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文化视角下的京族海歌研究
2022-01-01丁丽君
丁丽君
(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广西南宁 530008)
京族是一个以海洋为生的民族,依靠海洋生存发展的历史,使京族人形成了和谐相处、坚韧勇敢、开放包容的海洋文化精神。在京族的海洋文化中,京族人追求人与大海的和谐关系,“把人类与大海的各种活动关系确立为一种‘生命同根’的伦理道德关系,蕴涵了‘海人合一’的海洋生态伦理思想”[1]。“由于我国京族区域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京族的海洋文化具有明显的时间性的时代内涵与空间性的区域内涵特征。京族民族文化的海洋性,它不仅表现在各种经典传世之作中,而且体现在京族人民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中。”[2]京族人在长期从事渔业生产、海上劳动过程中,创造了内容丰富、优美动人的民间歌谣,歌谣咏唱海上捕鱼劳作中的所见所闻,这些歌谣被称为海歌。海歌在表现内容和表现形式等方面鲜明地体现了京族海洋文化的特征,是京族极富民族特色的民间歌谣。
一、京族海歌的海洋文化内涵
“京族是一个以海洋渔业为主的民族,海洋渔业是京族繁衍生存之根本。在与海洋的长期相处过程中,他们不断摸索和掌握这片海域的规律,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渔业生产经验。”[3]这些生产经验鲜活地反映在京族民间文学中。京族的海歌呈现大量丰富的海洋意象,咏唱海上常见、特有的景物,而且这些海洋意象与生产、生活相融合,展现京族人多彩的渔家劳动和生活场景。
富饶的大海养育着京族人,也激发了京族人的诗才。京族海歌咏唱京族人海上劳动的场景,总结生产劳动经验,海歌中出现各种各样的海洋意象,内容丰富。
比如《摇船曲》之一:
艄公啊!你睡我摇,我睡你摇,
桅高艃稳,锚重缆韧。
艄公哟,饭吃一碗怎能饱?船摇一撸怎能赶别人?
脚不跺马步船不快,脚跺太大力怕船脱钉。
自己掌舵又拉艃绳,无人戽水摇橹船难航行,
独自驾船直了又横,姑娘为什么不来帮情人?[4]
这首《摇船曲》中出现了锚、韧、掌舵、拉艃绳、戽水、摇橹、驾船等海上劳动的意象,细致地描绘了海上劳动的不易。“艄公哟,饭吃一碗怎能饱?船摇一撸怎能赶别人?”船要行驶得快,摇船人要使出浑身力气,但又不能使蛮力,“脚不跺马步船不快,脚跺太大力怕船脱钉”,歌中的唱词提到无论出力大或者小都有难处。“无人戽水摇橹船难航行,独自驾船直了又横”这一句展现了独自掌舵的不易,独自掌舵船驶不快,“直了又横”采用白描的手法,直观展现海上渔船无法前进的艰难困境,最后一句呼唤情人就更显得情真意切了。
京族海歌还有对唱的形式,一唱一和,体现缓解劳动后的疲累,体现放松心情。《摇船曲》之二就是这样的海歌:
男:摇船不见到岸,骨头摇松,手脚摇累。
女:摇船手脚虽酸,会见姑娘,心甜不累。
男:哥见风大浪高,一心祝愿,橹稳绳韧。
女:只要舵正橹稳,恶风险浪不怕不惊。[4]
男方的唱词唱出了海上劳作的辛苦、困难,但在“风大浪高”的海上并没有惊慌失措,而是乐观自我安慰,“一心祝愿,橹稳绳韧”。女方的唱词唱出了对渔人的宽慰,一唱一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海歌节奏有张有弛,形成丰富的想象空间,蕴含着京族人对劳动经验的总结和人生哲理的领悟。在海上的惊涛骇浪中,“只要舵正橹稳,恶风险浪不怕不惊”,在劳动中是如此,在生活中也一样需要“舵正橹稳”才能战胜困难。
比如《鱼不吞钩》:
钓鱼鱼不吞饵,站起又坐坐下又站,
是不是鱼嫌钓饵无味?钓不到鱼光景艰难。
日间望,夜晚盼,这里鱼嫌钓饵无味道。
枉费时日空手归,只要勤奋耐烦丰收日子总会到![4]
