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粤外地生源高职学生文化适应研究
——以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2-01-01杨潇博
杨潇博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东莞 523000)
东莞作为我国制造业名城,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在职教方面更是走在广东省高校的前列,特别是与多家企业合作,如建立顺丰快递校园站、成立佳美乐厨房学院实习基地等,通过“产学结合”的策略改变办学模式,培养应用型人才,立足本地发展。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从2017年开始面向全国招生,通过2017年至2020年这三年来对我院在校大学生心理适应调查量表(CSAS)的数据上发现每年大概都会有15%的外省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有适应困难。因我院为三年制公立大专院校,特别是在我院学生在大三实习阶段出现多数外地户籍学生选择回家乡实习,这表明省外学生在融入当地环境,适应饮食气候环境等方面有明显差异。为了探析答案通过保密访谈外地生源学生个体来获得他们的在东莞的环境之下的认知能力、交际行为和情感动机等,具有现实性的意义,也有利于解除他们的心理困惑。目前我院有十二个系部,外省学生占320名。而目前我院外地在校生适应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目前我院外地学生存在的适应困难
说到研究地域差异和帮助学生适应环境,就必须使用田野调查法。这不仅是研究的基础,同时也是获取一手资料的关键步骤,要得到有价值的准确可靠的资料。除了日常多走访宿舍外,应该定期与外地学生谈心谈话,如饮食习惯,生活习惯等,需要有全面的了解。其次,在了解少数民族的学生的具体情况方面,除了文献、档案、实务、政策等等以外,大部分是与学生交谈中通过学生口述提供。因此,与被调查的学生建立感情,取得他们信任十分重要。文中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来帮助外地学生融入东莞生活:
(1)学业适应。通常是指学生在由高中进入大学,克服各种困难而满足学习需要,适应环境并且取得较好学业成就的过程。同时,也是衡量外地生源学校适应的重要指标。其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影响到学生的自尊自信发展;除此之外,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学生的创造性等等。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学业适应的问题主要出现在学生专业调剂的原因,入学前的专业了解不足导致入学后对专业无兴趣产生厌学情绪,根据我院十三个系部转专业的比例来看这种情况多数出现大一、大二急于转专业。最后出现三年学业生涯一部分外地生源的同学换了二个不同专业,导致学科专业知识不够扎实,真正在专业领域学习的时间较短,以至于毕业前面临就业时底气不足。其次,随着大学宽松的学习环境和学生较强的自我意识,省外学生积极性较差,同时,印度一项研究表明,学业压力与人的精神问题呈显著正相关。良好的学业适应可以帮助学会说那个在专业中克服困难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倾向,具有重要的意义。
(2)生活适应。东莞是广东讲粤语人口较多的地级市,东莞职业学院大部分生源来于当地,因此课堂之外讲粤语的学生占多数,外省学生不得不面对语言适应,我们通过亲子沟通,师生关系,班级环境来入手。其次,东莞与南海相邻,地中海气候具有长夏无冬,冬冷夏热,特别是季节交替时潮湿易生病,也因此构成广府独特的饮食习惯,东莞当地人常食米饭喜饮用凉茶,且食物主要以清淡为主。对于河南、山西等北方城市喜欢面食的同学,湖南喜辣的同学等都需要适当调整饮食结构。节假日适应不仅要求学生有自我管理的能力且能合理的调整自身情绪,特别是在面对本地学生多数回家宿舍空置的情况,省外学生因买票困难或其他原因选择留守宿舍或学校周边景区短暂游玩,但是孤独感和思乡情绪的处理是需要重视的。
多数高校在帮助外地新生融入校园生活的工作上采用了一些指引方式,如通过微信公众号、校园网、校园注册抖音平台等发布各类指南、广东特色就餐宝典、校园生存宝典等方法。更在各个院系公众号中发布了辅导员、专业教师、专业科目等宣传与介绍,让外地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地方特色。还有一些学校特别在开学前组织线上直播活动,创新的结合了线上线下,使得外地学生能近距离地了解学校。
