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研究
2022-01-01刘涵宇
刘涵宇
(中国海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农业的积累,农民的富裕,农村的发展是强国之基、固国之本。乡村是具有生产、生活、生态、经济、文化等多重功能的居住空间。新中国成立以来,虽然我国在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但我们也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进入新时代以来,乡村活力日益凸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的在于加速农村的现代化进程。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大量年富力强的劳动力投身到建设城市的行列中,一座座现代化的城市在中华大地不断崛起。因此也就造成了乡村发展相对滞后的局面。若想巩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果,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就要把缩小城乡差距这一长期以来想解决却又未完全解决的矛盾提上日程。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注重生活乃至生存环境的质量。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提出“逃离城市,重返农村”的口号。这种思想的转变意味着乡村对人民群众的吸引力在不断提升。因此要抓住机会,加强城乡互动和城乡双向流动,加快我国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但是落后的旧农村势必只会打消人们“返璞归真”的念头,只有乡村振兴后的新型农村才是人们心之向往的“世外桃源”。这也符合国家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的经验规律。目前我国的基本矛盾在乡村最为突出。真正的乡村振兴是涵盖文化、经济、生态等各领域的全方位振兴,不仅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引导、财政援助,企业的帮扶,人才的引进,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更需要的是以人为本,觉醒乡村内部力量,形成乡村发展的原动力。而觉醒乡村内部力量的有效方式之一就是提高农村劳动力自身的素质。
1 提高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的理论依据
1.1 人力资本理论
农村劳动力素质的高低事关乡村振兴的成效。我们可以运用人力资本理论的相关内容理解这一明智之举。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的根本因素不是土地、能源等被动无自主性的要素,而是取决于人力资本。即,人能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是社会前进发展的主要动力。而人力资本的积累包括劳动者自身素质的积累。这就意味着,随着劳动者自身的知识、技能、素质能力的不断提高,势必会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所在产业不断调整和升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和改善。具体到农村,农村劳动力素质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程度紧密相连。但提高其素质,必是一个漫长艰辛而又需要不断调整的过程。
1.2 马克思关于人全面发展的理论
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二者的内生动力具有一致性,皆源于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只有准确理解人全面发展的核心内涵,才能从根源上把握振兴乡村的诀窍。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学说是指作为独立个体的人能够在充分展示、发挥自身能力的同时,可以处理和发展好“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理论。其核心要义是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一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3方面。第一,人需要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人类自身的需要引发和决定了人类的各种行为活动。换言之,人类所从事的活动都是为了满足自身的某种特定的需求。当人类的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后,自然而然会产生新的需求,这也就意味着人们会投身到更高层次的社会实践和劳动中,如此往复循环,促进自身的提升和社会的进步。而人的需要大致可分为生存、享受和发展需要这3大类。第二,人的能力全面发展。人类社会进步发展得以延续的重要因素是人类能力的持续提升。人的能力指的是人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能力。其大致可以分为个体能力和集体能力,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体力和脑力,自然能力和社会能力,先天能力和后天能力等。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人的能力也是如此。二者几乎是同时同步完成的。人类只有在参与各种社会实践的活动中才能不断充实自己、增强自己。第三,每个人的个性充分发展。人的个性是由密切相关的各元素各方面所构成的。它包括人的兴趣、信念、愿景、心理特征、个人倾向、社会性格等。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每个人的个性都与其他人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但差异是永远存在的。人的个性发展不是孤立片面的发展,它与社会发展间存在密切的联系。马克思认为,在社会物质资料匮乏的条件下,人们会弱化其自主性和独特性。只有在物质达到极度丰富的时代,人们的个性才能够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乡村振兴,不单单是指乡村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固本强基,而是要求全方位、无死角的提质增效。这就要求农村劳动力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都取得长足的发展和改善。
2 提高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意义
2.1 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的内在要求
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群众,这一作为社会发展的原始动力和最终目的的统一体摆在首位,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特质本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就不能落下每一个社会群体。农民是乡村发展和农业生产的主体,是参与和管理农村公共事务的主要力量。因此,尊重农村劳动力特性,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满足农村劳动力需求,开发农村劳动力潜能,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农村的生动实践。
2.2 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是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客观需要
加快一个国家现代化进程必不可少的因素是加快其国民的现代化。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首要前提和基础是实现农民的现代化。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农业大国。传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早已成为历史,随着农业技术的更新升级,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农业机械化大面积使用,各种特色农产品及其相关产业不断涌现。此外,现代农业的发展朝着加工农业、数字化农业、特色农业等多元化的方向迈进。农民传统的种养技术和经验已不能满足于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因此,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需要不断提高逐步提高劳动力素质。
2.3 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是促进农村人口就业的迫切要求
近年来,为实现乡村振兴的提质增效和促进农业的产业化建设,我国大力推广农村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的生产经营模式,释放了农村大量的劳动力。解决好这一部分人口的再就业问题是乡村振兴的工作重点之一,也是培育农村现代化经济新的增长点之一。农村劳动力通过围绕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学习各种知识和掌握相关技能。从而拓宽就业渠道,提升自己的收入。现代化农业上下游的产业链较为完善,企业相对应地会增加部分工作岗位从而吸纳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例如,农村劳动力可以从事附加值更高的农产品加工和运输等相关工作。
