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及实施路
2022-01-01辽宁省灯塔市财政服务中心白崇昆
辽宁省灯塔市财政服务中心 白崇昆
党的相关会议指出要积极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发展,而财政属于乡村振兴的主要保障,应当从农业生产的角度分析当前乡村振兴的战略及阻碍,从而从现实发展角度出发,充分发挥财政的职能,为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奠定良好基础。就目前乡村振兴战略来看,在执行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要从多个角度采取有效策略,进一步实现财政支持乡村振兴。
一、财政支持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
要想实现乡村振兴,就要凝聚多方力量,通过构建系统的管理体制来实现[1]。财政能够连接政治与社会,反映出市场与当地政府之间的关系,从而在生态经济等多个领域来分析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因此财政在乡村振兴中具有重要意义,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
(一)财政支持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
从财政支持的政策性和工具性出发,目前这种手段主要包括税收补贴等多项收入,而财政能够通过财政支出为乡村振兴提供资金需求,也能够为政府制定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物质保障,从而体现出了财政资质的政策性。所以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要进一步强化财政的作用,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力度,整合各项资金,完善乡村振兴财政管理制度,进而解决三农问题,优化资金及资源配置。我国相关乡村振兴管理战略指出要确保财政向农村的投入,通过建立完整的资金投入保障机制,尽全力将财政向三农倾斜,从而确保城乡的同步发展,也能够实现财政投入与乡村振兴同步开展。
(二)财政支持为乡村振兴提供基础制度保障
由于财政涉及到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也涉及到财力保障制度及农村基础服务制度,这是乡村振兴的必然方向,也是乡村振兴的根本制度。财政应当及时划清政府与市场的分界线,通过运用市场与政府的两种发展机制来推动乡村振兴,同时也要积极创新现有的财政管理制度,进一步为乡村振兴提供制度保障[2]。应当及时构建科学完整的财务框架,完善当前的基本公共服务,切实提高农村基本发展水平。另外也要积极推动社会资源及社会利益的财政制度化,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因此要想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就应当积极推进现代化财政制度的改革,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制度的创新,在一定程度上为乡村振兴提供财产保障。
(三)财政支持是乡村振兴治理的重要支柱
财政是国家开展管理工作的重要支柱,其政治性和功能性显而易见,因此在乡村振兴及治理过程中,要积极扩大财政的影响力,为乡村振兴奠定良好基础。在乡村振兴治理过程中,其主要主体就是培育发展各项要素,而财政在治理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我国本就处于社会经济转型阶段,而乡村振兴也面临着利益分化等多项挑战,所以需要通过财政来化解当前乡村振兴治理过程中的矛盾,实现利益的整合。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财政不仅能够为乡村投入资金,也能够起到价值引导及治理建设的重要作用。因此要想充分发挥财政的价值,实现经济社会的整合,就应当积极推动各领域的体制改革,构建激励相容管理机制,化解改革过程中的经济利益纠纷,形成多元化的乡村治理格局[3]。
二、财政支持乡村振兴的障碍分析
(一)难以满足当前三农的发展需求
近年来我国财政收支始终保持正增长状态,但是针对目前的三农问题仍然难以满足实际需求。这是由于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下,经济下行和供给侧结构改革带来的财政收入并不客观,而且由于收支矛盾导致未来财政支农难以得到保障。此外,由于三农需要的资金量巨大,单纯依靠财政支出难以满足当前三农的资金需求。
(二)财政资金缺乏科学的整合制度
针对当前财政支出来看,支持乡村振兴的财政资金一般来源于多个管理部门,其中包括农业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等部门,存在资金较为分散的情况。在乡村振兴中,农业支出、扶贫支出以及乡村改革支出等多个项目难免出现重复的情况,而且支出的项目内容大致相同。由于当前财政支出资金管理体制存在一定的缺陷,各项制度的分割导致乡村振兴资金的投入难以形成制度合力,而且在投入财政支农资金时,很容易出现资金监管不到位或者资金被挪用的情况,从而导致财政支农资金去向不明[4]。另外,缺少对财政资金支出的考评机制,使得资金的实际使用方向及使用效率难以得到保证。
(三)财政支持忽略了财政治理作用
