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重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工作路径
2022-01-01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代弋任泽峰
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 代弋,任泽峰
在世界经济与科技飞速发展的同时,世界也在接受着大自然的巨大挑战。重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在时间上具有突发性、对人类生命健康具有巨大危害性、产生原因和传播途径也具有不确定性,在全世界都造成了一定的恐慌和负能量。笔者身为高校思政工作者,在重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防控期间不断地思考如何有效地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这个问题和思考,是对大学生道德发展、身心健康等成长状况起到直接影响作用的。
一、重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的特点及给大学生带来的影响
重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的根本特点是突发性、不确定性、危害严重性,是所有应急突发事件的基本特征。新冠病毒对于世界、中国都属于新生问题和事物,骤然发生必然会引起社会的措手不及,同时也会扰乱社会发展,严重影响稳定的社会环境和秩序。大学生的行为是社会因素、社会环境、个体生理和心理作用的表现。根据基本特点,大学生作为社会中思维最活跃的群体,他们的思想意识、心理意识、行为方式、生活态度和价值观也会受到影响而发生改变。
二、重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下的大学生思政教育价值和意义
(一)增强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认同感
中国在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这样的重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之下,展现出了强大的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增强了中华儿女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鼓舞和激励了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热情和对国家、对民族的认同感。第一,增强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感。“坚持党的领导,集中力量办大事。”在这场史无前例的事件中得到了最有说服力的验证。党的领导是取得全面胜利的坚强保障,是中国的制度优势[1]。中国人民在这一场艰苦的战斗中,深刻地感受到,如果没有社会主义制度发挥的优越性,没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就没有我国在这场重要战斗中的全面胜利。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优越性和胜利成果,才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同感得以增强。第二,增强了对执政党的认同感。在新冠肺炎爆发之后,党中央一声令下,举国上下第一时间行动起来,中国速度震惊世界,医护工作人员、人民解放军、社区志愿者等条条战线都时刻保持着高速运转、科学统筹都彰显出了中国共产党在应急突发事件之下的出色执政能力。
(二)提升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
在重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下,我国不断涌现出来的“中国精神”“中国速度”都激发了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提升了青年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大学生是“懵懂的”“不懂事的”、毫无社会经验的一个群体。在亲身经历过这一重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之后,大学生快速地成熟为对国家、对社会、对自我人生更有感悟的一代青年。每一位大学生都亲身经历了这一场重大应急突发事件,防控工作中的一个个感人的事迹、一个个现代社会的英雄,都能引起大学生的感情共鸣,并且能在这样的感情共鸣之下唤醒自己,立志学习,为祖国而学。主要有以下几点体现:首先,大学生在亲身经历之后对抗疫英雄的崇拜和尊敬,已经远超于曾经崇拜的明星。钟南山、张文宏、李兰娟等专家和医护工作者,甚至千千万万无名英雄都已经成为大学生心目中最值得崇拜的明星。其次,个人主义到集体主义的转变和提升。大学生大多以个人主义为中心,集体意识不强,甚至有些大学生认为集体主义与自己毫不相干。在重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发生之后,医护工作人员、人民解放军、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等都在第一线抗击疫情,在最危险的时间和地点舍弃小我,做最美逆行者。正是因此这样的舍小我顾大家的感人事迹,使大学生在个人主义向集体主义发生了转变和提升。最后,增强了大学生对大自然的敬畏感。一场突如其来的重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让大学生意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必要性,意识到敬畏大自然和保护环境势在必行。面对传染性极强的病毒,大家已经开始思考和探索在日常的生活和交往中规避风险、战胜疫情的有效办法和途径。高校思政教师要将这些真实的素材充分地利用起来,通过大学生思政课程、大学生思政实践启发大学生的重点关注生态问题。
三、重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为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开拓新境界
(一)重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下应创新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主体
