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认知维度、价值向度与实践路径

2022-01-01戈兆君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人类时代

吴 丹,戈兆君

(齐齐哈尔大学 a.马克思主义学院;b.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深厚的政治智慧,在精准把握世界人民和中国人民实践的新特点、全面考察人类现代性的价值取向基础上,科学地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向“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的转变,为我国进行“四个伟大”实践提供了基本价值遵循,解决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实践 “为了谁”、过程“依靠谁”、成果“谁享有”的问题,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与时代创新。马克思指出“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1]1国家和社会的全部就是现实的人构成的,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2]21总体概括了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全面遵循了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论所阐明的理论规律和无产阶级运动的实践规律,蕴含着人类实践行动的价值旨归,又充分体现着现实的人作为主体的实践选择,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是人类文明积极发展的价值引领。

一、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认知维度

认知是人作为意识活动主体,以实践为根据对物质世界客观的、能动的反映,以便于人类更好地总结历史、规划现在、展望未来。自从人类将自身与自然界相互区分开始,就从神话、历史、理性、非理性、实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等角度,对社会发展规律进行认知探究,并获得了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丰硕成果,为人类创造新文明奠定了基石。现代人在物质实践活动中所运用的方法和手段必须合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现实社会发展的战略思考和实践必须合乎物质发展的客观规律,这已经成为指导人类前行的标尺。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就是在遵循人类所认知的社会发展规律基础上孕育出来的,遵循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所阐述的社会历史发展和科学社会主义建设规律,遵循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坚定,是因为我们追求的是真理。我们坚定,是因为我们遵循的是规律”。[3]50

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是人民主体论学说在中国的新时代宣誓,回答了新时代社会发展为什么必须以人民为中心的问题,遵循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任何理论或实践都有一定的哲学理论作为依托,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哲学支撑是马克思主义的人民主体论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新时代的运用。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劳动群众出于发展需要不断争取获得自由创造的权利,从而促进社会形态不断更新、人类社会向前发展,这就是人民主体论学说。运用唯物史观话语体系分析人民主体论学说的内涵指向,就是现实的人在现存社会发展中具有双重特性,既享有一切权利又担当一切责任。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是人民主体论学说的新时代宣誓。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坚持我国一切权利属于人民所有的社会主义核心原则,坚持人民是国家无上权利的唯一拥有者,必须通过宪法和法律形式保障人民对国家事务的管理权和参与权,围绕人民意愿规划国家发展事业,彰显着人民作为国家主人主导国家运行的内涵;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坚持改革开放的红利要由人民享有,社会发展进步的全部成果要由人民享有,彰显着人民是社会发展一切成果的享有者理念;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坚持人民群众是改造世界和创造世界的唯一力量,坚信人民是进行一切正义斗争的中流砥柱,是战胜一切困难的中坚力量,要依靠人民革故鼎新的创造精神、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缪力同心的团结精神和矢志不渝的坚韧精神,来书写中华新时代的辉煌篇章,彰显着人民作为活动主体推动民族复兴的理念;全面展现了新时代对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论学说的新解读。

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新时代阐释,回答了新时代怎样进行社会发展才能实现人民利益的问题,遵循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在现实的世界中要实现人类的独立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不是思想活动,‘解放'是由历史的关系,是由工业状况、商业状况、农业状况、交往状况促成的”[4]19,是现实社会的生产力的直接发展促成的,无产阶级实现公有制后,只有抓住发展生产力这个主要矛盾才能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这成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中国共产党始终恪守发展生产力才能为人民谋幸福的规律,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人民利益为发展中心进行新时代建设的根本途径,还是加大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力度,惟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满足人民期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才能达成人民希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诉求,才能实现人民期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愿景。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创造性地指明了发展生产力的新方向,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5]92把解决不平衡与不充分的发展问题作为发展生产力的着力点,把人民所追求的美好幸福生活作为生产力发展的新方向与核心目标;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思想要求发展生产力须从制度、机制、管理等领域理性激发人民创造生产力、提升生产力的内在动力和思想觉悟;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思想要求发展生产力不应以降低人的生存质量和发展水平为代价,要摒弃为了确保生产力发展而可以牺牲人民利益的方式,建立符合新时代生产关系的生产力发展模式,从而开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新途径。由此可见,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符合社会主义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又为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注入了新的活力。