(3)心理适应。心理适应是指有机体为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与环境发生调和作用的过程。因此,良好的学业适应和生活适应都可以帮助外省学生进行主观的自我调整,不断认识并且改造可控环境达到与自身心态的动态平衡。据调查在众多因素中,宿舍和班级中和谐的人际关系对外省学生起到重要的作用,除了可以增加同学之间的信任感外,也可以直接通过环境影射使学生更快融入异地生活。焦虑的状态多数出现在学业适应上是一种极端的负面情绪。生理上,如考前易紧张导致失眠等;在行为上,如常常坐立不安,或出于无目的的多余的动作;在思想上,表现在记忆力减退以及注意力不集中;在情绪上,如无缘由的易怒暴躁,人际关系紧张等。卸下依赖性的外地生源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愿意排解情绪,特别是跟亲人的沟通中多为报喜不报忧,怕家里人担心。目前,广东省多数院校都有专业心理卫生健康咨询中心以及专业的心理指导老师,甚至有些高校有专门为学生建立的解压室和疏导面对面的服务。还有心理课程以及心理月活动都在积极的帮助外地学生改善心理态度,拥有健康积极的观念。
2 应对办法
为了解决以上几种情况,我们采用了一下办法:其一采用本地学生“一帮一”辅助搭配,积极推动外地生融入本地生的人际圈。“一帮一”最早是朋辈辅导的重要途径,也是帮扶中成效明显的形式之一。促进学生互助成长,提升外地生源的亲切感和融入感,加强本地学生的责任感和包容感。在帮扶对象和被帮扶对象的选择上,主要是在同年级同班同宿舍为主要参考因素,解决文化适应的问题必须采用田野调查法,因此离不开多方面立体的、多维度帮扶体系的建立。如帮扶者和被帮扶者从宿舍出发一起上课,下课一起前往食堂用餐,作业中充分交流等等。在2020届学生中挑选男生和女生各五组学生进行实验,并在帮扶前和帮扶后分别进行了适应问卷调查:据调查显示男生比女生更愿意主动与帮扶者交流联络,并且融入环境的积极性较高。在实验之前,十组同学中有四组同学认为帮扶效果不明显,有六组同学选择了不知道,有积极效果这个选项为零票。实验之后显示,十组学生中有八组被帮扶者认为帮扶者在异地文化适应中是有积极作用的。并且显示有九组被帮扶者都有留当地发展就业的憧憬和愿望。因此,“一帮一”是有助于外地生源适应广东文化环境的。
其二,适当的引导学生参选学生组织,融入高校校园主流文化。高校校园文化对社会主流文化的反作用表现在高校校园文化具有创新、更新、引领社会主流文化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主流文化的发展。当代高职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非常清楚自己的需要,并且敢于面对,并拥有很强的内驱力,会朝着自己的梦想行动。如校园社团展现了学生们的多才多艺,模拟市集展现学生们的创意和经商思维,专业中的公选展现了学生的各有所长等。因此,积极性和与人交流的频率决定了外地生是否可以完全融入当地生活,不仅可以了解到当地最真实的生活习性和禁忌,还可以尝试从所听所闻学习当地方言。我们为了激活外地生的社交功能,让十组中被帮扶者分别担任了学生干部和社团活跃分子,经过一学期的比对发现,十组被帮扶者在是否与同学经常外出或者就餐的问题上,经常外出的选项占了90%,偶尔占10%,几乎不外出为零。“反激法”作为潜力计划之前多运用在“后进生”的成长与激励方面。但是这次试验表明在外地生成为学生干部和社团带头人的过程中认识到自己与他人的差距和不同,自发性的对自身做出了调整和改变,这个方法帮助外地生积极融入当地文化也有一定的作用。
3 总结
引进外地生源是解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紧缺急需专业人才的重要渠道。城市的高速的经济发展离不开“新莞人”的贡献,外地生源的高校毕业生是各地新兴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探究此课题具有现实意义。本文采用了“帮扶法”和“反激法”来改善外地学生难以融入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园生活。但是如何使外地学生能够尽快熟悉环境并尽快融入并扎根于此是各地都面临的现实问题。通过这份调查报告我们在本院外地生文化适应方面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也总结了一些困难和应对方法。但文化适应是个长期问题,要抓住矛盾必须与时俱进,如对外地学生定期发送邮箱问卷或学习通问答,及时了解外地学生的需求和状态;是否能够以班级为单位开放一些相互交流的破冰活动,并且频率能够有所增加,让外地生源能够尽快熟悉环境;以及校园内所组织的各地“同乡会”能否成为正式学生组织,并发挥其调控的作用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希望由此能促进外地生源毕业生融入东莞、扎根东莞,为促进东莞的稳健与和谐发展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