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教型生态农庄规划设计研究

2022-01-01罗芷苓陆新文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科教农庄农业

罗芷苓 陆新文

(安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安徽·合肥 230036)

1 研究背景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学术界明确提出了生态农业的概念,解释了生态农业的基本原理并且启动了生态农业的开发试点项目,标志着我国生态农业的起步。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与推广,生态农业从无到有,由少及多,影响不断扩大。

科教型生态农庄在传统的生态农庄的基础上另辟蹊径,将传统农庄改造成一个新型生态科教基地,引入生化以及相关学科的实验教学活动,既可以满足大学生对科研和实验的需求,又可以作为中小学生的拓展学习基地。与生化相关学科的实验和农业科普是我国科普事业的重要环节,不仅关系到科教兴国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学生的科研和实践能力以及新时期现代化农业的推广。这种将新型的科研教育、农业科普与传统的生态农业结合,双管齐下的方式有望大大吸引客户,增强竞争力,同时也可以打造乡村振兴下的农业新业态。

2 科教型生态农庄规划发展的必要性

2.1 教育需求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进程的推进,我国会更加聚焦于人才教育问题,着重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科研实验能力。然而现阶段我国的生化实验类教学当中仍存在教学手段单一、学生动手次数少等问题,实验仅仅是老师对实验原理和步骤及其相关注意事项的讲解演示,学生大多只能观摩,不能实操,造成学生眼高手低,动手能力与理论知识储备不匹配。这种轻实践、重理论的教学培养方式不仅抑制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创新能力,也不利于教育规划中的全面发展。教育行业迫切需要有实验和实践基地来培养学生的科研和动手能力。科教型生态农庄拥有专门的农作物解剖实验室、基因药剂研发区、新植株嫁接培育试验田,为各大高校培养创新性人才、满足社会需要提供极大便利。

2.2 生活品质需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业逐步推进以来,人民收入与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工薪收入的提高为居民追求更高生活品质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问题,渴望更加绿色、更加让人放心的农业产品,一些出自生态农庄的有机绿色果蔬满足了人们对于生活品质的需求。在这个前提下,传统农业很难更好地应对市场的诉求,而生态农业的基础就是对传统农业的继承和改造,运用科学理论和更优秀的管理方式将农业和生态环保有机结合,产品不仅质量过硬,还更加绿色无公害,更能满足当前市场需求。

2.3 心理需求

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过快的生活节奏有时会使居民心理上疲于应付,转而将目光至周边环境优美宁静的田园地区。在生态农庄这个惬意的环境里,居民可以将数之不尽的工作任务暂时放下,尽情享受宁静缓慢的田园生活。同时,科教型生态农庄的最大特色——为教育研究活动专门提供的实验室、试验田与专业技术指导人员,也大大满足了生化、农学等拥有好奇心的专业人才研究植株培育的需求。

2.4 政策需求

十九大提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特色农业等富民兴村产业。另一方面,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和“科教兴国”的推进,我国全面落实“德智体美劳”的教育方针,纠正片面的人才评价标准,促使现行教育供给制度在多方面做出深层次的改革创新。在教育方针表述中,将“劳”赋予了与“德智体美”同等重要的价值。科教型生态农庄作为以科研教育服务和农业科普为主要特色的生态农庄,符合政策走向。

3 科教型生态农庄规划设计的注意事项

3.1 遵循生态、自然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农庄应采用桑基鱼塘和稻虾共作等绿色循环养殖方式,保证农产品的绿色环保。生态农庄应采用现代农业技术,力求在不影响生态循环过程的情况下解决废弃物资源再利用、产业结构优化、节约农业资源、提高产出效果等问题。同时,农庄自发为每人配备环保袋,致力于达到零白色废料。

3.2 在提供多样化服务的同时突出核心特色

科教型生态农庄在进行规划时要以“科研创新、绿色生产、造福社会”为宗旨,致力于打造“学习、生态、农旅”三位一体的田园经济文化示范区。在为游客带来丰富体验的同时,要突出科教型生态农庄的核心特色——教育性,科教型生态农庄作为一个新型的生态农庄教学基地必须尽可能满足高校学生对生物化学等相关专业的实验需求,积极培养学生创造创新和实验操作能力。

3.3 加强与各高校或机构的沟通与合作

科教型生态农庄应及时与高校或机构进行沟通,在了解其需求后,再对生态农庄教育基地的布局与设备购买进行规划。将生态农庄作为教育机构的实验研究基地,把教育机构培养成长期的客户,同时,通过它们的影响力对生态农庄进行宣传。