3 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现状
随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劳动力素质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农村劳动力素质的高低直接关乎乡村振兴战略的成效。我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全国的大多数。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较丰富但劳动力素质基础薄弱,多重素质存在不足,难以满足实现乡村振兴的需要。
3.1 科技文化素质方面
文化素质是劳动者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即,劳动者通过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所获取的知识以及表现出的修养和品质。劳动者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是提高劳动者经营管理素质、技能能力素质、道德法律素质的基础。目前,我国农民的知识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接受和应用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相对较弱且提升速度较为缓慢。同时他们接受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培训的机会远远少于城市劳动者。一般来说,没有具备足够的文化素质这一基本条件,让“大字都不识几个”的农村劳动力去学习并运用科学技术,无异于痴人说梦。
3.2 经营管理素质方面
通常情况下,在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的企业对于高素质的管理和科学技术人才的吸引力肯定远低于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和城市,导致乡镇企业在人才“引进来”工作方面的步履维艰,采取由外向内的方式提升农村劳动力经营管理素质可以在一定时期取得一定进展和成效,但这并非是长久之计。此外,很多经营管理素质能力不足的农民想融入到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却由于自身没有一定的市场和销售等方面的知识,不能及时获取相关经济信息,不会运用经济发展规律、经济学相关知识分析问题,苦苦找不到进入现代化经济市场的“入口”。
3.3 思想道德素质方面
我国传统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受自然经济的影响,我国大多数农民思想较为保守,小农意识较为浓厚,往往仅着眼于短期利益和固步自封安于现状,无心也无力去拓展新的领域和方式。同时这也意味着农村劳动力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为薄弱,接受速度较为缓慢。例如,在经济转型初期,部分农民不接受或排斥城市所形成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
3.4 法律素质方面
一方面,我国部分传统农村地区受封建思想束缚,当村中发生难以解决的大小事宜时,一律由家族长辈或者宗族长老进行决策,而不是通过司法途径寻求相关部门的帮助。另一方面,我国各地区农村基层司法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个别工作人员在处理工作事物过程中,存在违背司法公平正义的现象,难以让农民信服。这就导致了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法律意识较为薄弱,法律知识较为匮乏以及法律信仰缺失等因素,造成了农村劳动力对法律法治丧失信任的局面。
4 提高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的举措
4.1 加强农村基础文化教育和技能培训结合
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是一项具有长期性、持久性的工作。在工作的开展中切忌一成不变,要根据不同劳动力自身所具备的不同特征不断地调整,找到效率高且最适合的方法才能事半功倍。
通常情况下,劳动力的文化素质与其收入成正比。因此,务必确保农村地区能够长期贯彻落实九年义务教育的方针政策,并且尽可能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并加大农村科教文卫事业的投入力度,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农村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逐步改善城乡教育的失衡状况。同时,相关教育部门以及其他部门要认真整顿、治理农村教育教学环境和秩序。解决长期存在的学生休学、辍学,童工现象,学校挪用公用经费经商办厂等现象。在加强基本文化修养的同时,也应同步开展相应的农村文化活动,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思想道德修养,加强其精神文明建设。
开展基础文化教育和进行技能培训并行不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新型农民不仅要有文化,还要会技术、善经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农村劳动力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大力开展农业实用技能技术培训。通过知识学习和实际操作,帮助农民掌握先进性、适用性、可操作性强的技术,增强生产本领。
4.2 开展极具特色的农村职业教育
第一,健全农村信息网络,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和多元化的信息媒介,让农村人口足不出户就能获取相关信息咨询,得到教育培训。并且通过线上加线下培训结合的模式,综合利用智能手机、电视、报刊等载体,有组织、有计划地加强农村劳动力在法律法规、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教育。给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和空间。第二,引导农民走出“舒适圈”。加强对职业教育的宣传,让农村劳动力深刻体会先进科学技术能够给农业带来的便捷和转变。农村职业教育要针对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后企业用工需求进行专业化指导。有效整合各类资源,加强与企业、院校之间的合作,通过到先进企业参观学习,聘请专家学者授课等方式,提升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第三,结合各地不同的实际情况,开展有特色的职业教育培训。同时,政府等相关部门要做好人力资源市场规划,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例如,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程信息网络、农村劳动力区域流动网络等。积极构建城乡城乡一体化的城乡人力资源就业市场,提高培训后就业率,使得农村劳动力不仅经过专业培训,而且有机会、有平台去“施展拳脚”。
4.3 引进实用人才,完善农村基层服务体系
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让新型农民能够走出去的同时,也要积极开展高素质、高水平人才的引进来工作。协调好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间关系,形成合力。政府制定相应的奖励政策,鼓励各类社会群体助力乡村发展,改善农村基层干部和科技工作者的工作、生活条件。招聘“大学生村官”,既能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整体素质,又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鼓励毕业生和各类人才积极返乡创业带动就业,号召科技工作者积极送科技下乡。此外,乡村不应只局限于引进人才,更应该着眼留住人才和吸引人才。这与单纯地引进人才存在本质的差别。由此可见,发挥农村特有优势,加大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既能保障乡村人力资本的身心健康,又能吸引和留住服务乡村振兴的人才。
作为国家公共服务体系的最小组成部分,农村基层服务体系直接面对农村居民的日常生活。农村基层服务机构要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广大基层干部应树立勇担当、敢作为的责任意识,时刻关注并满足农民群众的公共服务需求,并将农民群众的需求作为工作开展的重点,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营造乡风文明、民风淳朴的新时代美丽乡村环境,让农民在专业人才的指导帮扶下,心情舒畅地提升自己。
总之,我们应结合中国国情,采用整体、系统的思维去分析关系国计民生的“三农”问题。没有农业的积累和农村全面进步,必定会重创脱贫攻坚的成果,危及社会的稳定。农村劳动力在振兴乡村的过程中担负着发展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双重任务。任务的艰巨性要求农村劳动力具备更高水平的综合素质。数量充足、质量过关的农村劳动力是乡村振兴的有力保障。因此,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各项素质是乡村振兴行稳致远的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