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如何跨时持续存在?
——人格同一性哲学的新论域

2022-01-01高新民

关键词:本体论主义时空

高新民

(华中师范大学 心灵与认知研究中心, 湖北 武汉430079)

在人格同一性哲学中,除少数坚持怀疑论、取消论的人之外,一般都承认人既有共时性同一性,如在某个时空中的人尽管有不同的属性和构成乃至有矛盾的心理但却是一个统一的自主体,又有历时或跨时同一性(identity across time),如昨天的我与今天的我是同一个我。但有后一本体论承诺的人除了必须回答它是否是基本事实,是否需要做还原说明等传统人格同一性哲学的简单观与复杂观争论的问题以及过去一直在争论的充要条件或标准问题之外,还面临着一些进一步的本体论问题,即如果人的跨时同一性是事实,那么这里的跨时同一性是什么?是怎样存在的?其存在方式是什么?与实体支撑属性的共时性同一性有何不同?这类问题可简称为本体论的跨时同一性的存在方式问题。它显然是新的问题,因为过去的本体论在研究事物存在方式时只关心共时性事物如何存在之类的问题。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蒯因(W. V. O. Quine)、刘易斯(D. Lewis)、威廉姆斯(B. Williams)、帕菲特(D. Parfit)和诺齐克(R. Nozick)等一大批著名哲学家的开创性工作,持续存在(persistence)这一兼有纯本体论性质和人格同一性哲学意趣的研究新领域应运而生。其共同的倾向是用持续存在解释事物的跨时同一性,然后再进一步刨根究底地探讨持续存在。所谓持续存在,即表现为接续的、靠得很紧几乎没有缝隙的连续过程。进一步探讨的必然性在于,不同时间中的同一个人的构成部分、位置无疑会发生变化,有时是重大的变化,但仍能作为同一个人存在,这是为什么?围绕这类问题一直并正在上演三维主义、四维主义与阶段接续论等的激烈争论。而争论的成果之一是发现了进一步的人格同一性哲学问题,如部分之外的整个的人、时间部分有无本体论地位?围绕它们又有还原论、非还原论、构成论和虚无主义等之间的角逐。不难看出,这一研究既有人学和人格同一性哲学的意义,因为在追问人的持续存在的方式和内在构成及其机制时必然涉及对人的构成和本质的新的维度的探讨,同时又有纯本体论或形而上学的意义,最突出的是有关的研究促成了一个新的本体论研究领域的诞生。就关系而言,两种研究是个例研究与类型研究的关系,既有各自的独立性,又相辅相成、互利互惠,例如人格同一性的持续存在研究是形而上学的持续研究领域得以形成和发展的推动力量之一,同时又经常从后者接收指导、受到启迪。

一、持续存在之追问:是绵延、持存还是阶段接续?

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的人格同一性哲学由于得到了威廉姆斯、帕菲特和诺齐克等一大批著名哲学家的创造性推进因而迈入了发展的春天,其表现之一是诞生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持续存在就是这样的新领域。对持续存在的研究大致经历了准备和定型两个发展阶段。后一阶段大约只有40年的历史。在准备阶段,持续存在主要是物理学和时间哲学的课题,如时间哲学将它与过去、现在、未来的实在以及时间中时刻的本体论地位问题放在一起加以处理。在经典时空观中,持续存在事物的位置、准位置、空间中的部分和时间属性都是根据绝对时间中的时刻或对象路径上的时间片断来加以说明的。这一领域的开创主要得益于蒯因等人的创造性工作。他们作为两个阶段的过渡人物尽管还未明确把持续存在的本体论研究与时间哲学研究区分开来,但基于对相对论成果的哲学解读,将跨时同一性的问题尖锐摆到了人们面前,如既然我在历时性过程中发生了变化,还怎么能说现在的我与原来的我是同一个人?(1)参见M. Johnston and G. Forbes, “Is There a Problem about Persistence,” Aristotelian Society, (suppl.)61, pp.107-108; Y. Balashov, “Persistence,” in C. Callender, ed. ,The Oxford Handbook of Philosophy of Tim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p.2.这一领域的定型得益于最近30年一大批哲学家如赛德尔(T. Sider)等对四维主义的多方位的、深入的论证以及与三维主义的论战。其成因除了前述的人格同一性哲学对这一个例领域的开创性研究之外,还有时间哲学的发展,关于严格同一性和跨时同一性的怀疑论,逻辑中的无时态谓词的概念上的至上性,时空相似性的发现,过程哲学的发展以及相对论和闵可夫斯基时空观等科学成果的哲学解读等。

如前所述,持续存在问题是由对跨时同一性的打破砂锅问到底式追问所引发的一个研究领域。我们知道,跨时同一性所表现出的持续既可以是一种持续着的活动或事实(the act or fact of persisting),也可以是在持续这样的性质(the quality of being persistent),还可说是事物从一个时间点到另一时间持续所采取的方式。这样的过程中包含着这样两个事实:一是事物会随时间变化而变化,或因外力和内力作用而发生改变;二是变化了的事物往往仍是原来的事物,即保持了同一性。因此追问跨时同一性之究竟的人的一致回答是,跨时同一性作为一种存在着的过程就表现为persistence,可中译为“持续存在”,意为包含着变化的、一以贯之的持续过程。在这里,用梵译汉的传统的译法加以表述可能更准确。印度哲学中所说的Pravrtti,类似于今日西人所说的persistence,过去的翻译家把它译为“相续”或“流转”。其外延很大,既包含有跨时同一性特点的相续,如河水,火焰,人的第八识的包含有差异性、间断性的连续性或跨时同一性,又包含这样一些没有持存性的相续,如因果、生死等。《成唯识论》卷三强调,因果相续不断,总不离前一刹那。前面的可引后面的,后面的则酬前而流转。相续的形式很多,如生灭相续,生命的生死相续,染污清净相续,刹那辗转相续,因果相续等。其中,有些是异类相续,有些是同类相续。

