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持补短板强弱项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2022-01-01高体健

前进 2021年5期
关键词:公共卫生中医药卫生

高体健

人民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基础,也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十三五”时期,中共中央把维护人民健康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召开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确立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建设健康中国的大政方针和行动纲领,启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和健康中国行动,深入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医疗保障制度改革、药品供应保障制度改革,相继出台《中医药法》《疫苗管理法》《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等法规,有效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人民健康状况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持续改善,主要健康指标总体优于中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看到,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卫生健康领域还存在不少短板和弱项:一是卫生健康法治体系不够完善,《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配套法规和《传染病防治法》亟待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相关立法和配套制度机制不够完备,相关应急预案操作性和针对性不够强。二是一些地方重应急、轻预防,公共卫生体系能力不强、机制不活、动力不足、防治结合不紧密,特别是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发展滞后,监测预警、流调溯源、物资储备等难以适应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需要。三是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既包括中西部地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滞后于东部地区,农村地区优质资源短缺,基层服务能力不强等问题,也包括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系统集成不够、综合推进不力等问题。四是中医药发展存在基础和人才建设比较薄弱、中药材质量良莠不齐、中医药传承创新不够和作用发挥不充分等问题,中西医并重方针仍需全面落实,遵循中医药规律的治理体系亟待健全。五是我国仍然面临多重疾病负担并存、多重健康影响因素交织的复杂状况,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在城乡、地区、人群之间分布不均衡,其中传染病防治素养水平、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水平最低。六是影响健康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还不少,健康产业仍存在科技含量不高、跨界融合不充分、健康保险发展滞后、人才要素短缺、营商环境和行业监管不够完善等问题,不能满足群众多样化的健康服务需求。七是我国生命健康科技创新体系尚未形成整体优势,生命健康科技在总体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上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很多药物、器械、设备依赖进口,特别是高端医疗设备大多被国外垄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研究谋划‘十四五’时期卫生健康发展,要站位全局、着眼长远,聚焦面临的老难题和新挑战,拿出实招硬招,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明确了到二〇三五年建成健康中国的远景目标,到二〇二五年实现人民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的“十四五”目标,提出了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大任务和重要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落实《意见》要求,从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全民医保制度、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建设体育强国、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等方面对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进行了安排部署,并提出要建设疾病预防控制、国家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县级医院、中医药发展、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等6大全民健康保障工程。

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理念的重大创新、发展方式的重大转变。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各级党委政府要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聚焦卫生健康面临的老难题和新挑战,拿出实招硬招高招,加快补齐短板和弱项,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加快完善卫生健康体系,推动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方式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服务体系从数量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效益提升型转变、人民群众由被动应对健康问题向主动践行健康理念转变,加快提高卫生健康供给质量和服务水平,着力提高人民身心健康素质,才能确保到二〇三五年高质量高水平建成健康中国。作为参政党,农工党各级组织只有完整、准确、全面理解和把握《意见》《规划纲要》对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作出的新部署新要求,才能找准履职尽责的切入点、结合点、着力点,确保建言建在需要时、议政议到点子上、监督监在关键处,切实提高围绕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履职实效和建言质量。

一要加强卫生健康法治建设。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的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加快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卫生健康法律法规体系,切实保障《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等法律法规贯彻施行,着力推进卫生健康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依法确保各级政府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理念贯穿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确保各级政府组织领导、统筹协调、认真做好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工作,实现健康中国和经济社会良性协调发展。有针对性地推进传染病防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重大突发疫情应急管理等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订工作,健全权责明确、程序规范、执行有力的疫情防控执法机制。

二要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深入总结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经验、吸取教训,立足更精准更有效地防,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强化监测预警、风险评估、流行病学调查、检验检测、应急处置等职能。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改善疾控基础条件,强化基层公共卫生体系。落实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责任,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健全联防联控机制和重大疫情救治机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处置机制,加强实验室检测网络建设,健全医疗救治、科技支撑、物资保障体系,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建立分级分层分流的传染病救治网络,建立健全统一的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大型公共建筑预设平疫结合改造接口。加强公共卫生学院和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强化慢性病预防、早期筛查和综合干预。

三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性,打好医改组合拳,努力在健全分级诊疗制度、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全民医保制度、药品供应保障制度、综合监管制度等方面取得突破。加大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力度,深入推进治理结构、人事薪酬、编制管理和绩效考核改革,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建设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加强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以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县级医院为重点,完善城乡医疗服务网络。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积极发展医疗联合体。加强预防、治疗、护理、康复有机衔接。推进国家组织药品和耗材集中带量采购使用改革,深化医保基金监管制度改革,充分发挥医保对医药服务的激励和约束作用。提升医护人员培养质量与规模,实施医师区域注册,推动医师多机构执业。稳步扩大城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范围,提高签约服务质量。

四要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坚持中西医并重和优势互补,深化中医药管理体制改革,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中的独特优势。坚持中医药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服务体系、服务模式、管理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古典医籍精华的梳理和挖掘,使传统中医药发扬光大。建设中医药科技支撑平台,改革完善中药审评审批机制,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抓紧布局建设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和国家重点实验室,促进中药新药研发与保护。强化中药质量监管,促进中药质量提升。强化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推动中医药国际标准制定。

五要深入实施健康中国行动。深入实施好健康中国行动及15个专项行动,不断提高人民身心健康素质。在政府层面,要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丰富工作内涵,推动工作内容从环境卫生治理向全面社会健康管理转变;完善国民健康促进政策,健全健康教育制度,推进健康城市和“健康细胞”建设;加强公共卫生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强化病媒生物防制;深化体教融合、体卫融合、体旅融合,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在社会层面,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卫生健康行业学会协会、新闻媒体要积极主动开展健康教育、健康科普活动。在家庭层面,要树立和践行“爱卫生爱健康就是爱家人爱国家”的理念,形成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

六要促进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健康产业涉及面广、产业链长、融合度高。要以影响人民健康的重大问题、健康产业的主要短板为工作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非基本医疗领域配置资源的活力,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统筹推动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关键技术和创新产品研发应用,深化健康产业跨界融合,改造升级传统业态,壮大新业态,延长产业链,提高健康产业集聚效应和辐射能力。着力实施优质医疗健康资源扩容、“互联网+医疗健康”提升、中医药健康服务提质、健康产业科技创新、健康产业集聚发展、健康产业营商环境优化等系列工程,进一步扩大优质医疗健康资源覆盖范围、增强健康产业融合度和协同性、提升健康产业科技竞争力,使健康产业成为重要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七要强化生命健康科技创新。要完善生命健康科技创新政策环境,继续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构建国家生命健康科技创新体系,集中力量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完善平战结合科研攻关体系,支持协同开展重大传染病病原体溯源、致病机理、检测试剂、诊疗救治、疫苗药物等全链条研究。加大生命健康领域科技投入,加快补齐我国在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医药卫生、医疗设备等领域的短板,完善创新药物、疫苗、医疗器械等快速审评审批机制,加快临床急需和罕见病治疗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提高国产药品、疫苗、器械、设备的国际竞争力,促进临床急需境外已上市新药和医疗器械尽快在境内上市。深化科研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战略科学家和创新型医药科技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为他们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环境。

猜你喜欢

公共卫生中医药卫生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卫生与健康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启事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征稿简则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卫生歌
公共卫生服务怎加强
公共卫生监督不是“陪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