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济南市文化产业动能转换的产学研协同创新问题与对策*

2022-01-01山东现代学院王申

区域治理 2021年31期
关键词:济南市产学研文化产业

山东现代学院 王申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山东省一直注重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规划中文化产业是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之一,作为省会城市的济南也出台了新旧动能转换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是以文化与科技的双重结构为驱动力量,文化和科技融合是其实质,而产学研合作科技创新是提升国家科技创新软实力的战略举措。因此,推动文化产业产学研机构间的深度协作,对于驱动济南市文化产业动能转换、促进文化科技深度融合具有重要战略价值。

一、文化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学理探寻

国内外专家把文化产业与产学研合作创新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还不是很多,学者朱云论述了文化产业进行产学研协同的重要性,分析了当前文化产业产学研协作创新所存在的困境,构建了加强文化产业产学研机构合作创新的方法体系。学者黄子响于2012年分析了文化产业进行产学研合作的必要性,指出产学研协同符合文化产业分散型组织的发展,可以帮助政府研判文化产业信息,增强文化产业专业建设的有效性。国外专家Hsueh构建了文化产业发展效率的对角度评价体系。Dong通过知识工程的相关理论对文化产业智力资本的创新能力进行了分析并设计了测度指标结构。学者薛永武依据文化产业企业的实际运营实际,基于文化产业和学研组织的协同创新为条件,深入论述了文化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机理。

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对于促进文化产业产学研机构深入开展合作创新起到了较好的理论指导作用,但是仍旧带有某些不足,对山东省以及济南市文化产业的适应性不强,理论指导和借鉴价值不大。因此,本课题根据当前理论与实践现状,深入探索文化产业与产学研合作创新的逻辑关系,实证济南市文化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实际需求和现实状况,构建济南市文化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路径与对策,其最终目的是促进文化科技深度融合,推动济南市文化产业新旧动能转换。

二、济南市文化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镜像透析

(一)文化产业在产学研协同创新方面投入不足

山东省和济南市分别制定了文化产业发展扶持政策,从政府财政预算中安排固定资金帮助文化产业新旧动能转换,制定文化产业企业补贴标准,对符合条件的企业按标准等级进行不同水平的资金补助,这些政策很好地调动了文化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动机。然而当前,符合政府补贴政策标准的文化企业仅占所有文化产业企业的一部分,另外不符合补贴水平的文化企业还是以自筹资金为主,中小微文化产业企业由于受自身规模影响,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融资的数额较小,导致这些中小微文化企业经常发生资金问题。

(二)文化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成果质量有待提高

1.科研创新成果数量和质量不尽人意

据统计,济南市文化产业领域相关发明专利数量及软件著作权数量逐年上升的趋势比较明显。成为试点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济南市初步构建了相对完整的区域创新生态。打造了省市区三级联合科技金融平台和泉城科创交易平台,五位一体科技金融和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全国领先,为创建国家级的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示范平台提供了坚强后盾。但与文化产业强市相比,文化科技创新基础仍显薄弱,文化产业尚未充分融入区域性科创中心、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建设格局中。申请和授权专利数量仍有待提高,产学研联合申请专利数量不多。

2.人力开发不能满足需求

从学研组织的视野来看,济南市是山东省科教人才中心,科研院校和人才数量位居全省首位。济南科研院校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知识生产基地,具有其企事业单位不可比拟的智力资本与人才培养优势,为文化产业各个价值链培育了一大批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文化产业创意人才。文化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有利于解决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的困境,促进校企供需精准对接,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增强当前高校毕业生的职场竞争力,优化人力资源市场配置。但是,济南拥有的文化资源禀赋、科教资源、人才优势不能顺利形成文化创意优势。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管理在选、用、育、留等方面的实践机制还不成熟,管理模式刚性太强,致使文化产业相关人才在区域间和行业间的良性流动受限。加之政策上的约束、文化人力资源市场的不健全、人力资源流动不畅等因素,导致文化产业人力资源在数量、质量和结构上达不到供需平衡。

(三)文化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协同程度不高

1.内外部动力协同度较低

当前济南市在涉及文化产业产学研各机构间利益关系方面的相关政策法规还不成熟,导致文化产业各机构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容易出现障碍,对实际境况不易进行很好的反馈控制。此外,由于协作机构在实际的合作创新时不能很好的发挥优势互补的合力,致使文化产业产学研各方信息沟通不通畅,最终文化产业产学研机构在合作创新过程中貌合神离,深度协同欠缺。