赫斯(E. Hirsch)曾为用持续存在解释跨时同一性做了辩护,认为只要追溯事物本质连续得到例示的时空路径,就可对它的跨时同一性做出说明。意思是说,事物的跨时同一性就表现为持续存在,而持续存在则表现为这样的时空路径,它例示的是由事物本质所使然的连续或持续(2)参见E. Hirsch, The Concept of Identit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2, p.157.。科伯恩(R. Coburn)认为,事物的跨时同一性就是事物的时空连续性,而时空连续性就是事物维持在空间中持续存在的必要条件(3)参见R. Coburn, “Identity and Spatiotemporal Continuity,” in M. Manitz, ed., Identity and Individuation,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1971, pp.51-58.。这里无疑又有值得进一步探讨的形而上学问题,如什么是持续存在?怎样理解持续存在?事物怎样持续存在?具体科学能从微观层面对持续的细节及原因、机制做出说明,但这不是哲学所需要的,哲学需要的是对能涵盖具体的持续的一般的东西的形而上学说明,这种说明可能吗?质言之,哲学在这里需探讨的是一些进一步的形而上学问题,即怎样看待时间绵延中的事物?或怎样构想和说明事物在时间流逝中、在性质与构成发生了变化的同时仍作为同一个事物延续?这里的时间上的持续与别处所说的空间上的延展有何区别?事物的持续存在后面有无更深层次的形而上学事实?或者说,它后面有无进一步的决定因素,如果有,是什么?事物持续存在依赖什么样的条件?其内在的根据、机制是什么?持续与事物的变化以及事物的可分性、由部分的构成性是何关系?这就是持续存在里面的所谓的部分学(mereological)和区位论(locationist)问题。其涉及的主要问题有,一般事物在历时性过程中的存在方式及其与共时性存在方式的关系问题,时间的本质和本体论地位问题,部分与整体及其关系问题,事物的构成与持续存在的关系问题,持续存在与因果性的关系问题,等等。简言之,这里有两类形而上学问题,一是持续存在的存在方式问题,二是关于持续存在的构成和内在机理问题。

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主要有三种,它们分别用三个词中的一个来进一步解释持续存在,即绵延(endurence)、持存(perdurence)和阶段接续(exdurence),进而分别形成了三维主义、四维主义和阶段接续论三种持续存在论。这三个英文术语中的后两个是新造的,第一个即使不是新造,但有新的赋义。之所以如此,是因为20世纪中叶有关哲学家在深入探讨持续存在时的确在其中“发现”了过去的本体论范畴表达不了新的存在样式或个例,如时间部分、非随附适当关系等(详后),不得已才对已有的本体论范畴做了扩充。在这个过程中,据考证,刘易斯和约翰斯顿(M. Johnston)做出了开创性贡献(4)参见D. Lewis, On the Plurality of Worlds, Oxford:Blackwell, 1986,ch.4; P. Simons, “The Thread of Persistence,” in C. Kanzian, ed., Persistence, Frankfurt: Ontos Verlag, 2008, pp.133-187.。这些译语在中文中看不出太大差别,但在英语中则有根本不同,反映的是对持续存在方式和内在构成的三种对立的理解,因此在理解中文时,务必关注它们的具体赋义。我们在翻译时依据的也是它们的具体内容。

三维主义由于强调事物的持续存在表现为事物的整体的绵延,因此也可称作绵延论(当然有争论)。其基本观点是,时空连续体借绵延(enduring)持续存在于时间中。赞成者有哈辛格(S. Haslanger)、辛格利夫(M. Hinchliff)、约翰斯顿、加洛瓦(A. Gallois)、和洛维(E. J. Lowe)等。三维主义不同于四维主义的根本之处在于,只承认事物有空间组成部分,而四维主义由于强调持续存在主要表现为事物的时间部分的持存因此也可称作持存论(也有不同的看法)。它认为,任何个体在它的整个跨时存在过程中包含有不同的时间部分。时间部分可以说是四维主义在探讨事物存在方式时“新发现”的一个本体论“新大陆”。其倡导者有刘易斯、海勒(M. Heller)和阿姆斯特朗(D. Armstrong )等。持存论有两个版本,一是蠕虫式持存论,它认为,你我之类的时空连续体像蠕虫一样在时间中从现在蠕动到未来。整个时间序列是定位于不同时间中的暂时部分或阶段的混合。二是时间部分论,它认为,你我这样的连续体,或常识所说的时空连续体都不过是暂时的时间部分。介于上述两种理论的是阶段接续论。一方面,它承认事物是以整体的形式持续存在的,就此而言,它接近于三维主义;另一方面,它又认为这种持续存在又表现为前后连续阶段的接续,就此而言,它接近于四维主义。

二、人的跨时同一性的四维主义说明

四维主义既重视对持续存在的形而上学探讨,又重视对作为其个例的人的跨时同一性的具体解剖。在做后一研究时还有这样的特点,即除了探讨本领域的一般性问题如跨时同一性的存在方式和本质问题之外,还着力揭示人的持续跨时存在的内在构成、过程和机制,特别是花大力气阐释它在人的持续存在中所发现的时间部分的构成与本质特点。

