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就业指导中开展课程思政的现实问题及解决办法
2022-01-01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范桂森武剑英杜萌
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范桂森,武剑英,杜萌
一、大学就业指导中思政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
(一)大学就业指导与思政教育存在“两张皮”问题
就业市场化后,学生的就业导向主要以市场为主,过度强调实用性指导,包括技巧培训、信息服务等,会在一定程度上冲击思政教育,使得学生的就业实际难以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学生在面对就业实际问题时,理论与实践存在“两张皮”,不仅目光短浅,而且不愿吃苦,难以将个人理想与国际需要完美契合[1]。除此之外,就业指导人员与思政教育者也存在“两张皮”现象,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设定的职责是宣传与就业相关的政策,并收集就业信息进行发布等,这些事务性工作并没有将大学生的思政教育纳入其中。各个高校的就业指导人员有着参差不齐的素质与素养,因此在大学生思政教育方面存在一定的欠缺,而担任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工作人员通常是政工人员与教师,两者缺乏对就业指导知识的了解与学习,学生在面临迷茫与困惑时,思政教育工作人员很难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同时也无法帮助学生解决就业中的实际困难。这种就业指导与思政教育“两张皮”的情况,会导致就业指导人员不懂思政教育,而思政教育人员不懂就业指导,进而使得就业指导与思政教育的效果均受到影响。
(二)大学就业指导缺乏针对性的思政教育内容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与思想政治教育课均缺乏较高的针对性,因此容易出现许多问题。比如,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材缺乏时代感,其内容较为滞后,没有将新问题、新情况、新政策、新理论、新举措及时编入其中,而且在思政教育的教材内容中,很少有与就业相关的内容,从而导致大学生在学习思政教育时缺乏足够的兴趣。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习惯照搬“两课”的内容,所传授的知识通常是从概念到理论,或者从理论到概念,没有对学生的思想实际进行调查,同时也没有将理论或者概念内容与实际相联系,对学生的疑点问题、难点问题以及热点问题不够重视。而且各个高校所开设的就业指导课没有对教材进行统一,并且课时比较少,所涉及到的内容通常是技术性培训,比如面试技巧、自荐书制作等,或者在教育就业政策、就业形式、择业观等方面“蜻蜓点水”,无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针对性的思政教育内容。
(三)大学就业指导的思政教育方法较为陈旧单一
就目前而言,大学生的数量有不断增多的趋势,并且具有多样化,而思政教育所使用的教育方法比较单一,而且学生的家庭情况不同、社会生活方式不同、家庭成员所处工作岗位不同,从而导致学生的价值观、思想观趋于多样化,这就需要在思政教育工作中采取多样化方式。除此之外,随着我国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深入,大学生就业思想的方式以及渠道逐渐科技化与信息化,西方国家的各种社会思潮均会通过各种出版物以及互联网等渠道来占领高校的思想阵地,而高校的思政教育方法比较陈旧与落后,依旧以枯燥的灌输为主要模式,因此很难起到教育作用,所以高校需要利用互联网技术速度快、信息量大以及生动形象等特点来对思政教育方法进行创新。
(四)大学就业指导中的思政教育存在滞后性
在内容上,思政教育缺乏超前性与预见性,无法针对新问题、新情况来展开针对性思政教育。在方法上,说教为主的教学模式落后于学生思想以及时代的发展。思政教育属于一个长期且反复的过程,但许多高校通常只在大学的最后一年进行就业指导,学生的就业思想教育也被安排到了毕业班,这就导致学生缺乏相应的准备。学生在毕业时会面临非常多的就业问题,而这种滞后的思政教育会导致学生出现不知所措的情况,在行为以及思想上很容易出现偏差,严重时甚至会出现突发事件。
(五)大学就业指导中的思政教育团队不健全
思政教育的效果是由思政教育队伍所决定的,而目前部分高校的思政教育团队存在素质偏低以及队伍不健全的情况,而且许多高校对教育队伍建设不够重视,缺少相应的规划,比如缺乏足够数量的专职人员、教育队伍知识结构单一等。整体素质偏低主要体现为服务意识不强、政策水平不高、业务素质不过硬等,学生产生就业困惑时,教师无法给予有效解答,甚至会对就业政策进行歪曲,从而造成学校与学生的损失。除此之外,思政教育队伍通常没有经过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咨询学等方面的专门训练,从而导致思政教育工作者无法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有效引导。
二、大学就业指导中开展课程思政的策略
(一)加强择业观教育
