,核医学科医师可通过以下措施来提高患者的辐射防护效果:第一,根据患者体质、病理条件以及是否为特殊对象(如体弱者、幼儿、特殊疾病者等)等具体情况给予放射性活度剂量调整。第二,针对辐射敏感人群(如儿童)须采用延长采集时间、缩短探头与身体距离等方法来提高采集参数质量,前者能增加信号采集总量,后者能提高单位时间信号采集率,两者均可在较低药物剂量下确保图像质量。此外,患者在接受PET/CT等多模态显像时其辐射量超过50%来自CT,所以需在采集部位选择适宜的CT采集参数,以此减少总的辐射剂量。若CT在当次诊疗中只用作PET信号的定位,而非定性或定量,则可以稍微降低CT的采集条件和图像质量,借此减少PET/CT的总辐射剂量。第三,对于使用水溶性放射性药物的患者,应当鼓励其饮水,从而通过排尿的方式促进药物经肾脏排泄;对于使用脂溶性放射性药物的患者则应嘱咐其食用高脂食物。第四,遵循医学伦理学原则,充分保障患者的知情权,在对患者进行诊疗前核医学相关医务人员应当耐心详细地进行宣教与沟通,让患者了解核医学诊疗的医疗受益和辐射的潜在风险,借此最大程度上消除患者的恐慌情绪,提高其知晓度,让患者在后续诊疗过程中依从性更高,避免医患冲突。

3 结语

核医学诊疗技术在未来会有更多的应用,尽管我国在核医学学科方面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由于我国核医学学科起步相对较晚,相关制度及配套制度还不够系统化、精细化,因此在实际监督管理过程中逐步出现了血多问题,影响了核医学的持续发展与临床医务人员的人身安全。对此,核医学科应当充分考虑现下的问题,改善核医学科布局选址问题,健全相关制度及配套设施,强化医务人员的防护意识与道德素养,为核医学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核医学医学科放射性
居里夫人发现放射性
“互联网+CBL”模式在核医学规培中的创新应用效果研究
核医学科的放射防护及护理管理研究
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超声医学科
全国核医学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分析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核医学科简介
放射性家族个性有不同 十面埋“辐”你知多少
核医学与超声检查对亚急性甲状腺炎的诊断价值
提高重症医学科床头抬高合格率
来自放射性的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