一般认为,蒯因是将持续存在的形而上学研究引入正轨的人之一,其学说是跨时同一性研究的一个转向,因为他明确把跨时同一性理解为持续存在。他解决人格同一性问题的基本思路是强调,要认识人格同一性,首先要认识常见事物的同一性。因为“日常对象是基本的”,“我们根据常见对象描述世界具有充分的理由”(5)W.V. O. Quine, Word and Object, Cambridge: The MIT Press, 1960, p.178.。蒯因在探讨日常对象持续存在的本质与构成问题时明确提出了部分时间论,因而奠定了持存论或四维主义的基础。在具体阐述时,他坚持了还原论,认为可用非持续存在的术语这样来表述持续存在或跨时同一性:物体的跨时同一性完全体现在一系列瞬时事物的连续出现之中,这种持续既是时空上连续的,又是性质上连续的,同时是涵盖在种类之下,而且变化最小(即没有质变)的。质言之,持续存在的事物就是适当关联起来的时间部分的接续存在(6)参见W.V. O. Quine, Word and Object, p.149.。

在根据时间阶段分析物体同一性时必然会碰到这样的形而上学基础问题,即时间阶段与物体同一性哪一个根本?究竟应以哪一个为分析基础?四维主义的还原论认为,这种同一性可分析或还原为物体阶段(body-stages)。怎样理解物体阶段?它以什么方式存在?有何本体论地位?答案可谓见仁见智。有些哲学家认为,物体阶段就是时间部分,而时间部分又是基于与空间部分的类比而设想的。据说,时间部分有我们通常在特定时刻归之于物体的性质和关系,进而出现在分析中的瞬时性事物便有颜色、形状、大小以及别的空间关系。这里的尖锐问题是,世界上存在着时间部分这样的东西吗?否定的观点是,例如树这样的事物在生长的过程中,有先前的部分,后来的部分,它们有大小,形状上的不同,但没有时间部分。而四维主义坚持认为,时间部分就像构成材料(原子等)、复合体(桌椅等)一样客观存在。在这种持续的存在中,时间表现为密集、没有间隙的过程。而三维主义认为,在持续事物的存在中承认时间部分的存在违反了本体论的节俭原则,即犯了“头上安头”的错误。可见,持存论和绵延论围绕时间部分的争论与其说是关于持续存在的本质、构成、方式、根基的争论,不如说是关于里面隐藏的本体论问题的争论。

赛德尔承认,怎样看待时间部分的本体论地位,的确是新的、真实的本体论问题,而非纯概念或语词问题。他的基本回答是,时间及其部分都有本体论地位,可以按设想空间的方式设想事物的时间。空间有其区域,区域下有子区域,区域及子区域都是空间部分,空间是以延展方式存在的。同样,时间有时间区域,时间也是以延展的方式存在的,只是它是以从前往后一维的方向延伸的。基于上述理解,他对四维主义的基本观点做了这样的概括:“时间中存在的对象在它所占据的整个时间区域的不同子区域有其时间部分。”(7)T. Sider, “Four-Dimensionalism, ”Philosophical Review, vol.106, no.2, 1997, pp.197-231.质言之,四维主义就是关于时间部分的学说,或关于对象持存的理论,也可称作“持存论”。

在批评者看来,四维主义只适用事件,而像人这样的连续体并不占据时间,只是在穿越时间,只是在时间中持续,因为连续体在时间中持续会获得或失去部分。赛德尔根据自己对时间部分的刨根究底的研究强调,事物既在空间中以个体的形式存在,又在历时性的过程中以接续的形式存在。就后者来说,最好是把持续存在的日常事物看作“短暂时间部分”的集合,然后再根据副本(counterpart)理论的时间版本来分析关于历时持续的话语(8)参见T. Sider, “Four-Dimensionalism, ”Philosophical Review, vol.106, no.2, 1997, pp.197-231.。要理解这一点,关键是要有关于时间中的部分的部分学概念。他认为,有两种意义的“部分”,一是某个时间中的部分,如我的手指甲今天是我的组成部分,如果我明天把它剪掉,它就不是我的组成部分。四维主义所需要的“部分”是另一种意义的,即事物普遍、绝对具有的部分。可这样定义:“x是某时刻t的y的瞬时的时间部分=df(1)x存在于t时且仅仅存于t时,(2)x在t时是y的部分,(3)x在t时重合于t时的y的部分的一切东西。”(9)T. Sider, Four-Dimensionalism: An Ontology of Persistence and Time, Oxford: Clarendon Press, 2001, p.60.以我自己为例,这个定义说的是,我现在的时间部分就是现在的我这样的部分,即它只存在于现在,且与现在的我一样大,与现在是我的一切组成部分如头、手等重合。其他的时间部分可如此类推。

