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优化与模式创新途径*
2022-01-01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白云莉王希万家旺
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 白云莉,王希,万家旺
一、学术史梳理及研究动态
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方兴未艾,引发了众多行业领域的科技革命,人工智能+教育融合是时代发展趋势,机遇、挑战并存。人工智能变量附加为思政教育增量,给思政工作带来全新的内容模式创新优化,高校思政进入智能化时代。
1965年达特茅斯会议首次提出人工智能概念,其以惊人的速度向认知智能迈进,对很多领域全面征服,如语音系统、指纹识别、汽车无人驾驶、阿尔法狗围棋博弈、风险研判。2017年7月,国务院出台《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智能教育[1];2018年4月教育部网站发布关于高校人工智能创新计划通知,要求形成人工智能+教育的新模式[2];2018年1月国务院发文《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到2035年教师要主动利用人工智能新技术、信息化技术变革有效开展教育教学[3]。人工智能时代如一夜春风浸润到高校思政教育中。
国内人工智能教育理论领域学者,如蔡连玉对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的理想形态、现实基础及路径作了基础研究;戴静对人工智能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途径作出分析;亓振华从人工智能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变点、不变点、应变方案提出推动大学生思政教育与人工智能高度融合的培养方案;贾积有介绍了国外人工智能+教育应用运行案例。西方各国本身拥有强大的人工智能技术,在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成灌输方面,包括立法控制监测不利于大学生健康发展信息方面都有一定实践应用。由于国外思政教育更重视教育模式方法,与我国思政教育内涵有着很大区别,所以教育人工智能视域下思政教育文献研究未能找到,多是模式方法应用案例。国内外有代表性的案例如小猿搜题、51Talk、未来教师机器人包括雨课堂、超星学习通、MOOC等都是人工智能服务教育教学创新的案例;以及国外的微软小冰是面向交互全程的人工智能交互主体实例。
现有学术成果主要阐述教育人工智能的内涵外延及发展趋势,目前应用多是辅助教育教学平台,在应用层面思政教育内容和深度仍有较大拓展空间。课题对教育人工智能创新途径进行重构分析及实践操作,比如在人工智能提高思政教育的工作效率、承载有效教育内容、建立智能数据体系、采用新型学习工作模式、解决信息处理无序和教育引导有序冲突方面着力。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更多的是教育技术和理念的改变,发展人与智能助理的协同,发展教育者对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关键能力及核心素养,发展建立以学生成长需要的智能化学习平台,推动思政教育智能技术应用的规模化。
二、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优化与模式创新途径
教育人工智能是一项系统工程,核心是通过网络思政、在线课程、大数据交互等人工智能技术把大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成长发展型人才。课题从人工智能教育角度发展校园智能平台建设,提高传统思政在时效、交互、针对方面的劣势,探索创新教育人工智能内容优化和模式创新的途径。
(一)构建思政教育数据库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察量表是多维的,高校数据库体系运行中反映学生政治思想螺旋的数据来源,有教务、财务、后勤、招生就业、资助等等, 部门之间数据形成各自为政的信息孤岛,迫切需求构建系统思政数据库,建成诊断学生思政状况的综合动态信息平台,思政数据使用价值最大化。高职院校在教育质量诊改中正是运用数据库系统客观评价学生成长发展,利用三横五纵:横向综合分析各考评数据,纵向上对比三年的成长发展螺旋表现。
(二)建构思政教育顶层设计
教育人工智能将思政教育的主客体、教育载体形式、教育的媒体融合为一个整体体系,承担数据平台管理运行、内容制作、数据分析等大量繁琐的数据工作。利用人工智能搜索指数、热点、阅读量、评论等等建立客观评估指标,让教育主体迅速抓住客体的思政轨迹,建构思政教育顶层设计,有的放矢的开展思政教育。
(三)提升工作效率、拓展工作空间、增强教育者素质能力
教育人工智能为思政教育工作效率及工作空间提供了变革延伸。人工智能降低思政教育时间成本,能用数据体现的工作由它完成,让教育者有精力学习充电、工作思考、实践创新。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可以提高思政教育精细化水平。例如借助人工智能数据可以及时掌握学生个性化需求,有针对性开展教育引导和管理服务。从教育空间维度看,人工智能提供个性化教育、跨媒体跨人机学习拓展了教育的空间范围。教育人工智能触发的教育改革倒逼教育者不能被动等人工智能发展成熟,而是要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开展教学监测、学情分析、发展诊断,提升职业素养,科学、有针对性地预警学生成长发展。