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是党的生命线的新时代境界,回答了新时代党的工作为了谁的问题,遵循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客观规律。马克思恩格斯以客观、深刻考察资本主义社会为前提,提出无产阶级的解放必须依靠一个政党来组织斗争,这个政党必须拥有与无产阶级完全一致的共同利益,从那时起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成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价值根基。中国共产党在近百年的奋斗中,严格保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阶级属性和价值归属,不断探究无产阶级政党执政的普遍规律,形成了“群众路线”这条生命线。中国共产党的生命力、领导力、执政力与公信力都来源于对“群众路线”的贯彻执行。毛泽东指出,人民群众是党的主人,共产党员的责任和义务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共产党人的一切活动都要符合人民的利益和要求;党的七大将“群众路线”确立为党“根本的政治路线”和“根本的组织路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总结历史筹划未来,提炼出群众路线的思想内涵,以此作为解决中国问题的指导核心。在以人民为出发点,以实现人民共同富裕为奋斗目标的基础上,发展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并提出以人民的温饱小康和富裕作为国民经济“三步走”发展战略的阶段性指标,以人民标准作为衡量党工作的标准;江泽民、胡锦涛形成了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思想和以人为本的理念;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是对无产阶级政党执政规律的遵循,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的时代凝练和境界提升。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3]40党的宗旨不论用多少话语进行叙述,其根本点就是为人民服务,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坚持人民立场,对人民权利、人民诉求、人民地位、人民实践、给予充分的尊重,始终具有爱民、为民的意识,用实际工作成果惠及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全方位维护、多领域发展、尽力实现人民利益,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高扬的鲜明旗帜。

二、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价值向度

人类社会是人们在一定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集合,人们的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都具有一定的目标追求。在纷繁的目标中,最为核心的是以人的发展为基础不断推动人类社会文明,它体现着人类实践的价值取向。从价值向度考量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就是看这一思想指导下的实践是否正当、合理,是否符合人类所追求的阶段性目标和终极目标。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思想,从理论和实践层面都符合人类实践和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是顺民心、厚民生、安民而不扰民的思想,是造福人民、解放人民的思想,是在满足人民利益为人民谋福利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类向更高目标迈进的思想。

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符合人类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目标。人类活动最为直观和最为基本的目的是拥有幸福生活。可生活在马克思恩格斯时代的工人被工厂的机器奴役、被资本家奴役,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奴隶,幸福是工人的纯粹幻想,当广大没有一点私人财产的无产阶级醒悟后,不断地向世界发出生存的呐喊。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倾听到这迸发于心底的呼声,毕生致力于使无产阶级摆脱被奴役并获得幸福生活的事业。中国共产党作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自红船建党至今,始终以聆听人民的心声,以实现人民的幸福为初心和使命。近百年间,党顺应人民渴望独立解放的呼声,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割断了与传统所有制和腐朽观念的联系,在决裂中从生产关系领域还人民以幸福,从精神文化领域给人民创造幸福;40多年前党倾听到人民渴望富裕生活的呼声,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为人民幸福生活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新时代的领导核心倾听到人民渴求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心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把实现人民幸福美好生活作为奋斗方向。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目标设定是为实现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的落脚点是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基础上实现人民幸福;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战略安排目标是实现人民幸福,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为了达到人民生活更为宽裕,到2050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为了使整个民族拥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实践是为实现人民幸福。党的十八大以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不断壮大经济实力,为人民谋物质幸福;保证人民群众以最广泛的形式、最深入的参与行使自己的政治权利,为人民谋政治幸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人民精神家园的发展方向,为人民谋精神幸福;依靠节约和保护途径创建美好生态环境,为人民谋环境幸福;完善国家安全战略和国家安全政策,建立一支强大的现代化军队,为人民谋安全幸福。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成果检验是人民幸福标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5]25

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符合人类追求社会公平正义的目标。公平正义是人的自身意识,最早体现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原始社会,生产的共同性、分配的平均性,使人们在物质实践中意识到了公平正义,进入奴隶社会后真正的公平正义就变得弥足珍贵,即使在西方民主之源的雅典,大多数人还是被随意买卖成为失去人权的奴隶,失去公平待遇的奴隶阶级进行反抗,推翻特权下等级制的公平正义。不能与奴隶社会共存的真正的公平正义,也不能与以生产剩余价值为目的的资本主义社会共存。资本主义社会宣扬的公平正义是虚幻的、形式化的,当土地所有者的财产因资本主义社会所谓的改良被征用时,会按照法律得到赔偿并获得大笔利润,可是生活在同区域的工人阶级和自己的妻子儿女还有可怜的全部家当,就会被抛在大街上,还要承受资产阶级的各种指责、批判、甚至起诉,所以无产阶级站起来进行反抗,以建立无产阶级主权的社会,实现人类所向往的真正的公平正义。作为无产阶级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中秉承“治天下也,必先公”[6]81的座右铭,在公正平等中谋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为实现公平的生存权而奋斗,注重人人生而平等。建国之初,毛泽东指出,国家的富裕和强大要人人有份。改革开放过程中邓小平提出,要实现的富裕是共同富裕。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特别强调,要不断提升公平正义这个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党的领导公平调配全社会资源,以改革建造公平正义环境,以法治维护公平正义社会,并提出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的共享发展理念。共享发展是全民共享,各个阶层、各行各业、各个民族和各个地区的人民公平享有发展成果;共享发展是全面共享,全方位解决权利公平、机会公平和规则公平问题,保障人民在各领域获得参与平等和发展平等的权利;共享发展是共建共享,社会对每一个人的贡献做出公正客观的评价,坚持效率与公平相统一,建立合理的社会分配机制。可见,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符合人类追求公平正义的向往,并通过各种途径来真正实现这个目标。