赫希着力解决的是包括四维主义在内的同时承认变化和跨时同一性的理论的难题,即人在发生了变化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能保持持续不断性、历时同一性?赫希的回答是:这是因为事物在变化历程中出现了一种“缔造统一性关系”,于是他创立了以突出“缔造统一性关系”为特点的四维主义形态。他在解剖事物持续存在时的一个新发现是,事物后面的“缔造统一性的关系”是一种客观存在着的力量,正是它让前后相续的阶段成了跨时的持续存在,里面若没有这种关系,那么诸邻近阶段就只能是质上相似的、空间上接近的分离的像珍珠一样的珠子(10)参见E. Hirsch, The Concept of Identit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2, p.7, p.15, p.216.。他认为可从两方面来分析缔造统一性这种关系,一是可分析到里面存在的性质变化的连续性,他把它简称为“性质连续性”,二是可在里面找到位置变化的连续性,可简称为时空连续性。赫希把两种连续性看作事物跨时同一性的充要条件。所谓性质连续性是指,当事物经历了性质的变化或没有发生性质的变化时,事物仍保持其性质的连续性(11)参见E. Hirsch, The Concept of Identity, p.15.。所谓时空连续性是事物在前后演进中所包含的时间和空间构成上的连续性。他强调,首先必须承认这样的事实,即随着事物空间构成部分的变化,特别是有新的部分增加进来或原有部分被减去时,事物的整体位置会发生非连续的变化。尽管如此,事物仍能表现出时空的连续性,其条件是,事物要么没有发生大的运动变化,要么在运动变化时仍保持着连续性。

赫希在探讨上述关于持续存在的一般性形而上学问题的基础上对人格同一性做了新的阐述。他认为人的跨时同一性像别的事物的持续存在一样,依赖于这样四种充要条件,即因果连续性、构成连续性、性质连续性、时空连续性。只要它们出现了,人身上就一定有同一性发生(12)参见E. Hirsch, The Concept of Identity, p.216.。就问题而言,对人格同一性也可提出针对一般事物同一性的那两个问题:(1)我们能认为人的持续存在根源于处在某种造就统一性的关系中的一系列时间阶段吗?(2)我们能用描述造就统一性的关系的观察语言来说明人的持续存在吗?他的回答是,人是由人的时间阶段构成的,而人的阶段总处在某种更根本的持存关系之中。他有时把这一关系形象地称作“人的姻亲关系”(13)W.V. O. Quine, Word and Object, p.160.。这种“姻亲关系”是终极的,因而是简单的、不可分析和观察的。这个概念是受蒯因的“河的姻亲关系”(river kinship)与“水的姻亲关系”(water kinship)(14)参见W. V. O. Quine, From a Logical Point of View,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1, p.66.的启发而创立的,当然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如赫希认为,正像河的姻亲关系可观察、水的姻亲关系不可观察一样,人的时间阶段所构成的关系可观察,而其后的作为其基础和根源的同一关系则是不可观察的(15)参见E. Hirsch, The Concept of Identity, p.160.。

四维主义承诺时间阶段面临的一个进一步的难题是,人的时间部分(如一岁的我、二岁的我等)与作为整体的人是什么关系?布纳恩(A. Brennan)通过重新阐述链条论不仅为四维主义做了辩护,而且创立了四维主义的一种理论形态。在他看来,链条理论的主张不外是,任何统一的对象都是由时间部分或阶段构成的链条。这些时间部分或阶段不会从空间上相互套叠在一起,只会在“栓”的意义上前后相互衔接在一起。如果持续的对象像一个阶段链,那么就可认为,这些阶段是它的生命链条的环节。问题是,时间片断作为部分与由它们构成的持续整体是什么关系呢?链条论认为,它们是部分与整体、环节(链子)与链条的关系,链条由环节构成,但环节本身不是链条。就实质而言,链条论把整体的、有时空特性的事物看作由一系列阶段构成的链条。这实际上是一种还原论,因为它把时空对象分析为时间部分。这样说的麻烦在于,事物的时间部分是不是这样的事项,它们相同于由它们构成的更大的事物?如前所述,它认为,时间阶段不是整体,环节不等于链条,但事实上,一个桌子的阶段就是某个时间中的一个桌子,但如果桌子阶段就是桌子,那么把桌子还原为桌子阶段的系列就是不能成立的。布纳恩强调,这里只要正确界定阶段,就没有什么麻烦。而要正确理解阶段,必须弄清它是具体还是抽象的。他认为,这里的具体和抽象的判断标准有两个。一是看其是否有因果作用。如某个人有此作用,因此是具体的,集合没有此作用,因此是抽象的。二是看其是否存在于时空之中。具体事物存在于时空中,因此是具体的,数量、集合不能处在时空之中,因此是抽象的。根据这两个标准,他认为,链条论的回答是,阶段就是具体的个别。如果阶段是个别,那么一系列的阶段或阶段的复合也是具体的。

如此阐释的四维主义还必须回答连续性本质及其与间断性的关系问题。对此,链条论有自己的特殊的化解。其特点是,根据事物的时间部分中的关联、联系来理解事物的连续性及其与间断性的关系。该理论有两种具体展开方式。一是对之作续存(survival)说明,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时间部分或阶段构成的,而时间部分又是按续存的三个条件(物质、结构、时空)关联在一起的。二是时空重合论说明。它认为,时间部分间的关联就在于这些阶段有适当的时空重合,其重合的程度依赖于时间阶段的接近程度。这里关键是根据续存来解释连续性难题(16)参见A. Brennan, Conditions of Identit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p.59.。当然,这续存只能是他所说的续存,即符合下述标准的续存,其出现的必要条件除了因果条件和结构条件之外,还有物质或质料条件,三者构成了续存的充分条件(17)A. Brennan, Conditions of Identity, p.62.。