2.创新要素协同度较低

作为一项要素众多与参与机构多元的系统项目,文化产业在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中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人力资源、金融、科技等众多元素。当前济南市文化产业存在的不同领域中的各要素出现隔离状态,协同创新要素协同水平不高,出现产学研各机构的优势特长不能很好的形成优势互补,产学研之间的协同沟通不畅,文化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很难有质的飞跃。

三、济南市文化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路径优化

(一)加大投入

文化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价值链的各个节点都需要科研资金的强力支撑,充足资金是文化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正常开展的物质保证,故而,应加大对产学研合作科研资金的投入规模,促使产学研协同创新产出更高质量的成果。不仅要保障科研经费的水平,还要保持科学的资金投入结构。在文化产业产学研领域推进政府与民间资本合作范式,推动产学研协作生态打造和政府服务供给优化,通过补贷债等多手段拓宽投融资渠道。

(二)促进产出

1.注重科研成果转化

数据显示,山东省科研创新成果数量逐年增加,但科研成果转化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文化企业要以产出为导向重视对科研成果的转化,杜绝科研成果闲置。文化产业和学研机构应全程参与到成果研发、成果转化及收尾各个阶段,依靠学研机构的智力资源优势,实时解决经营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假如学研机构仅仅在前期参与产学研协同,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增加双方的沟通成本,降低科研转化速度。此外,重构学研组织的科研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转变以论文、专著和课题为主导的绩效指标,把科研转化工作作为职称评定和科研奖励的重要标准,激发科研人员根据企业实际需求进行协同创新实践,推进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执行产学研协同创新行动规划,根据文化产业发展实际,支持文化产业产学研深度协作,优化资源配置,共同建设产学研协同创新区、协同研究平台、成果落地基地等,激励学研机构将文化企业生产需求作为科研选题的重要来源。

2.促进文化产业人才的产出

提高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质量,要从深化产学研协同入手,推进文化产业人才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首先,把人才资本化作为文化企业优秀人才的激励理念,激励员工将文化创意不断运用到企业经营与分配中,不断激发文化企业员工的创新能力。其次,高校充分发挥作为知识聚集地的人才优势,促进文化产业专业群、课程结构与文化企业需求、职业能力标准的精准对应。强化文化产业类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运用职称晋升、工资福利、科研倾斜等优惠政策来激励教师积极参与文化产业产学研合作创新活动。最后,成立高校理事会,积极引入文化企业、科研院所等多方参与。引导产学研机构协同制定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标准、设计课程内容,将文化企业运营条件和情景引入培养过程,建设文化产业人才产学研用联合培养基地。

(三)提升协同

1.提升文化产业对协同创新的重视程度。基于传统观念、文化环境以及企业竞争力等因素的影响,济南市文化产业的市场创新观念和创新思维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科研重视不够,从众行为较为常见,文化产业科学研究投入在所有行业科研投入中的占比不高,协同创新可以促进文化产业创新成果转化效率的提高,是文化产业创新能力提高的重要手段。文化产业对产学研合作越注重,对其付出越多,产学研机构的协同创新能力也就欲高。

2.弱化机构间差异,提升产学研机构的协同度。提前制定产学研组织多频次、定期的协同会议,不时跟进研发动态、协同解决研发遇到的技术难题,制定未来的项目规划等,以此确保信息沟通畅通及知识共享的及时有效,这对于增加机构间成员的感情和协同度,提升协同机构的创新能力大有益处。

综上所述,文化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可以产生优势互补的效应,在协同创新中文化产业可以借力学研组织的知识与人才优势,获得科技帮助和资源支持,进而产生较多的文化创意,把控文化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增强文化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市场优势,同时产学研合作能够帮助文化企业解决在生产运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类问题,推动文化创意较快的向生产力转化;而对于相关学研组织来讲,产学研合作也是高校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注释

①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实施意见,鲁政办发〔2019〕2号.

②济南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在新旧动能转换中做大做强文化产业的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济政字〔2020〕8号.

③济南市新旧动能转换文化产业专项规划(2020—2022年).

猜你喜欢

济南市产学研文化产业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你好,猫婆婆
推行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建设
济南市秋季节庆花卉种类调查与应用研究
基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针织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传承晋绣技艺 做大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济南试水“大部制”改革
产学研协同创新伙伴关系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文化产业