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符合人类追求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目标。人类从事的各种实践活动是为了实现主体的内在追求,追求一种超脱,不再受物质和自然的限制,获得完全的自由;追求一种超越,超越现有的本身能力,全方位地发展自身,摆脱“人的依赖关系”和“物的依赖关系”达到“自由个性”的充分发展。马克思指出,只有无产阶级可以作为自身物质生存条件和全体人民的社会生存条件的主导时,自由才能成为全体人民的普遍权利,在此基础上,人才能得到全面充分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始终带领人民进行着解放自我和发展自我的实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人民群众摆脱剥削压迫,实现民主自由而奋斗,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着力为人民的自由和发展而奋斗。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提出以人民为中心思想为保障人民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创造精神条件。从为人民提供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物质条件而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升了人生存、生活的物质基础和交往基础,全面深化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使人们有更自由更和谐的人际关系。全面依法治国全方位保障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有序运行,使人们有更自由更和谐的发展空间。全面从严治党优化政治生态使人们拥有更自由更清新的政治环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使人们有更自由更美好的生活质量。从为人民提供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精神条件而言,“四个自信”构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精神基础。道路自信统领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理论自信为人民构建理论认知体系,增强理论创新意识。制度自信引领人们的制度价值认同,坚定为社会主义而奋斗的价值观。文化自信提升人们内心的气节,坚定传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成果所提供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实现了人民在合法、合理范围内的物质选择自由、交往形式自由、成长空间自由,为逐步实现在当前历史阶段充分挖掘人的潜能和天分,逐渐削弱人对物的依赖关系进行量的积累,从而促进人的自由发展质变的实现。

三、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实践路径

每一个时代都是人类历史上不可复制的时代,具有自身的鲜明符号,时代是出卷人,新时代变革提出新的课题和新的要求,现实的人需要做出符合时代的实践选择以实现发展目标。当今时代的世界和中国都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和大调整时期,就国际形势而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用正确的历史观、大局观和角色观来把握当前世界的“四个大势”,要看到在和平主题下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国际社会新特征和世界经济中速发展、世界格局进入调整期、地区热点问题频发、全球治理问题凸显等世界性新挑战;就国内而言,我们已经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过渡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国际引领力不断增强,同时也面临着诸如意识形态斗争、国家领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中等收入水平发展、由大向强发展等问题,党也面临“四大危险”和“四大挑战”的危险。面对国际国内新态势,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以人民为发展中心是在马克思唯物辩证发展观、历史发展观、社会发展观及全球发展观的高度上的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发展观史上的一次历史性嬗变。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7]落实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实践路径,要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认知规律,符合人类发展目的,要更加符合新时代的时空环境,更加具有民族复兴的视野,更加具有引领社会主义运动的视野、更加具有造福全人类的视野,要在现实的世界中,继续探索现实的手段落实以人民为中心思想。

实现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思想,要坚持建设服务型政府,保障人民现实利益。要摒除政府机关之前重管理轻服务的状况,切实使政府实现“从重经济到重保障、从重审批到重监管、从重管理到重服务、从重数量到重质量的转变”,[8]强化政府公共服务意识,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服务好人民,保障好人民利益。在政府工作中实现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就要培育深厚的人民情怀,政府是为人民谋利益的、人民赋予权利的机构,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要有“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情怀,对人民疾苦要有仁爱之心、关爱之情,要去除封建社会官僚主义意识,以人民问题为导向更新工作理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要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和政风建设,改进工作方式,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9]不断创新政府工作方式,建立便民利民的工作程序和制度体系,部门间相关资源互通共享,杜绝办事拖沓、办事复杂、办事难上加难的问题,提升人民办事的美好体验;做到问计于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任何一项决策 “都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及时总结群众意见和建议,及时总结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充分调动群众推进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3]98以群众的意见为政府工作的价值尺度,加强人民在政府工作中的主心骨作用,要不断深入群众,做人民的学生,突破单项决策的桎梏,运用社会信息化手段健全公众参与机制,扩大人民政治参与渠道。通过政府与人民之间的良性互动,激发人民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广泛听取人民对于制度建立与执行的意见,增强人民对政府工作的监督;政府工作的成果检验要以人民标准为唯一标准,政府工作成果要去除GDP标准,坚持以人民利益为导向,把人民是否赞成作为政府工作的选择方向,人民是否高兴作为政府工作结果的衡量器,要看看是否解决了人民的诉求,为人民创造了实惠,增强了人民的幸福指数。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实现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基本前提。

