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言语路径探索
2022-01-01亚合亚江吾拉依
亚合亚江·吾拉依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 经济贸易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1)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交融、多语言并存的国家,而国家通用语言在各民族的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发挥了物质交往和文化交融的桥梁、黏合剂作用,各民族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共同语言”,在“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基础上,经历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自在走向自觉的伟大转变。
在多民族并存、多元文化共生的大背景下,我国高校也就成为了各族学生共同生活、共同学习、交往交流交融的场域,民汉合班和民汉合宿更是为各族学生深度交往交流交融,形成民族共识和文化共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生活化的场域和机遇。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大背景下,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交流语言,在民汉合校、民汉合班、民汉合宿的小背景下,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是有序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各族学生在寻找各民族、各文化间的“重叠共识”基础上形成和巩固彼此相知,了解、尊重、欣赏的和谐关系,用一体凝聚多元,从多元走向一体的重要支撑。
一、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
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历史表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人民的选择,是历史的必然,是语言发展的使然。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符合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与发展的历史潮流,符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与发展的历史潮流,符合促进各民族深度交往交流交融,用一体凝聚多元的历史潮流。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则是指文化教育与语言教育的结合。”[1]具体来讲,在文化层面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是促进多元文化交融,从中华各民族多元文化走向中华民族一体文化的必要媒介;在语言层面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是各民族在熟练掌握中华民族共同体交流语言基础上深度交往交流交融的必要媒介。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长期目标来看,文化上培育尊重、欣赏多元文化,在多元中寻找一体性,在多元中彰显一体性,具有强烈中华一体文化意识的文化新人;语言上培育熟练掌握中华民族共同体交流语言的时代新人。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最终目标来看,侧重点是培育文化共识,进而增强各族学生对中华一体文化的认同,铸牢各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多民族、多元文化情境下,在依法治校层面上,高校要始终坚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通用”地为和共同体交流语言地位;在教育教学层面上,要始终坚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全员参与和全过程融入;在思想政治层面,要始终坚持充分发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的黏合通融作用;在构建和谐稳定校园层面,要始终坚持充分发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对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的重要凝聚作用。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在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以学校课堂为主阵地,以教学为主要手段,积极有效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以进步促团结。”[2]通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提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并将其培养成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具体来讲,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是以缩小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在综合水平上的差距,促进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共同进步、共同发展,以共同进步发展巩固民族平等团结,通过中华民族共同体交流语言教育,促进各族学生深度交往交流交融,使得其深刻认识“谁也离不开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基本事实为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是新疆高校各少数民族学生在多元一体大背景和民汉合校、民汉合班、民汉合宿小背景下,实现与汉族学生共同进步发展的主要路径,是以团结促进步,以进步促团结的有效途径。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前提,是各族学生共同进步发展的基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中华文化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中的基础性教育工程,因此,高校要在始终坚持依法治校基础上,坚定不移的维护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宪法和法律上的“通用”地位,始终坚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全民参与”,并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贯穿到教育教学的过程始终和各个环节,全方位获得各族师生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支持和衷心拥护,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促进民族团结,铸牢少数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全面推进民汉合班
新疆高校推进民汉合班以来,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各族师生间深度交往交流交融,各族学生共同团结进步,思想政治觉悟逐渐提升,情感友谊不断增进,文化上不断走近与走近。有研究表明,实施民汉合班以后,各族学生国家认同的认知维度、行为维度和情感维度都有了很大提升。[3]此外,“民汉合班对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起到正向影响作用”,[4]而且,随着民汉合班实施时间的推移,各族学生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民族团结进步、多元一体格局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识、认知、认同程度也有所提升。可见,民汉合班成为了各族学生彼此相知、互相理解、交往交流、团结进步的重要平台,成为了促进各族学生间的深度交往交流交融,铸牢少数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
民汉合班是多民族共在、多元文化共生的场域,各族学生在此场域中的接触、沟通和共同学习具有民族和文化层面的意涵,此场域也为各族学生不断积累民族知识和文化知识,形成民族共识和文化共识,深刻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和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基本事实提供了契机,此场域同时还成为了多民族深度交往交流交融的桥梁,多元文化不断走近与走近的桥梁。