4 科教型生态农庄功能分区规划

4.1 教育农园

4.1.1 实验基地

教育农园下设生化农及相关学科的教学和试验田、植株解剖实验室、生物药剂研发区、农务操作区,在开展相关理论课程的同时,带领学生们进行实验室实观实操和实物培育,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和科研能力。随着一些高校提出“学生+实验员”模式,鼓励学生大胆结合所学理论设计实验,但由于条件所限,这种模式并未普及大众,学生在校参与的实验课大多是以老师讲解为重,照本宣科,却缺少实验探索精神,一味追求结果,忽略过程。相关实验课程是培养人才实际操作能力与批判性思维的重要一环,在校大学生或对此感兴趣的社会人士可以充分享受这个开放性平台提供的便利。

4.1.2 科研夏令营

针对于生化感兴趣和有需要的同学在暑期展开集体培训,老师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给出不同的课题,并带领其进行研究。科研项目包括户外和室内两个部分,户外项目包括植物群落的数量特征、太阳辐射测定、有机无机肥配施对麦玉轮作产量品质的影响等相关研究;室内项目有土壤有机质及田间持水量测定、果实内有机酸含量测定等。在跟随基地老师的实验过程中,学习相关知识,教学相长,不断尝试,实践出真知。在此过程中可以让学员们熟悉实验室操作流程,激发学员们对科研的兴趣有利于锻炼其学习积极性、自主性以及开放性研究思维的形成,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4.1.3 农业科普

通过在教育基地的集中培训和学习,推进农业科普工作,丰富人们的农业知识和技能。在教育农园里,学员能够在学习自然知识的同时感受到乡土农业的艺术。农业科普项目的推行与设想是基于中国当代居民对农业及其相关科普知识所知甚少。通过对有兴趣的农业从业人员进行培训教育,教授科学种田技术,可以集中推广循环农业、精准农业、有机农业的应用,提高剩余劳动力素质,带领农民致富,缓解农业劳动力资源开发问题,共同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共同致富。

4.2 观光农园

4.2.1 休闲旅游观光

科教型生态农庄内开辟了特色果园、菜园、花圃等,游客们可以利用园区的农产品进行插花、编织、压花、植物雕刻等创造活动,通过这些可以大大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审美和自身魅力,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4.2.2 中小学生户外活动基地

农庄可以作为中小学生春秋游等活动提供场所。通过农庄导游知识讲解,利用实验室现有设备,带领学员参与到实践研究中,诸如,农业废弃物资源再利用,土壤分析与水质测定等相关,开展以生态农业为特色的实践活动,丰富学生们的课外生活。

4.3 养殖农园

4.3.1 农作物种植与输出

科教型生态农庄采用“桑基鱼塘”和“虾稻互作”等绿色循环养殖方式,种植农作物、畜牧养殖。同时,生态农庄利用“互联网+农庄”,将农庄产品进行整合,用互联网平台去经营,拓宽了农庄的销售渠道,提高了农庄的盈利能力。

4.3.2 顾客种植基地的租赁与管理

生态农庄划分出一个专门的顾客养殖基地,顾客可以在农庄里种植蔬菜,闲暇时间打理,其余时间委托农庄负责,生态农庄通过顾客种植基地的出租赚取租赁收入。

5 商业模式

科教型生态农庄采取“商育旅三链”商业模式,以教学科研和旅游开发为起点,借助线下、网络媒体等进行宣传,采用产业链整合和景区、农庄、村庄的联动模式,倾情打造三位一体的生态农庄,将传统果品产地变成了科研教学基地和旅游地。通过开展免费生化相关学科的实验课试听、农业科普和旅游观光活动,展示生态农庄的教育科研等特色产业和其他附属活动,从而来提高知名度。通过开展相关课程教学、科研夏令营、土地租赁和农产品销售等活动来赚取收入。

6 市场前景

近年来我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实施力度不断加大,国家越来越重视高新人才培养,在科研教育领域投入逐年显著增长。从我国发展情况来看,我国教育规模与受教育基数不断增大,这也意味着创新型实践人才培养基数的增长,为科教型生态农庄提供了巨大的消费群体。另一方面,在中央大力提倡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政策背景下,科教型生态农庄顺应目前的农业农村产业发展方向,前景乐观。

7 结论

科教型生态农庄在坚持可持续发展模式,推进清洁生产,研究新的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同时,针对学生群体提供科教服务,让“象牙塔”里的学生更好地与黄土地里的农产品紧密联系,带动学生的实践之风。针对大众进行农业科普,让人民群众在参观中学习,在实践中体会,帮助那些缺乏农业科学知识的农民更好更直接的掌握相关的知识。“商育旅”齐头并进,在促进自身的发展的同时,为我国教育改革事业和农业现代化进程添砖加瓦。

猜你喜欢

科教农庄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科教导刊》征稿函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科教之窗
科教之窗
“魔幻农庄”崩盘 卷走玩家2亿元
科教之窗
休闲农庄的“2.0 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