在这样的重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之下,举国上下为防控工作做着自己的一份努力。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应该利用这个契机,找到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切入点对教育主体开展创新活动,使得大学生摆脱传统高校思政教育的被动和局限性,让大学生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主体。创新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主体,引导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开展自我思考和自我教育,不仅可以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实际效益,还能将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形式多样化。
(二)重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下应积极创新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教学方式
全国高校都在响应国家的号召,居家上班、上课,取消了线下教学,开展了线上教学,这是一种教学方式上的改变,也正是大学生思政教育教学方式多样性的一种革新。在这种大环境下,教师除了要积极响应国家“停课不停学”的号召,还要深度思考如何在这种新型教学方式上“离校不离教”,更要快速地适应这种教学方式和找寻到更适合的授课办法。线上课堂和线下课堂的最大区别是课堂互动性较差,无法面对面授课,教师无法观察学生的课堂反应和接受程度,特别是思政教育这类较为理论性的课程,教师应该积极思考教学方式的创新办法,来解决和应对线上教学的弊端。
传统高校思政教育大多都是灌输性教学,在重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可通过疫情防控中跟每一位学生相关的经历和故事来渗透思政教育内容、创新教学方式,从教师讲课到师生一起讲课。
思政教育是理论性教育,较为抽象,在重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这样的契机下,可通过更生动的方式来创新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教学方式,让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更生动、更形象地走近学生、走进学生。在理论教学中穿插纪录片、主题片等视频、音频教学方式,即可完成大学生思政教育教学方式的一种创新。疫情主题的纪录片和主题片能达到师生的感情共鸣,更能生动地完成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教学目的,达到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教学效果。
(三)重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下应着力优化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内容
在教育教学中,要想获得较为理想的教育效果,必须保障教育的时效性,思想政治教育尤为如此[2]。高校思政教育的主要内容集中在爱国主义教育、专业思想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形势与政策教育等等。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一些思政教师往往并未做到与时俱进地更新教学方案和教学内容,这也是导致长期以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被动和死板的主要原因之一。这类长期使用的教学方案和教学内容通常是以给学生灌输大量抽象的理论知识为主。这些理论知识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可以引导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但是纯理论的知识和内容相对来说较为枯燥沉闷,很难激发大学生对这类知识的学习兴趣。在重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之下,高校思政教师可以在教授思政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穿插一些最新的时事政治新闻、视频音频、师生的亲身经历等教学内容。一方面,这些内容均来源于大学生身边的生活,取材容易,并且能够引发大学生的共鸣,使得枯燥沉闷的理论知识更容易理解和感悟。另一方面,这类内容可以提升思政教育内容的感染力,并且与理论知识的教学相结合,可以对相关理论知识进行充分的佐证,增加学生对理论知识的信服度。通过生动的案例和鲜活的逆行故事,对大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民族自豪感教育等等,教学成果会相较于传统教材和内容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
(四)重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下应大力关注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课后延续
首先,在重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之下,高校思政教师除了做好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之外,还应该大力关注思政课堂之后的延续,要利用重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这一契机,着手掌握和处理大学生可能会遇到和面临的应急焦虑心理情况。在应急事件的心理教育上,高校思政教师的角色是提供相关指导,帮助学生正确面对重大应急事件,调整应对心态,应积极面对困难、学习和生活,并且着重加强生命教育。
关注思政教育课后延续的途径包含:积极搭建学生沟通平台、家校互动等方式。高校思政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积极、有效地搭建多层次的学生沟通平台。例如大学生各类社团、党团支部、班集体等层面。教师应该利用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等骨干学生力量完成学生沟通平台上的各种主题思想教育活动,就更好地发挥大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和相互鼓励的力量,正确地引导舆论方向,不信谣不传谣,坚定彻底战胜重大疫情的信心和决心。
其次,在重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不仅仅是高校内的思想教育工作,更需要学校与家长间的互相配合、互相理解、互相沟通,这样既可以保证日常思政教育不放松,又可以为高校思政教育奠定坚实基础。
四、结语
在重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下,高校思政教师应该抓住机会、立足实际、克服困难做好教学的创新实践工作。面对突如其来的困难,高校思政教师更要积极创新教学方式和内容,应利用真人真事和身边事来优化教育方式和内容,使传统思政教育摆脱刻板、增强时效性。高校思政教师更要积极地让学生真正参与到高校思政教育中,推动教学质量的改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