四维主义尽管有大量煞费苦心的论证,但难免如下的颠覆性论证。第一,每当人出现时,他都是整体地出现的,他的所有部分都是空间部分,而没有时间部分。如果是这样,四维主义有什么理由说有时间部分?人怎么能作为时间部分连续存在?第二,四维主义对时间部分的强调与通常的道德思维水火不相容,一般认为,负责的前提条件是,人是一个在经历了变化时仍持续存在的统一的、整体的实在,而不能是时间部分。四维主义不否认这类证伪有力量,但辩护者认为它们也有问题,即“假定了它想证明的东西”,即假设了它应证明的人有整体的同一性(18)参见H. Noonan, Personal Identity, London: Routledge, 1989, p.120.。笔者认为,从人格同一性哲学的角度说,三维主义的解释力要大一些,至少对于像人这样的中等大小的事物是这样(对于微观实在和非日常时空及非经典时空中的存在应另当别论),而四维主义存在明显的问题,如不能说明我们究竟是动物还是心理连续者,我们明天是什么,此外还有“多数问题”,即根据四维主义会得出人内部有许多重叠的、不可区分的人的结论。

三、三维主义人格同一性理论在反击中的发展

三维主义是关于持续存在方式、过程、内在根基等本体论问题的正统的、较符合常识的一种方案,它一直是四维主义进攻的靶子,也是促成四维主义形成、发展的契机和动力。面对强大的否证,三维主义从不示弱,在以强抗强的反击中不仅实现了自我调适和完善,而且衍生出了许多新的理论形态。

梅里克斯(T. Merricks)不顾四维主义的批判,坚持根据绵延来说明持续存在,认为人是借助绵延在时间中整体地持续的。他说:“人拥有跨时同一性。但人没有时间部分,他们不是在时间中延展的四维实在。确切说,人是通过绵延在时间中持续的。”(19)T. Merricks,“Endurance, Psychological Continuity, and the Importance of Personal Identity,” Philosophy and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 vol.59, no.4, 1999, pp.983-997.他用否证法做了这样的论证,如果人的跨时同一性可理解为由四维的时间部分所构成,那么就等于说人格同一性可根据心理连续性来分析或还原。而这样的分析和还原是不可能的,因此也不能认为人格同一性由时间部分所构成。他认为,只要看到人的绵延的本质,那么就会否定新老洛克主义以心理连续性为支柱的人格同一性理论(20)参见T. Merricks,“Endurance, Psychological Continuity, and the Importance of Personal Identity,” Philosophy and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 vol.59, no.4, 1999, pp.983-997.。他强调,绵延论并不绝对否认心理连续性,因为有不同意义的心理连续性,例如洛克主义所说的心理连续性指的是心理的时间阶段的连续性。在他看来,这种心理连续性是不存在的。但只要在绵延论的本体论的基础上理解心理连续性,那么它就是可取的。因为它认为事物的连续并不表现为时间阶段或部分的排列。如此理解的心理连续性可看作关系,而关系一定有关系项。四维主义认为关系项是前后的时间阶段,而绵延论认为,时间阶段不存在,关系项就是人。在每一刻,人都是整体呈现的,因此前后的关系就是前面的人与后面的人的关系。这样一来,心理的前后的连续实际上就是前面的人向后面的人的绵延(21)参见T. Merricks,“Endurance, Psychological Continuity, and the Importance of Personal Identity,” Philosophy and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 vol.59, no.4, 1999, pp.983-997.。他说:“人享有跨时同一性,恰恰在于同一个人在一个以上的时刻存在。因此绵延论认为,一个跨时同一性事例正好是那个人在一系列的时刻的整体的在场。”(22)T. Merricks,“Endurance, Psychological Continuity, and the Importance of Personal Identity,” Philosophy and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 vol.59, no.4, 1999, pp.983-997.

著名哲学家齐硕姆对四维主义的“新论”给予了针锋相对的反批评,不过,他又不赞成别的形式的三维主义,而是在反批评中辩护了三维主义的极端形式——现在主义。在物质事物(如忒修斯之舟)跨时同一性的标准问题上,他既不赞成时空连续论,也不赞成生涯连续论,而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种理论,认为事物开始其持续存在后就是不断由一个接一个新的、基本的事物构成的。例如事物从前到后的同一的过程其实表现为一个接一个的变化,而每一时刻的变化又不过是这样的过程,即原先的旧的事物消失了,新的基本的事物又接着出现。总之,事物的连续的过程就表现为新旧事物交替的过程(23)参见R. Chisholm, “Problems of Identity,” in M. Munitz , ed., Identity and Individuation,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1971, pp.3-30.。这就是他的独有的现在主义版本。

齐硕姆的现在主义与他阐发的一种节俭的本体论范畴体系息息相关。在里面,一般本体论范畴体系所承认的时间被砍掉了。因为在他看来,事物一定会作为事件绵延,而事件本身包含有时间,只要承认事物就够了。其次,事态被抛弃了,而代之以状态。经过这样的精简,他的范畴体系就变成了这样的四元组:(1)具体个别事物;(2)属性、性质、关系;(3)状态;(4)集合。由于将时间从本体论范畴中砍掉了,于是他便有这样的看法,即事物总是某个时间中有某属性的对象,因此只存在于那个当下。这就是说,他对时间的态度变得相当严格了,认为真正的存在只在当下(现在时态)存在,过去的存在不再存在,未来则只是愿望,更没有存在地位。