目前乡村振兴资金投入更重视农业的发展,而且将农业的生产量及生产效率作为根本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乡村的多元化发展,也没有针对乡村治理的结构完善相关的机制。向上代理型的结构导致乡村自我治理能力降低,由于缺乏相应的机制管理导致财政资源的公共性得不到保障,使得农村社会分化逐渐加剧,无论是何种制度在乡村内部都难以得到维持。因此,财政在加大对乡村的资金投入外,也应充分发挥自身的财产治理作用,通过培育治理主体来构建一个多元化的乡村发展格局,从而推动乡村治理工作的有效进行,解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矛盾,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乡村振兴的制度成本。
三、财政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及策略
(一)践行以人为本发展理念,凸显政策的人文关怀
首先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应当注重乡村居民的实际需求,并不断完善乡村内部的基础设施[5]。地方政府在推动乡村振兴过程中更注重外观的建设,没有充分考虑当地居民的实际需求,从而很难凸显乡村地区的特点。由于在建设过程中更重视硬件设施的投入,对居民的资金投入少之又少,即使资金投入总量较大,也难以取得良好的振兴结果。所以在财政支持乡村振兴时,应当重视人类的需求,满足乡村居民的生存需要,并针对其实际生活不断完善基础的社会保障,政府部门也要进一步落实各项社会保障制度,推动乡村振兴。而政府部门在投入硬件设施时,也应当尽量降低同类硬件设施的投入,进一步彰显出乡村的特点,而且基础设施要从人们的需求出发,确保为村民提供更加贴切的服务。
其次,实现乡村振兴要进一步凸显人的地位,各级政府可以通过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来推动乡村振兴。可以通过开展农民职业培训活动、促进科技人才下乡支教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综合素养。也应当加大对农村教育的资金投入,既包括硬件设施的投入,也包括教师资源的投入,确保农村教师基本收入得到保障,也要为乡村教师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进一步吸引更多的教师投入到农村教学中。
(二)坚持各级政府的指导,彰显市场的价值及作用
政府在乡村振兴中要积极凸显自身的作用,结合乡村振兴的各项内容,减少对乡村振兴的干扰。政府要利用自身的指导作用,在推动乡村振兴过程中,为其制定相关规划,设置合理的评估制度,以此来提高乡村振兴的管理水平,也要为乡村振兴提供一个公平的发展环境。与此同时,要设置财政投入的保障机制,为资金的使用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使得农村各项发展能够获得较多的公共资源,而政府也要消除市场失灵的情况,为农村生产提供良好服务,给予农民更加可靠的社会保障,不断完善优惠政策,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此外也要根据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的发展状态,完善现有的市场机制,保证乡村振兴战略符合市场的发展规律,进一步突出市场的价值及作用。
(三)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强化振兴政策的制度供给
首先,应当积极明确各级政府针对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相关制度,并理顺各级政府之间的关系,不断增强基层政府的财政投入,提高基层政府的综合管理能力,并以此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基层政府的服务能力,通过责任划分等多项管理制度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进一步强化财政的再分配职能,缩小城乡人均收入的差距,不断优化城乡发展格局,为乡村贫穷地区提供基本保障,也要为贫困人口及弱势群体提供针对性地保护政策。
其次,要积极完善城乡教育发展的相关机制,进一步落实义务教育的基本政策,着力于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及质量。建立健全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完善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落实治病就医等多项医疗制度[6]。同时也可以提高农村居民的基础养老金,构建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着力于提高农村基本保障水平。
最后,要积极完善农村创业体制、农村集体资产的转移,通过推行农垦体制改革来建立健全城乡的利益补偿机制,让农民能够共同分享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结合当前城乡户籍制度的改革情况,积极推动城镇服务覆盖农村进城务工人员,使得农业转移人口能够获得同等的保障制度,同时也要实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积极完善农村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挂钩政策,从而为农村人员提供最佳的保护机制,进一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推动乡村振兴的有效落实,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财政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完善的乡村财政管理制度能进一步落实相应的保障政策,让农村居民能够积极投入到社会生产中,有效解决农村三农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