(四)人工智能时代思政教育目标内容和规律要坚持政治方向
人工智能时代“变量”是教育技术和教育理念的革新,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讲政治”,决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性质的“不变量”,即目标、内容、规律要坚持政治方向矢志不移。人工智能思政教育必须发挥正确的价值引领方向,必须坚持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导向,利用智能化平台把思政教育的泛在性、情境性、连接性和社会性整合。
(五)推进思政教育方法创新
教育人工智能推进学习者、教育者、管理者和智能开发技术人员四类人群学习、教育、管理设计、研发方法创新。学习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学习,比如抖音,时下大学生最喜爱的App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活跃应用:从内容、主题专注于年轻人喜好的准确用户定位,我们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思想教育。比如我们现在的课堂上MOOC形式达到饱和,但深度广度远远不够,学生只是更换的学习方式已不足以吸引大学生。在不久的未来智能教学场景中,AR、VR人机教学将不是科幻影片,也许和你一起在课堂的会有微软小冰,会有生产线,更甚至会有专业大咖共同参加课堂研讨。这就更加要求教育者快马加鞭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定制化课程。与此同时,教育管理者科学化决策,教育研究者智能开发人员研发新技术都将推进思政教育方法创新。
三、教育人工智能的典型应用——以数字化校园支撑的高校隐形资助运行案例
2017年1月,教育部办公厅发文《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通知》中明确要求,“各高校应采用大数据分析、个别访谈等方式,深入、直观地了解学生家庭经济状况”[4]高校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依据数据交互平台精准识别、隐形资助,体现人本、科学、文化价值维度,既是发展性资助理念更新、也是资助目标由物质到关注心理、关注贫困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育人目标的创新,隐形资助既兼顾学生自尊、资助公平,又呈现了智能技术的温度和教育制度的善意。
利用大数据技术将学生一卡通支出、家庭经济收入情况等信息进行分析比对,为精准认定提供数据参考。有大数据支撑,越来越多的高校采用“隐形资助”模式,例如中国科技大学早在2004年就启动了“生活援助计划”,近些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纷纷复制推广。现存问题高校数据化校园建设程度水平参差不齐,资助“大数据”未成系统,这些制约了资助精度、资助力度、育人绩效。相比欧美国家中国缺乏家庭经济税收制度,没有统一的标准判断家庭经济状况。高校在贫困生认定工作中难以全面掌握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
提升大数据质量,借力大数据用信息化推动资助“隐形化”,有三个关键词:系统、大数据、去标签,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面、动态、融合的进行信息管理和数据处理。收集“源数据”、删除“假数据”、建立“大数据”,构建系统对比+动态管理评估模型。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去标签化,消除传统申请资助模式给大学生贴贫困标签所带来的心理影响,利用智助系统动态检测监测分析生成名单+线下访谈家访辅导员评价获取个性化资助名单。
为了构建隐形资助模式,课题建议从国家层面,建立起贫困生思想和能力教育机制、信用制度和动态信息库。高校资助部门和辅导员通过大数据信息,将资助资源进行自主类型区分后分配给受助学生,并且按学期动态调整资助力度,通过不公开的途径来评判受助学生成长发展个人综合素养。隐形资助模式资助价值导向引领学生成长发展,资助过程融入关爱温暖,资助目的归结育人育才,即“解困、解惑、扶志”,构建和谐思想政治教育。
由此可见,一方面“标准统一”的数据获取,将实现资助资源的共建共享,另一方面人机协作回归教育本质,在资助资源、场所、空间时间等进行了变革,比如华东师范大学的“云端爱心屋”,贫困生线上下单选择生活用品学校与京东合作月结隐形资助,资助方法更加多元,资助服务更加精准。
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思政要素的主体教育者将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客体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不断得到满足,先进科学的教育方法层出不穷,充满科技感的云服务教育环境应运而生。课题研究重点在构建人工智能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及实例运行,运行机制和评估机制,形成有理论支撑有技术平台服务的实效思政。距离“强人工智能”时代还有漫漫征程,作为教育者我们要抢占人工智能时代思政教育高地步步为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