一般都承认,跨时同一性研究的基础性问题是,事物作为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发生变化后,整体能否有同一性?齐硕姆认为,这的确是同一性研究的一个难题,但通过重构和阐发部分学本质主义有望化解这一难题。他想证明的观点是:人、船、河、树等常见事物在“同一性”宽泛、日常的意义上都有跨时同一性或持续存在性(24)参见R. Chisholm, Person and Object, Illinois: Open Court Publishing, 1999, p.145.。齐硕姆之所以在这里关注部分学本质主义,是因为许多问题因它的下述原则而起。这原则是,对于任何整体x而言,如果x有y作为它的部分中的一部分,那么y在x存在的每一可能世界中都是x的组成部分。也可这样表述,每个整体必然有它所具有的部分。如果x存在,就一定有y作为其部分,在一切时空都必然如此。这一原则可谓经典原则,得到了阿伯拉尔和摩尔等的有力论证。但是根据莱布尼兹定律,当一部分变化或失去时,原来的整体不可能持续存在。坚持这一定律的人一般都认为部分学整体主义是错的(25)参见R. Chisholm, Person and Object, p.147.。齐硕姆认为,部分学整体主义与直觉是矛盾的,但又不能由此走向部分学非本质主义,因为它也是荒谬的,加之,部分学本质主义不是绝对错误的,只有极端的部分学本质主义是错误的,非极端的形式是有望通过改铸而成为有解释力的理论。他承认部分学的这样的基本原则,整体由部分构成,但为了避免上述两种极端的结论,他对“部分”做了限定,即认为它有两种意义,一是严格的、哲学意义上的部分,二是宽松的、日常意义的部分(26)参见R. Chisholm, Person and Object, p.153.。他赞成的是第一种意义的部分,认为部分学变化有四种,它们分别是部分的产生、消灭、结合和分离。在他看来,部分的这些变化,都会导致整体的变化,如“诸对象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以前所没有的整体,同时,对象也可相互分离,不再像它们所形成的整体,在变了之后仍继续存在”,总之,“对象可通过接受或减少附加物而发生部分学变化”(27)R. Chisholm, Person and Object, p.153.。但是,事物只要其本质没有变化,有这类变化也不会影响它作为整体在时间中的绵延。

四维主义有这样的责难,即包括人在内的事物都会有矛盾的属性,如同一个人站着有直的属性,坐着有弯的属性,三维主义由于承认前后时间中出现的是同一个整体的人,因此会得出这个人有矛盾属性的结论,而四维主义由于承认人在不同时间有不同的阶段,矛盾的两属性可分属于不同的阶段,因此不会受这一难题的威胁。三维主义为化解这类问题便提出了副词主义和索引词主义。这些是约翰斯顿和洛维(E. J. Lowe)等所坚持的方案,其基本观点是,属性的例示即某物有某属性有时间上的索引性,即使属性不是相对于时间而言的,但属性的例示是这样的,对象是由于与时间的关系而例示了某属性。这一理论似乎可以解释对象所具有的矛盾属性,如香蕉既是黄的,又是绿的。化解矛盾的方法,就是把模态副词用在不同的时间,如可这样说,香蕉现在现实地(actually)是黄的,而过去可能(possibly)是绿的。

三维主义的辩护很多,其中有些有一定的力度,且与常识和直觉较一致,但在批评者看来,它仍是一种关于跨时同一性的不合格的理论,因为最重要的是,它承诺的在时间中整体绵延的人就大有疑问。如果四维主义坚持的还原论是对的,人的跨时同一性可还原为其后的时空上的构成部分之类的基本事实,那么整体的人及其跨时同一性就是虚幻的。这是还原论虚无主义的基本逻辑。此外,三维主义的问题还在于,在看待世界的存在样式时,只注意到了时间和空间及其占有者,而且基本上是割裂地、孤立地加以看待的,没有像四维主义那样看到一体的、不可分割的时空,更没有看到时空的多样性,如常识的、经典的、牛顿式的、非牛顿式的、闵可夫斯基式的、相对论式的,等等。不同时空中的人的跨时同一性的存在方式有不同的特点,而三维主义充其量只注意到了常识和经典时空中的存在。

四、融合尝试:“非随附适当关系”与三个维度主义

客观地说,四维主义与三维主义既各有自己的理论贡献和优势,又有自己的缺陷和短板,同时,两者有互补互惠的关系,有自己进一步发展、完善的空间。这便为人们在批判和融合的基础上思考如何进一步探讨人的跨时同一性存在方式提供了条件。阶段接续论和三个维度主义就是这样尝试的产物。

根据霍利(K. Hawley)的梳理,阶段接续论是一种折中型的理论,因为它对持续存在提出了不同于持存论和绵延论的理解,认为持续的过程是一个阶段接一个阶段的过程,每一阶段上的事物都能例示具体的属性,阶段的总和才是绵延论所说的整体。常见的持续对象之所以持续存在,不是由于经过了绵延或接续,而是因为它经历了一个接一个的阶段,或者说由于有接续的阶段。这一理论的言外之意是,人的跨时同一性类似于模态副本理论所说的跨可能世界的同一性。例如月球上的上午的直蜡烛(一个阶段)作为下午的弯蜡烛(一个阶段)持续存在,不是因为先前的实在在后来的时间存在,而是因为后来的阶段成了先前阶段的副本或对应物。