实现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就要坚持“五个文明体系”建设,满足人民多样化的美好需求。随着我国进入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2]11面对新变化,中国共产党要做好时代的答卷人,在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的基础上,建设“五位一体”的文明体系,更好满足人民在多领域的多样化需求,全角度拓宽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真正落实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思想。以丰富人民的物质需求为抓手进行物质文明建设,以创新发展为引领驱动经济生产力,激发经济活力,加大创新人才培养和创新产业研发,调整经济结构,生产出更加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高质量化的物质产品,满足人民在符合经济尺度、法制尺度和道德尺度前提下的不断扩大和提升的物质需求;以丰富人民文化生活为抓手进行精神文明建设,以开放发展为引领,不断凝练中国传统文化精髓,通过多种表达形式推动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理念大众化、平民化,吸收世界两千五百多个民族的优质文化资源,提升全体人民的国际文化视野,促进新时代文化产业发展,积极进行突显时代性的文化产品的开发和传播,满足人民不断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以制度体系建设为抓手进行政治文明建设,以协调发展为引领,继续探索和升华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模式,发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保证人民通过制度化、法制化的体系参与国家事务,提升人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和有效性;以改善民生为抓手进行社会文明建设,以共享发展理念为引领,加强民生领域制度建设和评估机制建设,促进民生产业多模式发展,抓住人民之忧,补齐民生短板,提高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投入水平、加强医疗配置水平,平衡民生享有,加强养老体系建设,扩大就业需求,加大社会保障公共建设;以优化人民生活环境为抓手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培育生态文化,建立生态保护与责任制度,加强生态建设的整体性和协调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整治重点污染源、解决城市气候污染问题、减少有害物质、保证食品安全、扩大国土绿化,进行水生态恢复,使人民在美丽中国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建设“五个文明体系”是实现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重要举措。

实现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就要坚持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向,为人民创造安全国际发展环境。人民的美好生活和幸福安康是在安全的国际国内环境基础上才能得以实现的。面对我国迅速崛起和国际影响力的扩大,西方社会“修昔底德陷阱”和“金德尔伯格陷阱”思想盛行,对中国和平发展的环境构成了威胁,对实现人民的美好幸福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落实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思想,要以全球视野积极思索如何维护世界整体和平保障全人类的发展利益,从而保障国内发展的稳定环境。面对世界格局进入调整期、全球经济进入寻找动能期、世界规则进入重建期、全球治理问题进入关键期的人类现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人类问题,并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这个倡议是世界视野的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呈现,指明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提供了人类社会文明的价值规范。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世界担当,就要不断深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论研究与宣传,加强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原则、目标、内容、途径等问题的理论研究,增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支撑,使其更加具有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加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面向世界的多重宣传,使世界人民摆脱西方思维惯性,接受、认同并支持和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促进多边经济合作,推动构建新型世界经济秩序,以亚投行为中介,加深区域经济合作,构建区域命运共同体;以合作共赢为原则,推动主场多边经济合作平台发展,增强亚欧战略合作,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引领,在增强国家综合国力的基础上打破均势和霸权的循环,推动公正平等的世界经济新秩序的构建;扩大全球伙伴关系的人类认知,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进全世界对实现以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为理念的新型国际关系的倡导的实践,推动各国管控分歧构建伙伴关系,扩大中国的朋友圈,继续塑造和平崛起的中国形象,开启世界各国共同书写世界规则的公平正义的新篇章,共同维护国际秩序,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向世界提出中国方案,展现中国担当,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积极发挥中国负责任大国的作用,以务实的实践者和体系变革的倡导者身份,与世界人民共同面对全球治理的共同挑战,继续为全球治理做出贡献。坚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方向,可以为中国人民的安康构建了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安全环境,是实现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国际环境保障。

新时代的呼唤激发新时代的思索,新时代的思想创造新时代的实践。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的使命与担当中,在传承与弘扬政党精神中,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政党的情怀与使命,把全体人民的富裕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目标,把人民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作为社会发展的价值衡量,把人民利益作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本保障。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情怀,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的行动依据,必将为社会生产力的提升带来新的活力,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提供最有利方法,使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措施更为有效,使党的执政地位更为牢固,必将推动伟大事业发展、夯实伟大工程建设,使中华民族赢得伟大斗争的胜利、实现伟大梦想!

猜你喜欢

以人民为中心人类时代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中国改革的成功取决于科学的理论指导
浅议在党建中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深刻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