这首歌谣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渔人钓鱼鱼不上钩的情态,“站起又坐坐下又站”这一句使用回环的手法,使得歌谣拟态逼真。“只要勤奋耐烦丰收日子总会到”又表现了京族人乐观向上、勤劳淳朴的精神风貌和生活智慧。
京族人过去受生产工具和条件的限制,绝大部分都是以个体形式从事沿海滩涂作业,如耙螺、挖沙虫、掘泥丁等,或是浅海拉网、刺钓等,深海捕捞极少,这种生产方式决定了京族渔业劳动是以利用和适应海洋生态自然条件为主。海歌展现京族人依赖海洋,人与海洋和谐共处的画面,呈现出京族鲜明的海洋文化特征。
比如《海上不断钓渔船》:
潮涨潮退不离海,风吹云走不离天;
大路不断牛脚印,海上不断钓渔船。[4]
这一海歌气势阔大,“海上不断钓渔船”一句反映了京族人摇船出海捕鱼时的繁荣景象,充满了劳动的喜悦和对大海的向往与崇敬。
大海的资源是丰富的,但大海变幻莫测、风高浪急,在过去生产力不发达、劳动工具简陋的情况下,出海打渔意味着危险重重。在京族的海歌中也有一部分表达京族人民对海洋的敬畏、对出海亲人的挂念,希望得到海洋的护佑,体现渴望人与海永恒和谐的情感。
比如《见船回岸心才松》:
如今阿哥做艄公,日夜飘摇大海中,
听见风浪妹心挂,见船回岸心才松。[4]
《海上银钱取不尽》:
西北风刮天气坏,叮嘱阿哥莫开船。
海上银钱取不尽,风大浪高妹耽心。[4]
这两首海歌都表现了京族人对海洋多变严酷的深刻认识,对出海亲人的挂念,“见船回岸心才松”生动地展现了“阿妹”见到亲人平安归来的欢欣喜悦之情。
京族人在海歌中运用海上劳动常见的场景、事物来表情达意,展现渔业劳动的艰辛不易和收获时的喜悦欢欣,抒发热爱生活的情感,蕴涵丰富的海洋知识和人生哲理,也体现了京族人顺应、依赖大海,崇敬大海,追求“人海和谐”的海洋文化特征。
二、京族海歌的艺术形式
京族海歌不仅在内容上鲜明地传达海洋文化精神,而且在艺术形式上也体现海洋文化特征。首先,京族海歌常常取材于京族人渔业劳动时常见的事物,运用海洋意象,采用比、兴、回环、谐音等多种手法来表达情感,使得歌谣生动活泼、真挚动人,洋溢着鲜活的海洋气息。
比如《浪飞飞》:
大海驶船浪抛抛,同园甘蔗叶相交,
同园甘蔗相交叶,你拉我扯真热闹。
大海驶船浪飞飞,同园甘蔗叶相思,
同园甘蔗相思叶,你难舍来我难离。[4]
这首海歌使用了兴、比、回环、排比等多样的艺术手法。兴,即以其他事物为发端,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歌谣前四句和后四句都用了“大海驶船浪抛抛”“大海驶船浪飞飞”等极富海洋特色的景象作为引出相思之情的发端。“大海驶船浪抛抛”“大海驶船浪飞飞”中的“抛”和“飞”使用叠词,一方面可以更好形成歌谣的节奏感,另一方面用海浪翻涌的形态十分形象地表达了难舍难离的爱慕之情。前四句和后四句的句子结构基本相同,形成了歌谣稳定的抒情方式,蕴含着京族人以海为生,祈求平稳的心态;“同园甘蔗叶相交,同园甘蔗相交叶”“同园甘蔗叶相思,同园甘蔗相思叶”这四句的结构在稳定中又有变化,在形式上模拟了海洋海浪起伏、一波一波海浪温柔拍打沙滩的形态,展现歌谣鲜明的海洋特点。
比如《摇船曲》之三:
鱼满载,沉甸甸,海面无风来鼓帆,
船儿累得走不动,摇橹一天未见岸。
姑娘心,急如焚,踩塌京家渔港湾,
望穿大海盼船归,嗨哟!银鱼金虾堆如山。[4]
海洋、船、摇橹、渔港湾、银鱼金虾这些意象都有着鲜明的海洋特色。歌谣使用对比手法,前四句唱出出海渔人丰收的喜悦、归家的急切、海上劳作的艰辛;后四句唱出家中亲人的期盼,歌谣的最后一句“嗨哟!银鱼金虾堆如山”生动地凸显亲人相见、打渔丰收的无比喜悦。海歌用丰富的海洋意象写人情,情景相生,将情感表达和海洋环境融合在一起,生动地展现了京族人家鲜活的海洋劳动场景和生活图景。
其次,京族人不仅将海洋意象放入歌谣之中,还将海洋文化内蕴融入海歌的韵律里。句式灵活多样的海歌在规整中又有一定的变化。
比如《海阔天空》:
海阔天空,有网就抛有钓就放,
万一江狭海浅,网抛无用钓亦空忙,
如今江阔海宽,有钓有网随意扬竿张网。[4]