霍利赞成在批判、融合持存论和绵延论的基础上重新思考持续存在的本体论和人格同一性问题,但又不满于已有的阶段接续论,而试图做出新的阐释。概括说,其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针对持存论的片面性强调阶段或时间部分必须是三维对象,不然就不能例示三维形状属性,如是圆的,是球形、方形的等。第二,对阶段的变化、时间特点做了更精确的说明,如首先说明变化怎么可能。过去的观点认为,事物在持续中表现出的变化属性之所以是多且不相容的,有的甚至是矛盾的,主要是因为它们由不同对象如不同部分、阶段所例示。她的新观点是,阶段或部分本身必须是不变的(28)参见K. Hawley, How Things Persist?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p.48.。第三,对阶段、属性、谓词等四维主义的关键概念做了新的界定和阐释。第四,用“适当关系”对阶段的衔接、过渡进而形成跨时同一过程的内在机制做了创造性探讨。

她的创新的出发点是这样的问题,即持续的、同一的人中是否有不同的、变化的东西?这是同一性哲学的老问题。当今的许多同一性理论一般不否认不同性、差异性,有的甚至给予了特别的重视和说明。霍利对此也阐发了创新的观点,即认为“非随附适当关系”是变化了的事物仍保持其同一性的根源。她认为,对变化、差异与同一关系的探讨是对同一性的标准或持续存在的条件的探讨的继续。同一的人之所以可称作阶段,是因为这些阶段处在一种适当的关系中。某阶段之所以是我的阶段,是因为它与我现在的阶段处在一种适当的关系中。就实在本身而言,适当关系是阶段之间的“相似关系”。例如明天的我与今天的我之所以是同一个我,是因为两时间中的我有相似关系。这样的规定当然不够,因为相似并不等于同一。如果是这样,又是什么关系让不同对象持续存在进而成为同一个对象?霍利的回答是,这关系中包含有时空连续性的规定性。根据此规定,不同阶段的我要成为同一个我必须具有时空连续性。深入思考会发现,这样规定也有例外,因为有时空连续性的事物也可能不具有同一性,如锅里的粥是连续的,但其中的米并不是同一颗米。如果是这样,还得进一步加以探讨(29)参见K. Hawley, How Things Persist? p.70.。于是,霍利求助于量子力学的“非随附”概念,认为正是其后有这样的性质,适当关系才成了事物有同一关系的根基。因为阶段之所以持续,是因为里面有适当的关系,而此关系是“非随附的”,所谓“非随附”是指不由更基本的东西所决定的关系。她认为,同一事物在时间中的诸阶段之间相互关联的形式多种多样。如一种关系完全由关系项的内在属性所决定。两个人的个子高矮就是如此。另外也有这样的关系,它们不由关系项的内在属性所决定,量子力学中有这样的例子,如对空间上分开的两个光子的或多或少的同时测量所得的结果就不能用测量前的光子的内在属性来解释。她说:“我将论证,在作为同一对象诸阶段的阶段之间也存在着非随附的关系。”(30)K. Hawley, How Things Persist? p.73.

范·因瓦根(P. van Inwagen)提出的三个维度主义也有兼收并蓄的特点,认为在关于持续存在的形而上学追问中,除三维主义和四维主义两种理论之外,还可形成第三种选择,它近于三维主义,但也有对四维主义的融合,可称作“三个维度主义”(three-dimensionalism)。在他看来,三种理论要回答的问题是,像人这样的跨时持续存在对象如何保持其同一性,与时空区域中的占有者是何关系?三个维度主义的融合性表现在:一方面,他赞成四维理论的这样的观点,即“在一个时间t1很渴的人=在另一时间t2很渴的人”是一个真实的同一性语句,且是真的;另一方面,他也赞成三维理论的这样的观点,即这个句子的每个词指的都是想象或可能世界中的一个二维对象,或现实世界中的一个三维对象。

许多哲学家如蒯因等都看好“时间部分”这个概念,且把它作为说明人格同一性的重要基础。在范·因瓦根看来,它根本就是不是什么合格的术语。他赞成的术语是,人的“时间阶段”“连续的人的时间片断”“不同时间中的人”,认为它们指的是人这样的物理对象,这物理对象完全像人一样,如能做人所做的一切事情,如谈话、走路、思考,有大小、形状,有时间的绵延。唯一独特的地方是,它们持续的时间没有人那么长。他认为,时间阶段上的人也有存在地位,就与整个人的关系而言,它们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很显然,这里的看法同时综合了三维主义和四维主义的观点,如承认了三维主义所说的整体的人,同时又将四维主义所说的时间部分改造成了部分的人,于是把整个人在跨时过程中的持续看作时间片断上的一个接一个的人的接续过程(31)参见D. Lewis, “In Defense of Stages,” in Philosophical Papers I,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3, pp.76-77.。

五、批评与思考

值得肯定的是,人格同一性的持续存在研究提出了许多极有学术生长意义的问题,如人怎样跨时存在,人在历时性过程中的存在与人作为实体—属性统一体的共时性存在有何不同等。这些问题的提出和探讨既拓展和深化了人格同一性哲学的论域,也将不同于传统本体论的新领域——历时性时空及其主体的持续存在研究领域展现在我们面前。另外,已有的理论所做的回答都有发展的前景,如持存论的优点在于,为事物在时间中的变化提供了相对直接的说明,而且较好说明了接续与专门主体(proper subject)、变化的关系,强调用连续来替代变化、改变。问题是,持存论能说明时间的内在性本质吗?如果有所谓的专有主体假定,那么它能予以说明吗?这假定其实是一种经验的直觉,当然是最有争论的、最困难的假定。它说的是:经历变化的对象本身是变化所包含的属性的专门主体,例如持续存在的蜡烛就是许多不相容属性的专有主体。如果这里困难的焦点是时间内在性,那么专有主体假定就是焦点显露的地方。在这里,变化与固有属性是常识和传统哲学都坚定地相信存在于专有主体上的东西。它们说的是,一方面,事物时刻在变化,另一方面,一事物之所以是一事物,是因为其有固有的属性。问题是,变化意味着事物走向了它的反面,因此它怎么可能有其固有的属性?如果事物有其固有属性,它怎么可能失去或获得它们?这些问题都是形而上学的难题。持存论尽管有较强的解释力,但面对这些问题也是捉襟见肘。