习近平在同德国汉学家、孔子学院教师代表和学习汉语的学生代表座谈时指出,“一个国家文化的魅力、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通过语言表达和传递。”[5]有关研究也表明,与没有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学生相比,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学生会在更广的范围和更高的程度上了解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6]而在民汉合班中,各族学生更能集成和弘扬“中华民族共同体共同开拓疆域、共同书写历史、共同创造文化、共同培育民族精神的集体记忆”,[7]以及在不断寻找民族和文化共识基础上,继承弘扬中华一体文化的机会更多,平台更大。
民汉合班不仅是对促进各族学生间的深度交往交流交融,增强民族团结有利,而且对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少数民族教育教学质量也是有利的。在民汉合班情境下,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和民族团结、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相辅相成的,具体来讲,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有助于增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而增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助于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在民汉合班教育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侧重点是教育引导,此时是一种外在力量发挥作用;而在民汉合班环境下,各族学生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交往交流的机会更多,此时是一种内在动力发挥作用,此过程是一种体验式、参与式的语言习得过程。因此,不仅要充分发挥教育引导的主导作用,而且也要充分发挥捂得生成的积极作用,倡导、鼓励、引导汉族学生与少数民族学生积极主动接触、沟通、共同学习,并帮助其提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在此基础上推进各族学生共同团结进步,用潜移默化和生活化的教育机制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目标达成。
三、全面推进民汉合宿
习近平在2015年9月与13名基层民族团结优秀代表座谈时指出,“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做民族团结重在交心,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8]民汉合宿宿舍是各族学生深度交往交流的生活化场域,交往交流是各族学生交心的基础。在民汉合宿环境下,“实现民族团结首先要知晓对方的心态、知晓对方的文化特点尤其是文化禁忌的内容等,这样在不同民族成员的接触与交往中才能顺利、亲和。”[9]民汉合宿宿舍能为各族学生紧密接触、沟通、共同生活,彼此间知晓心态、文化特点和文化禁忌内容提供生活化场域和常态化机遇,各族学生在长期、常态接触、沟通和共同生活的过程中,更容易建立和长期保持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欣赏、不断走近与走进和渐渐融合的良好关系。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依托,民族团结则需要不断促进各族学生间的深度交往交流交融。民族团结由族类群体关系和各民族成员间的人际关系组成,生活空间有限、推进时间较长的民汉合宿的侧重点是各民族成员间的人际关系。民汉合宿宿舍为各族学生积累民族知识和文化知识,了解、尊重、欣赏民族和文化多元性,培养民族共识和文化共识,善于从多元中寻找一体性和彰显一体性,为其在认知上、情感上、理性上形成“他人和我们自己都是‘自家人’,我们感到,打动他们的东西,也会打动我们,因为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和他们是一样的”[10]这种共情提供必要场域和机遇,进而使得其心理上和行为上形成和长期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
民汉合宿环境下形成和发展的良好互动关系和常态的交往交流有助于少数民族学生在多民族共在、多元文化共生,以中华民族共同体交流语言为“共同语言”的环境下提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有助于少数民族学生长期的、常态的和面对面地与汉族学生接触、沟通,并在主流文化的熏陶中形成和发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思维,提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
为了充分发挥民汉合宿在促进各族学生间深度交往交流交融、增强民族团结,并在此基础上推进其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言语路径中的积极作用,首先在学校层面,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结合本校民汉学生人数比例以及各族学生实际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民汉合宿管理制度》、《混住宿舍民汉比例分配制度》等,“避免频繁调整宿舍,做到‘换宿不换人’,保证宿舍民汉分配比例的‘相对平衡’”,①在《民汉合宿管理制度》中要明确规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合宿宿舍中的“通用”地位,通过《混住宿舍民汉比例分配制度》,在保证民汉比例“相对平衡”的基础上,促使“宿舍生活”与主流“社会生活”相适应,为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提供制度保障。其次,在教育者层面,以“民族团结一家亲”②和“三进两联一交友”③活动为依托,全面推进汉族教工与少数民族学生结亲认亲,少数民族教工与汉族学生结亲认亲,充分发挥教工的教育引导作用,实现民族团结教育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常态化和生活化。再次,在受教育者层面,为各族学生提供深度交往交流交融,形成和巩固民族和文化共识的学习、生活场域和机遇。此外,要在学生层面积极推进“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让汉族和少数民族学生互相结亲认亲,主张、引导、鼓励学生将合宿宿舍看成“第二个家”,将各族舍友看成“一家人”,将合宿宿舍看成“第二课堂”,将各族舍友看成共同团结进步的伙伴。
高校要坚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的生活化路向,“坚持生活化路向,就是要让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接地气,让它融入各族人民的日常生活”,[11]要让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融入到各族学生的舍内生活,使得少数民族学生在与汉族学生共同生活与良好互动中提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增强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总而言之,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是民族团结教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开展状况,直接关乎教育教学质量和校园稳定;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视角来看,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开展状况,直接关乎各族学生能否熟练掌握中华民族共同体交流语言。作为全员参与的一项公关教育事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需要充分调动课堂、合班教室、合宿宿舍、教育者和各族学生等各方面的积极性,进而在此基础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注释:
(1)“相对平衡”是对于“绝对平衡”来说的,合宿宿舍民汉比例的“绝对平衡”是指合宿宿舍内民汉分配比例为1:1;“相对平衡”是指合宿宿舍内民汉分配比例为“2:1”或“3:1”(6人间内4民2汉,8人间内5民3汉,10人间内6民4汉。参见亚合亚江·吾拉依木.新疆高校民汉合宿的影响因素与对策建议[J].高校后勤研究,2020(9).
(2)“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是指汉族教工与少数民族学生结亲认亲,少数民族教工与汉族学生结亲认亲,并开展“同学习、同吃饭、同活动、同住(教职工值班时走进学生公寓)”的“四同”活动。
(3)“三进两联一交友”活动是指汉族教工与少数民族学生结亲认亲,少数民族教工与汉族学生结亲认亲,并开展“进教室、进食堂、进宿舍,联系学生、联系家长,与学生交友”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