歌谣每一句的字数分别是四、八—六、八—六、十,呈现交错变化,又遵循前短后长规律的句式排列。再如《思乡情》《为何鱼离水》《船虽远心相连》《浪花时隐时开》《鱼不吞钩》《去海歌》《摇船曲》等海歌的句式都是变化当中又有前短后长规律的句式。这些海歌在形式上模拟了海洋波浪起伏、海浪不断拍打岸边的景象,把海洋劳动、生活场景糅合到海歌的艺术形式当中,凸显京族海歌鲜明的海洋文化特征。
另外,在京族海歌中有很大一部分歌谣是汉语粤方言民歌,京族人称为“白话歌”,一般是七言歌谣。在《京族民歌选》中收录的26首海歌当中就有20首是七言歌谣。用粤语方言来吟唱海歌,是京族人融合周边汉、壮民族文化的体现,显示出京族海洋文化的包容性和融合性精神。这一部分海歌句式为七言四句,或六句、八句,一般是第一、第二、第四句押韵或者第二、第六、第八句押韵。
比如《望四海》:
踏上云梯望四海,望星望月望妹来,
冇望妹来要米煮,盼望妹来得心开。[4]
又如《见船回岸心才松》:
如今阿哥做艄公,日夜飘摇大海中,
听见风浪妹心挂,见船回岸心才松。[4]
再如《海上驶船浪飘飘》:
大海驶船浪飘飘,南海平际架银桥,
鹅毛拿来当扇拨,得妹情意冇捨抛。[4]
以上三首海歌都是第一、第二、第四句押脚韵,节奏整齐,朗朗上口。海歌这种稳定的押韵方式与京族人祈求风平浪静,在以海为生中保持平稳、安定的心态相契合。
在京族海歌中,我们可以看到歌谣使用“赋、比、兴”手法,充满各式各样的海洋意象,展现了海歌特有的海洋文化气息。同时,京族人在保持本民族海洋底色的基础上,敞开怀抱吸纳、融合周边民族民间歌谣的艺术形式,让海歌拥有更加灿烂的艺术生命力,成为京族包容并蓄、博大宽厚的海洋文化精神的最好表达。
三、京族海歌海洋文化精神的形成
(一)丰富渔业资源和地域环境是海歌海洋文化精神形成的重要基础
“中国京族主要分布在广西东兴市的万尾、巫头、山心和潭吉等海岛自然村。这些岛屿南面濒临北部湾,西面接壤越南,地理位置得天独厚。”[5]京族人的祖先本来就是以海为生的,来到北部湾沿岸定居之后,看到海上资源丰富,岛上土地稀少贫瘠,便一心一意依赖海洋为生。在京族的史诗《忆万尾京族史》中有“祖先原籍在涂山,打渔来到福安地,初来岛上无田地……靠海为业来度日”[6]的记载。“京族民歌植根于京族地区的民俗环境之中,如果离开了民俗环境,这些民歌艺术就会枯萎、凋零。作为民俗事象之一的生产习俗,无疑为京族民歌提供了生存的基础和空间。”[7]京族人在长期的渔业劳动中,所观、所思、所咏无不和海洋有关。富饶的大海用丰富多样的海产品养育着京族人民,也激发了京族人放歌海洋的才情。京族人民在海上劳动中创作了极富民族特色的海歌,海歌的曲调犹如波浪高低起伏,咏唱海上常见的景象,把海洋景象和劳动、生活、爱情糅合在一起,展现出浓郁的海洋风情。海歌中丰富的海洋意象就是京族人民依赖海洋、崇敬海洋的真实写照。
比如《海阔天空》:
海阔天空,有网就抛有钓就放,
万一江狭海浅,网抛无用钓亦空忙,
如今江阔海宽,有钓有网随意扬竿张网。[4]
京族人把海洋视为自己的家园,海洋既满足他们物质上的需要,又是他们的精神家园。大海的严酷、风浪的变幻莫测锻炼出了京族人豪迈、勇敢的气概,这首海歌提到的“如今江阔海宽,有钓有网随意扬竿张网”就充满了在广阔天地积极劳动的豪迈气概。
旧时,社会生产力总体水平较低,京族人大多从事沿海滩涂作业和浅海拉网作业,浅海拉网打渔多是木帆船,由艄公摇橹前进,划船时节奏前短后长,很有规律,这对京族海歌的节奏也有一定影响。正如前面所提到的那样,绝大部分的海歌要么是七言四句,要么就是前短后长的句式,句式在稳定中又有所变化,歌谣节奏朗朗上口又活泼自由。海歌这些特点都和京族人民长期的海洋劳动密切相连。
(二)淳朴的民俗风情是海歌海洋文化精神形成的重要推动力
京族民歌丰富多彩,正如歌谣《人翠歌也翠》里所唱的:“人美话也靓,人翠离得远了歌也翠。”[4]“靓的”“翠的”各类民歌是京族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过节要唱歌、恋爱要唱歌、婚礼要唱歌、海上打渔也要唱歌。京族人民用歌谣传达出对生活和劳动的热爱。
比如《浪花时隐时开》:
自从在那里归来,心里似浪花时隐时开,
溪水流,潮涨退,阿哥的心比浪花欢开不败!