阶段接续论由于有融合的优势因而能避免对立理论的片面性、极端性,如它对付矛盾属性、变化的麻烦的方法是,强调有不相容属性的主体是不同的,如一个时间阶段的主体有此属性,另一阶段的主体有别的相矛盾的属性。这样一来,在一个时间就不会有不相容属性同时发生在一个主体之中,因此就不会碰到变化悖论。它表面上也不与内在属性原则发生矛盾,因为它认为内在属性是在不同时间阶段的对象(表现为阶段)上得到例示的。就本质而言,这一理论是一种本体论上的极简主义。但阶段接续论的问题在于没法说明依赖于历史的内在本质。在批评者看来,有此本质似乎是一切持续事物的特点,若在说明中不能涵盖此特点,那么就是有欠缺的。

三维主义也有很多问题,如下述五个原则为什么单独看没有矛盾而放在一起则陷入了矛盾,就是它没法解释的。(1)持续存在原则,如一支蜡烛在一定时间持续存在,因而只要没有燃烧尽就会被当作同一只蜡烛。(2)对象上面不会有相互反对的属性,如在某个时候,它不可能既是一尺长,又是两尺长。(3)事物的变化即是属性的改变,如一个时间两尺长,一个时间一尺长。(4)同一性原则:不同时间中发生了变化的对象是同一个对象,即原来的对象在时间变化中连续存在。(5)专有主体原则:经历变化的对象本身是发生了变化的属性的专有主体,例如持续存在的蜡烛本身就是那些不相容的、矛盾的属性的专有主体。

不难看出,人格同一性持续存在研究中的最大的问题是,怎样说明持续存在与时间、变化、间断、非连续性的不相容性?两者都是事实,如事物产生出来,持续一段时间,然后消亡,另外还能看到事物在空间中的运动,部分的变化,性质的变化,与他物关系的变化等。这些似乎是没有争论的,但一经从哲学上进行思考,那么困惑便接踵而至。其中一个最大的困惑是,既然一切存在都是暂时的,因此要证明人能在时间中持续存在便难上加难。把这类问题放在与其他原则的关系中一起来加以思考,有时会得出奇怪的结论。另外,对象的变化既然有时表现为属性的改变,如红变为绿,这又意味着它有相互反对的属性,而这与常识的“对象不能有相反属性”的直觉不相容。如果是这样,就可得出结论说,变化着的对象不可能持续存在。即是说,承认变化,就会否认事物的持续存在。如果要承认持续存在,承认同一性,就会得出变化不可能的结论。正是因为有这些问题,持续存在的本体论和人格同一性哲学研究就成了刚起步的哲学事业。事实正是如此,人们正在寻找新的出路,穷尽未及的可能方案,如新生的副词主义(adverbialism)、事态论(state-of-fair-ism)、连系性时态论(copulatensing)等就是其表现。它们的共同观点是认为,事物具有多种有矛盾的属性是由时间决定的。再一种新的倾向是将时空作为一种不同于时间、空间、实在的独立的存在方式加以研究。

笔者认为,要推进这一领域的研究,除了要做进一步的本体论、认识论、逻辑学和人格同一性哲学的工作之外,还应思考这样的方法论问题,即已有的种种理论对持续存在解释合理吗?关于人的跨时同一性的合格的理论应具备什么条件?要回答这类问题,首先得思考:什么真的在持续存在?相对于我们所关心的本体论细节来说,“持续存在”一词是不确定的,既然如此,就不好说哪种说明是好的。特别是,持续存在和跨时同一性一样,因其后的主体多种多样,如整体的人、人中的有机体、身体、人的社会构成、心理性自我、心理生活等,因此持续存在也一定多种多样。既然如此,它们的表现方式、存在方式、内在构成及其机制等一定各不相同。如果是这样,我们就应遵循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路线,先研究持续存在的个例或具体样式,特别是具体解剖人的同一性的持续存在的方式,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上升到一般性高度尝试建构关于持续存在的形而上学。再者,持续存在的方式还与时空有关,即在不同时空中,持续存在的方式是不一样的,而时空的形式多种多样,如有日常经验的时空、牛顿式时空、伽利略式时空、相对论时空、闵可夫斯基时空等。就日常经验的时空而言,同一、变化、持续存在等日常概念都模糊不明确,充满困惑,甚至会让人陷入悖论。因此要想将研究有效推进下去,就应对概念做出“修正”,并且看到不同参照系中的持续存在是不一样的。根据我们的看法,在日常经验的时空中,把持续存在分析为绵延比其他解释更合适,而把它理解为阶段,显得很奇怪,把它理解为接续,只是减弱了奇怪。

猜你喜欢

本体论主义时空
本体与超越:生活儒学的本体论问题
跨越时空的相遇
镜中的时空穿梭
新写意主义
玩一次时空大“穿越”
近光灯主义
浅议古代哲学的本体论思维方式
本体论还是非本体论
——围绕《马克思的自然概念》的若干争论
这是一部极简主义诠释片
时空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