学生的择业观是否正确,和时代要求以及就业形势发展有着紧密联系,择业观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使得学生能够正确处理国家与个人、金钱与事业、报酬与奉献之间的关系,同时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知,然后选择能够最大程度发挥自身能力的工作岗位,从而为社会作出贡献。在教育过程中,主要是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包括就业风险观以及就业“大众化”观念,使得学生能够了解到高等教育逐渐步入大众化,通过消除大学生的优越感来帮助学生树立大众化就业观,从而对就业期望进行合理确定,进而更能够找准自己的就业定位。除此之外,择业观教育还需要为学生树立就业竞争观念,劳动力属于一种非常重要的资源,需要劳动力、市场双方来进行选择与配置,因此学生需要了解到劳动者只有主动参与竞争才能够增加就业机会。教育工作者需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就业市场中,以积极向上的心态来不断提升自己,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加强道德法制教育
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极为重要,能够帮助学生自觉遵守我国法律法规以及道德规范。道德教育主要是强调学生的行为规范、心理意识,使得学生能够以内心信念来调整自己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道德教育在就业指导中的应用,能够提高学生诚信就业意识,并树立起公平竞争的思想。同时,道德教育还能够引导学生树立职业平等的思想,使得学生能够爱岗敬业,能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2]。法制教育主要是让学生懂法、守法、护法,使得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能够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并能够通过法律来对自身权利进行维护。
(三)加强成才与创业教育
教育方法的恰当和科学会对思政教育目标的实现产生直接影响,而正确的教育方法需要教师“与时俱进”。改革开放后,大学生就业出现了新问题、新情况,这些是就业改革所决定的,因此,思政教育需要根据改革制定新要求。教育工作者首先需要对学生的成才动机进行激发,不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鼓励学生通过多个渠道进行学习,并帮助学生树立进取心、事业心与冒险精神,为学生种下创业的“种子”,同时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创业、根据什么条件创业等。
(四)加强就业形势与国情教育
目前多数高校就业指导中的思政教育滞后于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思政教育针对新情况并没有及时进行跟进,许多学校依旧重管理轻服务、重内部轻外部,并将教育管理机构行政化,这种管理方式会导致学生很难适应市场变化。在这种情况下,高校需要帮助学生了解社会、适应职业,使得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职业理想[3]。首先需要帮助学生了解当代职业教育与就业之间的关系,指导学生通过多方面知识来掌握就业需求在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中的运行轨迹,使得学生能够清晰地了解到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变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规律。国情教育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缺乏足够的创新以及创造性人才,经济还不发达,一些艰苦行业、边远地区属于经济发展的增长点,从而帮助学生提高使命感和责任感,进而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五)加强教育团队建设
高校需要给予思政教育建设足够的重视,定期对教育队伍展开培训,不断提高教育工作者的政治素养,根据跨学科、跨专业的特点对教育队伍结构进行优化。同时高校还需要广开言路,让学生参与到专业化团队建设中来,多听取学生的建议,以此为基础对就业指导工作以及思想教育工作不断进行完善,有助于指导学生顺利就业。
三、结束语
简而言之,思政教育能够有效推动就业指导,同时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就业品质与职业规划意识,对学生创新就业有着积极作用,因此高校需要重视思政教育在就业指导中的作用,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相关链接
学科课程是将文化遗产为基础组织起来的传统的课程形态的总称。由一定数量的不同学科组成。各门学科各具固有的逻辑和系统。这种课程有悠久的历史,中国古代的六艺,古希腊的七艺,是最早的学科课程。近代学校的学科课程是文艺复兴后逐步形成的百科全书式的课程。学科课程至今仍为各国学校广泛采用。正如赫尔巴特指出的,这种课程是“从易到难” 地排列教材的。它符合儿童的发展阶段的特征,而且注重科学的体系。
学科课程中是每门学科知识体系的科学安排,易于使各级学校的相同或相近学科领域的知识连接起来,使它们成为一个体系,如初中的物理、高中的物理直至大学的物理,实际上是一个逐步递进的连续系列。学科课程易于保证所授知识与技能的完整性、连续性和严密性。同时,学科课程也给教师的教学带来方便,教师具备学科专业知识和借助课本往往就不难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学科课程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发展中一直居于显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