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
2022-01-01秦姝婧江苏省盱眙县第二中学七
◎秦姝婧·江苏省盱眙县第二中学七(4)班
我站在高处,时常眺望故乡的那条大河。
对于河流,我处于一种高度的敬慕或是依恋的状态。淮水安澜,大河有她的诠释。从天际湛蓝到夜色凝重,从背枕山河到陌上花开,大河以最平凡的姿态浅浅漫游,不问朝夕,无关风月。人们熟悉了她的悠然、她的沉默,而当她的柔波拂过河岸,便更无人窥视到那宁静背后的深邃,深邃背后的深情。灯火阑珊,大河不语,唯以母亲的温柔抚慰着两岸熟睡的孩子。
我也是大河的孩子。
故乡坐落在大河的对岸,那里存放着一个少年带不走的回忆。祖母起得很早。后院的墙头倚着一棵桃树,树下的那口古井是祖母的早客。揭开井盖,清亮的水光如月的银辉在朦胧的细雾中闪烁。祖母踩着井边的三碎石,把木桶系上粗麻搓成的井绳缓缓抛入水中。抖动井绳,木桶横卧在水中打着弯儿,咕嘟咕嘟地冒着水泡。水桶无须装满,估摸着灌入大半桶,祖母把井绳向上猛地一拽,接着便是像拔河一样抽绳子。拉一把就在手掌上加一道结,这样井绳不抖,水不会洒,大半桶拎上来仍是大半桶。这是祖母的哲学。
半瓢儿舀着井水盛入古铜色的水缸。水滴跟随轻快的旋律,演奏着专属村庄的晨歌。“井水脆。”祖母常这样说。我看她佝偻着身子,一瓢水在空中扬过,便滋润了一列菜畦。一瓢水,一列菜,一桶水,一个园。祖母从不轻易浪费任意一滴水,“越省越有”是她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她不是天生的哲学家,可生活的每一处学问都少不了她的“金句”,祖母手中流过的每一滴水都是鲜活的。
庄稼人的生活从未离开过土地,祖母当然不例外。大河的甘露在秧田纵横,在骄阳下闪烁着银光。秧苗汇成绿色的汪洋,漫过点点消逝的麦浪,涌上湛蓝的天际。金银蓝绿,这浑然天成的琉璃之色在天地间晕染、渗透、奔流。
祖母套上长靴,拉着样绳走进秧田。宽大的手掌握着娇翠的秧苗,一弯腰就种下了一个生命。汗水从她斑白的鬓间流过,脸颊的皱纹若隐若现。几十年的劳作使祖母清楚地认识到作为农民的责任,疲倦只是季节性的暂时,耕耘才是一辈子的永恒。望着广无边际的秧田,祖母陷入沉思。她仿佛看见另一片金色的汪洋迎面涌来,那是秋风捎来的佳音,大地的恩典。
四季轮回,宣告着自然的主权;光阴流转,抚平了时间的棱角。在无数个清闲与忙碌的日子里,故乡渐渐地变老。它像一张再也卖不出去的旧报纸,在晚风中颤巍巍地唱着岁月的歌,飘扬在空空荡荡的旷野上……
多年以后,当祖母背倚着门框,重复着那些老掉牙的故事,我才发觉,她的背影里从不缺少大河的影子。井水的脆,秧苗的绿,都是大河给予的馈赠。在淳朴的乡音里,祖母诉说着大河的宽厚与仁慈,她是第一个窥视到河床的人。
大河依旧安澜。船只在她臂弯里停歇,虾蟹在她掌心跳跃。人们习惯了她的沉默,依恋着她的深情。我们从不拒绝生态产业带来的经济效益,但我们永远怀念青山绿水带来的岁月静好。我们接受着大河的包容与奉献,更应报之以真情与守护。
我站在高处,凝望着故乡的那条大河。春潮涌来,在心间流淌……
※创作感悟※
写作灵感源自流经家乡盱眙的淮河。童年时,我与祖母生活在淮河沿岸的一座村庄,大河就像是村庄的眸子,我从她的澄澈与明净中一点点唤起埋藏在心底的回忆。想起自己曾经走过的田埂,秧苗的翠绿,麦浪的金黄,那绵延到天际的广阔,使我至今难以忘怀。还有祖母的院子,其实并不大,一口深井,一块菜园,但是她的温馨胜于世界上任何一座宫殿。祖母浇下的每一滴水都能渗入土壤,滋润每一棵菜蔬。节水的意识正是从此开始产生的,这也是我后来逐渐领悟的生活哲理。从田野到祖母的院子,这些记忆的片段里似乎从未出现大河的影子,但再仔细地观察,却又从未缺失过她的足迹。大河抚慰大地,穿梭于广无边际的田野,用甘甜的乳汁哺育着秧苗。她驻足一隅,蜷缩在古潭的深处,盛满月光,温暖了小院的一夜睡梦。大河是村庄的依靠,而我是大河的女儿。无论是她从前给予我的关怀,还是如今教会我的哲理,我都相信那已成为生命的一部分,在时光隧道中前行,在岁月静好中永葆最初的纯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