无论犁田、出海,无论白天黑夜仿佛见妹登歌台;
梦中我俩缝花被,醒来歌飞海角天涯![4]
“阿哥的心比浪花欢开不败!”一句用极富海洋特征的意象来形容内心抑制不住的爱慕之情。意中人登歌台是最美的样子,即便在梦中也有歌声飘扬。这一海歌清晰地反映了青年男女登歌台、以歌谣传情的民俗风情。再如《海揽根连根》(十一):“听唱歌,愁闷之心欢起来,大风大浪把稳舵,京歌漫海鱼满载。”[4]这些歌谣都清晰地展现京族人“爱歌”“赞歌”,用海歌来助力劳动、歌唱丰收的民俗风情。
旧时京族人的海上生产大都是由男子承担。京族人出海捕鱼时,常常是两船对唱,一船唱男方,一船唱女方;或者同一船上一人唱男方,另一人唱女方,模拟男女对唱,以缓解劳动的疲累。前文提到的《摇船曲》之二就是典型的代表。这种在劳动过程中歌唱的习惯,使得海歌的内容与劳动的场景相互交映,展现出歌谣与劳动、情感表达之间的和谐。
(三)敬畏海洋、包容博大的品格和祈求丰收、祈愿平安的追求是海歌海洋文化精神形成的主要心理因素
“京族信仰多神,没有全民统一的宗教信仰,岛上盛行的是一种杂糅了道教、佛教而形成的具有京族特色的民间信仰。京族是一个海洋民族,他最初信奉的神灵与海洋密切相关,形成了供奉镇海大王、海公、海婆等神灵的自然崇拜。”[3]长期的海洋劳动使得京族人对海洋的依赖、崇拜和敬畏内化成了集体无意识,进而影响其思维方式,形成一种像海洋一样博大包容的精神品格。这样的精神品格让京族人在保持本民族底色的基础上,积极吸收周边民族的文化因子,使得海歌的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前面提到的海歌中出现数量不少“七言”“白话歌”,用粤语吟唱,大多第一、第二、第四句押韵或者第二、第六、第八句押韵,节奏整齐。这部分海歌就是京族融合性海洋文化精神的极好证明。
海洋是资源丰富、广阔深邃的。对于靠海而生的京族人来说,海洋就是衣食父母。海上气候多变,风浪变幻莫测,祈求丰收、祈愿亲人出海平安归来成为京族人最虔诚的祈祷。海歌中丰富的海洋意象,不仅是京族人海上劳动的诗性书写,也成为表达京族人虔诚祈祷的最好途径。比如《见船回岸心才松》的唱词“听见风浪妹心挂,见船回岸心才松”[4]、《海上银钱取不尽》的唱词“海上银钱取不尽,风大浪高妹耽心”[4]、《船虽远心相连》的唱词“船在大海奔驶,一日三餐思远程人”[4]等内容,细致地描绘京族人靠海而生的生活方式,展现出京族人勤劳乐观、祈求鱼虾满仓、亲人平安的情怀。特别是《摇船曲》(三)中的唱词:“姑娘心,急如焚,踩塌京家渔港湾,望穿大海盼船归,嗨哟!银鱼金虾堆如山。”[4]使用白描和转折的手法,更是活灵活现地唱出女子渴盼亲人平安的焦灼、鱼虾丰收的喜悦。可见,海歌是京族以海洋劳动、生活方式为基础形成的海洋崇拜和精神追求的文学化显现。京族人的这一精神追求来源于生活又回馈于生活,以海歌为桥梁,演变为海歌海洋文化精神形成的主要心理因素。
京族作为一个靠海而生、临海而居的海洋民族,其海歌内容和形式都饱含海味,洋溢着浓厚的海洋劳动和生活气息。从这些海歌中可以看出,京族人不论是物质生产还是精神生活都围绕着“海洋”展开,体现出京族依赖海洋、敬畏海洋,宽厚包容又刚健勇敢的海洋文化精神。同时,京族海歌在发展中善于吸收周边民族的文化因子,成为京族融合性海洋文化精神的最好写照。海味十足、风韵独特的海歌是京族人的精神食粮,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