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倦怠综述
2022-01-01云南师范大学矣晓飞
云南师范大学 矣晓飞
一、职业倦怠的定义
职业倦怠也可以称作“工作倦怠”,其定义最早是由Freudenberger[1]提出,主要指个体与工作不匹配,即自身的能力达不到过高的工作要求,个体面临着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出现身心疲困和情绪低落的症状。
Maslach的研究指出情感耗竭、去人性化、低个人成就感是构成职业倦怠的三个核心成分,根据此可以将职业倦怠定义为个体接受情绪和人际关系等所带来的的问题,从而使个体的产生消极情绪,处理不好人际关系,消极的自我评价等。
杨秀玉等人的研究将职业倦怠定义为个体不能够有效地应对和缓解工作压力,从而感到身心疲劳[2]。蔡融认为职业倦怠是个体的工作动机和兴趣比较低,觉得是逼迫式的工作,产生疲劳感,对工作产生畏惧感,降低了工作效率[3]。
综上,职业倦怠可以理解为个体在所从事的工作中长期面临巨大的压力,不能够应对和缓解压力而出现了一些与工作相关的负性心理状态,主要特征为衰竭,以及在工作中出现一些不良的态度和行为,这些症状可以用Maslach等人的界定的情感耗竭、去人性化和低个人成就感三个核心成分概况。
二、职业倦怠的测量工具
全职业通用的问卷有《职业倦怠问卷—MBI》《倦怠问卷—BM 》和《工作倦怠问卷—CMBI》,MBI问卷是由Maslach编制的,该问卷的具有较高的采用率,是由情感耗竭、去人性化和低个人成就感三个维度组成的;BM问卷是由Pines编制的,只有一个耗竭维度,但他又把耗竭分为身体耗竭、情感耗竭和心理耗竭三种类型;李永鑫等人编制的CMBI问卷是在借鉴MBI问卷和BM问卷的基础上,并结合我国国情进行编制的,问卷分为耗竭、人格解体和成就感低三个维度。
目前还有一些问卷是针对具体职业进行测量的,比如《MBI-HSS》《MBI-ES》《MBI-GS》《教师职业倦怠量表》《教师职业倦怠量表》《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问卷》,MBI-HSS问卷测量的对象是与人交往比较多的职业;MBI-ES问卷测量的对象是教师;MBI-GS问卷主要用于从事助人工作的职业,比较突出的是重视人际关系;《教师职业倦怠量表》《教师职业倦怠量表》和《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问卷》主要是对从事教师职业的人群进行调查的。
三、职业倦怠的研究对象
(一)教师
国外主要是对高校教师、中学教师和特殊学校老师三类进行研究。国内主要对高校教师、特殊学校教师、中小学教师和幼儿园教师。相比较国外研究,国内研究还划分了不同岗位、不同年龄段和不同地区,研究对象更加具体,同时还增加了幼儿教师的研究。
具体来看,在我国已有的研究中,对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的研究是相对较多的,主要是因为我国目前实施的是九年义务教育,中小学是学生人数比较多的,需要配备一定数量的老师,教师被试群体就比较容易找到,随着我国基础教育的不断改革,中小学越来越受到重视,社会关注度比较高[4],同时工作时间较长和长时间从事单一学科的教学。
(二)医务人员
国内外对医务人员的研究又细分为医生和护士。以医生为研究对象时,国外研究以不同地区、初级保健医、急诊科医生为对象进行研究;国内研究以ICU、急诊科、精神科和全科的医生为对象进行研究。国外的研究主要是分析了护士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国内对护士的研究也分析了职业倦怠的原因,不同点在于国内的研究对更加细化了护士的种类,比如选取ICU、急诊科、精神科和手术室等不同科室的护士为研究对象。
以护士为对象的研究相对较多,主要是护士面临多重角色压力、工作范围扩大、性别比例失调和学历较低等因素容易使护士产生职业倦怠。而在以科室来看,研究较多的是ICU、精神科和急诊科,ICU和急诊科医护人员的工作风险高,工作量比较大,需要三班倒,同时还面临人员配比降低,工作压力是相比其他科室大,职业倦怠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也是高于其他科室的[5];精神科医务人员救助的对象是比较特殊的,当病人处于发病期时缺乏自控意识,会做出一些危险的行为,同时由于社会对精神病的了解不是很专业和很深入,对精神病存在一定的误解,所以精神科医务人员相对其他人员更加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三)警察
在以警察为对象的研究中,只要是对不同类别的警种的职业倦怠进行分析,如国外以狱警为研究对象,探讨失眠和职业倦怠的关系,国内研究主要是探讨了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自我效能感、工作压力和工作态度的关系,也有研究是分析和整理了国内外关于警察的研究。
四、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
总结不同研究对于职业倦怠的定义来看,职业倦怠主要是由情感耗竭、去人性化、低个人成就感三个成分组成,也就是说当某个核心成分出现时就会影响到职业倦怠。
(一)情感耗竭
情感耗竭是压力维度,主要是情绪和情感的低落,压力大,工作开展不顺利。从这个成分看,我们的工作压力会影响到职业倦怠。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呈正相关关系,工作压力越大,感受到的职业倦怠水平越高。积极的情绪情感与职业倦怠呈负相关的关系,消极情绪情感呈负相关,当我们利用积极的情绪和情感面对工作时,职业倦怠水平就比较低,但对工作充满失望等消极情感时,职业倦怠水平就会增高。
(二)去人性化
去人性化主要体现的是对待工作和同事的态度,具体是不热爱工作,对工作抱有冷漠的态度,不愿意与同事交流,工作马虎,从这个成分看,也就是人际关系、工作态度和社会支持会影响到职业倦怠。
在人际关系方面,人际健康水平与职业倦怠呈显著负相关,人际健康水平越高,职业倦怠水平越低,同时人际健康水平在压力与职业倦怠之间起中介作用[6]。
在工作态度方面,研究发现工作投入和职业使命感都可以负向预测职业倦怠[7],当我们对工作的投入度高时体验到的职业倦怠水平较低,对职业有很高的的使命感时职业倦怠水平也比较低,相反低工作投入度和低职业使命感则会体验到较高的职业倦怠。
在社会支持方面,职业倦怠与社会支持呈负相关,社会支持度越高,职业倦怠越低,社会支持对职业倦怠具有负向预测作用;同样的组织承诺与职业倦怠呈负相关,当组织承诺较高时,体验到的职业倦怠较低。
(三)低个人成就感
个人成就感是自我评价维度,对自我评价较低,职业倦怠水平则越高。核心自我评价、自我概念、胜任力、归因方式和气质性乐观都是属于自我评价的内容,对这些内容与职业倦怠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核心自我评价、自我概念、胜任力、内控归因方式和气质性乐观与职业倦怠呈负相关,证明了当对自我评价较低时,感受到的职业倦怠水平越高,而自我评价较高,职业倦怠水平就较低。
五、职业倦怠的干预方法
(一)巴林特小组
巴林特小组就是通过个体分享自己的案例,由其他组员对案例进行询问,报告者澄清问题和关注自己的情绪,最后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询问和回答的过程中,也是案例重现,报告者不仅可以从其他人那里得到新的问题解决方法,也可以再次感受问题产生时自己和他人的态度和情绪。巴林特小组的工作方法可以帮助个体抒发情绪和理解他人情绪,改善个体的沟通能力和人际关系能力,还可以获得社会支持,降低职业倦怠水平。从查阅的文献看,巴林特小组可以降低医护人员的职业倦怠水平,在心理咨询师、教师、警察等群体中运用巴林特小组的研究中,结果显示可以降低的他们的职业倦怠水平。
(二)正念减压疗法
正念减压疗法中专注和觉察练习可以很好培养专注力和觉察力,接纳自我,也就是能够控制情绪情感,改善人际关系和自我认知,自我接纳、情绪情感和人际关系都是影响职业倦怠的因素,这些因素与职业倦怠呈负相关,提高这些因素水平是可以降低职业倦怠水平。在医生、护士、教师等群体中运用正念减压疗法的研究,结果显示该疗法可以降低职业倦怠水平。
(三)焦点解决短程疗法
焦点解决短程疗法强调的是解决来访者所面临的的问题,而不是对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同时该疗法强调来访者是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咨询师的协助下,来访者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查阅的文献中,研究让个体在咨询师的帮助,让个体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改善情绪,建立正向的评价,也就是让个体获得社会支持,对自我概念有一个新的正向的认识,从而降低其职业倦怠水平。
职业倦怠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测量的主要工具是全职业通用的量表和特定职业量表,研究对象主要是教师、医护人员和警察,职业倦怠的核心成分是情感耗竭、去人性化和低个人成就感,这三个核心成分包含的相关因素会影响到职业倦怠的水平,而对这些因素的干预可以降低职业倦怠水平,主要的干预方法有巴林特小组、正念和焦点解决短程疗法。所以,对职业倦怠的研究是有必要的,对影响因素的分析可以找到职业倦怠的原因,可以更好地找到有效的干预方法,采用相关的干预方式,则可以降低职业倦怠水平,维护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